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拒親

天下邦國,俱以娶大唐公主爲榮光,視作一種難得的政治資本,凡大唐臣屬,若是不能爲國君迎娶一位大唐公主,似乎都覺着差了些什麼,也低了別人一頭。

迎娶了大唐公主,不止是國君面上有光,而且也是大唐對邦國的親近,至少是一種自保之路。

當初薛延陀夷男可汗爲了迎娶大唐公主,不顧李世民獅子大開口地索要聘禮,不遠萬里,勞民傷財,這便是明證。

往年的薛延陀如此,今天的吐蕃也是一樣,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和祿東贊同樣傾慕大唐繁華,對於迎娶大唐公主自然也是渴求已久。

李世民聽了祿東讚的話,先是問道:“去歲便是因和親未成之事,吐蕃先起兩國戰亂,今日又舊事重提,是爲何故?”

祿東贊回道:“去歲因和親而動刀兵,乃是贊普受奸人挑唆,我吐蕃絕無尋釁大唐之意,還望陛下明察。至於求娶公主,我吐蕃上下傾慕大唐已久,若能娶得大唐公主實爲我吐蕃舉國之幸事,故而外臣奉贊普之命再拜大唐。”

李世民道:“如此說來,吐蕃去歲侵我大唐西南鬆洲,非是爲了逼娶公主,還是另有緣故了?”

祿東讚道:“正是如此,外臣等視大唐公主如珍寶,豈能逼娶,只能以誠意動之。此番蔽國若能求得公主,我吐蕃上下必舉國歡騰,就是外臣也覺着與有榮焉。”

大唐君臣的性格祿東贊已經摸了清楚,現在的大唐已經不再是立國之初的大唐了,如今的大唐國力強盛,睥睨天下,威逼之路必是走不通的,這隻會更加激起大唐的怒火。他們想要得償所願,娶回大唐公主,唯一的法子就是儘可能地放低姿態,拿出自己的誠意。

李世民對一旁的李恪問道:“吐蕃使臣之意,太子以爲如何?”

祿東贊一聽得李世民在問李恪的意思,心裡便覺着有些不妙了,李恪對吐蕃似乎存有敵意,而兩國和親乃是求和之事,李恪只怕會從中作梗。

果然,正如祿東贊所擔憂的那般,李恪並未直接回李世民的話,而是對李世民反問道:“父皇可知泥波羅國名?”

李恪的話傳進了李世民的耳中,也傳進了祿東讚的耳中,祿東贊聽得“泥波羅”三個字,心中一塌,心中暗叫不妙,果然李恪要壞他的事了。

李世民對泥波羅這個名字顯然很是陌生,對李恪問道:“泥波羅是何國?”

李恪回道:“泥波羅居於高原西南,與吐蕃南境接壤,泥波羅君主光胄王之女尺尊公主便是在貞觀十一年下嫁給的松贊干布。吐蕃爲了迎娶這位尺尊公主可是也費了不小的力氣,光胄王本不願嫁女,也是這位祿東贊使節三拜其廷,才得償所願的。”

李世民聞言,臉上露出了好奇之色,對李恪問道:“竟還有此事?光胄王既不願嫁,爲何後來又嫁了呢?”

祿東贊心裡已經猜到了李恪想要說些什麼了,心中大急,連忙開口便接上了李世民的話,搶先道:“啓稟陛下,此事...”

“嗯?朕在問太子,沒有問你,你怎敢多言?”李世民本就是在問李恪,太子李恪還未說話,祿東贊竟先插上了嘴,李世民見狀,輕哼了一聲,對祿東贊不悅道。

祿東贊見狀,也知自己方纔心急之下舉止有些不妥,忙伏地請罪道:“外臣不敢,望陛下恕罪。”

李世民道:“我大唐君王和儲君說話,旁人豈能多言,你只管在旁聽着便是。”

在李世民看來,大唐現在的君王和將來的君王在說話,李恪還未開口,哪裡有祿東贊一個番邦使臣插嘴的份。

祿東贊應道:“外臣領命。”

李恪待祿東贊應下後,才又接着對李世民道:“光胄王愛女心切,確不希望嫁女入吐蕃,但無奈吐蕃勢大,陳兵西南邊境,做攻城之勢,光胄王勢不如人,也只能把尺尊公主送去了邏些。”

李世民聽着李恪的話,已經明白了李恪的意思,去歲吐蕃和親遭拒,也同樣陳兵鬆洲,欲逼娶大唐公主,甚至一度放言大軍此來就是爲了迎娶公主,若是公主不至,必不退兵。

不過大唐終究不是泥波羅,李世民更不是光胄王,吐蕃二十萬大軍兵列西南,等來的不是大唐公主,而是大唐的精銳禁軍,幾番交鋒後吐蕃人自知難敵,便灰溜溜地逃回了吐蕃。

大唐和泥波羅,結局雖然不同,但吐蕃的目的和態度卻是相同的,李世民聽着李恪的話,臉色已經慢慢地難看了下來。

李世民接着問道:“那泥波羅現在如何?”

李恪回道:“松贊干布娶尺尊公主後,於次年再度興兵南下,兵逼王城,迫降了光胄王,現在的泥波羅已是吐蕃屬國,稱臣納貢。”

“哼!竟有此事!”

李恪話音一落,李世民輕哼了出來,語氣中對吐蕃的不滿已經極重了。

但這還沒完,李恪又接着道:“父皇許還不知,這位尺尊公主只是其一,松贊干布另有一側室作蒙薩妃,乃是松贊干布初登吐蕃贊普之位不久時所納,爲的是得到鄰邦蒙薩的支持,可如今時過境遷,松贊干布已穩坐贊普之位,這個蒙薩國也早已納入了吐蕃版圖,不復存在了。”

李恪和李世民一問一答地說着,殿中的祿東贊已經汗流浹背,他不知道,爲何一個本該日理萬機的大唐太子爲何會對吐蕃如此熟悉,把松贊干布和吐蕃的事情查了個底掉。

李恪所言無一虛假,在松贊干布的手中,娶妻納妾已經成了他的一種政治手段,成爲了他穩坐贊普之位,吞併別國的手段。

松贊干布這可是專門對付丈人的手段,先借其勢,而後待時機成熟則先滅其家,再奪其國,這樣的人還能娶大唐公主嗎?李世民還敢嫁宗室女嗎?

李世民看着殿中戰戰兢兢的祿東贊,冷聲問道:“太子所言可是真的?”

這些事本就都是實情,祿東贊不敢當着李世民的面撒謊,只得道:“贊普和我吐蕃待大唐之意蒼天可見,絕無虛假,還望陛下明鑑吶。”

有祿東贊這句話,李世民已經知道了答案,松贊干布這哪裡是想娶大唐公主,分明就是看上了大唐繁盛和富庶,欲故技重施而已。

李世民厭惡道:“你先回吧,和親暫且擱置,你當先回國問清松贊干布,他是想娶我大唐公主,還是想取我大唐社稷。”

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十五章 拒婚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七章 命格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八章 逼反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七十章 騙鉞第六十章 密信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三章 誤會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章 回京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二十章 馬周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十一章 奉茶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十七章 反常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九章 拒親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十九章 醉客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三十章 事定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三章 誤會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十一章 擇師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六章 加註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
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十五章 拒婚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七章 命格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八章 逼反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七十章 騙鉞第六十章 密信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三章 誤會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章 回京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二十章 馬周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十一章 奉茶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十七章 反常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九章 拒親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十九章 醉客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三十章 事定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三章 誤會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十一章 擇師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六章 加註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