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九章 正道邪道

在東征大軍中,有一支很特別的軍隊,就是朱瞻基的幼軍。他們人數不多,總數只有八百人。

不管是登陸戰,推進戰,他們都沒有被推上戰場,反而是更多作爲醫護兵,後備軍,在戰場平息以後負責清理戰場,救治傷員。

在北征之戰時,他們驚豔了整個大明的軍隊階層,從幼軍出來的士兵,馬戰,步戰,火器,游水樣樣精通,擁有這個時代,大明其他士兵都不能媲美的全面性。

更重要的是,他們擅長野外追蹤,藏匿,擅長白日觀日,夜晚觀星,還能描繪精確到極致的地圖。

這已經脫離了一半士兵的範疇,就連大部分將軍,也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所以第一次北征之後,當時的一百九十四人被一搶而空,大多成爲了各軍衛的訓練教官。

但是這次出戰,他們卻顯得低調了許多,更因爲如今的幼軍一半都是勳貴子弟,也讓其他人都開始懷疑幼軍的能力了。

但是所有人不知道的是,原本幼軍的乙字連,後來的甲字連,這兩百人早在紀綱他們來東瀛之前,就被與錦衣衛的暗探一起,被委派到了東瀛。

他們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繪製完整了整個東瀛三島的地圖,許多東瀛人都不清楚的小路,山谷,都被他們一步步走了過來。

甚至可以說,他們這兩百人,發揮的作用要比原本錦衣衛的六百多人更大。

在這一點上,紀綱也是覺得沒臉的。但是對方是幼軍,是朱瞻基的親軍,也有自己的聯絡渠道,他根本不敢隱瞞幼軍的功勞。

爲此還發了不少斥責信給各位下屬,讓他們這些資深細作,跟這一幫生瓜蛋子年輕人後面多學學。

技不如人,哪怕就是在不服氣,錦衣衛這些細作也只能忍着。

但是他們越是跟幼軍這幫人接觸,也越是覺得這個幼軍,比他們還更像細作,更專業。

這一點,其實也是朱瞻基的無心之舉。

從一開始,朱瞻基是想把幼軍培養成自己的保鏢的。但是他的親衛必須是身家清白的,上有老下有小的京城或者中都籍貫子弟擔任,這些孤兒根本沒有資格。

明白這一點後,他又想要培養出一批特種兵。但是隻有經歷過戰場,他才明白,在千軍萬馬對壘之時,不論什麼特種兵,都是一刀過去就完蛋。

那些什麼百人敵,千人敵,在三國那個人口稀少的時代可能還有點用。到了如今這個時代,除非是小規模的打鬥還有點用,上了戰場,也不過是在戰場上能多抗兩刀而已。

自宋代以來,戰爭模式,特別是大型戰爭,已經完全變成了戰陣對抗。千軍萬馬,刀槍如林,一瞬間幾百把刀砍下,幾百杆槍刺出,再高的功夫也白搭。

加上幼軍在北征時候表現出來的斥候能力,所以這個幼軍,朱瞻基基本就是按照間諜來培養了。

以後的幼軍,一部分人將會安排到各處當間諜,一部分人到錦衣衛幫他查案,可能是最適合這些幼軍的歸宿。

過年的時候,朱棣就曾經跟他提過幼軍的組建問題。不過不再是這個小規模的幼軍,而是朱棣準備以陽武侯薛祿爲主帥,給朱瞻基一個超過兩萬人的幼軍編制。

朱瞻基卻拒絕了,因爲在未來的一兩年,他的目光都不會是在國內,現在組建幼軍,他不天天盯着,誰知道到時候這個幼軍是不是他想要的幼軍。

何況他現在已經有了六千羽林衛,這六千羽林衛已經有了三千火槍手,兩千炮手,五百盾牌軍,五百輜重隊和輔助人員。

未來他準備將炮手精簡一千,將火槍手數量提高到四千,這批軍事力量暫時就足夠了。

只要他把海軍權力僅僅抓在手裡,誰也翻不了天。

過兩年,他再逐漸將京衛,京營慢慢捏在手裡,北方有鄭亨,南方有張輔,還有一個跟他配合越來越默契的火器營柳升坐鎮中間,組建一支大規模的幼軍實在沒有必要。

後來他才知道,這是薛祿的進言。薛祿想的是,既然已經投靠了他朱瞻基,當然想要撈一個幼軍都督的名號,能跟朱瞻基更近一點。

知道了是薛祿的進言,朱瞻基也安慰了他一番,暗示會將已經膨脹起來的神機營拆分,到時候會給薛祿一軍都督的職位。

神機營的現在已經名不副實了,原本的人數限額早就超出了。而且神機營的攻擊力誰都明白,只等所有人適應了新式火槍,就會重新成軍。

所以對這個安排,薛祿一點意見也沒有。

他不知道的是,在原本的歷史上,就有這麼一支幼軍,統帥也就是這位已經投靠他的薛祿。

十三日一早,南港島上,數萬將士集結完畢,依次登上了河船,開始向着澱川河上游駛去。

這一次,幼軍卻被朱瞻基命令以步行充當大軍先鋒。

這個時候的大阪,除了港口區,幾乎已經變成了一片廢墟。但是在港口這裡,卻比往日要繁華許多。

無數投誠的東瀛大名,他們如今獲得了與大明貿易的權力。一船船的木材,桐油,生漆,生鐵,銅錫,硫磺,還有金銀被運到了港口,換成了大明的布料,工具,絲綢,茶葉還有糧食。

而這些物資除了小部分運回大明,大部分建城的物資卻被運到了更北方的蝦夷地,也就是後世的北海道。

如今的北海道並不屬於東瀛,那裡居住着的是阿伊努族人。因爲與屬於大明的庫頁島上的阿伊努人有來往,他們人數又少,並不拒絕大明在蝦夷地建城。

而且朱瞻基還不是建一座城,而是要建兩座。

一座位於後世的函館,這裡是準備作爲軍事基地建設的,防止倭人登島。

另一座在後世的札幌,這裡的平原地帶雖然因爲天氣寒冷不可能出產太多,但是加上北海道的漁場,也能讓島上的人做到自給自足。

在朱瞻基的計劃裡,這裡將會是未來遏制東瀛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進軍美洲大陸的最佳跳板。

從北海道到堪察加,經過阿留申羣島鏈,每個幾十裡,幾百裡就有一座小島,一直連接到後世的阿拉斯加。

不要說海船,天氣好的時候,一艘河船就能沿着這個島鏈一直開到美洲去。當然,那裡現在沒有這個名字了,而是被朱棣改名叫東洲。

在北海道當然有豐富的木材,但是卻需要人去砍伐,曬乾,製作,耽擱時間。

既然倭人現在有衆多的木材和建築材料,朱瞻基當然願意省了這些功夫。

除了進行貿易,目前,金純爲首的招撫團也在向那些大名商討租賃民壯的事宜。只等戰事穩定下來,建城的任務就會開展起來。

金純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很苦惱,身爲一個傳統的文人,並且是一個一心走聖賢路的文人,卻覺得自己距離聖賢之路越來越遠了。

金純出身醫學世家,自金純始,方由其父金文炳令其入學攻讀儒書。他自幼聰穎,勤奮好學,明洪武二十五年,經鄉學、州學以優異的成績貢(選拔)進太學,在明朝的最高學府裡學習儒學經典。

讀完太學後,他以出衆的才華被吏部尚書杜澤看中。經杜澤推薦,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爲吏部文選司郎中,從此,金純步入仕途。洪武三十一年,升爲江西布政司右參政。

此人忠心耿耿,勤於國事,爲民除害,使民安樂。忠厚、和平、老成的品性,超然出衆的才華、氣魄,清正廉潔的吏風及功勳卓著的政績,讓他不僅風評甚好,還贏得了朱棣的高度信任。

儘管如此,金純毫不居功自傲,也不願享受特權。朱棣曾多次要封贈金純子孫官爵,而金純對皇上的蔭恩之意,一直堅持不受,他不願子孫躺在自己的功勞簿上享受高官厚祿和特權。

對這樣的人,朱瞻基一直是非常尊重的,但是朱瞻基越是尊重他,他越是苦惱。

因爲朱瞻基走的路,根本不是他想走的路,甚至是背道而馳。

但是,他卻又不能說朱瞻基走錯了。

如今的大明經歷了三任帝王,除了朱允炆親近儒家,不管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不算親近儒家。

偏偏朱允炆當了四年皇帝就被朱棣趕下了臺,兩位不親近儒家的皇帝反而乾的都很不錯。

他一直都在懷疑,難道儒家治國真的不對嗎?

現在這個太孫朱瞻基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不管是在草原親身殺敵,還是在東瀛連連放火燒城,都看不到他的仁心之舉。

他對儒家也不算親近,雖然現在對解縉一家很好,但更多是因爲個人感情。

可是偏偏這個太孫,在民間的聲譽卻又好的讓人羨慕。就連鄉間老農提到他,都會來一句那是老天爺選的好聖孫,連天都上過了。

這次出使東瀛受阻,在對馬島等到太孫駕臨的時候,他就一直在暗中觀察這位太孫的一言一行。

雖然年不足二十,但是這位太孫卻能將所有將帥擰成一股繩,哪怕是讓鄭和這個閹人爲副帥,也無人不服。

他原本以爲安遠侯柳升會不服氣,但是也被太孫治理的服服帖帖。

兩國開戰,自然不能談仁義,但是火燒連城就有損天和了。

但是金純卻看到了將士士氣高漲,忠心耿耿。

至於後面的勒索各將軍,大名,更是一副商人嘴臉。但是當真做起生意來,那些倭人一個個反而眉開眼笑了。

更重要的是,十幾萬大軍出征,耗費甚多,短短几日,大明就賺回了這些開銷,還賺了能建兩座大城的材料。

那些倭人原本畏懼大明如鬼,五千人的京觀讓倭人應該仇視大明,但是現在那些倭人爲什麼就挖出金銀也想跟大明貿易呢?

太孫讓他擔任招撫使,安撫民衆,他原本以爲是個苦差。可是不過數日時間,大阪的廢墟就是左近,那些倭人似乎就忘記了仇恨。不用安撫,只需跟他們貿易,他們就喜出望外。

看似這位太孫從來不走正道,爲什麼偏偏所有的事情累積起來,卻獲得了最好的結果呢?

他覺得自己還需要再看看,越是看不明白,就越是應該多看,多想。

也就在大軍出征京都的這日晚間,來自大明的運輸船隊抵達了大阪灣。

他們運來了大軍需要的糧食,修補戰艦的各種物資。來了才發現,如今的大軍除了糧食不缺,其他物資幾乎已經裝滿看百艘貨船。

而在南港島上,還有堆積如山的各種物資。

楊章德一路都心急如焚,見到朱瞻基之後,知道神機營已經出發京都,而且錦衣衛這邊的行動已經安排了出去,登時失望無比。

他來東瀛是想立戰功的,但是偏偏這裡已經用不上他了。

第二日,一宿沒睡的楊章德拜見了朱瞻基。

這個時候急也沒有用了,他只能細緻地彙報了武當一行,隨後叫上來了武當派出來的三十六人。

這三十六人以年近三十的玄澄爲首,其他人大多也只有二十出頭。

不管功夫怎麼樣,但是他們這批人青衣道袍,一個個氣宇軒昂,當場面貨是綽綽有餘。

朱瞻基看了看玄澄,說道:“在我身邊做事,功夫高低倒在其次,最主要是要當一個聾子,瞎子,啞巴,明白我的意思嗎?”

玄澄沒有一般道人的仙風鶴骨,倒是強壯無比。他顯然知道自己身上揹負的責任,作揖說道:“玄真師兄已經跟貧道細緻分說了在殿下身邊的要點,貧道本就木訥少言,殿下的任何事,絕不會通過貧道這邊傳出。”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你就先留在我身邊,其他師兄弟我會讓他們充當近衛。”

雖然不知道他的功夫如何,但是顯然是不會太差的。對這個人選,光憑外表,朱瞻基對他就比玄真更滿意。

玄真看起來仙風鶴骨,卻缺少人氣,也不能震懾人,玄澄看起來可就威風霸氣的多了。

朱瞻基擺了擺手,守在他身後的一清子就笑着走了出來,跟玄澄行了一禮說道:“貧道一清子,見過玄澄師弟了,就讓我帶諸位師弟去安頓下來吧。”

玄澄謙讓了一番,跟他去了,朱瞻基又轉向楊章德說道:“你來的正好,如今錦衣衛的差事我已經安排了紀綱和莊敬他們,暫時用不上你。但是這次發了一筆小財,我還在想讓人運回去,但是現在人手緊張,一直沒有合適的人。你運送這批金銀回去,順便就在錦衣衛當差,一開始不要心急攬權,多學,多看,平日裡也多到幼軍逛逛,看看幼軍教材。當大官和當小吏,完全不是一回事,這件事你一開始就要明白。”

楊章德應道:“卑職遵命。”

“另外回去京城,這批金銀不需隱匿,你要把東瀛多金山,銀山給我宣傳出去,讓那些世家貴族,江南商戶,都想要來東瀛發財。”

朱瞻基又交待了一番讓他回到京師後的宣傳,然後還要把孫林換過來,負責統計東瀛這邊的收穫。

而且如今東瀛這邊的情報系統,大部分都是在錦衣衛的手裡,他又要帶這些幼軍回去,所以也要內監在這邊建立自己的情報網。

他倒是不擔心現在的錦衣衛有異心,不過是加以監督和制約而已。雖然已經準備把紀綱放在東瀛當一個攪屎棍,但是也不能讓這根攪屎棍脫離了控制。

他不想搞出一個東廠來,但是諮情司的人手,也必須要增加,只要不給他們執法權,讓他們監督錦衣衛,最合適不過。

再過幾年,幼軍的這批年輕人成熟起來,都安插進錦衣衛,就不怕錦衣衛會脫離控制。

當楊章德看到這“一筆小財”的時候,人都一下子懵了。

曾幾何時,他爲了十兩銀子就要殺人全家,但是現在,他的面前是整整一艘船的金銀,還有二十餘艘船的銅,錫,鉛。

當然,這所謂的一艘船都不是已經裝滿的一艘船。因爲那個時候,只有一個結果,就是船被壓沉了。

但是,每艘船都已經裝到了最高的吃水線,也就意味着最大的運載量。

這些船也不是大明最大的寶船,因爲寶船本身的堅固性還不如福船,所以用來裝這些金銀,還有金屬的都是福船。

即便是這樣,這也是楊章德從來沒有想到過的財富。他也肯定,不僅僅是他,任何人一下子見到這樣一筆財富,也會覺得頭暈。

“這裡一共有多少銀子?”

劉萬嘿嘿笑了起來,自豪地說道:“這裡是一筆整數,三百萬兩銀子,還有十五萬兩金子。”

在東瀛,金銀的比價是一比六,但是在大明,金銀的比價卻是一比八,也就是說,這裡就超過了四百萬兩銀子。

對朱瞻基來說,他在第二世打撈沉船,一次收穫幾十噸的銀子都好幾次。而且他的私人銀行裡,儲存的黃金也遠超這個數,所以對他來說是一筆小錢。

但是這個時代,美洲,南非,澳洲的黃金和白銀都還沒有挖出來。整個大明由於缺少金銀,給官員發俸祿都要需要實物發放,即使大明戶部,內庫,沒有人見過這麼多的金銀堆積在一起。

好一會兒,楊章德才從震撼中清醒過來,問道:“殿下今日在做甚,我想要跟殿下說……這擔子我可接不下啊!”

“殿下說這是小事,這會兒恐怕在考究玄澄的功夫呢!”斜了楊章德一眼,劉萬才又說道:“你真以爲這些金銀就是讓你負責運送?光是爲了護送這些金銀,我們內監就派了兩百人,錦衣衛一百,幼軍一百,海軍三大艦隊,每一支都抽了兩千人負責押運。這艘船上,內監,錦衣衛,幼軍相互監督,除了海軍水手,其他海軍都禁止登船。所以你就放心好了,我就不信誰吃了熊心豹子膽,敢打這批金銀的主意。”

楊章德發現了,這次到來,好幾天了,李亮像是避着他一樣,幾乎很少跟他打照面。

而其他內侍原本對他都還挺客氣,現在也把他當做瘟神,這次跟自己打交道的劉萬,雖然多次見面,但是因爲他跟李亮的關係好,對屬於金闊一系的劉萬就不算親近。

但是劉萬以往倒也沒有給他過白眼,現在對他卻毫不客氣。

這裡面發生了什麼事呢?

當然,這話他不能問出口,爲了拉攏關係,他又笑着問道:“劉奉御是殿下的身邊人,自然消息也靈通一些,今日戰報送過來了嗎?打的如何?”

劉萬倒也沒有給他太多難堪,回答說道:“昨日安遠侯就已經將足利義持大軍逐出了東山區,可惜的是皇室成員也都隨他撤離,只在仁和寺抓了一些皇室成員,並且放火燒了仁和寺以及天皇御所和足利義持的三條坊將軍府。”

“那足利義嗣就同意?”

幼軍的副統領張鳳山不屑地說道:“要不是日野康子和足利義嗣苦苦哀求,安遠侯差點準備一把火燒了京都呢!只燒王宮,便宜他們了。”

兩人上了甲板,幾方的人手親眼盯着劉萬和楊章德,還有張鳳山,三人用三把鎖共同鎖上了內艙,每人將鑰匙收了起來。

楊章德擡頭望向了旗艦的方向,只見甲板上站了不少人,顯然是在觀戰。

玄澄的功夫他也考究過,比他不弱,想必,殿下應該會滿意吧!

但是在旗艦上,原本心高氣傲的玄澄,如同盯着一個怪物一樣,看着雲淡風輕的朱瞻基,心中滿是震撼。

他早就聽玄真和楊章德介紹過,說殿下的本事不弱於他們。他原本還以爲這是擡舉殿下,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骨頭都纔剛剛長成,如何比得上他們這些正是巔峰的身體。

但是,不僅僅是他錯了,就連師兄和楊章德也錯了,這豈止是不弱於他們,簡直是比他們高出了一籌。

不過是靈活****性,還是比拼力道,發力,他都敗了。

這樣的人,還需要他們來保護嗎?

一清子這個時候過來扶起了倒在甲板上的玄澄,笑道:“敗在殿下手底下並不丟人,就連老道我,現在也不是殿下的對手了。自年初殿下功力逐漸大成,已經是難逢敵手了。”

玄澄頗受打擊地問道:“那要我們有何用?”

一清子哈哈笑道:“當然是用來裝點門面了,難道遇到點事,還要殿下親自動手嗎?我們啊,就當好這哼哈二將,混一份俸祿就好了。”

感謝超慫的毛球,燈火見人家,額吐你哦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二十七章 白左第一九零章 父子之爭第八十六章 鐵竹鐵木第二十三章 發明帶來的欣喜第十三章 態度的轉變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三章 皇宮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五十九章 代理人第二十三章 發明帶來的欣喜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八十七章 改變(一萬二更新)第一一三章 新年第八十三章 交易第一九七章 層次境界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十四章 逃兵(求推薦票)第六十六章 安排一百五十二章 勢成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四章 誰家天下第八十一章 紛擾(八千字大章求訂閱)第一一九章 官司(第五更)第四十五章 直布羅陀第七十三章 升職第二十一章 要借題發揮第一四零章 數字和符號第八十三章 交易第四十章 無所適從(一萬字大章求訂閱)第九十九章 構架第二十三章 我們的世界第一零一章 冒險第四章 誰家天下第二零三章 安排第十九章 厚賞第九十一章 各有所圖第一二四章 黃金(祝大家情人節快樂)第六十五章 文臣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四十七章 繞行第五十九章 一場婚禮第一五三章 戰場的變化第一三二章 安排與意外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五十八章 東洲計劃第九十六章 選址第十一章 各國第八章 鄭家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十五章 斬殺第四十九章 風暴第一四七章 交心第一四三章 規矩(求訂閱,求月票)一百五十二章 勢成第一三四章 爺孫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二十章 錦衣衛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一七九章 對手第一三九章 東南不同第七十章 欽差第四章 悲與喜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二十六章 什麼是皇帝第一二七章 自作第三十八章 抵達北平第五十四章 勝利第四十五章 微服私訪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四十九章 風暴第九章 旅途第二十六章 社會穩定的基礎第一六九章 態度第一二七章 自作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三十一章 銀山第十三章 態度的轉變第十七章 結果並非我想象的那樣第一四二章 國事家事第五十七章 耀武揚威第三十一章 根第二二四章 實力與裝比第一一八章 納吉(還有嗎……)第十一章 各國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第一四一章 緣由(紫軒煜塵盟主加更1)第十三章 態度的轉變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二一五章 琉球第三章 皇宮
第二十七章 白左第一九零章 父子之爭第八十六章 鐵竹鐵木第二十三章 發明帶來的欣喜第十三章 態度的轉變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三章 皇宮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五十九章 代理人第二十三章 發明帶來的欣喜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八十七章 改變(一萬二更新)第一一三章 新年第八十三章 交易第一九七章 層次境界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十四章 逃兵(求推薦票)第六十六章 安排一百五十二章 勢成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四章 誰家天下第八十一章 紛擾(八千字大章求訂閱)第一一九章 官司(第五更)第四十五章 直布羅陀第七十三章 升職第二十一章 要借題發揮第一四零章 數字和符號第八十三章 交易第四十章 無所適從(一萬字大章求訂閱)第九十九章 構架第二十三章 我們的世界第一零一章 冒險第四章 誰家天下第二零三章 安排第十九章 厚賞第九十一章 各有所圖第一二四章 黃金(祝大家情人節快樂)第六十五章 文臣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四十七章 繞行第五十九章 一場婚禮第一五三章 戰場的變化第一三二章 安排與意外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五十八章 東洲計劃第九十六章 選址第十一章 各國第八章 鄭家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十五章 斬殺第四十九章 風暴第一四七章 交心第一四三章 規矩(求訂閱,求月票)一百五十二章 勢成第一三四章 爺孫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二十章 錦衣衛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一七九章 對手第一三九章 東南不同第七十章 欽差第四章 悲與喜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二十六章 什麼是皇帝第一二七章 自作第三十八章 抵達北平第五十四章 勝利第四十五章 微服私訪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四十九章 風暴第九章 旅途第二十六章 社會穩定的基礎第一六九章 態度第一二七章 自作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三十一章 銀山第十三章 態度的轉變第十七章 結果並非我想象的那樣第一四二章 國事家事第五十七章 耀武揚威第三十一章 根第二二四章 實力與裝比第一一八章 納吉(還有嗎……)第十一章 各國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第一四一章 緣由(紫軒煜塵盟主加更1)第十三章 態度的轉變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二一五章 琉球第三章 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