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

李恪的楚王府距東宮不遠,以李恪的腳程,不滿一炷香的功夫便可趕至東宮,但李恪人到東宮的時間卻是有講究的。

李恪若是到的早了,顯得耳目靈通,在東宮留有耳線,只會叫李世民忌憚,若是去的遲了,李承乾乃李恪長兄,李恪尚且不甚關切,又如何圓的過兄弟情深之說。

在李恪自丹兒口中得知消息後,並未立即趕往東宮,而是換了身常服,稍稍壓了壓時間,才趕往了東宮,正趕在李承乾舅父長孫無忌之後,卻又在羣臣之前。

當李恪趕到光天殿之前,李世民還在殿中,還未離去,而在光天殿外已經陸陸續續聚集了不少人。

“陛下,楚王前來探視太子。”李恪到了光天殿外,李世民近侍常塗進殿對李世民稟告道。

李承乾還未轉醒,爲了避免攪擾到李承乾,李世民有命,將前來探視的衆人都擋在了殿外,不得入內,就連李恪想要探視李承乾,也需通稟。

李世民聽得李恪專程前來探視,現在殿外等候,於是道:“準三郎進殿。”

“諾。”常塗應了一聲,下去領了李恪進殿。

“兒臣李恪拜見父皇,拜見皇后。”李恪進殿,看着正在殿內坐着的李世民和長孫皇后,上前拜道。

李世民擡了擡手,對李恪道:“恪兒有心了,快快起身。”

“謝父皇。”李恪應了一聲,直起了身子。

李恪起身後,靠近了些,看了眼牀榻之上躺着的,面色蒼白的李承乾,眉頭微皺,對一旁侍候着的太醫令李蓮心,緊張地問道:“李太醫,皇兄的傷勢如何?可有大礙?”

李蓮心如實回道:“太子性命倒是無礙,已經用了針,再過些時候便可轉醒,只是腿上傷着實重了些。”

李恪聞言,得知李承乾性命無礙,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這才放心道:“性命無礙便好,腿上的傷多養些時日,總是能養好的。”

李恪的話出口,殿中衆人的臉色並未見半分輕鬆,李世民也仍舊是一副眉頭緊鎖的模樣。

李世民嘆了口氣,回道:“若當真是如虎頭所言那般,只是叫太子吃些苦頭,反倒好了,方纔李蓮心已經診治過了,太子腿上的傷,只怕是難愈了。”

李恪聞言,臉上頓時露出了滿滿的訝色,他沒想到,李承乾的腿竟就這樣斷了。

這時李恪也明白李世民如此愁眉苦臉的緣故了,李承乾身爲太子,爲一國儲君,將來是要登基,做大唐帝王的,在天下萬民,海內臣邦的面前,他的儀態便代表了大唐,如今李承乾的腿斷了,若是無法痊癒,將來又如何君臨天下?

而李世民如此,一旁長孫無忌的臉色也難看地厲害。

以往太子失德,大可以年少爲由,多加管教便是,可如今太子的腿傷了,從此以後行動多有不便,李承乾本就岌岌可危的儲君之位,便又多了一層危機,而且這一層危機是永遠無法抹除的。

只是今日李恪的反應,卻着實出乎了長孫無忌的意料,李承乾墜馬,生死難料,李恪本該是受益之人,但李恪對李承乾的安危卻似乎很是擔憂,在自李蓮心口中得知李承乾性命無虞後,也明顯鬆了口氣。

長孫無忌識人無數,自詡還有幾分相人之能,他看不出李恪的神情有半分作僞的樣子,反倒真像是關心李承乾的生死一般,這着實叫長孫無忌有幾分不解。

長孫無忌看着李恪站在一旁,一言不發的模樣,心中反而更有幾分隱憂。

若是此時李恪表現出對李承乾太過熱切,亦或是對太子之位的野心,這一切反倒在長孫無忌的意料之中,不至叫長孫無忌心亂如麻,可如今李恪面色沉靜,片語不發,便叫長孫無忌越發地猜不出李恪的心思了。

眼下雖還是在東宮,但不知不覺,朝堂上的博弈已經悄然開始。

李恪在光天殿中待了一炷香的功夫,李承乾還是沒有轉醒的意思,未免攪擾了李承乾歇息,依着太醫令李蓮心的意思,李世民便命衆人紛紛退出了殿去。

李恪剛出了光天殿,正欲離去,卻看到了從他身旁一同出殿的魏王李泰。

李泰走到了李恪的身旁,悠悠地嘆了口氣,似是惋惜地對李恪道:“太子皇兄正當風華之年,不想竟遭遇此厄,斷了腿,着實叫人惋惜啊。”

李世民諸子,儲君之位爭的最兇的便是李承乾、李恪、李泰,還有李佑四人,不過李恪無論聲望還是聖寵都不足與前三人相比,故也不足爲慮,李承乾斷了腿,太子之位自然越發地危機,李泰心裡不去偷着樂便是好的了,又怎會爲李承乾惋惜。

不過李恪與李泰處境相當,倒也懶得去點破李泰,只是應道:“青雀說的是,皇兄年不過十六,便遇此劫數,對他的打擊着實是大了些。”

李泰看了眼李恪,問道:“此事之後,卻不知皇兄作何打算?”

李恪聞言,稍稍一頓,問道:“什麼打算?不知青雀問的是何事?”

李泰回道:“自是皇兄南下之事,太子突逢此變,恐怕朝中難免變數,說不得父皇還有用得着皇兄的地方。”

李恪聽了李泰的話,頓時明白了過來,這李泰哪是在問李恪南下的安排,分明就是在試探李恪。

李恪若是因李承乾受傷推遲南下的時間,那李恪自然就是對儲君之位蠢蠢欲動了。

太子失德,此番又落得了殘疾,失了君儀,朝中上下,恐怕不少人都在揣度李承乾的太子之位還能坐到幾時,李泰動了心思,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李恪又怎會叫他看出了端倪,李恪不動聲色地回道:“南下之事我自當依從父皇的安排,我雖是心繫皇兄安危,但畢竟身擔重任,隨意耽擱不得,待出了正月,我便該南下了。”

李泰聽得李恪如期南下,隱約也知道了李恪的意思,拱了拱手對李恪道:“皇兄南下,若是有什麼需要小弟在朝中相助的,皇兄只管開口,小弟必不推辭。”

李泰的話說的倒是客氣,李恪除了要動太子,倒也沒有什麼要同李泰聯手的,只是拱手回道:“青雀有心了,爲兄謝過。”

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六章 拜府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七章 考較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十章 請辭第十章 收局第三十章 事定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九章 拒親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八章 山路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八章 演練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章 墜馬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章 相爭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五章 引薦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六章 加註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十章 收局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二十章 敲打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二十七章 破敵
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六章 拜府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七章 考較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十章 請辭第十章 收局第三十章 事定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九章 拒親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八章 山路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八章 演練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章 墜馬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章 相爭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五章 引薦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六章 加註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十章 收局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二十章 敲打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二十七章 破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