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阿斯卡列波夫的部隊成功地登上東岸,統計完傷亡數字後,才乘車趕往了位於盧布林的方面軍司令部。
走進指揮部,我與羅科索夫斯基、馬利寧以及軍事委員捷列金將軍一一握手,隨後向大家彙報渡河作戰的兩支部隊的傷亡情況:“……加利茨基的波蘭第三師,在西岸的戰鬥中,傷亡3764人,全師現有人數不到八百人,需要立即進行補充,否則部隊無法在短期內參加新的戰鬥。
阿斯卡列波夫將軍所指揮的六個營,傷亡了三分之一,不過卻消滅了德軍迭勒汪格特種旅兩千人,以及四十輛坦克和裝甲車……”
羅科索夫斯基在聽完我的報告後,衝我擺了擺手,隨後說道:“行了,麗達,我們在維斯瓦河西岸華沙老城區的戰鬥行動,到現在是徹底停止了。接下來,我們的攻擊重點,是在北面的莫德林方向。”
馬利寧站在掛在牆上的地圖前,面對着我說道:“經過這段時間的戰鬥,德軍在維斯瓦河和納雷夫河東岸,還堅守着一塊三角形的地域。我們下一階段的進攻重點,就是從敵人的手裡奪取這一地區。”
我聽到馬利寧這麼說的時候,心裡還不以爲然地想:德軍在東岸就只剩下一塊三角形地帶,要解決掉他們還不是小事一樁。但聽到馬利寧後面的話,我的表情也變得嚴肅起來,羅科索夫斯基之所以鄭重其事地說這是我們下一階段的進攻重點,是因爲這裡不光地形複雜,而且我軍的攻擊路線,都處於德軍要塞炮火的打擊範圍之內。不光我們是採用步兵衝鋒,還是動用鋼鐵洪流,在德軍的強大炮火打擊下,都將付出巨大的代價。
我等馬利寧說完全部的內容以後,試探地問羅科索夫斯基:“元帥同志,我們該如何奪取這塊被德軍控制的三角地帶呢?”
“我打算動用古謝夫的第47集團軍和波波夫的第70集團軍,對德軍的三角地帶發起衝擊。”羅科索夫斯基盯着地圖說道:“不過在正式進攻前,我們需要進行必要的試探,搞清楚德國人在這一地區的防禦力量究竟如何。”
“這個三角地帶比我們部隊所在位置的地形要高出許多,使我們在進攻這裡時,只能採用佯攻。”馬利寧補充說:“所有的進攻路線,都處於西岸敵人的交叉炮火掩護之下,而且在三角形頂端的莫德林要塞,還可以直接用要塞炮轟擊我們的進攻部隊。”
“元帥同志,”我小心翼翼地問羅科索夫斯基:“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發起對這一地區敵人的進攻?”
“我們前兩天曾經讓第70集團軍的部隊,試探性地發起了進攻,部隊在敵人的炮火下蒙受了巨大損失,所取得的戰果卻非常有限。”羅科索夫斯基面無表情地說:“目前炮兵還在囤積彈藥,可能還需要兩到三天的時間,我們才能重新對對這一地區發起進攻。”
按照羅科索夫斯基的想法,對三角地帶的進攻,最好選擇在十月初,結果剛過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接到斯大林從莫斯科打來的電話。斯大林有些不高興地問他:“羅科索夫斯基同志,你是怎麼了?爲什麼你們的部隊停在維斯瓦河邊沒有任何動靜?你們打算什麼時候肅清位於維斯瓦河和納雷夫河之間的德軍三角地帶啊?”
“斯大林同志,”羅科索夫斯基恭恭敬敬地回答說:“部隊由於剛剛經過了大戰,兵員和武器彈藥都損失很大,需要一段時間來進行補充,所以我打算等到十月初,再向該地區發起進攻。”
“不行,太晚了。”斯大林毫不留情地說道:“今天是9月24號,你的部隊應該最遲要在明天發起對三角地帶的進攻,絕對不能讓德國人在東岸留下足以威脅我軍安全的陣地。”
“是,斯大林同志。”雖然羅科索夫斯基對斯大林的如此霸道的安排很有意見,但海上硬着頭皮回答道:“我立即向下面的部隊傳達命令,讓他們儘快做好戰鬥準備。”
羅科索夫斯基結束和斯大林的通話後,立即就給古謝夫和波波夫打電話,通知他們明天將對東岸的三角地帶發起進攻。
兩人在聽到這道命令後,都大吃一驚。特別是波波夫,他的部隊幾天前就曾經在這裡吃過大虧,因此他小心地提醒羅科索夫斯基:“元帥同志,假如不解決掉德軍的炮兵,我們對這一地區的進攻,勢必會付出巨大的傷亡。”
聽到波波夫的提醒,羅科索夫斯基握着話筒想了一會兒,隨後說道:“波波夫將軍,我明白你的意思。這樣吧,爲了安全起見,在明天正式進攻前,我們將對德軍的防禦陣地實施炮火偵察,我也將到前線去進行觀察。假如我覺得進攻的條件成熟,就打一發紅色信號彈,你們看到信號彈以後,就指揮部隊發起進攻……”
“要是進攻的條件不成熟呢?”沒等羅科索夫斯基說完,波波夫就搶先問道。
“如果條件不成熟,”羅科索夫斯基毅然說道:“我就會發射一顆綠色信號彈,宣佈進攻計劃取消。你們明白了嗎?”
正在同時與羅科索夫斯基通話的古謝夫和波波夫,立即響亮地回答道:“明白了!”
羅科索夫斯基將炮兵司令員卡扎科夫將軍叫了過來,吩咐他說:“卡扎科夫同志,明天拂曉的時候,你要動用所有的炮火,對德軍佔據的三角地帶實施密集的炮擊。”
對於羅科索夫斯基的這道命令,他的這位老朋友有些猶豫地說:“元帥同志,假如我們動用所有的炮火,對德軍三角地帶實施炮擊,就會暴露我們的炮兵位置。一旦德軍的炮兵實施反制,就會給我們造成巨大的損失。”
“炮兵司令員同志,”羅科索夫斯基板着臉說道:“只有這麼做,我們才能搞清楚德軍在這一地區的實力究竟如何。別擔心炮兵會遭到損失,上級會及時給我們進行補充的。”
在得到了羅科索夫斯基的承諾後,卡扎科夫這才點點頭說:“好吧,我會立即給炮兵下命令,讓他們做好拂曉時開炮的準備。”
…………
第二天凌晨,羅科索夫斯基便帶着我和兩名參謀,匆匆地趕到了第47集團軍的一個前沿觀察所。觀察所裡的幾名戰士,見到羅科索夫斯基的突然出現,都被嚇得手足無措。
羅科索夫斯基隨口問一名戰士:“對面的情況如何啊?”
“很平靜,”戰士慌亂地回答說:“德國人的陣地上顯得很平靜,一點動靜都沒有,可能還在睡覺。”
羅科索夫斯基走到觀察口,舉起望遠鏡朝遠處寂靜的德軍陣地望了一會兒,開口說道:“讓他們睡吧,也許等我們的大炮一響,他們就能長眠不醒了。”
他擡手看了看錶,走到觀察所的中央,拿起那部參謀剛接通的電話,對着話筒說道:“炮兵司令員同志,時間差不多了,讓我們的炮兵開炮吧!”
命令下達後僅僅一兩分鐘,空中便傳來刺耳的尖嘯聲,緊接着,我便看到遠處的德軍陣地變成噴發的火山口,被騰起的黑煙包裹的嚴嚴實實,黑煙裡面爆炸一片連過一片,一波響過一波,到處都是爆炸、到處都是火光。
“太棒了,簡直是太棒了!”看到德軍的陣地被我軍炮火覆蓋,羅科索夫斯基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他自言自語地說:“假如德軍的炮兵不還擊,等炮擊結束後,我就會發射紅色信號彈,讓部隊對這片高地發起衝鋒。”
炮擊僅僅持續了幾分鐘,德軍的炮兵便開始發威了。數以千計的炮彈從納雷夫河和維斯瓦河對岸、從要塞的炮臺砸向了我們炮兵的頭上。隨着炮擊三角地帶的炮火變得稀疏,我心裡明白這是因爲我軍的炮兵陣地遭到敵人炮兵反制的結果,像自行火炮、火箭炮在發射之後,還能及時地轉移陣地,那些榴彈炮、加農炮陣地在德軍的炮火打擊下,所付出的代價一定非常慘重。
羅科索夫斯基側耳聽着外面的動靜,饒有興趣地說:“德國人開火的有各種口徑的大炮,從要塞重炮到普通的迫擊炮和六管炮都有。他們一點都不吝嗇炮彈,似乎想向我們表明,他們有足夠的炮兵力量,來壓制我們的炮火。”
“元帥同志,”我等羅科索夫斯基自言自語說完後,連忙小心翼翼地問:“我們接下來怎麼辦?是讓部隊繼續進攻,還是取消進攻?”
“只要敵人的炮火不被壓制下去,我們就根本無法發起對三角地帶的進攻,因爲他們的炮火足以讓我們的進攻部隊付出慘痛的代價。”羅科索夫斯基表情嚴肅地說道:“不能讓我們的指戰員這樣去白白地送死。”
在說完這番話以後,他衝着站在旁邊的一名參謀說道:“你到外面去發射綠色信號彈,通知各參戰部隊,這次的進攻取消。”
參謀點了點頭,快步地走出了觀察所。沒過多久,我就看到一顆綠色的信號彈升入了空中。但羅科索夫斯基似乎還是不放心,深怕古謝夫和波波夫看不到他發出的信號彈,還專門給兩人打去了電話,親口告訴他們,說進攻計劃取消,停止一切進攻的準備工作。
我和羅科索夫斯基回到方面軍司令部時,馬利寧立即關切地問:“元帥同志,進攻取消了嗎?”
“是的,參謀長同志。”羅科索夫斯基點着頭說道:“我軍目前暫時還無法壓制德軍如此猛烈的炮火,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發起進攻,是非常不明智的。”
“需要向最高統帥部報告嗎?”馬利寧等他說完後,謹慎地問道。
羅科索夫斯基點點頭,拿起了擺在桌上的高頻電話:“我親自向斯大林同志彙報!”
斯大林在聽完羅科索夫斯基的彙報後,沒有立即發表自己的看法,在沉默很久後,才緩緩說道:“羅科索夫斯基同志,這事我要徵求一下參謀總部的意見,等有了結果,我再給你打電話。”說完,他沒有給羅科索夫斯基說話的機會,便直接掛斷了電話。
馬利寧看到羅科索夫斯基放下電話,試探地問:“元帥同志,您說最高統帥本人會同意我們取消這次進攻嗎?”
“我不知道。”羅科索夫斯基出人意料地回答說:“他說要和參謀總部討論一下,再告訴我最後的結果。也就是說,他命令我們向三角地帶發起進攻的可能還是非常大的。”
他在說完這番話以後,走到地圖前,和我們研究假如最高統帥部依舊堅持要發起進攻,我們該從哪個地段,採取什麼方式進攻,才能將部隊的傷亡降到最低。
正當我們制定出了一套勉強看得過去的作戰方案時,斯大林的電話終於打來了。聽到羅科索夫斯基的聲音後,他不緊不慢地說:“羅科索夫斯基同志,經過我和安東諾夫、伊萬諾夫他們的商議,覺得在目前的情況下,還不具備向德軍控制的三角地帶發起進攻的條件。所以我命令你,停止對這一地區的進攻行動,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就地轉入防禦,並開始着手準備進行新的進攻戰役。”
圍在羅科索夫斯基周圍的人,都聽到了斯大林的這道新命令,大家都如釋重負地鬆了一口氣。看到羅科索夫斯基放下電話,馬利寧趕緊說:“元帥同志,暫時停止進攻,並就地轉入防禦是完全正確的。我們的部隊經過長期的戰鬥,指戰員們都非常疲勞,他們需要一段時間來進行休整和補充,這樣才能以更好的狀態投入新的戰鬥。”
羅科索夫斯基做了一個深呼吸後,吩咐馬利寧說:“參謀長,你立即準備一個命令,讓部隊暫時停止戰鬥行動,就地轉入防禦後,抓緊時間進行休整和補充,以便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