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楚王大婚

六月中,十三日,夏末。

大暑已過,時近立秋,長安城的天氣已不似往日那般炎熱,稍稍涼爽了一些,楚王李恪和應國公武士彠之女武媚孃的大婚也如期而至。

李恪大婚的規格,說着是與李泰相同,但因成婚之人不同,卻難免會有許多差異。

魏王李泰得皇帝恩寵,雖不在李恪之下,但說破了天,終究還只是一個受寵的皇子,論聲望和功績,都與李恪不可同日而語,無形中自也會有許多不同。

酉時,黃昏,日頭已降,李恪便自楚王府起駕,跨下神駿定北,以親王儀仗打頭,自延康坊,過興化坊,便直奔武府所在的豐樂坊而去。

楚王府和武府相隔頗近,東西不過一坊之遠,不過一炷香的功夫,楚王府洋洋灑灑的迎親一衆便到了武府的門外。

若依唐禮,凡兩家大婚,夫家往女家迎親之時,需經“催裝”、“下婿”、“障車”三禮,所謂催裝,便是在夫家迎親之時,女家大門緊閉,任夫家堵門,叫嚷許久後方可開門,才準郎君進門迎親,將娘子接走。

“催裝”之後便是“下婿”,所謂“下婿”便是在女家大門洞開口後,女方姑、姨一輩長者待郎君將進門時,手持木棒,輕輕敲打郎君,爲的是告誡郎君,成親之後萬不可欺辱娘子,至於“下婿”之後纔是“障車”,由女家人堵住迴路,要的喜錢後方可放回。

只是這些禮節大多用於民間婚俗,但李恪和武媚孃的大婚卻是李世民一手指下,李恪迎親一衆到了武府門外,誰人又敢冒抗旨之嫌,要李恪閉門催裝,至於下婿便更是如此,李恪乃是皇子,天潢貴胄,誰又敢持木棒敲打李恪,哪怕只是做個樣子。

當李恪率迎親一衆來到武府時,非但武府大門已然洞開,就連武家主武士彠都已在內院院門處等候。

武士彠出身微末,靠着舊功和太上皇恩典纔有今日,故而他在朝中一向謹慎,哪怕貴爲國公,也從不敢自拿做派,行事謙遜地緊。

武士彠在江陵便曾同李恪打過交道,不過那時武士彠同李恪尚屬君臣,還無翁婿之說,那時的武士彠便對李恪的手段也多有耳聞,待李恪更是恭敬。

武士彠做事謹慎,待李恪也一向恭敬慣了,故而當他站在內院院門處,看着李恪身着絳紗袍迎面而來時,武士彠輕擺衣袍,竟欲拜見。

若是以往,李恪爲君,武士彠爲臣,武士彠先拜李恪自是情理之中,可自今日起,李恪與武媚娘成婚,恪爲婿,武士彠爲翁,哪有丈人先拜李恪的道理。

楊氏眼疾手快,見得武士彠的模樣,當即一把拉住了武士彠,輕聲道:“阿郎這是作甚。”

武士彠被楊氏這麼一拉,這纔想起,今日不同往日,若是他先拜了李恪,豈不是亂了輩分,這才直起身子,靜待李恪上前。

“小婿李恪,拜見丈人,拜見丈母。”李恪上前,走到武士彠和楊氏的身前,對兩人俯身拜道。

這時,楊氏才連忙上前,扶起了下拜的李恪,對李恪道:“殿下來了,快快請起。”

李恪在楊氏的攙扶下這才站起了身子,李恪起身後對楊氏道:“自今日始,媚娘便是小婿之妻,小婿家中排行第三,丈母喚小婿一聲三郎便是,殿下之稱切莫再提了。”

李恪之言方落,楊氏和武士彠對視了一眼,眼中都露出了笑意,李恪之言雖輕,但言語中卻已滿是對他們武家的敬重和對武媚孃的寵愛。

所謂天地君親師,君在親前,今日是李恪和武媚娘成婚大禮,當着衆人之面,武士彠和楊氏自然還需端着幾分,但依禮敬稱卻是斷不可廢的,可李恪卻說出了這番話,以子侄晚輩自居,自然是對武家的敬重和對武媚孃的寵愛了。

楊氏聞言,喜上眉梢,對李恪笑道:“三郎稍待,媚娘已經在閨房候着了,我這就將她領出來。”

“有勞丈娘。”李恪拱手道了聲謝。

————————————

楊氏進了內院,正要將武媚娘迎出,而與此同時,內院的閨房中武媚娘早已梳妝齊整,在長姊武順和侍女錦兒的陪同下候着自己的郎君。

今日正是武媚娘大婚之日,武媚娘頭戴鑲金嵌玉的琉璃花釵,身着青色綴紅的寬袖禕衣,肩披紫帛,正是親王妃成婚時所着禮衣,望之便覺華貴非常。

“小娘,你今日的這身衣裳可真好看。”閨房的妝臺前,武媚孃的侍女錦兒看着武媚孃的花釵禮衣,輕聲讚歎道。

“這禮衣倒是還好,只是這花釵着實是沉了些,戴着實在吃力,真是恨不得拿下來歇會兒。”武媚娘一手慢慢地扶了扶自己髮髻上的花釵,一手揉着自己的後頸,對錦兒道。

武媚娘頭上的花釵合計九鈿,通身由琉璃所制,上鑲金玉,比之武媚娘以往所佩的玉釵要繁重了許多,武媚娘年少,氣力還有不足,戴地久了自然覺着疲累。

一旁在屋中陪着武媚娘等親的武順聞言,連忙上前,輕輕地爲武媚娘扶住頭上的花釵,滿是豔羨地對武媚娘道:“阿妹快輕些,今日你所佩的花釵可是不比尋常,這九樹描翬釵是爲極貴,是貴妃娘娘專程命人從宮中送來的,漫天下能戴此花釵的也沒有幾人,這可是多少求都求不來的。”

武媚娘嫁於李恪,爲楚王正妃,命婦之首,而命婦婚服所佩花釵又分五等,而武媚娘頭上所佩的九樹描翬釵又非親王妃不可用,故而武順有此一言。

武媚娘回道:“阿姊所言小妹自知,只是這花釵實在重了些,虧得只戴半日,若是要戴整一日,小妹怕是吃不消。”

武順聞言,幫武媚娘扶着頭上的花釵,囑咐道:“眼下並無旁人,小妹圖着鬆快些,倒也無妨,只是小妹今日大婚,待會兒滿朝君臣都會往楚王府道賀,到時小妹行事可需仔細,切莫叫人看了楚王府的笑話纔是。”

“多謝阿姊提醒,小妹曉得輕重的。”武媚娘笑了一聲,應了下來。

“如此便好。”武順笑道。

武順站在武媚孃的身後,透過武媚娘身前的銅鏡,看着鏡中豔若桃李,嬌似春花的武媚娘,口中雖還是長姐的該有的樣子,不停地囑咐着武媚娘,但心中已經有意無意地多了幾分敬畏。

武順知道,現在的武媚娘雖還是她的小妹,可待今日武媚娘進了楚王府,異日在往武府回門省親時,武媚娘可就不再只是她的小妹,更是宛在雲端的楚王妃了。

第九章 拒親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三章 李世民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十六章 質子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七章 命格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十章 校場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十八章 逼反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章 拒辱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十三章 南下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九章 奪河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五章 侯君集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五章 夜襲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六章 欽陵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三十章 圈套第三十章 事定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七章 持節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三十三章 先機
第九章 拒親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三章 李世民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十六章 質子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七章 命格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十章 校場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十八章 逼反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章 拒辱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十三章 南下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九章 奪河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五章 侯君集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五章 夜襲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六章 欽陵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三十章 圈套第三十章 事定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七章 持節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三十三章 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