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還京

酒泉相距姑臧不遠,快馬加鞭無非也就是兩日的路程,再加上李恪在李暠建世陵祭祖的時間,前後不過六日的功夫便就回了姑臧城。

李恪雖然人在外地,但心裡記掛着的一直都是涼州這邊的情況,李恪一回涼州行館便傳來了劉仁軌。

“臣劉仁軌拜見太子。”劉仁軌應詔而入行館,對李恪拜道。

李恪先命劉仁軌起身,而後開口便問道:“本宮走後,涼州這邊的情況如何?”

李恪所關心的涼州情況無非就是糧草之事,畢竟李恪這一去酒泉數日,現在涼州若光靠着州部的餘糧恐怕已經撐不下去幾日了。

劉仁軌回道:“太子放心,就在太子西行不過三日之後,涼州糧市已經陸陸續續開始有糧可售了,只是價格高昂,所供不足,尚還不可滿足全城所需,但就在今日早後,涼州市上突然出現了大批的糧食,已與往常無異。”

李恪聞言,稍稍放心了些,接着問道:“那現在州部的存糧還有多少?”

劉仁軌回道:“還有六萬多石,此前來州部買糧的人倒還多,但隨着糧行也開始放糧,今日買糧的百姓已經越發地少了。”

此前整個涼州城只有府衙在售糧,全城百姓無論遠近都得來府衙購糧,其中多有不便之處,但隨着涼州各世家門閥開始放糧,百姓的選擇也就多了起來,自然也就就近購糧了,不會再往府衙跑。

李恪道:“如此便好,既涼州糧市已開,慢慢地州部這邊的糧道便可停了。”

劉仁軌對李恪道:“眼下的情況雖是如此,大體已經無礙,但外面的糧價太高,價高傷民,長此下去恐怕也不是辦法。”

李恪問道:“現在外面的糧價是多少?”

劉仁軌回道:“和太子之前定的一樣,都是常平價的兩倍多,若只十來日倒是還好,怕只怕時日久了,價高傷民,涼州百姓也吃不消。”

糧食不是別的,無論是將相王侯還是尋常百姓,都是一日離不開的,若是糧食售了以往兩倍,涼州城的尋常百姓確實難以支撐。

李恪想了想道:“再給他們幾日的甜頭吧,本宮再給他們三日的時間,三日內你需遣人仔細記下城中每家正在售糧的糧行,摸清他們背後的底細。待三日後開始勒令涼州各處糧行不得虛高擡價,恢復以往的糧價。”

涼州各處糧行在此時急着開倉,無非就是看中了其中的利潤,李恪給他們幾分甜頭嚐嚐也在情理之中的,至於李恪要劉仁軌遣人查明涼州各家糧行的情況和底細,便是爲了防止在日後壓降糧價的時候各處糧行再在背後使亂而已。

李恪說着,又想起了什麼,對劉仁軌道:“三日後,待壓下涼州糧價後你便用之前售糧所得的銀錢再買回糧食,在秋收後充當夏糧送去長安,如有多出十萬石的,便可存入涼州府庫,已備不時之需。”

之前爲了解燃煤之急,李恪扣下了本該送往長安的夏糧,轉而賣於了涼州百姓。如今糧危已解,夏糧早晚還是要送往長安的,與其從其他地方調糧平添麻煩,還不如就在涼州購糧,轉運長安了。

李恪所言自然是在爲大局考量,但劉仁軌聽了李恪的話卻笑道:“太子如此作爲雖是穩妥,但如此一來,可就把涼州門閥得罪了個乾淨,只怕涼州各家中抱怨太子的聲音可越發地多了。”

在旁人看來,李恪是最先擡起涼州糧價的人,而且是調用武威倉的軍糧擡起的糧價,可就在各家開始放糧,李恪也賺了個盆滿鉢滿後竟就開始限制糧價了,還要回購糧食,這任誰都會覺得李恪是有意爲之的,既賺了利,還要博名。

李恪也笑道:“動了他們的糧利只是其一,日後本宮要動的還多,他們要抱怨便只管抱怨便是了,本宮何曾在乎過他們的想法?”

李恪此來涼州,本就是爲蘇定方張目,與涼州各家爲敵的,區區幾分糧利比起李恪盯上他們的東西還要小的多,日後相爭只會鬧地更加難看,若是李恪擔心開罪他們,李恪就不會來此了。

劉仁軌對李恪道:“太子雖是國儲,地位尊崇,自然不虞這些關隴門閥,但有些事情太子還是早做準備地好。”

李恪聞言,回頭看向了劉仁軌,問道:“正則說的可是武威倉的事情?”

劉仁軌回道:“正是此事,太子雖然只是佯開武威倉,但此事已經在涼州鬧開了,長安那邊想必也快得到消息了,太子若不早做準備,恐怕到時被動。”

李恪笑道:“哈哈,正則有心了,不過你也不必憂心,長安城那邊本宮已經打點好了,只等消息進京,本宮成爲衆矢之的,叫那些跳樑小醜羣起而伐之了。”

李恪的意思雖不曾和劉仁軌明說,但劉仁軌隱約也能猜到李恪的目的,李恪這是要借武威倉之事以自己爲餌,騙的那些人上鉤。

劉仁軌問道:“不知太子何時還京?”

李恪回道:“也就這幾日內的事情了吧,本宮私開武威倉,高價售糧的消息很快就要傳進長安了,本宮還是早些回去地好。”

李恪身爲太子,國儲之重,自然不可離京太久,現在皇權和世家的府軍之爭已經自地方轉移到了朝堂,李恪多留涼州已無意義,自然還是早些回去地好。

劉仁軌拱手道:“既如此,那臣就在此祝太子旗開得勝,得償所願了。”

李恪道:“那便借正則吉言了,不過本宮不日便當還京,京中的事情本宮是不甚擔憂的,本宮擔心的是涼州這邊的情況,本宮走後,涼州這邊還需正則好生照看着。”

劉仁軌應道:“太子儘可寬心,涼州這邊有大將軍、裴行儉還有末將在,必保無虞。”

對於劉仁軌此言,李恪倒還是頗有底氣的,關隴門閥雖然難纏,但李恪擺在涼州的班底也不是紙糊的,蘇定方、劉仁軌、裴行儉,大唐未來主司經略西北的三任主帥,單獨挑出去,無一不是名震當時的人物,李恪自不擔心。

李恪道:“眼下無論是備戰吐蕃還是打壓關隴門閥,涼州都是第一要地,朝廷重涼州已是必然。涼州刺史謝叔方不過中人之姿,在涼州刺史的位置上必是坐不久的。本宮本欲保你爲涼州刺史,但你資歷太淺,恐百官不服,只得作罷。你在此先好生做着,待你有了政績,本宮再向父皇舉薦。”

“臣謝過太子,臣必不負太子所託。”劉仁軌聞言,當即應道。

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四十章 定儲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十四章 恩蔭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六章 加註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八章 惡陽嶺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十七章 仙娘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十一章 擇師第四章 易爵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四章 取義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五章 定親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九章 飲酒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十九章 醉客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三章 誤會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
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四十章 定儲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十四章 恩蔭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六章 加註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八章 惡陽嶺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十七章 仙娘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十一章 擇師第四章 易爵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四章 取義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五章 定親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九章 飲酒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十九章 醉客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三章 誤會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