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格物

朱瞻基的學術不夠,技巧來湊。他用的這個方法,其實就是以其之矛,攻其之盾。

這樣不僅能規避儒家學子對他的質疑,更能引起他們對整個社會構成的研究和質疑。

在他們研究清楚這個問題之前,他們是不敢來質疑朱瞻基的。

而他們想要把這些想清楚,也非常困難,因爲這是時代的侷限。真要分析清楚後,他們也會對儒家的學術壟斷產生質疑了,因爲儒家思想在某些方面,已經成爲了社會發展的桎梏。

只有質疑才能進步。

當然,他們現在不會發現這一點,他們都已經被朱瞻基拋出來的理論給震撼了,覺得自己這幾十年的見識幾乎要被顛覆了。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接受了先輩的學術,不敢質疑,不能質疑,這是儒家尊師重道思想下的一個弊端。

在一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敢說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

這話你在華夏說出來試試看,保證第一時間你就聲名塗地,千夫所指。

不過,陷入深思的只是那些工部吏員,幼軍的這些年輕人卻沒有這麼複雜的思想。他們從小接受的都是軍人的服從教育,接受的都是實用性的技能培訓,這些對他們來說太深奧了。

但是,能夠接受到這樣總結性的新知識,他們的心裡只有激動和思考。

這個話題說到這個份上,已經足夠了,所以朱瞻基不等他們質疑,就把話題又談到了下一個話題。

“何爲理學?非程朱理學。程朱理學只是儒家學說的一個分支,真正的理學是基於唯物主義思想的道理之學,明理之學。其最具代表性的學問,就是算學。商代人已使用十進位法,有了有了畫圓和直角的工具。

春秋末期的《孫子兵法》裡有關於分數的記載,戰國時期《荀子.大略》等書中記載了乘法九九表。《墨經》中提到了幾何學中的點、線、面、方、園乃至極限和變數的概念。

但是這些只是籌算範疇,真正的算學,應該是組合計算之學,我認爲用數學來稱呼,更具代表意義。而最能代表組合數學的著作,就是春秋時期成書的《易經》。易經博大精深,其主要思想,就是含有組合數學邏輯的基礎。”

這又是所有人都無法辯駁的一點。周禮六藝就包括了禮、樂、射、御、書、數。所謂的儒家六藝不過是將周禮六藝據爲己有。

所以現在,他們不能說數學不重要,因爲數學的應用,可以說比儒學還要廣。一個農戶,可以不識字,但是必須要懂算數,否則買賣東西都是問題。

要說硬着頭皮說不重要,那儒家幹嘛還要把這些融合在自己的知識體系內呢?

一開始衆人沒有意識到,但是現在卻發覺了朱瞻基的滑頭。他完全是隻管挖坑不管埋,提出問題簡單,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可就難了。

而且,他才十七歲,又是太孫,其他人也不能因此就責怪他。相反,還因爲他的身份,他們必須要正視這些問題。

現在,他們乾脆就不插言了,想聽聽朱瞻基到底最後想要表達什麼意思。

“至於地學和天文學,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劃分在一起,但是又有根本區別。相同之處是這兩門學問都是教會我們認識我們生活的世界,但是天文學更多偏重在理論和未來,地學偏重於應用和現在。通過天文,我們知道了春夏秋冬,春播夏種,秋收冬藏,通過地學,我們能將世間萬物都爲人所用。金銀銅鐵錫,這些都是這個世界賜予人類的禮物,甚至就連隨處可見的泥土,也能燒成磚,建造高大的房子。

可是我們現在應用的這一套,依舊是一千多年前的技術,爲什麼這些技術從發明到現在,特別是最近一千年來,就再也沒有提高呢?”

這些工部吏員當然知道是什麼原因,可是沒有一個人敢正面回答。這個時候,所有人都隱約能猜到朱瞻基想要表達的意思了。

他們的內心裡雖然有些擔心,但是更多的是興奮,因爲一個重視工部工作的繼承人,會讓他們獲得直接的重視。

與這個相比,儒家學術的地位,並不是那麼重要了。

何況,太孫殿下並沒有否定儒家啊,也很認同儒家啊,他只不過是更注重理論結合實際而已。

醫學方面,朱瞻基就更不太瞭解了,不過這十幾年來,他也有意關注着醫學發展的道路,知道一些應用技術的發展。

朱瞻基喝了一口水,才又說道:“兩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根據五行學說建立了如今的醫學體系,《黃帝內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長桑君的《禁方書》,《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也在那個時期就已經成書。

我幼時聽解學士講三國,知道了在漢朝時期,華佗就已經能刮骨開顱,可是爲什麼到了如今,這些醫術不僅沒有發揚光大,卻還失傳了。這固然有戰亂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卻依舊是後人在這些方面的固步自封。”

雖然醫術可以救人命,但是中醫的複雜往往需要一個人窮極一生,才能進入門檻。所以,能夠把精力都投在這上面的人少之又少。

這更多的是因爲缺少系統分解的原因,幾乎每個中醫都是全才,需要會把脈,會內科,會外科,會兒科,會婦科,還要會識別中草藥,知道如何熬藥。

而且,因爲缺少傳承的渠道,人人敝帚自珍,也是阻礙醫術傳播的重要原因。

這一點是必須要改革的,並且這種改革不會觸及社會的根本穩定,大部分人都會贊同。

更主要的是,這種改革的成效是很容易就看到的。只要不培養全才,只培養專才,醫生的數量就能在短期之內有很大的擴充。

而成藥的配置,也能讓醫生的需求量大減。比如外傷一些藥方,大部分都是一樣的,而傷寒,感冒這些病,藥方也都大同小異。

講到最後一個概念的時候,朱瞻基站起身來,向諸大臣行了一禮。諸大臣不敢怠慢,也紛紛站起身來還禮。

宋禮正想開口問朱瞻基是什麼意思,卻見他拿起炭筆,在身後的白板上寫下了“格物”兩個大字。

然後他才轉身說道:“我這一禮非爲敬人,實爲敬爲人。不管諸位年歲多大,職位多高,但是都在格物之學,有着應有的貢獻。宋尚書興修水利,吳尚書建城造陵,這都是利國利民,造福子孫後代之壯舉。”

衆人紛紛愕然,不明白朱瞻基爲什麼突然之間又把格物擡到如此高的地位。最少在這個時代,做事的人其實是要比耍嘴炮的人低人一等的。

就以如今的內閣,翰林院爲例,雖然他們的級別還低的可憐,但是卻清貴無比,人人趨之若鶩。

而工部這個關乎到國家發展的部門,幾乎什麼都要做,卻只能排在六部的最後一位。

這如果在後世,雖然工部分成了科技部,國防科工委,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鐵道部,交通部,信息產業部,水利部,商務部,但是幾乎每個部門都在國家的發展計劃裡面,佔據了重要位置。

朱瞻基接着說道:“從格物致知,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唯物主義思想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確定下來了。格物,此物是萬物。宋代程頤,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其理而已也的思想。格物即就物而窮其理。

朱熹在程頤思想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認識論及其方法。他說,知在我,理在物,這我、物之別,就是其主賓之辨,認爲連結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

他認爲格物的途徑有多種,上至無極、太極,下至微小的一草一木一昆蟲,皆有理,都要去格,物的理窮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廣。由格物到致知,有一個從積累到豁然貫通的過程。要貫通,必須花工夫,格一物、理一事都要窮盡,由近及遠,由淺而深,由粗到精。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節次第,重重而入,層層遞進。窮理須窮究得盡,得其皮膚是表也,見得深奧是裡也。人們必須經過這樣由表及裡的認識過程,才能達到對理的深刻體認。”

這個時期,正是朱程理學大放光彩的時候,他們的學說也深入人心。

接受了後世教育的朱瞻基是接受不了朱熹這個人的,因爲整個華夏曆史後來的悲劇,就源於理學思想在他這裡徹底走向了霸權主義。

朱瞻基說的這番話,也是他整個思想精髓所在,還是有其意義所在的。但是他也就只有這一點閃光點。

這個閃光點被放大,被神化,然後變成了一個壟斷學閥。整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從此開始了數百年的思想禁錮和閹割。

這就好比他建立了一個框架,任何人都只能在這個框架裡生活,而不管這個框架只能容納一小部分人。

剩下的人哪怕把你的胳膊腿砍斷,也要塞進來,甚至是直接剝奪你的生命。

這就是從儒學到儒家,又到儒教的一個過程。哪怕起因是好的,是正確的,但是最後都變歪了,甚至連目的都扭曲了。

第二十一章 白蓮教第一三七章 禪位第一零九章 驚訝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二十章 錦衣衛第七十二章 改進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一九六章 無需再藏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一一六章 敵退(祝各位書友除夕快樂)第二00章 分功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一三零章 靜與動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一三三章 歸來第四十章 無所適從(一萬字大章求訂閱)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進(搖搖搖頭盟主加更4)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十四章 爵位第九十八章 劉江抵京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七十七章 問言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一九八章 火第三十九章 趙王(求推,求收)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二十一章 白蓮教第四章 蒲家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一五零章 臨戰(求訂閱)第九十三章 格物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七十八章 新型炸藥第三十三章 經驗第三十章 總攻第一七九章 對手第二十二章 糧食哪去了(汐牧羊人宗師加更)第三十七章 前往西洋第二章 處政第四十八章 活動第一三二章 安排與意外第二章 處政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七十三章 升職第二章 勳爵第一一零章 如意第一六一章 絕望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二十七章 驚喜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第一九八章 火第七十七章 科學教第一二五章 海權(搖搖搖頭盟主第一更)第三十四章 理清脈絡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八十六章 秋闈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一五八章 謀劃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五十五章 利益第三十章 總攻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第十三章 渤泥國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一二三章 巨蟒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一三八章 推讓第七章 呂宋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二十一章 要借題發揮第一九七章 層次境界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第一六四章 凱旋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二十五章 星城第十六章 隕石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一五七章 攪屎棍第一百章 生日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十三章 態度的轉變第一一二章 順利第二零六章 火燒大阪第一三零章 靜與動第三十章 勝利的威懾第一六一章 絕望第一二六章 想法
第二十一章 白蓮教第一三七章 禪位第一零九章 驚訝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二十章 錦衣衛第七十二章 改進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一九六章 無需再藏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一一六章 敵退(祝各位書友除夕快樂)第二00章 分功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一三零章 靜與動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一三三章 歸來第四十章 無所適從(一萬字大章求訂閱)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進(搖搖搖頭盟主加更4)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十四章 爵位第九十八章 劉江抵京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七十七章 問言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一九八章 火第三十九章 趙王(求推,求收)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二十一章 白蓮教第四章 蒲家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一五零章 臨戰(求訂閱)第九十三章 格物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七十八章 新型炸藥第三十三章 經驗第三十章 總攻第一七九章 對手第二十二章 糧食哪去了(汐牧羊人宗師加更)第三十七章 前往西洋第二章 處政第四十八章 活動第一三二章 安排與意外第二章 處政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七十三章 升職第二章 勳爵第一一零章 如意第一六一章 絕望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二十七章 驚喜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第一九八章 火第七十七章 科學教第一二五章 海權(搖搖搖頭盟主第一更)第三十四章 理清脈絡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八十六章 秋闈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一五八章 謀劃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五十五章 利益第三十章 總攻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第十三章 渤泥國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一二三章 巨蟒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一三八章 推讓第七章 呂宋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二十一章 要借題發揮第一九七章 層次境界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第一六四章 凱旋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二十五章 星城第十六章 隕石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一五七章 攪屎棍第一百章 生日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十三章 態度的轉變第一一二章 順利第二零六章 火燒大阪第一三零章 靜與動第三十章 勝利的威懾第一六一章 絕望第一二六章 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