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理清脈絡

bookmark

自永樂初年,大明逐漸穩定,大明的糧食價格就一路下滑。

稻米從靖難之時的一石四錢銀子,到後來跌到了一石兩錢七八分。小麥略貴,也不過三錢銀子略高。

到了永樂十三年,朱瞻基提議從南洋大量運糧之後,大明的稻米價格就被穩定在了兩錢五分銀子。

稻米的價格下滑,同樣影響了麥子,因爲百姓只要能活命,是不會特別在意口感的。小麥的價格太高,百姓自然會換成吃大米。

如今的小麥價格基本不會超過三錢銀子,這也讓百姓種地的積極性很是下滑。

如今大明一畝地的收成基本都是在兩三石,就是種兩季,基本上一畝地的收成也就一兩銀子左右。

一家種十幾畝地,總產出也只有十幾兩銀子。

這對老百姓的影響不大,因爲老百姓交稅也都是交實物。種的糧食,交的自然是糧食。

至於活錢,全是靠副業。養雞,養豬,織布,種水果到市場上賣了換一些油鹽,收成好的時候,還能給孩子們買一些糖吃。

但是這樣地的價格,對大家族,對大地主,對糧商來說,就不是好事了。

大明的糧食價格穩定,他們的利潤就小的可憐。

地主們不可能靠自己來種地,都是佃農,就是再苛刻的地主,也要給佃農吃飽,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的利潤小的可憐。

就連自耕農們都不願意種地,想到城裡隨便做工,也比在地裡刨食強。

要不是沒有門路,換不了戶籍,大明目前恐怕無數農民想要拋荒。

在這樣一種環境下,自然有不少人對朝廷大量從南洋運糧不滿意。

特別是北方,因爲地多人少,一個人能種的地又有限,一年只能收一季糧食,收成更低。

許多大地主,都已經瀕臨破產的境地,這個時候,他們就要玩一些小動作了。

朱瞻基設想過許多人,卻從來沒有想到,出頭的竟然是自己的親叔叔。

他自己的土地是沒有多少的,即便這幾年在彰德府大量侵佔民田,他也算不上是個大地主。

而且,他是不用交稅的,然後通過貿易賺到的錢絕對比種地的收入要高的多,根本沒有道理來出這個頭。

但是偏偏是他!

這是慾壑難填嗎?還是被其他人利用!

在馬琪的坦白下,一個以他爲代表的利益團體付出了水面。其中包括了寧波的兩個大糧商,山東的兩家大糧商,河北一家,河南一家。

朱瞻基讓人把這些人全部記了下來,他不能直接出手對付趙王,但是收拾他們,卻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問題是,如果連主犯都逍遙法外,處理起其他人,必然會面臨衆人的不滿。

朱瞻基會在乎嗎?當然不會,所以在聽了馬琪的坦白後,他就想明白了其中的環節。

“既然你的糧食全部都處理給了這六大糧商,可否有交接的證據?”

馬琪點頭道:“雖然沒有直接的合約,但是奴婢與他們之間的糧食交接,都有交接手續。”

孫林點了點頭,表示已經查貨了這些賬本,朱瞻基拿定了主意說道:“這件事讓孤很是爲難,不懲治你,整個案子就無法下手,所以最近一些時日,還要委屈你了。”

馬琪連忙說道:“奴婢不委屈,無論殿下如何懲治,奴婢都心甘情願地受着。”

朱瞻基心中暗笑,不置可否地轉向孫林說道:“如今這個案子的脈絡,孤已經心裡有數。現在,就是按照這個脈絡剝絲抽繭,將所有人一個一個都給我揪出來。另外,本人還有兩個疑惑,馬琪……”

“奴婢在。”

“趙王叔爲何會替一幫糧商說話?他們之間你認爲會有什麼利益關係?”

“殿下,這些糧商雖然以糧食生意爲主,但是不代表沒有其他的行當。趙王爺想要做出口貿易,不能通過內監的採購渠道來收購貨物,想必這些方面會讓趙王爺動心。”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的確,趙王叔現在即便是跟着後面做些貿易,只能拿一些民窯,粗製鐵具來賣,這讓他跟許多小商販有了交集。但是,是誰將這些人整合在一起的呢?”

馬琪不說話了,瞪大了眼睛看着朱瞻基平靜的臉楞了一下,才連忙說道:“奴婢愚昧。一直未曾想到這裡。”

朱瞻基冷笑道:“你是真的愚昧啊!這幾十萬石糧食,你有多少,人家吃進多少,給錢也利利索索,你就沒有想過這世上真有如此好做的生意?”

雖然是大冷的天,但是馬琪冷汗直冒,他只管收錢就好了,誰會想過這後面還會有人組織。

朱瞻基又望向孫林說道:“第二件事,就是山東方面爲何大範圍地配合這場糧食貿易,這大半年了,山東到處缺糧,但是官員們卻不怕沒糧引發造反,到底是何緣故?

只有有糧,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即便是以役換糧,也會讓日子好過許多。偏偏這些官員似乎根本不在乎百姓死活,而且還不是一個兩個,是大半個山東,這就讓人奇怪了,總不會所有人的良心都被狗吃了吧!”

說到這裡,朱瞻基楞了一下,又說道:“立即派出暗探,打探整個河南,河北的情況。還有,將這些地方過去幾年的糧食價格都給我報上來,要給我精確到每個縣城。”

“是!”

朱瞻基這才又轉向馬琪問道:“你斷了山東的糧食供應,海軍就沒有人懷疑?山東各官府就沒有催糧?”

馬琪搖了搖頭,心中涌起了一陣恐懼。在他原本以爲簡單的事情背後,似乎還隱藏着巨大的陰謀。

他從來都沒有擔心過自己的性命,但是這個時候,他真的有些怕了。

“真是愚蠢啊!”朱瞻基搖頭嘆道:“利慾薰心,也不至於讓你就只管撈銀子,什麼都不管吧?”

馬琪顫抖着跪在了地上。“殿下,奴婢真是沒有往這方面想啊!”

朱瞻基知道,這不是他愚昧。而是他一直高高在上,根本不在乎下面人想什麼,背後有沒有什麼陰謀。

朱瞻基拿起他的口供又看一遍,重新組織了一下的思路。

這個案子其實並不複雜,馬琪原本擔任轉運使,只是小打小鬧地貪。比如利用內監的運輸船多裝一些糧食售賣,賺取差價,即便是扣留一些糧食,也不影響大局。

但是從去年趙王朱高燧插手之後,他的膽子就變的大了起來,與糧商勾結,將糧食只是運到山東過一圈,然後足有一半又拉回了寧波,直接賣給糧商。

這個期間,因爲船是內監的,人是內監的,卸貨是當地官府組織的,海軍除了一個指揮使參與其中,其他環節倒沒有拉下水太多的人。

關鍵還是這件事發生之後,山東當地官府的態度。

按照馬琪的說法,他除了給趙王分了了兩萬兩銀子,山東都指揮使劉忠分了大約五千兩銀子,萊州水寨指揮使姚士卓分了大約三千兩銀子,剩下的銀子都被他揣進了自己的荷包。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他沒有給山東的官府分銀子,又不給糧食,憑什麼對方會替他隱瞞?

還有,山東如今的移民政策陽奉陰違,這背後又有什麼情況?到底是誰給了他們這麼大的膽子?

趙王嗎?

他一個被圈養的王爺,能影響一兩個官員,十幾個官員,朱瞻基相信,但是想要影響半個山東,恐怕是不可能的!

這個案子很簡單,但是背後隱藏的東西,卻讓朱瞻基都有些恐懼。

白蓮教?不可能,他們本來就是窮人,怎麼能操縱官府?

蒙元餘孽?那就更不可能了,幾十年下來,蒙元餘孽早就被清理的差不多,連他們的大本營都幾乎完全倒向了大明。

難道是漢王?劉忠可是朱高煦一直以來的支持者。

既然不得要領,朱瞻基暫時也不再去想,跟孫林說道:“趙王這邊我親自來查,你負責給我調查北方這幾年的糧價變化,還有山東各地官府,到底爲何一直默不作聲!”

孫林應下之後,朱瞻基轉向馬琪說道:“這件事讓孤很難做,你若是不關進大牢,孤如何好去處置那些跟你交易的商人。所以,暫時要委屈你了。”

馬琪跪下說道:“奴婢心甘情願受罰……”

他又轉向李亮說道:“將跟馬琪交易的六大糧商,所有參與交易的人員,都給我查出來,寧波的糧商讓朱真動手,查封六大糧商的所有糧鋪。

另外,山東的糧商讓易信動手。河北的糧商讓永康侯徐安抓捕。河南的糧商是哪裡人士?”

永康侯徐安是靖難名將徐忠的兒子,其父中風而死,他襲爵永康侯,目前任河北都指揮使。

馬琪連忙說道:“殿下,河南糧商範成賢是開封人士。”

“既然有我海軍第一艦隊的水寨,就讓開封水寨指揮使於夢奎抓捕。吩咐下去,我要將他們全家老小,全部給我抓起來,一個都不放過。所有家產按照規矩,留下三成,其餘全部上繳國庫充公。”

“殿下,是上繳國庫還是內庫?”

“不給那些文官一些好處,你以爲他們不會叫嚷嗎?”

國庫是給戶部,等於朝廷多了一筆可調用資金。但是要是入了內庫,那就是變成皇室的私產了。

朱瞻基不會在乎這些蠅頭小利,在他看來,如今的大明皇室佔用的資金已經太多了。

朝廷救災沒錢,朱棣經常“大方”地打開內庫,拿出銀子來救災。說起來百姓都念着皇上的好,但是實際上,這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

皇室一家將大明的商業活動都壟斷了,內庫富的流油,國庫空空如也,哪怕朱瞻基是未來的皇上,偶爾也覺得看不過眼。

以後除了實物,朱瞻基不準備再把銀子裝在倉庫裡,既然兩家銀行都是皇家控制,不如直接放在銀行裡,能起的作用也更大。

李亮準備去找解縉寫太孫令,走到門口,回身問道:“殿下,人抓了以後呢?”

朱瞻基想了想說道:“先就地關押,案件審完以後,主犯處斬。每家家屬發放五百兩銀子,全部流放北海牧羊。”

這樣不安分的人,朱瞻基還不放心把他們流放海外,以後的犯人,主要就往北方送了。

每家給他們留下一些財產,準備過冬的財貨,能不能撐下去,就靠他們自己了。

反正北方地廣人稀,需要人來補充,而且也不怕他們造反。

李亮走後,朱瞻基又跟諮情司的孫林說道:“將馬琪關進內監大牢,不過不要苛待了他,每日一壺酒,一份肉菜,直到案件了結。”

馬琪跪下磕頭道:“謝殿下垂憐……”

看他一副慶幸的模樣,朱瞻基心底暗暗冷笑,案件了結之時,利用價值完了,也就到了“上路”的時候了。

如今正處於“改朝換代”的關口,這宮裡的太監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勢力,他要讓所有人歸心,怎會放過這個殺雞駭猴的機會。

馬琪又被押解出去,朱瞻基站起身來,伸了個懶腰。“劉萬,你去吩咐劉承徽備飯,然後去看看皇爺爺在哪裡,吃過飯,我要找他說話。”

孫林這個時候也收拾起了桌面上的口供,突然他楞了一下,叫住了正欲離開的朱瞻基。“殿下。”

朱瞻基身子未動,頭扭了回來問道:“何事?”

“這山東的糧商姓孔……會不會……”

朱瞻基身子一震,彷彿一盞明燈點燃,突然之間恍然大悟。

孔家,孔家,怎麼會忘記了孔家!

在後世,孔家已經失去了特權,但是這個時代,他們可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世家啊!

在宋代時候,孔家被封衍聖公府,但是品秩很低,只是名譽官職。

但是到了元朝,衍聖公變成了三品。

而到了明朝,朱元璋爲了彰顯漢家,將衍聖公封爲一品,文臣之首。

他們雖然沒有進入官場,但是在官場的影響力可一點也不弱,真要有誰能讓山東大半官府都能凝聚在一起,恐怕也就只有他們。

雖然現在朱棣削了他們的衍聖公稱號,但是他們的影響力並沒有消失。而且,他們現在更有理由這樣來“報復”朝廷了。

朱瞻基轉回身來,幾步走到了案几前,拿起了馬琪口供的案卷。

這六家糧商是誰,朱瞻基一開始並沒有在乎,因爲這個時代的商人地位是很低的。

所以這個口供的附錄,朱瞻基並沒有看,但是現在,他打開了口供的附錄,看清了山東的兩家糧商的東主,竟然都是姓孔。

這一下,整個案子的邏輯就能說的通了,山東官員的態度也能解釋了。

就連朱高燧願意出頭,孔家怕是也在後面起到了一些作用。

雖然朱瞻基想過以後要如何對待孔家,如何把對儒家的尊重化爲信仰,如何把孔夫子與孔家區別對待。

但是他沒有想到,在自己還沒有開始監國的時候,就會碰到孔家。

他盯着兩個人的名字看了半晌,才說道:“計劃依舊!”

一貫陰森毒辣的孫林這個時候身子一震,顫聲說道:“殿下,這可是孔家啊!”

朱瞻基冷笑道:“孔夫子是孔夫子,孔家是孔家,總不能因爲一個人,子子孫孫就都躺在祖先的功勞簿上享福。還有,孔家門第高貴,即便是從商,也肯定不是主支,難道區區兩個旁支,還要擔心嗎?我倒要看看,他們會不會爲了兩個旁支,來跟我較勁兒!”

孫林一想也是,以孔家的門第,就是做生意,也只會讓旁支出頭,對付兩家旁支,還不用顧慮太多。

朱瞻基來到了門口,李亮的助手陶昌連忙將大氅幫他批在肩上。他也是這個時代難得的高個子,可能因爲這個原因,纔會被李亮選中,近身伺候朱瞻基。

對於李亮和劉萬之間的明爭暗鬥,朱瞻基並不參與,他們有點矛盾更好,要是他們都一條心,朱瞻基反倒要擔心他們聯合起來矇騙自己了。

劉承徽隨着朱瞻基一起下西洋,一去三年。在外的時候,哪怕馬欣的地位更高,但是開始因爲年齡小,讓劉承徽管事,後來的三年也就讓她一直管事。

她在某些方面很像前世的老婆格拉西亞,對朱瞻基的好色不僅不在乎,甚至還助紂爲虐。

而且她身材高大,又懂醫術,拿得起,放得下,還真的能幫朱瞻基解決不少瑣事,在宮中也沒有哪個妃子敢欺負她。

誰也不敢說自己身體不會出現毛病,何況還有小孩子,身邊有個女大夫,也安心的多。

她的地位雖然低,但是因爲幫朱瞻基管着一幫各國女子,在宮中的勢力一點也不小。

從西洋回來的時候,她就已經懷孕了,她懷孕比馬欣和另兩個妃子略晚,如今才六個月。

有兩個內奸在,孫嫺自然知道了她在一路上的所作所爲。

原本還想在她面前擺一下太孫妃的架子,但是她懷孕了,孫嫺的小動作也不敢做,按照朱瞻基的吩咐,在永福宮給他安排了三間偏殿。

因爲朱瞻基的妃子多,一般的承徽只有兩間,給她安排三間,已經是良媛的待遇了。

雖然已經懷孕六月,但是她的身高有一米八,肚子也並不顯懷,不影響她的行動。

見到朱瞻基,她幫朱瞻基解下了大氅說道:“殿下今日吃飯又誤時了,妾身懷有龍種,卻不敢慢待,方纔已經用了晚宴,現在卻是不能陪殿下一同進膳。”

“不妨事。從西洋回來,我還是第一次到你房裡,有你陪着說說話就好了。”

劉承徽懷孕是不能侍寢的,朱瞻基今日雖然來她房裡吃飯,卻不會留在這裡睡。

兩個人坐在一起,朱瞻基吃着飯,她講着最近一段時間的調教情況。

從西洋帶回來的女人,朱瞻基除了路上偶然起興想要嚐嚐鮮,破了幾個女人的身子,大部分女人都還沒有近身。

一開始的時候,朱瞻基還想着要保持皇室的血統純淨,想要讓劉承徽用猛藥。

但是張武事件之後,朱瞻基也想開了,既然要民族大融合,他也該以身作則。這些混血的兒子哪怕以後不留在國內,去國外分一塊地盤,當個土王,也是沒有問題的。

而且他們在侵佔其他國家的時候,也能有一些用途。

跟劉承徽說了此事,她對朱瞻基的這個想法也很贊同。“殿下龍精虎猛,以後可讓各國送來更多的女子,以後生上幾千個小王爺,分到世界各地,讓這個世界都變成朱家的天下。”

朱瞻基忍不住笑道:“你是想讓我一個人就創造一個民族啊!你們這些人我都有些顧此失彼了,我也滿足了,以後這後宮,不再添人了。最少,你們四十歲之前,不再添人了。”

吃過了晚膳,朱瞻基涑了涑嘴,用棉布擦了擦嘴說道:“你好生安歇,最近以養胎爲重,那些西夷女子暫時不必去管,我會讓薛尚宮照顧好她們的。”

“是,妾身現在就以爲殿下生個兒子爲重。”

將朱瞻基送到了門口,朱瞻基就沒有讓她再送。

等在門口的劉萬說道:“殿下,陛下今日看了一場大戲,聽說殿下找他,讓殿下直接去望江樓。”

朱瞻基嗯了一下,交待說道:“你就不用過去了,今夜常奉儀侍寢,去看看有什麼需要安置的,告訴她我晚點過來。”

奉儀是朱瞻基妃子六個等級裡面最低的,雖然能侍寢,但是基本上連跟朱瞻基一起吃飯的機會都沒有。

對朱瞻基來說,這樣對一個屬於自己的女人有些殘忍,但是世情就是這樣。

何況他事務繁忙,嬪妃衆多,也確實不可能做到人人平等。

沿着興慶宮的後殿角門,有一個小門可以直接通往後宮的大善殿、

興慶宮原本就不是住人的,而是給朱元璋當做收藏寶物用的。這裡也屬於後宮的位置,只是跟後宮有一道夾牆隔開。

興慶宮被賞給朱瞻基以後,這裡的兩道門才長期鎖了住,朱瞻基爲了避嫌,一年到頭也難得來後宮一次。

沿着大善殿向北,就是跟西面的御花園對應的一個花園,分別有望江樓,九五飛龍殿,最北靠宮牆的是藏佛殿,不過這三處宮殿羣加在一起,也纔有興慶宮大小。

朱棣在望江樓養了一羣藝伎,每日只要有時間,就喜歡看一場大戲。

不過朱瞻基對這種戲曲沒有興趣,讓他看這個,還不如讓一羣女人給他表演脫衣舞呢!

“瞻基,究竟何事,現在還要來跟我說?”

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第一三九章 處置第八十四章 機牀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二章 家天下第一二零章 偶遇(求訂閱)第七十章 欽差第八章 鄭家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七十九章 暫不聲張第二十八章 紀綱第一一七章 報復(祝大家新年快樂)第五章 隔閡第一二五章 海權(搖搖搖頭盟主第一更)第一三九章 處置第七十八章 新型炸藥第五十一章 後記1第一一六章 敵退(祝各位書友除夕快樂)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六十三章 選妃第八十三章 交易第二一五章 琉球第十九章 思想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第一二五章 海權(搖搖搖頭盟主第一更)第一零九章 報紙第二三四章 家宴第一四一章 拉攏一批(求訂閱,求月票)第十三章 震撼第二十七章 計劃書第三十一章 根第一二六章 第三支使團(求訂閱)第一四九章 登基第十三章 態度的轉變第三十五章 接觸土人(八千字大章)第五十章 老人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四章 蒲家第一五零章 臨戰(求訂閱)第十五章 斬殺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四十二章 青壯派第三十二章 墳第四十五章 直布羅陀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四十二章 試探的本意第一一七章 報復(祝大家新年快樂)第一四八章 小題大做第三十四章 出征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第八十五章 電動機第一百章 北上第六十五章 文臣第三十章 選擇第二零六章 火燒大阪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二十二章 地球儀第十六章 娘娘歸來第六十七章 回京第五十一章 絕不後退第八十一章 紛擾(八千字大章求訂閱)第一七五章 傳聞第六十七章 回京第八十五章 緣由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進(搖搖搖頭盟主加更4)第七十二章 改進第三十章 心態第六十四章 從歐洲到大明第八十八章 過年第二十五章 大案第十九章 思想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五十八章 東洲計劃第十二章 藉機第四十九章 變化第四十九章 變化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三十四章 理清脈絡第二章 處政第五十八章 壓力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三十章 選擇第一零六章 見聞(八千字大章)第三十六章 緣分第一四二章 國事家事第二零五章 戰第十章 林家第十章 輿論控制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七十三章 處罰第一二六章 第三支使團(求訂閱)第五十七章 軟禁(Libra~汐牧羊人盟主加更)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一零六章 水泥
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第一三九章 處置第八十四章 機牀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二章 家天下第一二零章 偶遇(求訂閱)第七十章 欽差第八章 鄭家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七十九章 暫不聲張第二十八章 紀綱第一一七章 報復(祝大家新年快樂)第五章 隔閡第一二五章 海權(搖搖搖頭盟主第一更)第一三九章 處置第七十八章 新型炸藥第五十一章 後記1第一一六章 敵退(祝各位書友除夕快樂)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六十三章 選妃第八十三章 交易第二一五章 琉球第十九章 思想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第一二五章 海權(搖搖搖頭盟主第一更)第一零九章 報紙第二三四章 家宴第一四一章 拉攏一批(求訂閱,求月票)第十三章 震撼第二十七章 計劃書第三十一章 根第一二六章 第三支使團(求訂閱)第一四九章 登基第十三章 態度的轉變第三十五章 接觸土人(八千字大章)第五十章 老人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四章 蒲家第一五零章 臨戰(求訂閱)第十五章 斬殺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四十二章 青壯派第三十二章 墳第四十五章 直布羅陀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四十二章 試探的本意第一一七章 報復(祝大家新年快樂)第一四八章 小題大做第三十四章 出征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第八十五章 電動機第一百章 北上第六十五章 文臣第三十章 選擇第二零六章 火燒大阪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二十二章 地球儀第十六章 娘娘歸來第六十七章 回京第五十一章 絕不後退第八十一章 紛擾(八千字大章求訂閱)第一七五章 傳聞第六十七章 回京第八十五章 緣由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進(搖搖搖頭盟主加更4)第七十二章 改進第三十章 心態第六十四章 從歐洲到大明第八十八章 過年第二十五章 大案第十九章 思想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五十八章 東洲計劃第十二章 藉機第四十九章 變化第四十九章 變化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三十四章 理清脈絡第二章 處政第五十八章 壓力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三十章 選擇第一零六章 見聞(八千字大章)第三十六章 緣分第一四二章 國事家事第二零五章 戰第十章 林家第十章 輿論控制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七十三章 處罰第一二六章 第三支使團(求訂閱)第五十七章 軟禁(Libra~汐牧羊人盟主加更)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一零六章 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