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1章 爭

歷來帝王決定御駕出征,朝堂之上總會有諫阻的聲音,這也不能說反對者保守膽怯,帝制的時代,君王手握決策大權,若離國都,總難免造成情勢波動,且因一國之君親上戰場,那可萬萬不容有失,必將抽調精銳武裝赴遠,又少不得儀仗滷薄,大張旗鼓浩浩蕩蕩。

人馬調動越多,財政耗廢越大——如前朝末帝,因爲對攻打高句麗心懷執念,曾三次親征,幾乎耗空國財,不得不行橫徵暴斂之政,導致國內怨聲載道,爲避兵役死於征途,男丁紛紛逃亡,造成暴亂四起,結果非但未曾將高句麗滅國,自己反而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

故而賀燁在朝會上宣告親征,立即引來不少朝臣以史爲鑑,竭力勸阻。

再兼明宗之後,大周以文治爲主,疏怠武備,雖說到了德宗朝,弊端已經暴露,穆宗朝時更發生滅國之患,可已經習慣了安適的朝臣,往往對種種弊端視而不見,他們認爲天子即位以來,既先後與北遼、吐蕃修好,潼關、勝州兩戰,又已給予突厥沉重打擊,已經足夠鎮服蠻夷,大無必要再興師動衆,將這場戰爭延續下去。

這樣的觀點也不是全無理據支持,所謂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就連《孫子兵法》也主張用兵謹慎,認爲戰爭對國家與百姓存在危害,能避則避。

賀燁也並非聽不進這些文臣的勸諫,但他自有堅持。

“若能修和,朕也認同理當罷止干戈,還天下盛世太平,使百姓安居樂業,子民不受征戰離別之苦,故而對北遼,乃至吐蕃,朕並不打算用兵,可突厥何曾向我國臣服?”

“聖上未曾遣使,與突厥議和,怎知戰爭不能避免?”有人堅持。

“經潼關一戰,阿史那奇桑被逼退出陽關,然重創之下,他卻立即調兵勝州,可見仍不死圖霸中原之慾!勝州一役,是燕國公部拼死血戰,纔將國土收復,挫毀阿史那氏圖謀,突厥若有一分臣服之心,理當主動遣使求和,還陽關以外,原屬我國疆域,可他們主動求和否?更不說穆宗一朝,突厥主動示好,結果導致什麼?導致突厥復國,導致勝州被其佔據,導致甘州之外盡屬蠻夷,導致京畿失陷,導致連我國都長安,都淪陷敵手!衆卿難道還未醒悟,養虎成患之禍?!長安子民,慘遭屠殺冤魂無數,爲復國都,渭水之畔多少將士屍骨未寒,志抵蠻敵,燕國公部將士忠魂未歸故土,衆卿竟然便勸諫朕主動向突厥求和?!你們難道就不曾夜聞遊魂哀哭,難道不曾目睹那些因長安失守,兒郎死於屠刀之下,妻女慘遭奸/辱之子民,至今不敢憶往昔,血淚唯有灑荒墳?!”

“議和?很好,你們有誰自信擔當國使,持節出陽關,奉詔逼突厥,讓阿史那奇桑束手待縛,將他押返長安,斬首城前,有誰敢稱不動兵卒,就能使陽關之外再歸國治?!”

沒有人膽敢出列許諾,因爲心頭雪亮,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君主,部族的首領,甘願以自己的性命,換取罷止干戈。

但賀燁不需要阿史那奇桑的稱臣,因爲他的稱臣,顯然只能是臥薪嚐膽,賀燁可不是吳王夫差,他非常清楚,大周與突厥只能是不死不休的血仇,沾沾自喜以勝利者自居的仁慈,導致的將是姑息養奸,被敵仇反噬。

這不是兩個人的生死,這關係到民族的存滅,如果不能摧毀突厥的野心,那麼華夏子民,面臨的將是被外族奴役,從此像牛馬一般受人驅使,芻狗草芥不如。

他生來已經姓賀,如今更是億萬子民君父,所以他決不能容許,在他有生之年,眼睜睜看着中華錦繡江山,亡於異族兵刀。

“雖勝州告捷,然國失大將,又雖謂哀兵必勝,然興亡之戰豈能盡託情感?朕乃一國之君,集天子之銳,方能真正激發全**民,同仇敵愾之情,熱血奮勇之志,決定親征,乃三思而定,非一時意氣,逞匹夫之勇。”

這話一出,盡皆啞口。

天子言下之意分明,誰再諫阻親征,便是質疑天子自不量力,魯莽逞強。

可事實情況是,賀燁並非嬌生慣養不知愁苦的皇帝,他的帝位是經過刀槍拼殺得手,可最終的政變,卻並沒有造成暴亂四起血流成河,這個皇帝懂得收放自如,他願意與朝臣共治,已經算爲遵從大道,他若剛愎自用,誰也無法阻止。

更別說如謝饒平、韋元平等人,並非真心實意阻止御駕親征——倘若天子這個絆腳石離京,必然要將權柄移交,他們堅信韋太后“身經百戰”,不會再輸給有如初出茅廬,而且失去皇帝作爲靠山的柳皇后,天子離京,無疑是給太后東山再起扭轉乾坤的絕佳時機!

韋元平甚至難耐急切,險些就要把,御駕親征,當由太后監國,方能維持穩定兩全其美的話脫口而出。

但轉而又聽賀燁宣告——太子監國,皇后輔政。

議殿這下更如炸鍋,韋元平叫囂道:“聖上既已決定親征,臣等理當贊從,然爲安穩之計,聖上怎能將政權交給後宮女流?皇后雖爲中宮之主,儲君生母,可軍國大政,又豈有才能擔當?臣請諫,還望聖上以社稷爲重,讓太后輔佐儲君監國。”

林昔這個御史中丞,原本在贊同親征之後便保持沉默,聽韋元平這話,立即反駁:“太后難道不是女流之輩,又有何能耐輔佐監國?”

韋元平瞪着一雙金剛怒目:“太后豈非常人?莫說仁宗、穆宗兩朝,全靠太后臨朝執政,就說德宗先君,也曾讚譽太后具堯舜之能,巾幗不弱鬚眉,非但常與太后協商政務,甚至將批覆公文之權,亦有委託!”

林昔悲憤道:“結果呢?結果便造成太后任用奸歹,遠疏賢良,造成突厥逼奪京畿,攻佔長安,造成險失半壁江山,造成民不聊生,國祚危亡?!”

“你!”韋元平暴怒,拍膝而起:“林昔,你竟敢毀謗聖母,質疑先君?!”

“臣無非據實而奏罷了。”林昔原就是副耿直的心腸,縱然頗經磨難,也未因磨難而曲折腰骨,慨然道:“臣爲御史言官,據實而奏乃臣職責,韋相國枉加之罪,臣不甘領受!”

“聖上,林昔不敬太后,還望聖上以孝道爲先,處死此大逆罪人!”韋元平義憤填膺,手扶頂冠跪諫,頗有若不得逞,要血濺議殿的架勢。

謝饒平雖鄙韋元平魯莽,但也不能無視太后聲譽所損,此時亦道:“林中丞雖藉口據實而奏,然確犯詆譭太后之罪……”

賀燁根本不待謝饒平把話說完:“謝相國,詆譭二字,你用得不實。”

這又是句震驚朝堂的話!

“仁宗帝曾經遺令太后輔政,朕不否認,然莫論後宮臨朝,便連九五之尊……我大周太宗先君,亦曾頒諭罪己之詔,坦然未領廣末帝前車之鑑,再犯勞師好戰之謬,感嘆人無完人,聖賢亦不能免,故告誡子孫,當多聽忠良諫言,勿犯剛愎之過,太后執政期間,多有謬失,太后亦存自悔之心,故承認無諱,方纔願遂衆意,許朕繼位,以糾正過失,還天下治盛之世,太后既知過錯,豈責臣子直言,不容朕與衆卿,引以爲鑑?”

將謝饒平駁得啞口無言,賀燁又再看向韋元平:“韋相所稱孝道,朕也不妨駁上一駁,朕乃賀姓,並非韋姓,雖幼年失怙,未獲君父教誨,然朕之兄長,代父責訓,期許乃是朕能繼承先祖列宗所願,長延國祚,力保社稷,此方爲孝道,故而韋相,日後朝堂之上,提及孝道之時,千萬自省,汝可真知何爲大孝,何爲忠孝!忠孝二字,可不是你們手中,殺敵之劍,而爲自省之尺!”

眼看着韋元平大汗淋漓,賀燁仍未罷休:“太后任用奸歹,如元得志、姚潛等等,不少已經獲罪,朕也知道,大樹未倒,就難免還有心懷饒幸猢猻,謝、元二相,因無憑據,朕也不能空口白牙治其爲奸歹,但可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既爲罪行,難免會遺蛛絲馬跡,朕不妨告誡衆卿,日後治世之盛,或許並非至清之水,卻也決不容得蛇蠍毒蟲。”

這下連謝饒平的臉,都忽而蒼白。

他確定,天子不死不休之人,應當不僅阿史那奇桑!

又說馮繼崢,聽聞天子這番話,卻並無謝、韋二人那樣膽顫心驚,他自信自己的聲望,不至於擔當奸歹之名,又從不少跡象,篤信天子對陸家果然看重,於是他堅定信心,認爲嘉程與皇后之間,年齡相差將近十載,嘉程一定能得到天子厭棄皇后容顏漸老移情別戀的一天。

至於嘉程也終免青春老去,又有什麼重要呢?

家族到那時,總會有貌美女子薦送後宮。

只要抄作得當,帝寵便不會薄消。

可目下關鍵則是,他雖不能容忍韋太后再掌政權,也決不甘心柳皇后坐享其成。

權柄真爲柳氏掌控,或許不待天子班師,陸、馮兩門,便已遇浩劫。

無論如何,他都要諫阻皇后輔政的聖意,他不能眼睜睜看着,此生落此敗局。

第100章 力駁非議第683章 “不思進取”柳族長第1145章 李由在出演第151章 西嫵女第471章 在下家中行二第226章 智留邵廣第524章 高樓相見第1178章 心病第587章 一敗塗地第425章 英雄救美第1265章 世事玄奇第25章 一去王家必有巧遇第310章 扈氏的新生第817章 恃寵而驕第145章 朔日朝會第360章 姐妹相見第428章 阮嶺之用第1147章 李公之餌第864章 震怒第177章 國相薛謙第262章 上升爲兩國尊嚴第351章 黃泉入口走一遭第1151章 決戰之前第1316章 人間最恨意難平第973章 擺設發威第848章 晉王不急婢女急第1186章 老戲骨第427章 緗兒的“政敵”第1018章 王妃似“變心”第1414章 病重第1226章 將往華清宮第612章 滕妾之一第867章 偏是江迂“叫停”第1043章 王夫人的威脅第547章 砸腳的開端第1081章 成了?第115章 茵如下場第872章 陰謀展開第613章 陪媵是個大問題第1156章 一夜戰鼓急第1045章 真正的殺人無形第233章 註定虛驚第1331章 爭第369章 勝負已定第238章 夜遇第394章 柳小九的心結第1342章 小九再次出走第834章 晉王很懊惱第1018章 王妃似“變心”第1232章 滴水之報第1120章 起事第434章左右爲難第420章 獻計第1164章 送還第43章 十一娘“升遷”第335章 大出意料的結果第1334章 幸虧第313章 煞克之謎第960章 王郎將,真風流第208章 陸離的駁辯第1225章 入冬第1357章 這該如何應對?第666章 矛盾第283章 璇璣“暴露”第1197章 美人之急第576章 高低顯見第762章 天價第1145章 李由在出演第1066章 叔母難稱第77章 不是無關利益第1382章 盡力了第429章 故交暗會第744章 應當死了第1189章 予爾稻草,戕可救命第1220章 冥冥之中第634章 規矩第69章 帝星者誰第473章 拜師第431章 阮嶺被盤詢第220章 禍事將發第707章 進步第499章 謝瑩獻計第135章 暗中鼓動第592章 已成定局第1222章 禍難多因“不服輸”第911章 好消息第1140章 劉氏的酒宴第1334章 幸虧第1178章 心病第374章 國璽下落第573章 十一孃的坑第507章 鮫珠衣第998章 幾近絕望第451章 賀湛返京第1024章 元氏的作用第109章 當堂對質第724章 現形第814章 不怕你錢多第850章 藥效第590章 南陽王府的家事
第100章 力駁非議第683章 “不思進取”柳族長第1145章 李由在出演第151章 西嫵女第471章 在下家中行二第226章 智留邵廣第524章 高樓相見第1178章 心病第587章 一敗塗地第425章 英雄救美第1265章 世事玄奇第25章 一去王家必有巧遇第310章 扈氏的新生第817章 恃寵而驕第145章 朔日朝會第360章 姐妹相見第428章 阮嶺之用第1147章 李公之餌第864章 震怒第177章 國相薛謙第262章 上升爲兩國尊嚴第351章 黃泉入口走一遭第1151章 決戰之前第1316章 人間最恨意難平第973章 擺設發威第848章 晉王不急婢女急第1186章 老戲骨第427章 緗兒的“政敵”第1018章 王妃似“變心”第1414章 病重第1226章 將往華清宮第612章 滕妾之一第867章 偏是江迂“叫停”第1043章 王夫人的威脅第547章 砸腳的開端第1081章 成了?第115章 茵如下場第872章 陰謀展開第613章 陪媵是個大問題第1156章 一夜戰鼓急第1045章 真正的殺人無形第233章 註定虛驚第1331章 爭第369章 勝負已定第238章 夜遇第394章 柳小九的心結第1342章 小九再次出走第834章 晉王很懊惱第1018章 王妃似“變心”第1232章 滴水之報第1120章 起事第434章左右爲難第420章 獻計第1164章 送還第43章 十一娘“升遷”第335章 大出意料的結果第1334章 幸虧第313章 煞克之謎第960章 王郎將,真風流第208章 陸離的駁辯第1225章 入冬第1357章 這該如何應對?第666章 矛盾第283章 璇璣“暴露”第1197章 美人之急第576章 高低顯見第762章 天價第1145章 李由在出演第1066章 叔母難稱第77章 不是無關利益第1382章 盡力了第429章 故交暗會第744章 應當死了第1189章 予爾稻草,戕可救命第1220章 冥冥之中第634章 規矩第69章 帝星者誰第473章 拜師第431章 阮嶺被盤詢第220章 禍事將發第707章 進步第499章 謝瑩獻計第135章 暗中鼓動第592章 已成定局第1222章 禍難多因“不服輸”第911章 好消息第1140章 劉氏的酒宴第1334章 幸虧第1178章 心病第374章 國璽下落第573章 十一孃的坑第507章 鮫珠衣第998章 幾近絕望第451章 賀湛返京第1024章 元氏的作用第109章 當堂對質第724章 現形第814章 不怕你錢多第850章 藥效第590章 南陽王府的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