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1章 宣諭

望日朝會的前夕,雷仰棣應同安之邀,他們已經相識日久,不算生疏了,但直到這日,當夜深人靜,同安自飲似乎已經半醉,才向他說起曾經的艱辛,公主聲淚俱下地傾訴看似引人羨慕的背後,多麼無助多麼寂獨,遭受多少冷眼與多少疏遠,她曾經也心懷期望,以爲尹紳纔是她苦苦尋求的歸宿,但一切無非鏡花水月,是公主單方面的自作多情。

“我便是如此荒唐可笑,只要別人給予一點溫情,我都會倍加珍視,我不敢懷疑其實這些都是敷衍而已,因爲我無法正視自己一無是處,爲什麼我對於世間所有人,都是可有可無,生父怨恨我,祖母鄙夷我,叔父也將我視爲次要,我生存還是死去,沒有任何一人在意,我究竟做錯了什麼,纔會落到這番田地?”

月色下的女子,有燈火無法照撫的蒼白,那玉盞也映透得指尖大爲清冷,雷仰棣那顆本就柔軟的心臟,此時越覺隱痛,他是看慣子女子的恣意的,無法想象世上最應恣意的公主,生活得如此孤寂無助,剋制的酒意便直襲頭腦,膝跪着,卻大膽地,第一次對高高在上的公主,獻出他猶豫已久的懷抱,他想做爲這個弱女子的支撐,爲她撐起一方不算廣闊,但尚稱溫情的天地,但雷仰棣當然沒有想到,這個弱女子接下來會有怎樣的要求。

無論如何,時光總會推移,對於許多人而言都是漫長的一夜,不會因此停駐,黎明依時來臨,復興四年的六月,望日朝會沒有因爲忐忑抑或期盼的人心便取消,當晨鐘自丹鳳門上的樓厥撞響,一聲聲次第傳擊,響徹整座大周的都城,一座座坊門順序開啓,東方那片丹霞深豔,有旭日灼灼移升。

而此時的市坊間,也漸漸有民衆察覺蹊蹺,他們也許是在酒肆裡,聽見那些士子們的議論而起疑,也許是家中上了年紀的老者,憑着本能而感知的微妙,總之就連布衣百姓,也逐漸開始忐忑不安的議論。

捷報宣告已久,天子也已回京,可慶賀西疆之戰大勝的盛典卻遲遲未有消息,這可是御駕親征,按理當聖上回京時,朝廷便會宣之於衆,發動百姓夾道相迎,但天子回京竟悄無聲息,若非是儀仗自通化門駛入,驚動了路人,竟無人知悉此件大事,情形也太過詭異。

便有人想到勝州一戰,雖說獲捷,但那些頑強的突厥軍卻連損燕國公部多員大將,就連燕國公也因長子戰亡,急痛攻心使病情惡化而不治,莫不是這回雖也獲勝,但聖上卻也身受重傷吧?!

百姓們實在不敢再往更壞的結果猜測,他們好不容易纔盼得戰爭結束,即將迎來安居樂業的生活,他們可不希望已經在望的平靜美滿,再生任何波折。

他們是當真敬愛着賀燁這個天子,因爲是賀燁收復長安,才讓他們免於被異族欺凌奴役;稅制改革,推行的新法不僅讓一部分農人終於獲得充足的分田,且減輕了賦稅,他們不用再擔心自己的土地逐漸被豪貴侵吞,淪爲佃戶,終年勞作卻衣食無繼;法制革新主要是針對打擊貪官污吏,許多人的冤屈得以申昭,且也不用再擔心豪貴膽敢仗勢欺人。

他們相信即將迎來太平盛世,人命不再賤如草芥,任由踩踏,可他們也明白,萬一天子有任何不測,誰也不敢擔保善政會不會被新的執政人逐漸廢除,在帝制的時代,一個開明賢德的君主,對於平民百姓太重要了,他們當真期望當今天子能如衆人頌願一般,萬歲萬歲萬萬歲。

而對於朝臣官員而言,自然要比平民百姓更加敏感。

杜漸知在上朝途中,便忍不住與陶葆儀等竊竊私語:“聖上既已回京,怎能秘而不宣,仍由皇后輔政?今日朝會,聖上若再不出面,我等應當諫問。”

陶葆儀雖說在賀湛、宇文盛幾大事件上,堅定不移地支持皇后,但他從沒有改變立場,仍然是忠心不二的正統系,是以這回竟也贊同杜漸知的提議,認爲天子既已回京,理當召見羣臣執掌政權,皇后也當然應該退居後宮,且天子回京一事直到此時仍然秘而不宣,不僅朝堂之上,便連市坊之間,亦皆人心惶惶。

爲了穩定局勢,爲了江山社稷,也確然應該當堂諫問,無論發生何等變故,皇后至少應當對政事堂官員明示,否則只怕又會發生後宮擅國,導致天下大亂。

眼看已經戰滅突厥,改制初見成效,一切正向欣欣向榮發展,做爲忠臣良士,他決不允許再有逆亂髮生。

而有如柳信宜、賀湛等後系臣公,以及宇文盛、阮嶺諸多天子近臣,這日的神情也十分凝重,他們並沒交頭接耳,自然也置之不理諸多官員轉彎抹角的打問,越發顯得高深莫測,且相比絕大多數朝臣,的確知悉更多機密。

任知故不由與徐修能對視一眼——

此段時間,兩人來往逐漸頻繁,且任知故還從侄女任瑤光口中,得知太后已經部署弒君之行,而種種跡象,無疑顯明太后已然奸計得逞,否則天子倘若安然無事,大無必要故弄玄虛。

天子難道當真已經駕崩了?當日從通化門駛入的輿車,說不定帶回來的便是天子遺體,皇后秘不發喪,一定是想要繼續弄權,可這回,就連陶葆儀等等,也不會坐視皇后得逞。

倘若天子駕崩,太子即位,也當由重臣及宗室輔政!

皇后心知肚明難以得獲滿朝文武心悅誠服,只有利用武力懾服。

不知太后是否準備妥當,把握時機絕地反擊。

馮繼崢此時也從徐修能的口中,得知太后竟然謀刺天子的消息,他的心情,相比其餘便更加複雜。

他當然不希望皇后擅國,但同樣不願縱容太后東山復起,軍國大政本不應由女流之輩壟控,而理當由重臣輔治,不過國有儲君,且爲天子獨嗣,即位乃名正言順,王淮準作爲太子太師,理當授爲輔政重臣,憑王公聲望,就算自己爭得輔政之席,也只能屈居次位,更不說還有賀湛、柳信宜等等後系要臣,今後必定會牽制打壓異己。

或許,太后執政,反而會更加倚重,自己纔有出路?

忽然又想到,就算太后得勢,會重用黨徒,爲了牽制太后之權,無論新君還是後族,必定會想盡辦法籠絡正統系,這樣一來,自己纔不會處於步步爲艱的處境。

無論如何,都要否駁皇后擅權,至於韋太后能否成事,就看她這回部署是否周全了。

馮繼崢拿定主意,決定順勢而爲。

各懷心機的滿朝文武,在宣政門內持笏列隊,聽贊禮聲,方纔依次入殿。

賀燁沒有出面。

主持朝會的仍然是太子,以及皇后。

剛至各署奏事環節,因太子未問舉劾,故而如任知故等等並非要臣者,自然不能逾越諫事,他尚且耐心等待,沒想到陶葆儀竟首先發難,他身爲中書侍郎,另授參知政事職務,有權參議朝政,故而他公然諫問天子情形,並不算僭越職權。

十一娘自然也料到這日朝會上,有臣公摁捺不住焦慮發起諫問,她並不認爲陶葆儀居心叵測,反而爲他對賀燁的忠誠大感欣慰,十一娘不是韋海池,她根本沒企圖過擅執朝權,就算當初一心爲裴鄭昭雪,預備過萬一與賀燁因此事反目,逼不得已發動政變,她也不會弄權,待事了後,會將權柄交還遲兒以及衆臣,隨後以死謝罪。

至如今,她更加珍視如陶葆儀等等真正的正統系,因爲他們所維護的忠義,其實與她的堅持並無矛盾衝突。

但這時她沒有出聲,示意遲兒親自爲諸臣公釋疑。

“突厥兵敗當晚,軍營慶賀勝利,不想罪逆紀駐鋌,原任振威校尉、左前鋒隊正者,竟借與聖上切磋劍術之機,以毒箭謀刺!”

此話引起朝堂一片大譁。

陶葆儀手中笏板甚至顫顫發抖,他起初雖有猜疑,無非是天子在戰場上不慎負傷抑或染疾而已,根本沒想到軍營之中,竟然有刺客行兇弒君。

“聖上身中毒箭,據醫官診治,情形十分危急,故,囑令由孤繼續監國,軍政大事,仍由中宮會商臣公定奪。”遲兒也是強忍悲憤,堅持將話說完。

他敬愛的父親生死懸於一線,他的母親雖然悲痛焦急,但必須沉着堅強的出席今日朝會,面對朝堂的質疑,他雖說幼小,雖說還沒有能力決斷政務,但他必須聽從父親的囑託,時時謹記自己的責任,他是男子漢,是一國儲君,他必須維護母親,他不能在臣公面前顯示怯弱,這個年紀的遲兒,已經意識到堅毅與穩重的重要性。

但那些居心叵測的質疑,當然不會因爲太子的冷靜堅強便被嚇退,馮繼崢領先:“臣稟問殿下,可有聖上手諭?”

任知故便緊跟着質問:“事關重大,殿下雖貴爲儲君,但若無聖上手諭,恕臣等不能信服。”

“如此大事,聖上當然留有手諭。”十一娘這纔開口,示意江迂,將諭旨轉交王淮準、陶葆儀等驗看宣讀。

任知故卻留意見皇后言辭當中一個“留”字,頓時心跳如擂。

看來,天子已然凶多吉少,說不定早已駕崩了!

第211章 庶女又如何?第1361章 反目第1369章 突厥滅第1334章 幸虧第815章 中秋近第816章 任姬的機會第1210章 轉眼一門二夫人第638章 赴藩第97章 踩坑第408章 和想像完全不同第786章 議發展第584章 哭驚排雲殿第56章 說服太后第612章 滕妾之一第792章 請令爲間佃第754章 賢婦第400章 兩大拾遺,配合無隙第614章 見證關鍵第235章 與“前夫”正式面見第436章 武威伯示誠第503章 小聚飲談第1037章 楊先生初會新“東家”第312章 招魂還是懾魂第684章 博弈第8章 長安,我回來了第776章 滑稽戲第1363章 危急第714章 巡視第647章 登門第1027章 謝瑩鬧夫家第309章 美人有知音,閻王得擁躉第10章 姚姬母女的應對第136章 瑤英的作用第1245章 賀尚書之託第367章 一夜第1176章 第一招第316章 瑩陽的怒火第828章 不得不除的威脅第89章 鬧鬼第212章嚴格督教,威慎衆女第517章 小九也是工具第681章 以疏間親第701章 原來竟是言情劇?第1119章 欲返長安第573章 十一孃的坑第715章 毫無默契第346章 觸發第387章 晉王之計,竟難得婉約第1182章 得逞第49章 元賢妃“獲寵”真相第865章 密謀風波亭第136章 瑤英的作用第1394章 形蹤第198章憐香惜玉及恩侯第1182章 得逞第939章 太后大怒第720章 花樣百變第995章 舍藥第701章 原來竟是言情劇?第357章 又一個執迷不悟第1106章 如果這還不應悲憤第607章 姚氏潑鬧第569章 行動第96章 柳婷而第744章 應當死了第1300章 一計連一計第602章 羅五的身份第382章 喪鐘醒京城第561章 報應不爽第56章 說服太后第652章 一雙老妯娌第485章 “新寵”踏雪第969章 伏屍禁苑第689章 哎呀這邂逅第 1042章 入險境第1115章 留守第150章 挖牆角第1113章 棄都東逃第409章 七娘獻殷勤第656章 熱血大壯第334章 一定要打你板子第709章 至雲州第890章 猛虎傷人第359章 莒三哥?大蹊蹺!第1301章 終於面聖第566章 禍生第582章 九成宮中第147章 故見第1186章 老戲骨第57章 柳茵如的天賜良機第614章 見證關鍵第1216章 求子第655章 靖平坊內第880章 機心第300章 晉安受嘲第368章 擋都擋不住的“遺命”第255章 小間諜第361章 相見不能相認第145章 朔日朝會第1023章 以死間定案
第211章 庶女又如何?第1361章 反目第1369章 突厥滅第1334章 幸虧第815章 中秋近第816章 任姬的機會第1210章 轉眼一門二夫人第638章 赴藩第97章 踩坑第408章 和想像完全不同第786章 議發展第584章 哭驚排雲殿第56章 說服太后第612章 滕妾之一第792章 請令爲間佃第754章 賢婦第400章 兩大拾遺,配合無隙第614章 見證關鍵第235章 與“前夫”正式面見第436章 武威伯示誠第503章 小聚飲談第1037章 楊先生初會新“東家”第312章 招魂還是懾魂第684章 博弈第8章 長安,我回來了第776章 滑稽戲第1363章 危急第714章 巡視第647章 登門第1027章 謝瑩鬧夫家第309章 美人有知音,閻王得擁躉第10章 姚姬母女的應對第136章 瑤英的作用第1245章 賀尚書之託第367章 一夜第1176章 第一招第316章 瑩陽的怒火第828章 不得不除的威脅第89章 鬧鬼第212章嚴格督教,威慎衆女第517章 小九也是工具第681章 以疏間親第701章 原來竟是言情劇?第1119章 欲返長安第573章 十一孃的坑第715章 毫無默契第346章 觸發第387章 晉王之計,竟難得婉約第1182章 得逞第49章 元賢妃“獲寵”真相第865章 密謀風波亭第136章 瑤英的作用第1394章 形蹤第198章憐香惜玉及恩侯第1182章 得逞第939章 太后大怒第720章 花樣百變第995章 舍藥第701章 原來竟是言情劇?第357章 又一個執迷不悟第1106章 如果這還不應悲憤第607章 姚氏潑鬧第569章 行動第96章 柳婷而第744章 應當死了第1300章 一計連一計第602章 羅五的身份第382章 喪鐘醒京城第561章 報應不爽第56章 說服太后第652章 一雙老妯娌第485章 “新寵”踏雪第969章 伏屍禁苑第689章 哎呀這邂逅第 1042章 入險境第1115章 留守第150章 挖牆角第1113章 棄都東逃第409章 七娘獻殷勤第656章 熱血大壯第334章 一定要打你板子第709章 至雲州第890章 猛虎傷人第359章 莒三哥?大蹊蹺!第1301章 終於面聖第566章 禍生第582章 九成宮中第147章 故見第1186章 老戲骨第57章 柳茵如的天賜良機第614章 見證關鍵第1216章 求子第655章 靖平坊內第880章 機心第300章 晉安受嘲第368章 擋都擋不住的“遺命”第255章 小間諜第361章 相見不能相認第145章 朔日朝會第1023章 以死間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