第31章 攻守同進

胡秋青歷盡艱險,在三路人馬均損失殆盡之餘,置身帶回的蒙古部族的詳情,讓蘇翎在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下達了一系列的指令。

既然這宰賽的喀爾喀蒙古部族是以赫圖阿拉作爲前提提供支援,這隨後的部署,便自然是以此作爲目標。這與蘇翎等人最初商議的有所偏差,做些調整是題下之意。當然,蒙古部族的反覆無常,使其做出的承諾也不能全信。

幾番斟酌之下,就整個大的態勢而言,蘇翎傾向於與之合作。亂世之中的承諾,實際上便是利益的重新劃分而已,不管是蒙古彪悍的騎兵,還是女真後金不斷增加的漢人下屬,都是在利益衡量過後的選擇。至於林丹汗所說的十萬蒙古騎兵的東進,怕是威脅的意味更大一些,指望林丹汗這十萬騎兵還不如相信喀什克圖的復仇意圖。況且十萬蒙古騎兵會給蘇翎帶來什麼樣的麻煩,已經猶如一根小刺,牢牢地嵌在腰腹部,讓人時時不能忘懷。儘管這威脅還在攻佔赫圖阿拉這個目前來說還屬渺茫的希望之後,但既然知道了,又如何能置之不理?

對這一切,蘇翎本人已經無法做出恰當的反應。於是,胡秋青返回的第二日,蘇翎便向海西的術虎派出了一隊人馬,其中包括五十名新整訓過後的武官,傳令術虎將手中事務迅速安排妥當,然後火速趕回寬甸堡,這整個千山堡的未來,將在精心商議之後做出決斷。

胡秋青沒有返回原來管帶的兩千騎兵的隊伍中,而是留在了寬甸堡。蘇翎令其抽調原屬騎兵中較爲親信的人另組一隊,同時命趙毅成傳下指令,讓在遼陽一帶的哨探們暗自招募蒙古族人,這些人將在胡秋青的管帶下組成專責蒙古的隊伍。

在遼東的蒙古人,大多是在其本部族中犯錯逃亡,或是家中牛羊盡失,不得不另謀生路,也有一部分是羨慕漢地的農耕生活而遷居漢地。這些人散佈在開原、鐵嶺一帶,也多有從軍吃糧的,僅在遼東臨時募集的人馬中,就有三千之多。

爲此,蘇翎命胡德昌利用其往來於仍然保持暢通的驛道上的商隊,向遼陽的哨探們運去大批的銀兩,用以招募、收買遼陽城內的蒙古人,甚至遠涉虎皮驛、瀋陽附近,一旦有了效果,則通過胡德昌的商隊掩飾,趕赴鎮江堡,再由胡秋青接管。對付蒙古人,胡秋青已經有一套自己的辦法,不然,又如何在蒙古草原上得以全身而退。

七月中,蘇翎又帶着二百騎兵護衛,趕赴太平哨營,與郝老六商議坎川嶺一帶的形勢。隨後,秦瞎子的遊騎人馬再次增加,向後金腹地漸次延伸。這些遊騎都是慣於羣山之中行走的精壯漢子,不僅騎術精良,且僅靠步行,也能在草木繁茂的山中越過八旗把守的各處要道、山隘。他們將不斷襲擊後金散落在山中的各處農莊,襲殺農莊裡的後金官員,並用阿哈暴亂予以掩飾。

按努爾哈赤一慣的做法,這些農莊,尤其是邊境一帶的農莊,在做完農事之後,並不在一個固定地點留駐,而是每隔一段時間,便要遷居它處。這本是避免受到襲擊的手法,但此時卻讓這些農莊受襲的消息得到一定的延緩,再加上本身那些被俘獲變成阿哈的漢人、女真人便在不斷的逃亡,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沒有受到努爾哈赤的重視。除了收穫季節前來集糧,這些散佈的農莊是沒人關注的。這些都是的秦瞎子的隊伍能夠安然無恙地在羣山之中游動,那些失去管束的阿哈們,則自行散去,一部分流向山中躲避,一部分則向千山堡靠攏。

與此同時,火器營中被改編成小隊一部分火炮,在那些熟悉火炮與工匠們的多次改進下,也被調集到郝老六的營中。其中的數十門大將軍炮,在原有的火炮戰車上做了進一步的加固與調整,使之能夠適應山路上的移動,以及儘量縮短裝藥填彈的時間,經過多次的實彈演練,所有確定不會炸膛的火炮店都被備置了定裝的火yao藥包,而彈丸除了繳獲的一部分鐵彈外,還由石匠們打造出一部分石制彈丸。

蘇翎與郝老六巡視火炮小隊的實戰效果時,觀看了火炮在一里至三裡的距離內,對固定目標的不斷轟擊。五門大將軍炮均備置有七個子銃,一次集中轟擊後,儘管裝填仍然緩慢,給火炮降溫等步驟更是耽誤不少時辰,但遠處一睹搭建起來用作目標的石牆,還是被順利的擊毀。

這些炮隊將用來攻城破寨,至少在一里的範圍內,可以遠離弓箭的射程而本身不會受到任何威脅。從一斤到七斤重不等的彈丸,用來轟擊城牆所費時間不會少,但倘若時間足夠,用來打破城門是不成問題的。此時的火炮,在野戰中作用很小,用來守城是最大的效用。蘇翎與郝老六在觀看過後,便決定將其配置到營中,野戰用不上,攻城卻必不可缺。至於火炮小隊會拖慢營兵的進度,或是在野戰中丟失,蘇翎與郝老六都沒太在意,原則是已經定下的。只要保存實力,這些器械不會成爲負擔,大不了一丟了事,對千山堡來說並不可惜。目前所有的火炮都是繳獲而來,儘管不是都能正常使用,留下的還是爲數不少。在緊急時刻點燃火yao炸燬火炮、戰車,將是火炮小隊們得到的最後一個命令。

向郝老六交待一些事項後,蘇翎隨即趕赴千山堡,與胡顯成匯合。

千山堡在胡顯成的管轄下,諸事順利,作爲遠離邊界的中心,千山堡的人口再次顯露出增加的趨勢。這一部分是由古裡甲由渾江北岸帶來的部分參與交換商貨的女真人,一部分是因集安堡的逐漸興旺而帶來的一些朝鮮商販。

千山堡出現之前,集安尚屬於努爾哈赤的女真後金的地界,這與朝鮮是隔江而望,互不越界。甚至一些越界採參或是挖取藥材等等的女真人,還曾被努爾哈赤以越界的罪名懲處。同樣的,隔江的朝鮮人也不敢隨意過江,否則會被當即射殺,或是被俘成爲阿哈的一員。

作爲依附大明的朝鮮,在鴨綠江一線沒有絲毫可以張揚的地方。努爾哈赤的興起一度讓朝鮮感到威脅逐漸靠近,不止一次向大明求援,申述努爾哈赤逼近的險境。不過,如今這個態勢得到緩解,甚至有一年多沒有任何警訊傳達。集安對面的滿浦鎮,是臨鴨綠江最近的一處人口聚集之地,雖然趕不上義州一帶的興旺,但在這一段沿江兩岸的羣山之中,確實唯一的大鎮。朝鮮百姓的日常所需,都由此處得到供給,而自家所產,也都拿到此處交換各自所需。

胡顯成特意稟報蘇翎的,這是其中之一。集安的商貿交易一旦略有成形,胡顯成便從那些朝鮮鳥銃手中挑選出一部分人來,當面說出兩個選擇。一是任其回家,二是每人給予白銀五十兩,讓其在滿浦鎮安家落戶,只需爲千山堡收集所需糧草、商貨。並且,只要聽命行事,每月都將得到一定的糧食與銀子。當然,關於以往贖身的事情,此時自然忘記了。

不論這些人是否是真心辦事,至少有大半的人選擇了後者。至於那些沒有選擇的,自然不會輕易的被放回家,下去後也沒人招呼辦理返家事宜。甚至死活,沒人知曉。

最初有二十多人被送過鴨綠江,只有十人最後在滿鋪鎮紮下根來。隨後的幾個月,總數約有近百人在滿鋪鎮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住下,有些甚至想辦法接來了家人。當然胡顯成失算的也有,相當一部分人過了江便渺無音信。不過蘇翎對此也毫不在意,相比那些留下的人,所得遠遠大於所失。這近百人在滿鋪鎮裡不過是九牛一毛,絲毫不顯眼。幾個看起來最肯辦事的朝鮮人被選作管事,集中管理這近百的朝鮮降兵。甚至在賄賂當地朝鮮官吏時,胡顯成也給予了大力支持。不僅有銀子,連得知不易的東珠,也給了近十顆。這足夠使那些能夠被收買的朝鮮官吏給予方便。

朝鮮相對的貧窮,讓胡顯成將這件事辦得非常順利。大量的糧食與山貨被收集起來運往集安,江面上橫渡的船隻甚至能夠連成一線。即便是春荒,朝鮮運過來的糧食價格也遠遠低於鎮江堡,那些朝鮮農夫唯一能交換的,也只有糧食。而同樣是山貨,朝鮮出產的也是不少,但價格卻不高,胡顯成還沒打算收集這些自己已經不少的東西。這變相地鼓勵那邊的朝鮮商販去收集更多的米糧,這在某種程度上支持了千山堡原本只能堅持到五月的積糧。

胡顯成展示給蘇翎的另一項,是千山學院的工匠們改制的棉甲。

棉甲的製造十分簡單,所需材料也不難尋找。在遼東衛所以及努爾哈赤的八旗兵中,棉甲都zhan有不少的數量。這些用棉花爲主原料打造的棉甲,對於火器的防護較爲有效,而鐵製鎧甲則對弓箭的防護更爲明顯。這是雙方的原料限制以及各自裝備的特點導致的。

胡顯成拿給蘇翎查看的棉甲與一般常見的棉甲略有不同,因棉花對於千山堡而言還是稀缺之物,但這山裡卻能尋到替代物,一些採集到的藤條、樹皮等等較爲堅韌的材料被精心割成細細的長條,在女人們精心編織下做成一片,然後再夾以皮革,或是鐵片,如此數層,再做成衣狀。整個棉甲也不過是件冬衣的份量,卻可以削弱一般弓箭遠射的力量,而對刀砍的防護更爲有效一些。經過多次改進,至少在要害部位,可以做到箭射不透。

蘇翎對此甚至興奮,鎮江堡的振武營正缺鎧甲防護裝備,再按以往騎兵們的配置,卻再難尋覓。而面前的棉甲卻足以裝備振武營裡的那般新兵,且材料並不難找。雖然這棉甲只能提供胸腹部的防護,但即便是鐵甲,也未必能做到全身刀槍不入,如此廉價而易得的棉甲,自當受到千山堡的重視。見蘇翎也很滿意,胡顯成便下令千山堡人加緊趕製棉甲,以供未來必將增多的新兵們使用。

蘇翎在千山堡還未多看,便接到寬甸堡的消息。

胡德昌與馮伯靈派人傳信,說有要事稟報,卻並未讓哨探們帶信,只說需蘇翎火速趕回寬甸堡面議。蘇翎便帶着護衛們連夜返回,將這七月的巡視重又歸於起點。

第23章 商人心思第10章 此長彼消第30章 來去由心第14章 千山堡第20章 漸變舊俗第81章 合圍瀋陽第52章 旁敲側擊第91章 瀋陽屯田第41章 遼陽又變第1章 遼事再變第24章 驅虎吞狼第31章 攻守同進第15章 因糧而往第5章 漫長之夜第74章 相見之宴第3章 以河爲界第38章 部族分立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47章 重振陳家第76章 再組商行第30章 賊酋血脈第18章 振武染血第55章 爲奴之選第44章 賀禮雲集第69章 經略媒人第70章 天啓內帑第16章 太平哨第78章 利刃穿心第16章 大勢所趨第11章 天朝小國第23章 戰雷隱隱第67章 長斤斧軍第20章 棄婚約第2章 一家人第71章 火炮長槍第23章 興京易主第11章 故人相見第28章 雪夜湮滅第42章 固定航線第8章 征服日第20章 棄婚約第82章 震懾之戰第11章 撥雲見日第18章 千山浴血第10章 此長彼消第48章 建奴內亂第5章 七月流火第12章 將星隕落第73章 襲擾規模第8章 峰迴路轉第35章 漫天煙雲第37章 酒肆客棧第22章 京韻邊聲第84章 以火剝皮第32章 山東水師第27章 黃雀在後第7章 保留地第22章 登州城下第66章 周全安置第24章 海上將軍第29章 遼東畫卷第31章 練兵收心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47章 大興土木第11章 暗磨刀第26章 再選官兵第10章 此長彼消第20章 洗劫建奴第12章 鎮江水師第73章 襲擾規模第7章 變中有變第9章 莽撞之餘第60章 直截了當第61章 再聚雄兵第12章 紮營登州第68章 瓜熟蒂落第69章 大展宏第46章 心存高遠第13章 以牙還牙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20章 棄婚約第21章 撫軍心第51章 提督遼東第31章 練兵收心第80章 戰事前移第39章 兩軍相聚第70章 去舊迎新第2章 新舊交替第21章 撫軍心第42章 謀造火器第68章 燧發短銃第75章 袁家遷族第15章 小勝暗襲第32章 衆心所向第35章 遼陽移民第23章 商人心思第86章 相互屠殺第33章 鄉鎮攻略第61章 再聚雄兵第66章 將軍嫡系
第23章 商人心思第10章 此長彼消第30章 來去由心第14章 千山堡第20章 漸變舊俗第81章 合圍瀋陽第52章 旁敲側擊第91章 瀋陽屯田第41章 遼陽又變第1章 遼事再變第24章 驅虎吞狼第31章 攻守同進第15章 因糧而往第5章 漫長之夜第74章 相見之宴第3章 以河爲界第38章 部族分立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47章 重振陳家第76章 再組商行第30章 賊酋血脈第18章 振武染血第55章 爲奴之選第44章 賀禮雲集第69章 經略媒人第70章 天啓內帑第16章 太平哨第78章 利刃穿心第16章 大勢所趨第11章 天朝小國第23章 戰雷隱隱第67章 長斤斧軍第20章 棄婚約第2章 一家人第71章 火炮長槍第23章 興京易主第11章 故人相見第28章 雪夜湮滅第42章 固定航線第8章 征服日第20章 棄婚約第82章 震懾之戰第11章 撥雲見日第18章 千山浴血第10章 此長彼消第48章 建奴內亂第5章 七月流火第12章 將星隕落第73章 襲擾規模第8章 峰迴路轉第35章 漫天煙雲第37章 酒肆客棧第22章 京韻邊聲第84章 以火剝皮第32章 山東水師第27章 黃雀在後第7章 保留地第22章 登州城下第66章 周全安置第24章 海上將軍第29章 遼東畫卷第31章 練兵收心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47章 大興土木第11章 暗磨刀第26章 再選官兵第10章 此長彼消第20章 洗劫建奴第12章 鎮江水師第73章 襲擾規模第7章 變中有變第9章 莽撞之餘第60章 直截了當第61章 再聚雄兵第12章 紮營登州第68章 瓜熟蒂落第69章 大展宏第46章 心存高遠第13章 以牙還牙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20章 棄婚約第21章 撫軍心第51章 提督遼東第31章 練兵收心第80章 戰事前移第39章 兩軍相聚第70章 去舊迎新第2章 新舊交替第21章 撫軍心第42章 謀造火器第68章 燧發短銃第75章 袁家遷族第15章 小勝暗襲第32章 衆心所向第35章 遼陽移民第23章 商人心思第86章 相互屠殺第33章 鄉鎮攻略第61章 再聚雄兵第66章 將軍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