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

李恪口中提及的這根繩,便是現在金山,與大度設結盟共抗夷男的阿史那社爾。

當初阿史那社爾在磧北遇襲,損兵折將,甚至險些丟了性命,逃亡西域,這便是拜夷男所賜,阿史那社爾對夷男自是恨之入骨,要阿史那社爾夥同大度設出兵漠北自然不難,但難得是如何叫阿史那社爾拋卻一時之利,投入大唐麾下,制衡大度設。

李恪和阿史那社爾也算是稍有些交情,但這點交情還不至叫阿史那社爾稱臣效力,李恪還需一個他信得過,阿史那社爾也信得過的人出面,阿史那忠倒是勉強可以,但卻不是最佳,畢竟阿史那忠不是汗室正統,和阿史那社爾還隔了層關係。

此事本也有些棘手,不過當李恪看到一位故人的時候,一切問題又都迎刃而解了,而這位故人不是旁人,正是阿史那雲。

這一天,李恪在浚稽山駐軍已有幾日,李恪正往軍中巡察,欲於明日開拔北上,奔赴盧山,可就在李恪正在軍中各部巡視的時候,卻有長孫衝命人傳告,定襄公主阿史那雲求見。

www_ttκд n_C〇

其實對於定襄公主這個名字,李恪聽着始終覺着有些陌生,他更願意聽到“阿雲”這兩個字,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李恪聽到阿史那雲求見的時候,心還是不自覺地漏跳了一拍。

李恪頓時沒了巡視的心思,把手頭的事情交給了副帥李績,自己回了大帳。

對於阿史那雲來尋他,李恪是有些驚訝的,因爲在李恪的印象中,阿史那雲一直都在躲着他。

阿史那雲封定襄公主,封邑雖在定襄,但她卻隨族中牧民長居於白道川,當初諾真水之戰,李恪過路白道川,也曾命人尋阿史那雲來見,但白道川草場廣闊,阿史那雲刻意躲着他,他又如何能夠尋得,故而那次也未能一見,這一次阿史那雲主動來見他,倒也出乎了李恪的意料。

長孫衝也是聰明人,知道李恪和阿史那雲的關係,當李恪回到中軍後,阿史那雲已經被長孫衝領進了帥帳稍坐,李恪一回帥帳便看到了帳中的阿史那雲。

“阿史那雲拜見殿下。”

“長孫衝拜見殿下。”

李恪剛回,阿史那雲和長孫衝便一同起身拜道。

“嗯。”李恪應了一聲,而後擺了擺手,示意長孫衝暫且出去。

長孫衝見李恪擺手,知李恪之意,告了聲退,便要動身離去。

可當長孫沖走到了帳門邊,卻看到了薛仁貴仍舊直挺挺地侍立在帳門邊,便順手拉了薛仁貴一把,小聲道:“仁貴,你且出來,我同你有事相商。”

長孫衝官拜幷州大都督府錄事參軍事,份屬李恪近臣,而薛仁貴乃李恪親衛統領,更是心腹,長孫衝尋仁貴商談事情倒也在情理之中,但薛仁貴卻不知長孫衝之意,對長孫衝道:“子敬稍待,眼下我正當值,待我下了值後去尋你。”

長孫衝哪是真的尋薛仁貴有事,他不過是怕薛仁貴在帳中礙了李恪的眼罷了,長孫衝打了個眼色,低聲道:“定襄公主乃殿下故舊,今日難得一見,你杵在這裡作甚。”

薛仁貴入李恪門下不算久,平日裡只顧護衛李恪左右,從不會去打聽李恪的私事,故而不知阿史那雲和李恪的關係,但薛仁貴不是憨人,又看着李恪的模樣,長孫衝這麼一說,薛仁貴哪還不知長孫衝的意思,點了點頭,便跟着長孫衝連忙退了出去。

待長孫沖和薛仁貴走後,李恪纔有功夫去細細看着眼前的這個少女。

阿史那雲比李恪年幼兩歲,幾載未見,如今的阿史那雲已一十七歲,與和李恪曾見時已經相差頗大,當初略顯稚嫩的女娃早已出落地亭亭玉立,面容雖然依舊姣好秀麗,但與李恪記憶中的已經變了許多,沒變的還是那種眉宇間草原女子獨有的英氣還有眼眸中閃爍的星光。

“聽從長安回來的族人說,你已經成婚了。”草原兒女,終究還是直率,李恪面對阿史那雲,本還不知該如何開口,倒是阿史那雲當先打破了場面上的冷清。

阿史那雲開口便是這麼一句,着實也出乎了李恪的意料,李恪頓了頓纔回道:“是的,我成婚也有些日子了。”

阿史那雲似有些感嘆道:“當初你我長安分別時還是少年,想不到今日再見已是此時了,這些年你看似風光,恐怕過得也不容易吧。”

李恪是堂堂楚王,皇帝最寵愛的皇子之一,在外人看來自然是風頭無兩,但李恪背後的不易又有幾人能懂,不過好在阿史那雲便是其中之一。

阿史那雲懂得李恪,知道李恪壯志拿雲,也知道李恪一路走來也必爲旁人所不容,李恪一步一步熬到今日,豈會容易。

李恪聞言,笑道:“我走的路,本就是九死一生,無論如何,我都早已有了準備,這些都無妨,倒是你,回草原也有些年了,近年來在草原可好?”

阿史那雲也笑了笑,從袖中取出了當初李恪贈予他的那枚蜀王玉印,拿在手中晃了晃道:“我有殿下贈的這枚玉印,誰敢開罪於我。”

李恪見狀,笑道:“這枚蜀王印是我當初自突厥南下時贈予你的,還有人認?”

這枚蜀王玉印是貞觀四年李恪陰山臨別前贈予武媚孃的,如今七載已過,李恪也早已改封楚王,這枚蜀王玉印若是沒人肯認了倒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阿史那雲卻道:“你封皇命節制河東,制控漠南,掌塞外邊事,在北地權柄之重,恐怕自入貞觀年以來你還是第一人,莫說是我拿着蜀王玉印了,就是拿着最早的漢中郡王印,又有誰敢不賣這個面子。”

李恪笑道:“如此便好,當日我過路白道川時曾命人去尋你,可你卻不肯見我,我只當阿雲惱了我,今日你還肯來見我,我便寬心了。”

阿史那雲道:“今日我來見你,既是因時隔數載,想同你再見一面,也是有一事想請你幫忙。”

在李恪的印象中,阿史那雲生性要強,從不輕易開口求人,哪怕對李恪也是如此,若是李恪記得不差,自打頡利故後,這還是阿史那雲第一次開口求他。

李恪當即應道:“你都開了口,我怎會不應,你只管說來便是。”

李恪知道,阿史那雲絕不會爲難他,她既開口求他,那定是他力所能及之內的,故而也不曾多慮。

阿史那雲道:“父汗生前遺願,便是往死後再葬回金山汗庭,葬回突厥起興之地,以往金山爲薛延陀人所據,我難以全父汗心願,如今殿下北伐,可否助我全了父汗的心願。”

李恪道:“此事容易,不過舉手之勞罷了。我不日再次北上,屆時你只管隨軍而行,同赴金山便可。”

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二章 端午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四章 陰山下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二章 將行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四十章 定儲第十九章 狼谷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十章 請辭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九章 飲酒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六章 拜府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九章 飲酒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二十章 回京第十六章 欽陵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九章 拒親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二十七章 賠罪
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二章 端午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四章 陰山下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二章 將行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四十章 定儲第十九章 狼谷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十章 請辭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九章 飲酒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六章 拜府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九章 飲酒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二十章 回京第十六章 欽陵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九章 拒親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二十七章 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