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射花燈

“你這人好不講理,這花燈分明是我們先看中的,偏生要來爭搶,莫非是要效那強匪行徑嗎?”

就在李恪的不遠處,傳來了一陣爭吵聲,李恪轉頭望去,原來他身旁不遠處的竟是長孫沖和長孫渙,而他們似乎在同一旁的少女爭執些什麼。

“三皇兄,這是舅舅家的堂兄長孫衝、長孫渙,還有外叔公家的堂舅長孫嘉慶。”李恪看到他們,李恪身邊的長樂自然也看到了他們,長樂擔心李恪不識的他們,於是靠在李恪的耳邊對李恪小聲道。

長孫衝乃長孫無忌嫡長子,時常跟隨長孫無忌身後,李恪倒是見過,至於長孫渙,李恪也曾在茶樓同他打過交道,還聽了他一段“長干曲”,自也識得,不過長孫嘉慶李恪倒是初次見到。

李恪問道:“長孫家的人在此,你可要避上一避?”

長樂點頭道:“若是他們知道我在此,他們必會告訴舅舅,舅舅知道了母后也就知道了,未免麻煩我還是暫避吧。”

長樂已經出宮,倒也不是怕被長孫家的兄弟瞧見,只是她此次出宮是李恪帶出來的,若是被發現了恐會連累李恪,害的李恪被訓斥一頓。

李恪指着身後的馬車道:“那你便到馬車裡暫避吧。”

“也好。”長樂回道。

說完,長樂公主趁着長孫家人還未注意到她,便躲到了他們身後的馬車中。

李恪見長樂已經躲進了馬車,他便沒了顧忌,他看着眼前的長孫兄弟,上前招呼道:“兩人長孫兄,李某來此閒遊,未想賢昆仲也在此處。”

李恪上前,口中只管稱呼長孫衝、長孫渙兄弟,卻故意對他們身後的長孫嘉慶視而不見。

李恪口中稱呼他們爲長孫兄,又以李某自稱,自然是不願暴露自己的身份,而長孫渙與李恪有些舊怨,也不願在他面前拿低做小。既然李恪自己不以親王自居,他又何必自己下拜。

於是長孫渙頓了頓,對李恪拱手道:“原來是李公子,李公子倒也着實好興致,要務纏身,還能得閒在此。”

長孫渙身旁的長孫衝見了李恪,也拱手:“在下見過李公子。”

李恪笑了笑,對長孫渙道:“我不過是閒人一人,何來的要務,倒是長孫兄,我才聽你們在此爭執,卻不知所爲何事?”

李恪的話音方落,長孫兄弟還未說話,倒是一旁的原本同他們爭執的少女搶先上前,眼睛裡閃爍着光彩,對李恪道:“既然這位公子也問,想必也不會袖手旁觀,還請公子當個介錯人,幫着給評評理,可好?”

李恪聽着走來的少女的話,心中倒是稍稍有些驚訝,這少女膽子竟這般大,見了生人非但絲毫不怯,反倒還主動上前。

而且這少女也着實聰明地緊,方纔李恪說話,雖聽着和長孫兄弟很是客氣,但細細品來話中之意卻頗爲疏遠,這少女想必是猜到了李恪與長孫兄弟雖然相熟,但相互有隙,反倒於她有益,這才請李恪當這個介錯人。

這少女看着十歲上下,生的極美,雖還年少,但也能看得出是個少見美人坯子,若論樣貌甚至還在長樂公主之上。

李恪對長孫兄弟之事倒也感些興趣,於是問道:“動靜倒是鬧得不小,卻不知是何事?”

這少女聽了李恪的話,看得出李恪是有意插手的,於是指着前面的一盞花燈回道:“這盞牡丹花燈本是我們先看中的,我們也已同鋪主人講好了的,可這位公子卻偏生要同我們爭搶,也不論個先來後到,還請公子幫忙說句公道話。”

李恪聽着少女的話,頓時明白了過來,原來他們爭執的關鍵竟是眼前的這盞牡丹花燈了。

這少女看中了牡丹花燈,長孫兄弟這邊也看中了牡丹花燈,兩方都想要,便起了爭執。

這少女中意的東西便務必要拿到手,看這少女的性子似乎很倔,而且又對這花燈喜愛已極,於是李恪低下頭對少女問道:“你可知此處要拿花燈的規矩,可不是光有銀子便行的。”

這少女衣着鮮亮,也不是尋常人家的女娃,銀錢自然是不缺的,只是他一個少女如何搭弓射箭,射中那花燈上的綵帶?

少女看了看她的身後,對李恪道:“公子放心,小女雖開不得弓,但自有家僕代勞。”

李恪聽了她的話,看了看這少女的身後,果然她的身後正站着兩人,一個是一個是比她年紀大上一些,十一二歲的姑娘,兩人的樣貌還有些相似,看樣子似乎是他的阿姊。

而另一個身材魁梧健碩,眼睛剛毅如山,脖頸上還帶着一道深疤,顯然是刀劍所傷,這人只望着便覺得一陣寒意,像是府軍出身的百戰老卒。

能叫這樣人物爲奴的自然不會是尋常的富貴人家,看這少女的模樣,想必也是哪戶京中權貴人家之女。

李恪轉過身去,對長孫兄弟問道:“卻不知長孫兄的意思呢?”

李恪既然這麼問了,似乎就有當這個介錯人的意思,而以李恪的身份,當這個介錯人也無不可。

這個花燈本是長孫嘉慶想着拿回去送於青樓相好的,要與又要本也無傷大雅,可若是李恪開了口,他便要放棄這隻花燈,未免太掉份了,弄得好像他就真的怕了李恪一般。

而且方纔李恪與他們初見,眼中只見着了長孫沖和長孫渙兩人,對和長孫兄弟站在一起的自己卻視而不見,長孫嘉慶心中早有暗怨。

長孫嘉慶道:“此事無論先後,只要誰能射中了花燈,這花燈便是誰的,公子以爲呢?”

長孫嘉慶乃長孫順德長子,自幼便和行伍中人打交道,武藝雖不算多高,但也是弓馬純熟,在三丈外射中花燈上的綵帶,他還是有些把握的。

依長孫順德的意思,便是要同少女的家僕比射了。

不過李恪道:“可若是你們二人全都射中了花燈,這花燈又是誰的?”

李恪的話音一落,長孫嘉慶和這少女的臉上也露出糾結之色,李恪說的也是,若是兩人都射中了,難不成這花燈還能一人一半不成。

少女問道:“那依公子的意思呢?”

李恪想了想,一撥手上的弓弦,對兩人道:“不如這樣,這支箭由我來射,你們壓輸贏,各猜我中與不中,誰猜的對了,這花燈便是誰的,如何?”

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三章 奏對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六章 石室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三章 奏對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十八章 聘禮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二十章 回京第十八章 逼反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十章 落雕弓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一章 接風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章 端午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三十二章 蕭後
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三章 奏對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六章 石室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三章 奏對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十八章 聘禮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二十章 回京第十八章 逼反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十章 落雕弓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一章 接風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章 端午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三十二章 蕭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