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潛流

看看早朝後文華殿視事時間已經結束,張學顏想了想,決定到內閣去一次。

兵部就在棋盤街上,從御街一側坐轎趕到午門,憑牙牌可以出入,每個夠資格進入宮廷的京官都有一個象牙牌掛在身上,包括錦衣衛等親軍各衛在內,每人一塊,遺失牙牌者要受重懲,守門禁軍認得張學顏,根本沒有仔細驗看就放行了。

內閣就在會極門內,文武百官並士人遞送奏疏都是在會極門遞入,張學顏過來時,看到會極門附近聚集着不少官員,正在交頭結耳,議論紛紛。

以他的身份,不好找這些中下層官員打聽消息,但知道必然發生了不小的事情,當下加快腳步,急速進入閣中。

最近兵部事務直接交申時行分管,按慣例兵部的部務奏疏事前都要知照申時行這個大學士,這就是大學士兩大權力之一,然後申時行將兵部奏議票擬處斷結果,兩大權力就全部實行。

張學顏進入申時行的朝房後房中並無人,雜役將他引到書桌對面坐下,待房中無人後,張學顏站起身來,偷偷瞄了一眼申時行桌上的奏疏文稿,別的沒看清,最上頭的正是兵部的奏議,是穩定遼鎮局勢和催促舍人營就道的奏疏,他知道票擬是如部議,再看最下頭有一行紅字,仔細一看,是“如閣議照準”的字樣,知道司禮監已經批下來了,頓時心中一陣舒服。

他這個本兵,令行禁止,內閣支持,司禮這樣批覆說明皇帝也沒有成見,這個大司馬應該能做的穩了。

原本張學顏應該在戶部尚書王國光致仕後接任戶部,樑夢龍這個薊遼總督接掌兵部,但歷史在這裡發生了細小微妙的變化,主要原因當是馮保在此前的佈局中爲了拉攏李家,將張學顏這個壓制李家的文職官員調走,爲了不使李家反感,又將張學顏降抑一等,不使其掌戶部,而是放到了兵部。

此中微妙情形,張學顏心中也是明白,他巴結申時行,無非就是要在朝中有人罷了。

他退回自己座位後不久,申時行便是一臉官司的走了進來,兩人已經算是同黨,又是同年,彼此拱一拱手,便算見禮。

“瑤泉公,怎麼了?”

以前張學顏總是稱申時行爲汝默兄,或是年長兄,後來申時行入了閣,就改稱爲老先生,老大人,閣部大人,閣老等等。

再下來兩人交誼漸漸深厚,官稱太疏遠,便又稱申時行的號,長輩稱名,同輩稱字,晚輩或下官稱號,申時行則仍然稱他的字。

“出事了。”

申時行說話向來言簡意賅,簡單道:“南京兵部主事趙世卿上書言事,奏陳匡時五要。”

“匡時?”張學顏駭然道:“這廝怕是失心瘋了吧。”

申時行其實很贊同匡時這個名頭,在他看來,張居正施政除了少數可取之處外,其餘皆可更改。催逼賦稅,雖然充實國庫,但卻傷損了士紳大戶的元氣,同時也使這些中堅的階層與大明朝離心離德,難道府庫充盈能抵的過人心?

有刑獄上的不講人情,亦非德治美治,還有驛傳上的斤斤計較,更是叫人覺得小氣,非盛世之象。

所謂匡時,就是拯救危急時政,匡扶良政美政,使大明重複舊章。

當然,身爲主政者的元輔張居正,他的施政措施和諸多引爲驕傲的成就,在這些人眼中也就是不值得一提。

張學顏問:“是哪五要?”

“廣開取士之額,寬驛傳之禁,減少死刑,徵收賦稅不能太急,同時廣開言路,赦免沈思孝,艾穆等上書言事,攻訐元輔而被入罪流放者。”

“這廝怕是瘋了。”張學顏駭然道:“這是除了條編法等諸法外,幾乎將元輔的施政措施全盤否定了。”

其實士林和官場之間,對張居正減少徭役負擔,減免一些不合理的苛捐雜稅,禁止士紳和勳貴兼併土地,清理官莊等行爲也是不贊同的,在他們看來,朝廷的收入應該有常,夠用則可,只要不興兵,不多事,賦稅何來不足之語?儉省些也就過去了,嘉靖幾十年間,賦稅常年不足,嚴閣老和徐閣老先後主事,國家也沒有弄到撐不下去,而張居正秉國,不說繼續前人舊制,還想方設法從士紳和勳貴頭上搞錢,逼的地方官雞飛狗跳,實在是一無可取之處。細民百姓,原本就該完糧納稅,這纔是千年不變的道理!

“大司馬錶態不要太快。”申時行冷然道:“這裡有一封信,你看看。”

“哦?”

張學顏將那封“八行”接了過去,先掃落款,一看就是一驚,道:“是徐華亭。”

徐華亭就是前內閣首輔徐階,明朝的官場權術高手最少能排前三名的一位超級牛人,可惜晚節不保,在張居正主持的清理丈田的大政下被搞了個灰頭土臉,如果不是張居正念及師生提拔栽培的舊情,徐階恐怕免不了要牢獄之災,一生功業盡付水流。

徐家在江南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居然有二十萬畝地,這是招禍的最大由頭,也是徐家自忖徐階是二十年次輔和首輔的身份纔敢這麼做,固然裡頭有不少是別家的寄田,這數字也足夠驚人了。

但在張居正主持和海瑞的操作下,徐家灰頭土臉,田土退出大半,徐階兩個兒子充軍,可想而知,徐階對張居正會是什麼看法。

果然,在張學顏看到的信中,徐階對這個所謂的匡時五策大加讚賞,雖然沒有對張居正大攻特攻,但言語間的不屑也是顯而易見的。

申時行是蘇州人,徐階是松江府人,兩府士風相同,幾乎就是完全的同鄉,加上徐階的身份,資歷,可想而知會對申時行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學生不以爲然。”張學顏在政治上和張居正相近,當下抖着徐階的書信,十分反感的道:“邊疆多事,若非府庫充盈,拿什麼去養九十萬邊軍,這些虎狼之士若無軍餉羈縻控制,豈不就是盛唐時藩鎮之禍的潛因?”

申時行瞟了張學顏一眼,沉聲道:“所以居上者,當思以仁爲甲,德爲櫓,而不是隻知催取賦稅,蓄養甲士,遠人不

服,當以德服之,以仁撫育之,如俺答者,順義降服,中外安靜無事,豈不比連年征戰要強的多。當然,兵甲亦是國之大事,不過,凡事的出發點不同,則結果必然不同,年長兄,愚弟說的對否?”

此時申時行說這樣的話,無疑就是一篇政治宣言,也就是說他未來的施政路線,將會與張居正截然不同!

張學顏滿頭大汗,幾乎不知道說什麼是好。

若論公,他歷任封疆,非申時行這種讀書應考後就一直在京的京官可比,空言仁德可以御邊,簡直是笑話,是奇談怪論。

論私,則現在他已經算是投了申時行,若堅持前論,兩人將會產生無可彌補的裂痕。

政治人物,私誼只能算第二,政治態度纔是第一位的。

“非瑤泉公提點,學生幾乎自誤。”

張學顏是有機斷的人物,當下立刻拱手道:“受教了。”

申時行臉上露出一抹笑容,不過轉瞬即去,他道:“我們私下談談也罷了,現在這個匡時五要是必然要駁回的,趙世卿這個人怎麼安排,元輔自有主張。”

“元輔可有什麼態度?”張學顏忍不住問道。

“當然要駁,不過趙世卿只是論事,不是彈劾,元輔不必避位在家,下一步怎麼做,還得再看看。”

這一次趙世卿的辦法十分巧妙,上書言事,只是在就事論事的範疇,沒有彈劾張居正私人,這樣的話,朝廷的反制會十分狼狽,公然打壓,等於堵塞言路,總不能人家論政的權力也沒有罷?只能用巧妙的手段來做一些事情,使很多有心學趙世卿的人看到代價和風險,這才能杜絕更多人有樣學樣。怎麼操作,就得看張居正的手法了。

如果是在馮保在位與張居正合作密切時,這件事很輕鬆就辦了,現在就有些爲難,想到此處,張學顏猛然一驚……這一次趙世卿抓的時機簡直太好了,很難想象這是一樁個人的隨機行爲,這其中蘊藏的東西太多,別看他是兵部尚書大司馬的身份,以他在朝中的根基要參與進去,資格簡直是差太遠了!

再看申時行時,一臉的雲淡風輕,但也是一臉的置身事外的模樣。看來申時行已經是到張居正處說明與此事無關,可以置身事外了。

“學生此來,是要說張惟功的事情。”

張學顏也醒悟過來,忙着說明來意。

“這件事辦的很好。”申時行不知怎地,對掌握精銳兵馬,膽大妄行的張惟功在內心深處極具惡感,雖然當年他在文華殿講書時與張惟功常見,彼此並沒有利益衝突,但此時的他一想起那日午門外的情形時,就感覺不寒而慄。

這是文官天生的對武臣的不信任感,所以他要將張惟功安插在邊鎮,並且限住他的手腳,牢牢釘死他!

這樣,才能真正叫申時行放下心來。

“就這麼辦去吧。”申時行淡淡吩咐着,一邊撣着自己紅袍上的一些浮塵,對他來說,張惟功也就是一些浮塵,現在可以撣去了。

(本章完)

第二百七十九章 上奏第三百四十九章 騎戰第五十九章 練槍第八百零四章 暴起第一百七十章 決心第七百三十章 調戲第六百九十二章 衝突第九十五章 東林第四十章 官店第一百八十三章 發誓第二百三十八章 勒索第五百八十七章 猛虎第七百九十三章 進堡第十九章 諸兄第四百四十三章 參謀第七百九十八章 唐府第三十八章 變化第四百章 意外第七百一十五章 領土第八百四十七章 總部第六百七十二章 出擊第四百九十九章 民意第四百九十章 堡內第四章 途中第八百零五章 處理第八百六十二章 軍區第五章 薊州第五百七十一章 原形第七百六十六章 銀行第八百五十一章 密疏第六百零七章 之國第八百一十三章 龍安第二百九十三章 機會第二百四十九章 如鬆第七百一十三章 苦役第六百八十一章 各司第一百八十二章 距離第三百零六章 錯誤第十五章 決絕第六百九十七章 避讓第一百六十章 國史第五十二章 加官第四十五章 說古第五百八十二章 港口第八百一十六章 立營第二百八十二章 組織第一百九十三章 行動第五百六十六章 棉花第五百六十三章 配合第六百四十一章 送別第四百零六章 收服第一百四十一章 辦法第七百八十六章 統算第九十九章 殺侄第三百八十章 東虜第九百章 糧價第四百五十六章 野心第六十七章 利益第七百五十五章 福星第五百零二章 急報第六十章 國公第二百九十七章 鐵流第八百八十四章 計劃第三百七十九章 攬下第七百五十七章 顧家第二百七十章 宗沐第七百七十五章 使團第三百三十二章 故人第三百八十四章 牢騷第四十五章 說古第四十六章 憧憬第三百零八章 練總第二百二十六章 逼迫第二章 驚變第二百七十三章 妖孽第三百九十六章 市民第三百九十五章 反擊第四百六十三章 船廠第六百三十九章 諱敗第七百八十九章 火耗第三百一十八章 人選第四百三十九章 嚮往第八十七章 憤怒第五百九十六章 非聖第三百零六章 錯誤第一百一十三章 點卯第三百三十四章 南北第七十七章 聖學第三百四十章 破敗第四百九十四章 左右第三百二十七章 再報第二百九十章 罰跪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政第五百七十三章 破臉第六百一十二章 飛馳第六百七十二章 出擊第八百三十九章 鄭氏第七十六章 真倭第一百七十六章 風波第二百九十四章 郎舅
第二百七十九章 上奏第三百四十九章 騎戰第五十九章 練槍第八百零四章 暴起第一百七十章 決心第七百三十章 調戲第六百九十二章 衝突第九十五章 東林第四十章 官店第一百八十三章 發誓第二百三十八章 勒索第五百八十七章 猛虎第七百九十三章 進堡第十九章 諸兄第四百四十三章 參謀第七百九十八章 唐府第三十八章 變化第四百章 意外第七百一十五章 領土第八百四十七章 總部第六百七十二章 出擊第四百九十九章 民意第四百九十章 堡內第四章 途中第八百零五章 處理第八百六十二章 軍區第五章 薊州第五百七十一章 原形第七百六十六章 銀行第八百五十一章 密疏第六百零七章 之國第八百一十三章 龍安第二百九十三章 機會第二百四十九章 如鬆第七百一十三章 苦役第六百八十一章 各司第一百八十二章 距離第三百零六章 錯誤第十五章 決絕第六百九十七章 避讓第一百六十章 國史第五十二章 加官第四十五章 說古第五百八十二章 港口第八百一十六章 立營第二百八十二章 組織第一百九十三章 行動第五百六十六章 棉花第五百六十三章 配合第六百四十一章 送別第四百零六章 收服第一百四十一章 辦法第七百八十六章 統算第九十九章 殺侄第三百八十章 東虜第九百章 糧價第四百五十六章 野心第六十七章 利益第七百五十五章 福星第五百零二章 急報第六十章 國公第二百九十七章 鐵流第八百八十四章 計劃第三百七十九章 攬下第七百五十七章 顧家第二百七十章 宗沐第七百七十五章 使團第三百三十二章 故人第三百八十四章 牢騷第四十五章 說古第四十六章 憧憬第三百零八章 練總第二百二十六章 逼迫第二章 驚變第二百七十三章 妖孽第三百九十六章 市民第三百九十五章 反擊第四百六十三章 船廠第六百三十九章 諱敗第七百八十九章 火耗第三百一十八章 人選第四百三十九章 嚮往第八十七章 憤怒第五百九十六章 非聖第三百零六章 錯誤第一百一十三章 點卯第三百三十四章 南北第七十七章 聖學第三百四十章 破敗第四百九十四章 左右第三百二十七章 再報第二百九十章 罰跪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政第五百七十三章 破臉第六百一十二章 飛馳第六百七十二章 出擊第八百三十九章 鄭氏第七十六章 真倭第一百七十六章 風波第二百九十四章 郎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