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

“鼓鍾將將,淮水湯湯,憂心且傷。淑人君子,懷允不忘。”

關於淮水在古文中的記載,這首先秦時《小雅·鼓鍾》中的記載算是極早的了,只不過此時的李恪在同大水搶時間,便沒有詩中所載的這般悠然了。

那些鹽行、糧號的主事剛自盱眙縣府衙走後,李恪歇息了不過片刻,便強打着精神,在盱眙知縣林遠圖的陪同之下,趕往了淮水邊。

“淮水乃天下要水,灌溉兩淮,水利時便可活千萬百姓,可若是水害,便與人屠無異。”到了盱眙城外的淮水邊,指着大雨下,往西北一望無際的淮水,對李恪道。

淮水乃天下四瀆之一,天下要流,是爲益水,少有氾濫,正所謂“淮流順軌,暢出雲梯,南北支川綱紀井然”,自有史記以來,恩澤淮南、淮北百姓千年。

但今年的大雨,卻是降地詭異,非但降地急,而且連日不停,淮水水位漸高,甚至有了破岸堤而出的可能。

“若是再照這個勢頭下去,再有幾日,淮水便將破堤?”李恪站在淮水邊,看着眼前的淮水,問道。

李恪開口,問的自然不是林遠圖這個只知設壇施法,糊弄百姓的縣令,而是跟在他身後,隨他一同來此的袁承範。

袁承範回道:“五日,若是不加河堤,最多再有五日淮水便將過堤而出,屆時淮水兩岸,或成澤國。”

李恪聽了袁承範的話,眉頭不禁皺了起來。

五日,而且還是最多五日,誰知道這大雨五日內能否停下,又有誰知道這大雨五日內是否不會加急?若是雨勢加急,恐怕連五日都撐不到了。

李恪對袁承範問道:“若是淮水決堤,最先破岸的會是何處?”

袁承範想了想,對李恪回道:“若是水漫,當在縣城往東北三十里,水量最豐的淮、泗交際之處。”

淮水與泗水在盱眙東北三十里外交流,此處水量最爲豐沛,而經常年累月沖刷,此處的堤岸也是最低,若是淮水水位再漲,最先破堤而出的自然便是此處。

李恪聞言,對身旁陪着的林遠圖道:“林縣令,既是如此,便勞你便傳本王令,徵調縣中一應人力、物用,前往淮、泗之交,本王要修此處河堤,能拖多久便是多久。”

大雨降到何時,李恪不知,也不是他能夠掌控的,但他倒也並非全無可爲,至少他能夠加固、加高河堤,把淮水破堤的可能性再往後面拖地久一些。

李恪的用意自然明朗地很,可林遠圖聽了李恪的話,臉上卻露出了滿滿的難色,對李恪道:“殿下,若是隻用沙石之物,盱眙城中的儲備倒尚算充備,可眼下正是入夏,縣中在服差役之人不多,恐怕難以抽調出足夠的人手來修河。”

每逢夏中,便正是各地縣中服役最少,人手最爲短缺之時,此時修堤,人手不足倒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聽了林遠圖的話,心中卻納了悶,脫口而出地問道:“既差役不足,何不調府軍來此修堤?”

李恪的話音一出,不止是林遠圖和袁承範,就連李恪的親信的王玄策和席君買兩人都是一臉的訝色,彷彿聽到了什麼不可思議的話。

自北魏有府軍制以來,歷時百餘年,地方天災,調動府軍賑災的例子他們還從未聽聞,縱然王玄策自詡見多識廣,也被李恪所言一下子驚住了,他們甚至沒有想到,李恪爲何會提出這樣的想法。

“自打我大唐開國以來,府軍向來只做戰時調用,從未聽聞有用以賑災,甚至是抵差役之事的,此事實在從無先例,不知殿下從何言起。”林遠圖聞得李恪出言調府軍修堤,忙對李恪道。

李恪也沒想到林遠圖竟會這麼回答,也是一愣。

李恪的心智來自千年餘年後,在千餘年後的中華大地,但凡地方有半分災情,水澇、山洪,哪怕是地動,衝在最前,忍着切膚之痛,頂着亡死之危,捨生而忘死的一定子弟兵,這已是天下所共識,也是李恪早已見多爲常的。

可李恪萬萬沒想到,原來在千年前的唐初,府軍治水救災,還是歷來未有之事,李恪的話,難怪語驚四座了。

李恪聽了林遠圖的話,轉頭望向了王玄策,王玄策見李恪看着自己,也點了點頭,告訴李恪,林遠圖之言並無不妥之處。

“倒是本王想的差了,原來我大唐立國至今竟從無此事。”李恪見得王玄策點頭,輕聲嘆道。

王玄策道:“府軍之用,只在戰時,殿下若此時調用府軍,確於規制不合,望殿下三思。”

王玄策口中說着與規制不合,其實已經是在旁敲側擊地告訴李恪,此事不合朝規,若是做了,恐怕風險極大。

李恪雖爲揚州大都督,兼掌東南一十六州軍事,手握節鉞,對地方府軍有轄制之權,但若是李恪不經三省,不過兵部,便擅自調動府軍,無異於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韙。

李恪若是這麼做了,就算是朝臣彈劾他擅調府軍,意圖謀反也在情理之中,到時彈劾李恪的摺子必定如雪花般飄到李世民的案頭,李世民想壓,也壓不住。

此事幹系重大,哪怕李恪是代天巡狩地方的皇子節臣,他也擔不起,畢竟“兵權”這個東西,向來是帝王忌諱,父子間也是如此。

這些道理,李恪如何不懂,可李恪看着腳下漸長的淮水,看着淮河兩岸上萬戶人家,李恪又豈能坐視不理。

李恪若是對此事坐視不理,只需短短五日,五日後的現在,這富庶的江淮大地便將化身一片澤國,數十、上百萬百姓流離失所,難覓家園,甚至葬身魚腹,而這一切都是因爲李恪今日的不作爲。

李恪想着這些,彷彿只要閉眼就能看着這樣的畫面,淮南道千里沃土化作汪洋,百姓們衣不蔽體,牽兒帶女地散落街頭,餓地面黃肌瘦,不見生機。

李恪做了,未能能叫淮南倖免於難,可他若是不做,他閉目所能看到的一切似乎就已近在眼前,而這一切都在李恪的一掌之中。

就在這一瞬間,李恪彷彿又回到了七年前的皇城邊,那一日頡利大軍圍城,李恪面臨的便是這般選擇,如今又是如此。

李恪擡頭,看着天空,看着這個昏暗深邃地不見邊際的天空,彷彿看着一張巨口,一張將要將張口把整個淮南吞下的巨口。

李恪頓了頓,緩緩道:“既此前從無此事,那便由本王破了這個例吧,照本王的意思去做,調府軍治水,一應罪責,自有本王一力擔之。”

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十九章 夏乏第二章 拒辱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四章 面聖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七章 武家女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四十章 墜馬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七章 急招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章 取義第六章 佯攻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四章 拉攏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七章 和親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十四章 求親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四章 長孫兄弟
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十九章 夏乏第二章 拒辱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四章 面聖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七章 武家女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四十章 墜馬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七章 急招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章 取義第六章 佯攻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四章 拉攏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七章 和親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十四章 求親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四章 長孫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