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普查山東,大同開市

儘管崇禎皇帝自己安安穩穩的睡在柔妃榻上,但內閣簽押房中的一羣臣子卻是絲毫閒不下來。

這時候的人不會有什麼壓迫勞動的想法,畢竟這整個天下都是皇帝一個人的,你不想當官幹活,後頭想踩着你上來的人可是一大把。

這就像周瑜打黃蓋,自己本身就願意做,也就不用管什麼好受不好受的問題了。

當今的皇帝陛下硃筆御批了四個地方,分別是京師、濟寧、南京和大同,年末之前,這四個地方的糧倉全部都要填滿,從而應對明年朝廷上可能的大動作。

在場這些臣子個個都是人精,且從這四個地方上來看,就能大致明白崇禎的意思。

京師糧倉自然要滿,說大了,這關乎到天下社稷蒼生,往小了說,那也和京師內外文武臣工的肚皮息息相關,由不得他們不上心。

南京是江南重地,還是陪都,各個河道都經過此地,甚至可以直入海波,自然要將糧倉填滿,以備不時之需。

更何況,江南一帶向來都是東林黨的大本營,就算拋開東林黨,那也是所謂天下文人士子的搖籃是盛產之地。

南京的糧倉,於公於私都該填滿。

接下來就是大同,這更容易理解,畢竟宣大如今乃是實實在在的四戰之地,抗賊剿賊都要靠着宣大,如果蒙古人從塞外進攻,那也要靠宣大邊軍抵擋。

朝廷西北大營增設,一下子多了幾萬張嘴要吃飯,再加上各地軍將手底下的兵士,大同的糧倉若是不填滿了,不出幾年,怕是又要激起兵變。

可是提起濟寧,這個地方很多人就不明白了。

實際上朝堂上這些人精們稍微一想也就明白了,京師和南京之間畢竟還隔着偌大一個山東,山東六府之境,向來都不是個安安穩穩的地方。

即便現在的總兵換成了牟文綬,各地軍閥一般的將領們,不敢忤逆的同時卻也都是陽奉陰違,牟文綬爲避免大亂子,也就只能分化待之,總不可能和劉澤清一樣,不聽話的直接揮軍攻城吧。

濟寧地理位置特殊,乃是京杭大運河的樞紐所在,朝廷甚至在此增設了海關與河道衙門,就連原本的製造局在此地也有分署,河道衙門更是在此地設了總署,專門管理京杭大運河與各個交錯複雜的大小河口。

這裡是屯糧地也是運糧地,與此同時,朝廷其它諸如絲綢、瓷器、白銀等等貨物南來北往,都要經過濟寧。

由於地理位置原因,如今的濟寧還聚齊着大大小小的商戶、財閥和地主,再加上從海上來的洋商人和傳教士,已經實實在在發展成了山東六府之內最大的幾個城鎮之一。

牟文綬就曾在年初上奏,說唯願領兵移駐濟寧,順江而下可助神武軍制江南,上則可通過運河直達京師,增援京畿,甚至於,還可以通過陸地直奔固關參與中原戰事。

當時牟文綬的請求崇禎至今遲遲未批,就是因爲濟寧形勢太過複雜,再加上山東劉部殘餘仍在曹州一帶未全部平定。

陳奇瑜也早就建議過,無論從哪個方向來看,濟寧都是實實在在的兵家必爭之地,雖然目前還處在朝廷名義控制之下。

但實際上,卻幾乎是由各大財閥在暗中把控。

此時在簽押房內的閣臣和各部尚書們眼觀鼻,口觀心,各自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卻無人說破,明面上看來,這些朝廷重臣們似乎只是在討論如何填滿糧倉的事。

各地收成都不怎麼樣,老百姓吃穿都沒有,想從他們手上擠出糧食是根本不可能,當今的皇帝也不是這個意思,那該從哪取糧,自然就得去找那些地主和大戶。

本來,朝廷在兩江之地購糧處有十二處,這十二處都被八大晉商把控,去年,朝廷雷霆降旨,徹底剷除八大晉商,至如今,這十二處也便都是被強行收歸國有。

然而,朝廷規定的糧食數額巨大,僅憑這十二處的糧食儲備,僅僅只能滿足京師、南京兩地的填滿需求,至於大同和濟寧,則要另找方法。

閣臣和各部尚書各自心知肚明,這方法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那就是他們身後站着的財閥們。

這些人財勢比起八大晉商來,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達到了手眼通天的地步,朝廷薪俸很差,就算堂堂正三品大員,想靠薪俸過上好日子都是不可能,更別提其它了。

在去年,朝廷似乎發現了老祖宗定的薪俸太低,處置了一批貪官污吏之後便大規模調整了官員的俸薪。

那次調整範圍雖然不大,但卻是目前山窮水盡的大明財政一個巨大的負擔。

崇禎本以爲調整俸薪,起碼讓小吏們可以溫飽,他們就不會貪污受賄,但他想的太簡單了,朝廷調整俸薪之後,每年發放的總數雖然巨大,但僅京師之地,各級官吏臣工便數量之巨便不下十萬,再加上難以遏制的層層剋扣現象,真正發放到每個人手中的,自然少之又少。

一面是杯水車薪的俸薪,一面則是財閥們不斷的孝敬,官員之中就算蔣德璟這種明白人,據東廠暗查,今年至今,所收字畫以及各種賄賂,便已不下五萬兩。

就連蔣德璟都是如此,更別提其它本就毫無能力,卻尸位素餐的人了,他們每個人受賄的數額都在東廠留有備案。

官員們既不想和自己的金主撕破臉皮,又不敢不完成崇禎交待下來的任務,思前想後,總算是在入夜之前想出了個折中的法子。

內閣與戶兵等部定議:以外地購糧路途艱遠又難以保存爲名,濟寧和大同的糧食由兩江沿岸之地負責供給,南京和京師若是填滿,可以分出一部分輸送。

而且內閣與戶部決定在山東六府之境普查各城鎮存糧和收成情況,濟寧的糧食,如果不出意外,將由山東六府主要輸送。

大同的糧食,山東和南京是運不過去的,陝西、河南又成了流寇的天下,更加不能指望,後出過塞的工部尚書馮銓提出,可以用關內的瓷器和絲綢等精緻物件與塞外易換。

諸臣思前想後,大同的糧食雖然一部分可以由宣鎮和京師補齊,但預計還會有較大虧空,年末前根本達不到皇帝的要求,與塞外交易,看來是必須之法了。

但這樣一來,新的問題就產生了。

由於塞外蒙古諸部皆已臣服韃清,朝廷幾年前就關閉並內撤了所有原本用於交易的市集和衛所城鎮,若想重新開始商貿,又需要開設商貿城鎮。

甚至,增設新的衛所也不是沒可能。

新上任的兵部尚書朱大典是個眼疾手快之人,說到這裡,就直接將塞外地圖擺出來,把建議增設互市的地點標列出來討論。

第四百六十一章:軍備改革的先行府第二百零六章:皮島 天津 登萊第五十二章:集結 誓師 出征(求收藏!)第七百零一章:只能硬着頭皮繼續打了第三百九十八章:遼國公之請,大明天可汗第六百二十三章:兵潰江夏,絕境逢生第一百一十七章:入宮第六百五十二章:大勢已去,闖王南逃第五百四十二章:白蓮出水第六百五十五章:請君入甕,西安軍議第七百一十九章:出去打建奴散散心第七百章:他真就只是個弟弟第一百四十一章:正風第五百二十九章:你小子得好好整!第三百三十九章:有功無過,劉營之變第三百六十一章:密議與奇謀第三百章:丙戍變革第一百二十七章:帝黨第一百零七章:白話聖旨第二百七十五章:危懸一線,親征續命第四百四十八章:朕爲天子第七百零三章:來了還想走?第三百七十三章:夜御三女被嫂知第六百九十五章:天波反,定州討平之第四百三十三章:陷重慶、下忠州(中)第二百八十一章:禁軍陣戰六大營第六百章:得與失第五百七十六章:歷史的小偏差第一百四十章:意外第二百五十八章:光復太原(下)第二百章:將軍,他罵娘呢!第五百七十四章:重回大明不是造反!第二百九十七章:覈查京官,議設銀行第二百三十五章:雙馬戰一龍第六百七十六章:中興、來服第一百二十章:留京第六百九十七章:真夠鬧騰的第三百二十二章:鄭冠、徐彥琦第七百一十八章:不滅其國,誓不罷休第四百零七章:仗勢欺人的皇親國戚第三百零五章:姓錢的,你的破事兒發了!第四百五十二章:這怎麼玩,這根本玩不了啊!第四章:以毒攻毒第四百三十一章:九戰九捷,勇冠全川第三百二十章:文武殊途第一百二十五章:天子第四百一十五章:皇帝心思第六百六十七章:高一功的報復第五十章:驚變大同(下)第五百五十八章:峰迴路轉 自掘墳墓第六百七十一章:滅順第三百三十八章:劉良佐的煩惱第三百五十二章:三屯營北上第一章:剛來就逼朕上吊?第一百六十章:大典開始第六百六十一章:伏兵盡出,鹿死誰手第一百三十六章:血仇第四百六十五章:勸降第二百七十四章:大順軍破太原第三百一十四章:大明朝的皇親第三百五十七章:皇后監國,出師遵化第四百六十七章:手段第七百二十六章:給力的多鐸第六百二十七章:瓶頸第五百九十章:讓朕告訴你,誰纔是強權第六百三十七章:熊孩子第三百零八章:議立新君第三百五十五章:景陽鐘鳴,刀兵大起第四百五十二章:這怎麼玩,這根本玩不了啊!第一百八十七章:把復社辦乾淨了第三百四十七章:逼殺劉良佐第三章:親巡京營第五百三十九章:擒與縱第二十六章:撲朔迷離第三百三十三章:家事國事天下事(上)第六百七十三章:長安第七百八十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一)第四百零五章:兩京之爭(上)第四百七十五章:破城第一百二十一章:新曆第七百八十二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三)第六百零六章:魂牽夢繞的大明第八十六章:偏師北進,人心浮動第一百九十三章:賜死第六百零二章:官女第三百四十九章:清軍壓境第四百三十八章:少有鴻鵠志第七百四十二章:更強的集權第六百零六章:魂牽夢繞的大明第八十三章:廢除耕守制第六百七十一章:滅順第七十四章:開粥廠,設養濟第四百七十六章:雄關第一百九十五章:七局第一百七十二章:月老崇禎第六百五十四章:封堵商洛,火線復建第六百二十六章:錦州條約第一百六十三章:借勢第三百三十八章:劉良佐的煩惱第四百九十八章:誰是可汗
第四百六十一章:軍備改革的先行府第二百零六章:皮島 天津 登萊第五十二章:集結 誓師 出征(求收藏!)第七百零一章:只能硬着頭皮繼續打了第三百九十八章:遼國公之請,大明天可汗第六百二十三章:兵潰江夏,絕境逢生第一百一十七章:入宮第六百五十二章:大勢已去,闖王南逃第五百四十二章:白蓮出水第六百五十五章:請君入甕,西安軍議第七百一十九章:出去打建奴散散心第七百章:他真就只是個弟弟第一百四十一章:正風第五百二十九章:你小子得好好整!第三百三十九章:有功無過,劉營之變第三百六十一章:密議與奇謀第三百章:丙戍變革第一百二十七章:帝黨第一百零七章:白話聖旨第二百七十五章:危懸一線,親征續命第四百四十八章:朕爲天子第七百零三章:來了還想走?第三百七十三章:夜御三女被嫂知第六百九十五章:天波反,定州討平之第四百三十三章:陷重慶、下忠州(中)第二百八十一章:禁軍陣戰六大營第六百章:得與失第五百七十六章:歷史的小偏差第一百四十章:意外第二百五十八章:光復太原(下)第二百章:將軍,他罵娘呢!第五百七十四章:重回大明不是造反!第二百九十七章:覈查京官,議設銀行第二百三十五章:雙馬戰一龍第六百七十六章:中興、來服第一百二十章:留京第六百九十七章:真夠鬧騰的第三百二十二章:鄭冠、徐彥琦第七百一十八章:不滅其國,誓不罷休第四百零七章:仗勢欺人的皇親國戚第三百零五章:姓錢的,你的破事兒發了!第四百五十二章:這怎麼玩,這根本玩不了啊!第四章:以毒攻毒第四百三十一章:九戰九捷,勇冠全川第三百二十章:文武殊途第一百二十五章:天子第四百一十五章:皇帝心思第六百六十七章:高一功的報復第五十章:驚變大同(下)第五百五十八章:峰迴路轉 自掘墳墓第六百七十一章:滅順第三百三十八章:劉良佐的煩惱第三百五十二章:三屯營北上第一章:剛來就逼朕上吊?第一百六十章:大典開始第六百六十一章:伏兵盡出,鹿死誰手第一百三十六章:血仇第四百六十五章:勸降第二百七十四章:大順軍破太原第三百一十四章:大明朝的皇親第三百五十七章:皇后監國,出師遵化第四百六十七章:手段第七百二十六章:給力的多鐸第六百二十七章:瓶頸第五百九十章:讓朕告訴你,誰纔是強權第六百三十七章:熊孩子第三百零八章:議立新君第三百五十五章:景陽鐘鳴,刀兵大起第四百五十二章:這怎麼玩,這根本玩不了啊!第一百八十七章:把復社辦乾淨了第三百四十七章:逼殺劉良佐第三章:親巡京營第五百三十九章:擒與縱第二十六章:撲朔迷離第三百三十三章:家事國事天下事(上)第六百七十三章:長安第七百八十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一)第四百零五章:兩京之爭(上)第四百七十五章:破城第一百二十一章:新曆第七百八十二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三)第六百零六章:魂牽夢繞的大明第八十六章:偏師北進,人心浮動第一百九十三章:賜死第六百零二章:官女第三百四十九章:清軍壓境第四百三十八章:少有鴻鵠志第七百四十二章:更強的集權第六百零六章:魂牽夢繞的大明第八十三章:廢除耕守制第六百七十一章:滅順第七十四章:開粥廠,設養濟第四百七十六章:雄關第一百九十五章:七局第一百七十二章:月老崇禎第六百五十四章:封堵商洛,火線復建第六百二十六章:錦州條約第一百六十三章:借勢第三百三十八章:劉良佐的煩惱第四百九十八章:誰是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