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2章 多多益善

bookmark

“真冷。”

一陣寒風吹來,吳臣縮了縮腦袋,裹緊了身上的羊毛衣。

他是幹越侯吳芮之子,南征時作爲黑夫短兵親衛,北伐期間參與了從雲夢澤到江陵城的一系列戰役,後來調到漢中戰場,在韓信麾下任假都尉。

雖然吳臣提出的“走子午偷襲渭南”的提議未被韓信採納,但他還是作爲偏師,以五千人襲擊子午關,打亂了關中故秦中尉軍的佈防,爲韓信以主力暗渡陳倉,橫掃雍地做出了貢獻。

其後,吳臣又匯合東門豹部,將負隅頑抗的故秦將軍司馬鞅包圍在杜縣,司馬鞅投降後,吳臣得到了武忠侯重賞:升爵爲大上造,轉正爲都尉,帶着一萬北伐軍士卒,北上支援北地郡。

時值七八月,天已入秋,作爲一個從小沒見過冰雪的南方人,抵達北地郡時,吳臣已覺得有些冷,待他們越過朝那塞,真正進入關外後,更覺體寒。

“塞北的秋天,就像南方的嚴冬一般冷。”

他在行軍日記裡如此記載。

對吳臣而言,塞北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從當地人的口音到衣着,從溝壑縱橫的黃土塬到點綴其間的氈帳,從那些辮髮的戎人到他們所養的長毛綿羊。

“不如南方黑山羊可口。”這是吳臣對花馬池灘羊的評價,原因則是羶味不足,那羶味,越人卻稱之爲“鮮”,這是他們的最愛。

“沒有鮮味,還能叫羊麼?”國家能統一,但在口味的偏執上,南人與北人永遠沒法統一。

一路皆是乏味的景色,與雨林濃密的南方相反,關外處處皆是荒蕪的黃土塬,大片大片的裸露的地面,被秋風一吹,草地也稀稀疏疏,走上十幾裡也見不到一個里閭。

可當大軍沿着烏水,抵達大河邊時,吳臣卻有些恍惚,還以爲自己回到了關中……

一條寬闊的水渠從大河中被引出,又平行北上,溝渠邊上滿是金黃的粟麥農田,阡陌相連,里閭相鄰,儼然是一片繁華的農耕區,當地移民和戍卒正在田中收割糧食,一支軍隊也迎了上來。

卻是章邯將軍派來接應的,帶頭的是一名北地良家子都尉,名爲傅直,當他與吳臣一同下馬見禮時,吳臣赫然發現,在南方人裡中等身材的自己……

身高竟只能到傅直胸口!

“吳都尉。”

傅直彎腰作揖,眼睛卻仍能平視吳臣頭頂髮髻,心中有些好笑。

“久仰高名了!”

……

兩軍並排時,北地良家子們都低眼看着旁邊的北伐軍士卒,他們滿口荊楚口音,平均比自己矮了一個頭,身高的壓制對比強烈。

“看來武忠侯在南人裡,算是最高的人了。”

“但武忠侯往塞北派一羣南方兵來,有何大用?”

“他們能上馬麼?能騎射麼?”

良家子們竊竊私語,有些不明白這羣南方小矮子是怎麼仰着頭,將人高馬大的關中故秦軍隊打敗的。

“砍掉其頭顱,自然一樣高了。”

當在富平縣的迎接宴饗上,一個魯莽的良家子司馬發出此問時,吳臣不甘示弱,似開玩笑地頂了回去。

但他很快又裝酒醉,向傅直賠禮:吳臣很清楚,北地良家子與一般的故秦軍隊不同,同樣是武忠侯一手建立的嫡系舊部,他們北上是爲了驅逐匈奴,儘量不要起摩擦。

“武忠侯以爲,塞北不止需要騎士,也需要荊楚勇士奇材劍客,吾麾下士卒多是老兵,自隨君侯起兵以來,凡十餘戰,克數郡,力扼虎,射命中,所結矛陣堅不可摧。昔日武忠侯與李信將軍在此地大敗匈奴,不也靠了步騎相合麼?”

“此言有理。”

★тт kan ★Сo

傅直倒是不以爲忤,在繼續前往靈武的途中,給吳臣介紹起這片“河南地”來。

“此地本爲匈奴駐牧地,當年尉、李二侯北逐匈奴,胡人遂北遁,不敢南下牧馬,賀蘭山及大河兩岸皆空,再無一座氈帳,一時間荒無人煙、野狼成羣。”

“但武忠侯帶着吾等,在此屯田,在大河東岸開出了大片土地,又遷大原戎至賀蘭山東麓,牧馬放羊,亦警備匈奴復來。”

“武忠侯離開後,章君繼其策,又有上河農都尉李靈,爲從關中遷來的萬戶移民修建起一萬間屋舍,開出五十萬畝土地,後又開鑿秦渠,引大河水灌溉。這塞外荒原斥鹵之地,因河水浸潤,牛羊糞施肥,而變爲阡陌縱橫的良田。數年下來,富平、靈武數縣五穀豐登、牛羊成羣,稱之爲‘塞上中原’!”

當地產糧不僅滿足當地移民戍卒,多餘的糧食甚至能運往下游,補充長城兵團。

過了狹窄的青銅峽,一處河津出現在面前,不少平底的船舶在此停靠,裝載新收的糧秣。

傅直給吳臣介紹道:“三十二年時,賀蘭糧食已能自給,然朔方糧秣,還需從關中運輸。”

畢竟朔方郡有兩萬戶移民,卻要養半個長城兵團,以及大量刑徒民夫,就算修了直道,仍嫌遼遠,十萬民夫挽粟苦不堪言,一路人馬吃嚼,糧食到達後十不存二。

朔方已和南方雨林的泥潭一樣,成了治粟內史每年支出最重的負擔。

於是財政漸漸枯竭的朝廷,便打起了糧食充足的賀蘭的主意。

“當時章君與上河農都尉算了一筆帳,從賀蘭到朔方,陸路需走800裡,中間還有不少路段是人跡罕至的沙漠,長途行車艱難異常。”

“按北地郡能徵集的牛車5000輛算,將積存的糧食50萬斛運往朔方,每車裝載20石,一次運輸10萬斛,100多天才能往返一趟。這樣一年最多隻能運送兩趟,50萬斛軍糧全部運到朔方,需耗時3年!這還不算沿途吃嚼損耗,實在是不划算。”

而且這種長途運輸還要佔用大批勞動力和許多牛馬,三年下來,賀蘭地區自己的農業估計也垮了。

章邯和李靈認爲此種方法勞民費時、荒廢農時、影響耕墾,決定採取昔日黑夫留下的建議:

“以大河爲道,興漕運。”

李靈通過對大河上游河道的細緻調查,測量各地不同季節水深,認爲可行。

於是令人伐六盤山之木,通過清水河將木料運至大河岸邊就地造船。一年下來,造木船200艘,每艘可載糧1000石,僅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了50萬石的運載任務。

“朔方四十四城,爲了取水方便,多臨河而建,發自賀蘭的木船次第而至,留下糧食,繞一圈至上郡,待來年再返回,不是吾等吹噓,朔方數萬戍卒能吃飽,多虧了賀蘭的糧食和漕運!”

原本秦朝在塞北的各據點陸路不甚方便,賀蘭、朔方、上郡各自獨立,但卻被拐了個大灣的澎湃巨河連接起來,水通糧食人力,變成了一個整體。

“武忠侯當年的設想,皆已實現!”

對此傅直他們十分自豪,北地良家子看着這片土地草創、壯大、富庶,而現在,他們則必須爲保衛她而戰!

“匈奴人雖禍害了朔方、雲中,但萬幸,這‘塞上中原’的賀蘭卻是保住了。”

這是章邯能屯軍於此,抵禦匈奴的最大依仗,而朔方遭到匈奴入寇時,賀蘭也不斷髮大船往下游而去,收攏北假的難民逃往河南地諸縣重新安頓,並提供其糧食。

賀蘭地區已實施了軍管,屯戶的糧食,除了自留口糧外,其餘統統被軍隊徵收,儘管屯戶有所抱怨,但相比於匈奴入寇顆粒無存,家園毀滅,這算是好的了。

“武忠侯當日便有此規劃,真是深謀遠慮……”南方人吳臣和北方人傅直,最後在這一點上達成了一致。

而當他們終於抵達靈武縣,見到了章邯,並奉上黑夫授予的”大庶長“之爵後,章邯明面上沒說什麼,卻笑着和吳臣打聽起,有多少北伐功臣得以封侯?

吳臣如實告之:“攝政以功封侯,韓信爲益善侯,東門豹爲虎侯,趙佗爲百歲侯,家父爲幹越侯,皆爲關內侯,食一鄉之祿。”

“這些侯名好生奇怪。”章邯吐槽,心中卻有些不高興。

他暗道:“除了趙佗外,其餘皆是莽夫、胯夫、越人,竟都得封侯,而我僅爲大庶長,屈尊其下……”

但爵位是按照功績,主要是斬首、戰勝、略地三項定的,誰讓他章邯起兵太晚,又錯過了北伐軍幾乎所有戰事呢?

好在,黑夫遙封章邯爲九卿之一的“太僕”,這相當於承諾了章邯未來,必能參與執掌國政,讓老章心中不甘之氣稍緩。

看來他若想要更高的地位,只能從匈奴身上取了。

“匈奴人動了。”

他也不廢話,對傅直和新到的吳臣說了最新的軍情。

“匈奴人又南下入寇了?”

傅直摩拳擦掌,吳臣也緊張起來,這一路北來,讓他明白,自己帶着的南方士卒,恐怕要面對與之前截然不同的戰爭了,若在風雪飄飄時開戰他,懼冷的南方士卒,能適應麼?

“不,冒頓聽聞六國退往河東,便令其左右賢王帶着所擄數萬人口,返回頭曼城了……”

章邯屯兵賀蘭,並派船舶協防河南地,而東邊的上郡方向,韓信也帶着兩萬人迅速北上,堵住匈奴南下之路。

冒頓可不傻,既然六國退了,他也沒必要與秦軍死磕,搶了就跑,這就是匈奴人最喜歡的!

“我倒是希望匈奴人南下報怨,與吾等決戰。”

但很顯然,冒頓的目的在於劫掠人口,而不在盡收故地。

章邯不免遺憾:“如此一來,看似吾等將匈奴逐出了河南地,但實際上,彼輩仍可佔據北假及陰山南,隨時能再度南下,襲我邊塞。如此一來,數萬大軍,便只能被匈奴拖在北地、朔方、上郡,動彈不得!”

……

而與此同時,尚未知道匈奴具體動向的韓信,正在上郡北部的榆林,在爲自己所得的侯印欣喜的同時,也在琢磨這“益善侯”的含義。

經過一次挫折後,韓信現在可遠沒膨脹到敢和黑夫說什麼“君侯不過能將十萬”“臣多多益善耳”,加上肚子裡墨水少,在連續詢問數名軍中文士後,韓信才“明白”了武忠侯的用心良苦。

“益者,更也。”

“善者,佳也。”

韓信琢磨道:“這莫非是在勉勵我,勿要滿足於眼前之功,而要繼續奮進,獲得更佳更大功勞,以封徹侯?”

而眼下,倒是有一個壯大軍隊的機會,擺在韓信面前。

一位滿臉濃須,結着辮髮的胡人站在韓信面前,自稱是樓煩君的使者,正在向他提出一個在中原人聽來,匪夷所思、不自量力的請求。

“只要將軍能給吾等一千斤金餅,便是吾等僱主,三千樓煩騎士,可在今後一年內,攜弓馬爲將軍效命!”

……

PS:今天只有一章。

第262章 軍中戲乎?第463章 大生產第802章 左列鍾銘右謗書第532章 不問蒼生問鬼神第208章 來自祖龍的評價第244章 壁虎斷尾第415章 男兒本自重橫行第769章 三楚第922章 名不正則言不順第969章 資本家的良心第251章 何以美土疆?第229章 外有必救之師第363章 必固其根本第786章 萬人敵第509章 天人第508章 兼易凝難第889章 主角第773章 二世皇帝第842章 生當作人傑第740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第852章 逐君側之惡人第182章 鮦陽第763章 白衣渡江第459章 大丈夫第855章 天下烏鴉一般黑第66章 監守自盜第955章 酈生第645章 銅鐵第592章 貓鼠第53章 鄉里鄉親第392章 牛羊課第597章 仗不能白打第236章 威懾第456章 識人之明第255章 行矣第656章 斧鉞之誅第911章 輸不起第812章 鼎烹第121章 高陽酒徒第184章 你可認識黑夫?第700章 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裡第359章 你喜歡熄燈還是亮着?第488章 農家第748章 灌水第959章 河東第74章 審當賞罰第588章 公子從軍第407章 自古以來第4章 見義勇爲是每個秦人應盡的義務第750章 復生第400章 臨戰合刃之急者三第110章 入學第62章 七何第849章 博浪沙第213章 利於人謂之巧五月寫作計劃,以及爲《秦吏》完結前最後求次月票。第155章 樑崩第306章 溯流而上第85章 圍堵第474章 冰凍三尺第537章 推廣普通話要從娃娃抓起第1022章 驕兵必敗第486章 百姓心中有桿秤第354章 五年計劃第686章 不知足第459章 大丈夫第130章 軍醫第258章 以銖對鎰第985章 千鈞一些醉話,關於孔子第365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818章 廉頗老矣?第108章 張子房第982章 去留第835章 世無忠臣第272章 無不陷之矛與不可陷之盾第951章 沒有皇帝的帝國第829章 五世相韓第194章 諾!第403章 君子藏器於身第442章 千里馳遠李將軍第225章 盡地力之教第56章 我有急事先走了第547章 別墅靠大海第375章 烏氏倮第573章 十鳥在林第340章 背井離鄉第3章 爵位難得第754章 廣闊天地第722章 國家終於同意給我們發老婆了!第833章 北風捲地白草折第207章 我爸是馮毋擇!第957章 良禽擇木而棲第271章 黑雲壓城第670章 獨斷第156章 魏亡第713章 言語就像風第964章 越兵第379章 黑白第911章 輸不起
第262章 軍中戲乎?第463章 大生產第802章 左列鍾銘右謗書第532章 不問蒼生問鬼神第208章 來自祖龍的評價第244章 壁虎斷尾第415章 男兒本自重橫行第769章 三楚第922章 名不正則言不順第969章 資本家的良心第251章 何以美土疆?第229章 外有必救之師第363章 必固其根本第786章 萬人敵第509章 天人第508章 兼易凝難第889章 主角第773章 二世皇帝第842章 生當作人傑第740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第852章 逐君側之惡人第182章 鮦陽第763章 白衣渡江第459章 大丈夫第855章 天下烏鴉一般黑第66章 監守自盜第955章 酈生第645章 銅鐵第592章 貓鼠第53章 鄉里鄉親第392章 牛羊課第597章 仗不能白打第236章 威懾第456章 識人之明第255章 行矣第656章 斧鉞之誅第911章 輸不起第812章 鼎烹第121章 高陽酒徒第184章 你可認識黑夫?第700章 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裡第359章 你喜歡熄燈還是亮着?第488章 農家第748章 灌水第959章 河東第74章 審當賞罰第588章 公子從軍第407章 自古以來第4章 見義勇爲是每個秦人應盡的義務第750章 復生第400章 臨戰合刃之急者三第110章 入學第62章 七何第849章 博浪沙第213章 利於人謂之巧五月寫作計劃,以及爲《秦吏》完結前最後求次月票。第155章 樑崩第306章 溯流而上第85章 圍堵第474章 冰凍三尺第537章 推廣普通話要從娃娃抓起第1022章 驕兵必敗第486章 百姓心中有桿秤第354章 五年計劃第686章 不知足第459章 大丈夫第130章 軍醫第258章 以銖對鎰第985章 千鈞一些醉話,關於孔子第365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818章 廉頗老矣?第108章 張子房第982章 去留第835章 世無忠臣第272章 無不陷之矛與不可陷之盾第951章 沒有皇帝的帝國第829章 五世相韓第194章 諾!第403章 君子藏器於身第442章 千里馳遠李將軍第225章 盡地力之教第56章 我有急事先走了第547章 別墅靠大海第375章 烏氏倮第573章 十鳥在林第340章 背井離鄉第3章 爵位難得第754章 廣闊天地第722章 國家終於同意給我們發老婆了!第833章 北風捲地白草折第207章 我爸是馮毋擇!第957章 良禽擇木而棲第271章 黑雲壓城第670章 獨斷第156章 魏亡第713章 言語就像風第964章 越兵第379章 黑白第911章 輸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