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和親

當祿東贊和李恪把臂言歡後,李恪親自出面將他送出了東宮,就在祿東贊出了東宮大門後,他的腦袋還是有些迷迷糊糊的。 шшш▲ттκan▲C〇

搬了一箱珠寶,從巳時等到午時,等了大半個上午,喝了一肚子的水,到了飯點了,飢腸轆轆的祿東贊連頓東宮的午膳也沒有混上,而且李恪顯然也沒有款待他的意思。

不過話又說了回來,李恪親自出面拉攏祿東贊,並且授以太子家令這樣的心腹之位,祿東贊給李恪回絕了,他自己也不便再留在東宮,在李恪面前晃悠了。

祿東贊站在東宮門外,擡頭看着頭頂上曬地眼睛發花的豔陽,一陣恍惚,一時間都忘了自己爲何會在此處了。

“東贊大人,大唐太子的意思如何?”祿東贊一出東宮的門,桑布扎便連忙迎了上去,急切地對祿東贊問道。

祿東讚歎了口氣,搖頭道:“大唐太子做事如天馬行空,更無章法,他的意思實在叫人琢磨不透啊。”

祿東贊也是謹慎之人,自然不會把李恪拉攏他,欲拜他爲太子家令的事情告訴桑布扎,以免平白生事,傳到了松贊干布的耳中也是麻煩。

桑布扎看着祿東贊雙手空空如也地回來,於是接着道:“太子受了咱們的禮,想來也不會再同我們爲難吧。”

大唐是禮儀之邦,最重禮節,祿東贊攜重禮上門拜訪,李恪既然受下了禮,便該講規矩,不再同他們爲難纔是。

常理確是如此,可祿東贊回想着方纔李恪的態度,卻又不是很有底氣,李恪收禮收地確實乾脆,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但李恪收了吐蕃的禮後反手便挖了吐蕃的牆角,要把吐蕃使節祿東贊收入東宮門下,這樣不像禮儀之邦乾的事情啊,祿東贊對李恪其人也不是很有信心了。

祿東贊雖然是吐蕃人,但對中原文化卻傾慕萬分,他生於吐蕃權貴之家,自幼便藉着家族便利得了許多華夏典籍,對《論語》、《孫子兵法》、《孟子》等百家著作更是如數家珍,故而祿東贊對此次長安之行原是滿懷期待的。

昨日祿東贊先見了禮部侍郎長孫衝,長孫衝待人寬和,敦儒有禮,確是祿東贊所想中的唐人模樣,但自打之後見了李恪後,祿東贊驚奇地發現,大唐的月亮似乎也沒有比吐蕃更圓。

祿東讚道:“咱們送的禮太子是收下了,但太子其人着實是有些倨傲,恐怕未必把我們看在眼中,我們想要藉助他來向唐廷使力,恐怕是不行了。”

桑布扎聞言,擔憂道:“太子乃大唐儲君,尚且如此,那贊普交代的和親之事又該如何?”

其實此次桑布扎和祿東贊來大唐,朝貢只是其次,他們還帶着一個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和親。

前些年吐蕃曾向大唐和親,求娶公主,但卻被李世民給回絕了,此後還因此掀起了鬆洲之戰,鬆洲之戰雖然最後以吐蕃撤兵而結束,但吐蕃和松贊干布求娶公主的心卻沒有死,此番祿東贊爲使,便是爲了再次向大唐求娶公主。

祿東贊想了想,對桑布扎道:“李恪只是太子,不是皇帝,他的意思未必就是皇帝的意思,我們不必太過在意李恪的話,還是待明日見了唐皇再說。”

——————————————

祿東贊自東宮偏殿離去,走後,太子妃武媚娘從偏殿的裡屋緩緩走了出來。

“原來這個就是吐蕃人,除了稍黑些,倒是和我們唐人長地一般無二,也沒有太多新奇。”武媚娘出來便對李恪道。

李恪道:“吐蕃人本就是西羌人遷徙而來,除了習性與咱們唐人不同,別無其他。”

原來武媚娘此前從未見過吐蕃人的模樣,覺着好奇,故而在李恪接見祿東讚的時候便躲在偏殿觀望,待祿東贊走後這纔出來。

李恪對武媚娘問道:“你也在殿內看了許久了,方纔的事情,媚娘怎麼看?”

武媚娘玩笑道:“別的媚娘不知,但只看他們送的禮,便是對三郎的喜好不甚瞭解了,他們有事求於三郎,便該早下些功課,送美人豈不比送財貨來地好?”

李恪笑着回道:“他們萬里來此,風塵僕僕,哪裡帶來的美人,更何況天下誰人不知太子妃媚娘天生絕色,本宮又不喜旁人,誰還敢往東宮塞人?”

大唐宗室子弟,無論是親王還是郡王,凡是成年的諸王無一不是妻妾成羣的,唯只有李恪一人,雖有風流之名在外,實則卻自律地厲害,除了自幼便跟隨李恪的丹兒,武媚娘和李恪成婚至今李恪都不曾納過一個外人。

武媚娘聽着李恪的話,臉上笑意更重了,這纔對李恪道:“三郎方纔所爲做得極好,吐蕃狼子野心,既能侵我大唐一次,便能侵第二次,未免日後麻煩,留有口舌,三郎不與他們深交是對的。”

李恪道:“媚娘所言正是我所想,吐蕃虎踞西南,吞併高原各國,待他羽翼稍豐後與我大唐早晚必有一戰,確是不宜與他們深交。”

武媚娘聞言,指着殿中的一箱子珍寶,不解地對李恪道:“三郎既有意疏遠吐蕃使臣,爲何又要收下他們的東西?”

李恪走到箱子的旁邊,蹲下身子緩緩打開了身前的木箱,果然,入眼的便是滿箱的象牙雕器,金玉珠寶,乍一看也晃眼地很。這些東西若是給其他人,自然是欣喜若狂的,可李恪和武媚娘見多了世間珍寶,這些東西落在他們的眼中也就平平無奇了。

李恪指着這箱珠寶,對武媚娘問道:“你說我若是把這箱珠寶上繳給父皇,父皇會怎麼看吐蕃,怎麼看祿東贊?”

武媚娘聞言,哪還不知道祿東讚的意思,李恪這是要祿東贊在李世民面前難堪了。

武媚娘笑道:“方纔三郎還想着要徵召祿東贊入東宮效力,現在轉了身就翻臉不認了嗎?”

李恪道:“他已拒了我,又不能爲我所用,我又何需在多去顧及他。”

武媚娘好奇地問道:“方纔三郎以徵辟祿東贊入東宮爲官之事堵他的嘴,難道就不怕他當真一口應下嗎?太子家令這般要職,哪能輕易許於一個不知深淺的番邦人。”

武媚娘所言自然在理,太子家令干係重大,若用一個番邦人總覺着有些不妥,但李恪聽着武媚孃的話,卻搖了搖頭。

其實祿東贊此人文武雙絕,吐蕃立國開業,無論是安定朝堂還是南征北戰,都多賴祿東贊之功,沒有祿東贊就不會有日後能與大唐爭鋒的吐蕃。

房、杜二相雖是天下名臣,但在李恪看來,祿東贊於吐蕃之功,絕非房、杜中一人可比,應該是房杜加上李靖,再加上長孫無忌纔是,但這些東西李恪自不會和武媚娘細說。

李恪只是笑了笑,回道:“也許吧。”

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章 結好第六章 加註第十九章 尋機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十章 落雕弓第一章 朝覲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五章 拒婚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十章 拉攏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四章 面聖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五章 射花燈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八章 鞠文泰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三章 結好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九章 奪河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六章 岑長倩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三章 召見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七章 武家女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一章 定帥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章 端午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七章 和親第十七章 朝議第四十五章 訓斥
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章 結好第六章 加註第十九章 尋機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十章 落雕弓第一章 朝覲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五章 拒婚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十章 拉攏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四章 面聖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五章 射花燈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八章 鞠文泰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三章 結好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九章 奪河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六章 岑長倩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三章 召見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七章 武家女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一章 定帥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章 端午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七章 和親第十七章 朝議第四十五章 訓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