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蕭家姊弟

入夜,長安城,開化坊,宋國公府。

入了深冬,日頭越發地短了,夜色黑的更快,宋國公蕭瑀和其姐蕭美娘也早早地用了晚飯,正煮了茶,點了燭火靠窗閒聊。

“阿姊,我這一輩子閱人無數,自詡頗有幾分識人之能,可沒想到這一次竟徹底看走了眼。”碳爐上的茶壺水已經“咕嚕咕嚕”地燒了起來,蕭瑀親自上前提起茶壺,爲面前坐着的蕭美娘倒上了一杯,輕聲感嘆道。

蕭美娘聽了蕭瑀的話,臉上露出了好奇之色,對蕭瑀問道:“哦?究竟是何人,竟能叫你看走了眼?”

蕭瑀道:“其實看走了眼的不止是我,還有阿姊。”

聽了蕭瑀的話,蕭美娘臉上的奇色越發地重了,蕭美娘問道:“那你快些說來,究竟是何人?”

蕭瑀端起手邊的茶碗,就着滾燙的茶水輕輕地啜了一口,對蕭美娘道:“阿姊可還記得那個將你從突厥帶回的少年?”

“你說的可是楚王?”蕭美娘問道。

蕭瑀點了點頭回道:“不錯,正是這位楚王殿下。”

蕭美娘聞言,笑着問道:“阿弟何出此言,可是楚王又做了什麼驚世駭俗之事?”

李恪行事一向大膽,最與旁人不同,李恪做出什麼事情來叫蕭瑀訝異,蕭美娘反倒不覺得奇怪。

蕭瑀道:“楚王少而不同,我一向以爲楚王乃年少野心之輩,可今日朝後才知,原來竟是我看錯了他,楚王竟也是忠直耿介之人。”

今日朝會之上,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李世民許給李恪的世鎮揚州是什麼意思,可身爲當事人的李恪竟毫不猶豫地便應了下,這還能說李恪是野心之輩嗎?

忠直耿介之人?

但凡蕭美娘聽到了李恪的名字,她的腦海中便會浮現起那張狡猾卻也讓她倍感親切的臉。

李恪是隻小狐狸,更是頭幼虎,這是蕭美娘早在突厥時便已經認定了的事情,和所謂的忠直耿介四個字着實掛不上鉤,蕭瑀也不是糊塗之輩,怎地會這樣說。

蕭美娘笑了出來,不解地問道:“時文(蕭瑀字)何出此言?”

蕭瑀回道:“今日朝會之上,陛下當廷下旨,欲命楚王就藩揚州,世鎮淮南,我本以爲楚王志在儲君之位,必會斡旋不答,敷衍過去,可沒想到楚王竟是一口應了來,着實叫我訝異地很。”

“哦?竟有此事?”

蕭美娘雖爲前朝皇后,但自然他南歸之後,便一直少理朝中之事,故而李恪將欲外鎮之事蕭美娘此前竟從不知曉,蕭美娘聽了蕭瑀的話,臉上也露出了一絲訝色。

“千真萬確。”蕭瑀回道。

蕭美娘問道:“楚王神色如何?”

蕭瑀回道:“楚王出宮時神色如常,與太子更是談笑風生,竟彷彿未有此事一般。”

蕭美娘聞言,在心中思索了片刻,而後臉上先是露出了一絲笑意,接着便是瞭然之色。

蕭美娘對蕭瑀道:“楚王小小年紀,竟有如此定力,着實不易,這也正是我爲何會對他如此推崇的緣故。”

蕭瑀不解地問道:“阿姊的意思是?”

蕭美娘回道:“依我看楚王恐怕早就知道今日殿中之局,有所準備了,你所看到的,不過是楚王故作出來的虛像罷了。”

蕭瑀接着問道:“阿姊的意思是今日朝中之事已在楚王預料之中?”

蕭美娘點了點頭道:“不錯,正是如此。”

和蕭瑀想比,蕭美娘對李恪的瞭解要多上太多了,當初李恪身處突厥,如羣狼伺虎,稍有不慎便會萬劫不復,可李恪左右制衡,非但在突厥安然地活了下來,甚至幾乎憑着一己之力,將整個突厥搞地天翻地覆,立下了北伐頭功,這樣的事情,是一個耿直之輩做得出來的嗎?

蕭瑀猶自不信,臉上仍有疑色,他很難想象,一個十五歲的少年竟能有這般深厚的城府?

蕭瑀的反應也落入了蕭美孃的眼中,知弟莫若姐,蕭美娘看了蕭瑀的模樣也猜到了蕭瑀的心思。

蕭美娘笑道:“你若不信,可敢同我賭上一局,不出兩日,楚王府必有動靜。”

今日大殿之上的動靜,蕭瑀都看在眼中,自覺比蕭美娘要看得多的多,更是自覺勝券在握,聽了蕭美孃的話,頓時也來了興致。

蕭瑀道:“我便與阿姊賭了,只是不知阿姊要賭些什麼?”

蕭美娘想了想,對蕭瑀道:“我聽守規有言,近來你新得了一方古硯,視之如珍寶,我們便賭它,我若勝了,你便將這方古硯輸於我。”

蕭美娘口中的守規便是蕭瑀長子蕭銳和襄城公主之子,極得蕭瑀疼愛,時常帶在身邊,蕭瑀得寶,自然瞞不過蕭守規。

蕭瑀笑道:“我道是什麼,左右不過一方古硯,阿姊若是喜歡只管拿去便是,還賭什麼。”

蕭美娘卻搖了搖頭笑道:“我雖極好墨、硯之類,喜歡的東西,自是要自己親手贏來才最爲有趣,不過你也放心,我也不沾你的便宜,前些日子楚王專程命人將他自揚州淘來幾錠韋誕墨送於了我,你若是勝了,我便將這些韋誕墨轉贈於你。”

韋誕墨乃三國曹魏之書法大家韋誕所制,時與與張芝筆、左伯紙並稱“三絕”,最得大儒蔡邕推崇,極爲難得,單論價值而言,也絕不在古硯之下了。

以古墨賭古硯,倒也相稱。

蕭瑀也是喜好此道之人,聞得此言,臉上也露出了一絲笑意,對蕭美娘道:“如此弟便卻之不恭了。”

蕭瑀說着,又端起了手中的茶碗,仰脖一飲而盡,彷彿已是勝券在握的模樣。

蕭美娘看着蕭瑀的模樣,也輕聲笑了出來,姐弟之間作賭,圖的不過是個樂子,勝負不過其次,無論誰輸誰贏,誰都不會在乎這個結果,他們在乎的不過是李恪的動向罷了。

只是蕭美娘曾爲前隋皇后,幾經沉浮,識人閱事之多更在蕭瑀之上,蕭美孃的一雙慧眼又怎會識錯人。

也似乎正是爲了印證此事,不必再等上兩日,甚至蕭瑀的一壺茶都還未飲完,門外守門的家僕竟突然走了進來,手中拿着一封拜帖對蕭瑀道:“阿郎容稟,現府外正有一少年乘馬車而來,自稱是蕭夫人舊識,命奴將拜帖奉上。”

蕭美娘見狀,親自上前自家奴手中接過了拜帖,緩緩地打了開來,一行十餘字便落入了蕭美娘和蕭瑀的眼中。

“夫人敬啓,北地故人,小子李三郎拜上。”

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章 靈州軍第十七章 仙娘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十章 初定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五十章 隨行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十章 校場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七章 考較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六十章 密信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三章 結好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十四章 拉攏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一章 朝覲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章 拒辱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六十章 密信第三十章 事定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十六章 欽陵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五章 侯君集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一章 玄武門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
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章 靈州軍第十七章 仙娘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十章 初定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五十章 隨行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十章 校場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七章 考較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六十章 密信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三章 結好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十四章 拉攏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一章 朝覲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章 拒辱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六十章 密信第三十章 事定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十六章 欽陵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五章 侯君集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一章 玄武門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