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魚水之情,再塑之恩

崇禎心裡明白,眼下大明各地都是一處亂攤子,來了三年,仍是需要發動上下去打碎重建,這是慢火溫燉。

不過好在自己是穿到了皇帝身上,若成了一介小民,在十七年想阻擋歷史的洪流,基本是不可能。

關於眼下大明的人口問題,崇禎皇帝也特意找倪元璐來問過,畢竟人要是多了,土地有限,也可能是歷史上導致大明上下破產的一個重要因素。

然而崇禎皇帝又一次對大明這爛到骨子裡的官僚系統徹底失望,事實上,朝廷上下早就對實際人口沒了個細緻的譜。

就算是倪元璐這種真正爲國爲民的飽學之士,掌管京師戶部,卻也並不知道下面的具體情況到了什麼地步。

原因無它,上下瞞報而已,這種事就算是廠衛之中也存在,以現在來看,根本不可能杜絕,就只能儘量靠自己的辦法摸清。

後世的崇禎皇帝讀過類似的科普書籍,某些磚家說是一六四四年亡國大明的人口保守在兩億左右,甚至已經超過了兩億。

崇禎皇帝之前覺得不可能,一六四四年那麼多人,韃子入關就剩下這麼點兒了,難道是全被屠了不成。

實際上,崇禎皇帝翻閱密辛,發現早在天啓七年的時候,大明朝的在冊人口就已經達到了兩億。

不過很有意思,當時朝廷發佈出去的結果,說是全國人口只有五千到六千萬左右,但是皇家密辛所記,卻完全不同。

這還是倭寇,海禁,俺答入寇,中原饑荒,萬曆三大徵等等原因,人口銳減之後的結果。

如此多的人口,土地卻只有那麼多,再加上皇親國戚和豪紳們的搶佔,這個消息一旦公佈出去會造成什麼結果。

當時其實國內已經有了農民起義的苗頭,土地兼併嚴重,皇帝不想招惹財閥,官員更是他們的代言人。

魏忠賢明白這個道理,讓戶部和內閣這樣做,卻反而加收商稅、礦稅,實際上也是有所考量。

但是更有意思的事情來了,歷史上僞清入主中原之後的全國人口,根據當時僞清發布出來的結果,是一億四千萬。

相對自己大明把人數往少了公佈的事,韃子到底是會把人往高了說還是往低了說?

結果很顯然,韃子入關之後的人口,絕對不到一億四、五千萬這麼多,不過僞清初年全國實際人口到底是多少呢?

後世有說四、五千萬的,有說不足兩千萬的,還有拼命跪舔,說我大清愛民如子,就是一億四千萬的。

衆說紛紜,不過現在崇禎已經毫不在乎,因爲自己來了,都到了崇禎二十年,但是大明猶在,而且越打越強,歷史的車輪變了!

僞清入不了關,吳三桂也獻不了關,山海關一定還會是朕的,那些歷史上死去的百姓,要盡力讓他們活下來!

現在可以說是百廢待興,對匠戶和有技巧之士的需求是永遠不會滿足的,投奔的人,無論應徵壯丁還是匠戶,只要有一技之長的崇禎都是下令收下,讓永平府各地衙門將他們一一登記入冊,安排食宿。

實際上,這些應徵者第一批要動工修建的,就是朝廷剛剛在永平府試驗開展的難民營制度。

這個事是崇禎皇帝從後世非洲難民營得到的啓發,直接金口裁定,容不得更改,內閣只負責簽發就完事兒了。

現今的首輔蔣德璟和他的前任魏藻德都明白,這個皇帝定下來的旨意,無論你覺得可行還是不可行,那都要簽發蓋印。

不然,就換人,換人再不行就殺人,繞過內閣直接發中旨也是未嘗不可,最壞的結果,就算殺的滿朝人頭滾滾,這個旨意也還是要發。

說白了一句話,敢阻者死。

各處許多官員都明白,如果這個難民營真的能有效解決流離失所的百姓吃住問題,皇帝定會龍顏大悅,各府很快都會陸續實施下去。

尤其是那些鬧災嚴重的地區,朝廷會增派錢糧和廠衛,開始一場轟轟烈烈的全國性整改。

永平府的知府唐世熊是個明白人,其在歷史上也是拼命守城戰死,這項政令在永平府境得到迅速推廣、實施。

幾天之內,不僅傳遍了永平,就連京畿一帶都已經傳遍了,朝廷在永平府增設難民營,供給食宿,用來安置無家可歸的流民。

這個消息一出,聽到的百姓無不沸騰雀躍,但是作爲這個行動的主旨者,崇禎皇帝卻整日愁眉苦臉。

原因,自然是因爲一成不變的錢糧。

地方很容易找,現在到處都是衰敗的城鎮和村莊,只要給百姓吃的和工錢,他們會攜家帶口的拼命把難民營建起來。

就像後世非洲的那種板房,現在是初建,不用多豪華,只要能提供最基本的遮風擋雨和保暖,這就夠了。

待日後開始復建城鎮,這些百姓肯定是要陸續歸回原籍的,崇禎皇帝就不信了,往後大災什麼的也少了,流民還能越來越多不成。

作爲過來人,崇禎皇帝清楚地明白,這些百姓爲何要鋌而走險跟着流賊造反,因爲他們餓肚子吃不飽,因爲他們沒有住的地方。

身爲皇帝的崇禎手裡也沒有,朝廷到處都要扔錢仍糧,也不可能一下子撥出那麼多,那這些錢糧從哪裡來?

很簡單,從那些頂級豪紳和財閥手裡強搶!

明末歷史上,這些頂級豪紳和財閥,多半是和韃清互通有無的賣國賊,要麼就是大發國家災難橫財,更應該搞掉。

在崇禎皇帝看來,國朝三百年,養出了這麼多豬,這正是需要他們爲國家奉獻的時候,就先把這永平府的豪紳們一批一批的宰殺乾淨。

要是敢反抗,甚至不用崇禎多說,永平各處的官兵就會將他們消滅得一乾二淨。

現在朝廷的官兵可不是吃素的,個個都紅着眼睛,等着立功封爵呢!

當然了,這些難民中有不少人還是別的各個衛和千戶所的逃戶籍,一多半還在猶豫着要不要來,他們的處置,對於官府也是難事。

收下他們,難免將來會引起一系列的糾紛,甚至對自己日後仕途會有影響,畢竟天威難測。

考慮到這點,各處官府都對這種難民極力排斥和牴觸,爲的就是消災免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但是永平知府唐世熊知道此事之後,卻並沒有此等顧慮,在他看來,國朝正在中興時期,還在乎什麼日後仕途。

若是大明亡了,國破家亡,山河好地物是人非,韃清的仕途,要來又有什麼用?

知府衙門率先開始接受逃戶難民,這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說白了,就是各處的縣鎮有了唐世熊去背鍋。

這個最大的顧慮沒了,各地很快也都是輕鬆加愉快的放鬆限制,相繼對這類應召百姓打開大門,接納了他們。

崇禎皇帝聽到這種消息的時候,還是在發出旨意的三日之後,但據說有個叫唐世熊的永平知府,已經很麻利的這個事給解決了。

張世澤說,這個叫唐世熊的永平知府還很受當地百姓和愛戴,幾次韃子打到城下,都跟着登城助戰過。

崇禎皇帝來了興致,細問幾句這知府的具體做法。

張世澤開始慢慢的解釋,說是唐世熊最開始懲辦了幾個拒捕接納難民的幾個縣丞和縣令,並且在府城向全境發出公文。

吩咐下屬州縣,難民一概不分原籍,但凡滿足應徵條件的,直接就地徵召,對於那些打算渾水摸魚來的青皮們,也一定要不擇手段的狠打。

崇禎皇帝對這個唐世熊很是滿意,隨口誇了他幾句,並且免除了永平知府存在爭議的僭越罪過。

除此之外,崇禎皇帝另下一道聖旨,免除全天下因各種原因做了逃戶的軍戶,家有口在三人及以上的,同樣照免之前從賊等一切迫不得已因爲生計所犯下的罪過。

所謂天威難測,但皇帝是天,百姓卻是地。

第一百八十六章:東廠的威風第三百七十九章:真正的帝王第二百四十九章:找條大魚第三百三十一章:新鮮血液第五百零三章:歸化會盟(中)第三百四十八章:五鎮聯軍第六百八十六章:瓦解第二百三十三章:一敗塗地第五十四章:一箭誅敵,悍將鎮關第四百零七章:仗勢欺人的皇親國戚第一百八十三章:動手第二百四十四章:宮闈之變,明暗之奏第六百七十一章:滅順第五百四十六章:內情第四百章:沒有勝者第二百四十八章:虎狼之交第六百八十三章:攻心第一百六十八章:京城見聞第二百四十七章:議定第五百六十三章:東路受挫 老馮出招第五百三十一章:祭禮 南征詔第二百一十四章:兀良哈內遷第一百四十一章:正風第四百七十章:攻心第三百九十八章:遼國公之請,大明天可汗第六百二十九章:馮銓致仕第六百四十四章:潼關大戰(上)第三百二十三章:不明來歷第六章:御馬監 錦衣衛第三百八十章:惠國公第三百六十八章:達延古的醒悟第二百八十六章:兩刀第八十四章:明代版的遊行示威第三百八十七章:平山東,下蘇杭第六百一十七章:最後再做一次大明的兵第一百五十九章:邪書第二十八章:示威第一百三十五章:投清第五百二十五章:廣恩回援,血戰汾南第六百八十四章:名將謝幕,新督定策第四百零八章:橫刀立馬懾亂軍第五百九十二章:明俄小戰第二百八十章:戰前準備第五百四十一章:恩與威第三百九十六章:舉世矚目的敘功升授大典(中)第五百五十章:大明步軍的改革第十八章:錦衣衛辦事第六百零四章:多爾袞與他心愛的大玉兒第一百四十三章:解婚第六百三十六章:命數第六百二十五章:喋血土地廟第六百八十八章:報復第十六章:以張世澤代吳襄提督京營第六百三十章:戰爭的後果第四百四十九章:要是有個倉庫就好了第五百八十一章:血色朝陽第四百八十九章:永平陵園留守司第五百零一章:雄盛之主第三百三十八章:劉良佐的煩惱第三十一章:朕又換首輔了第八十六章:偏師北進,人心浮動第五百五十九章:澤候歸明 闖王西逃第七百二十一章:你們的天可汗到了第二百七十九章:滿門勳榮第七百三十七章:可怕的皇帝,可怕的軍隊第五百零三章:歸化會盟(中)第四百七十七章:斬王第六百五十九章:真真假假,假戲真做第四百二十八章:激邀出川,山陝瞬危第四百六十五章:勸降第三百九十八章:遼國公之請,大明天可汗第七百六十二章:全面侵法第六百三十章:戰爭的後果第六百一十一章:和皇室做買賣第四百七十八章:野戰第二百一十四章:兀良哈內遷第四百零八章:橫刀立馬懾亂軍第五百五十五章:襄陵整兵 暗度陳倉第七百二十七章:明國真蠢第一百二十二章:爭議第四百九十四章:黃金家族第六百六十三章:死局第五百三十章:各處兵馬,悉聽朕旨意行事第二百二十章:烏齊葉特最後的榮光第四十七章:萬事皆有皇帝帶頭第五百一十四章:沒有硝煙的戰爭完結感言第六百二十八章:飛躍第五百四十七章:端倪第四十一章:白廣恩復叛第二十五章:老祖宗留下來的王牌軍第六百二十二章:整革南京,意復湖廣第六百九十二章:我又回來了第四百七十三章:聯軍第七百五十二章:茲冊封爲王第五百五十章:大明步軍的改革第四百五十章:攤牌第四百四十三章:激鬥第二百四十二章:五百戚兵,強軍伊始第一百八十五章:幹就完事兒了
第一百八十六章:東廠的威風第三百七十九章:真正的帝王第二百四十九章:找條大魚第三百三十一章:新鮮血液第五百零三章:歸化會盟(中)第三百四十八章:五鎮聯軍第六百八十六章:瓦解第二百三十三章:一敗塗地第五十四章:一箭誅敵,悍將鎮關第四百零七章:仗勢欺人的皇親國戚第一百八十三章:動手第二百四十四章:宮闈之變,明暗之奏第六百七十一章:滅順第五百四十六章:內情第四百章:沒有勝者第二百四十八章:虎狼之交第六百八十三章:攻心第一百六十八章:京城見聞第二百四十七章:議定第五百六十三章:東路受挫 老馮出招第五百三十一章:祭禮 南征詔第二百一十四章:兀良哈內遷第一百四十一章:正風第四百七十章:攻心第三百九十八章:遼國公之請,大明天可汗第六百二十九章:馮銓致仕第六百四十四章:潼關大戰(上)第三百二十三章:不明來歷第六章:御馬監 錦衣衛第三百八十章:惠國公第三百六十八章:達延古的醒悟第二百八十六章:兩刀第八十四章:明代版的遊行示威第三百八十七章:平山東,下蘇杭第六百一十七章:最後再做一次大明的兵第一百五十九章:邪書第二十八章:示威第一百三十五章:投清第五百二十五章:廣恩回援,血戰汾南第六百八十四章:名將謝幕,新督定策第四百零八章:橫刀立馬懾亂軍第五百九十二章:明俄小戰第二百八十章:戰前準備第五百四十一章:恩與威第三百九十六章:舉世矚目的敘功升授大典(中)第五百五十章:大明步軍的改革第十八章:錦衣衛辦事第六百零四章:多爾袞與他心愛的大玉兒第一百四十三章:解婚第六百三十六章:命數第六百二十五章:喋血土地廟第六百八十八章:報復第十六章:以張世澤代吳襄提督京營第六百三十章:戰爭的後果第四百四十九章:要是有個倉庫就好了第五百八十一章:血色朝陽第四百八十九章:永平陵園留守司第五百零一章:雄盛之主第三百三十八章:劉良佐的煩惱第三十一章:朕又換首輔了第八十六章:偏師北進,人心浮動第五百五十九章:澤候歸明 闖王西逃第七百二十一章:你們的天可汗到了第二百七十九章:滿門勳榮第七百三十七章:可怕的皇帝,可怕的軍隊第五百零三章:歸化會盟(中)第四百七十七章:斬王第六百五十九章:真真假假,假戲真做第四百二十八章:激邀出川,山陝瞬危第四百六十五章:勸降第三百九十八章:遼國公之請,大明天可汗第七百六十二章:全面侵法第六百三十章:戰爭的後果第六百一十一章:和皇室做買賣第四百七十八章:野戰第二百一十四章:兀良哈內遷第四百零八章:橫刀立馬懾亂軍第五百五十五章:襄陵整兵 暗度陳倉第七百二十七章:明國真蠢第一百二十二章:爭議第四百九十四章:黃金家族第六百六十三章:死局第五百三十章:各處兵馬,悉聽朕旨意行事第二百二十章:烏齊葉特最後的榮光第四十七章:萬事皆有皇帝帶頭第五百一十四章:沒有硝煙的戰爭完結感言第六百二十八章:飛躍第五百四十七章:端倪第四十一章:白廣恩復叛第二十五章:老祖宗留下來的王牌軍第六百二十二章:整革南京,意復湖廣第六百九十二章:我又回來了第四百七十三章:聯軍第七百五十二章:茲冊封爲王第五百五十章:大明步軍的改革第四百五十章:攤牌第四百四十三章:激鬥第二百四十二章:五百戚兵,強軍伊始第一百八十五章:幹就完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