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執政方針

彷彿沒有看到朱棣的驚訝,朱瞻基聲色不變地說道:“六年前,孫兒與皇爺爺談過什麼是皇帝,皇爺爺可還記得?”

朱棣長嘆了一口氣,朱瞻基在過去的歲月給了他太多的信心,凡是他要做的事,還沒有不成功的。

不管是利用一個北明山銅礦就瓦解了草原勢力,還是以剿倭之名徵略東瀛,還有這次堪比不世功績的南洲拓疆。

這個孫子雖然還年幼,偶爾行事有些不周到,但是絕對稱得上是才幹超卓。

如果不論經驗,朱棣自己都覺得比不上他,所以纔沒有急着問出口,而是耐心等他細說。

聽到朱瞻基的話,他笑着說道:“下位者勞力,中位者勞智,上位者勞人。再加上資源,信息控制之論,我至今依舊記憶猶新。

這些年,你建設工廠,發展軍隊,開拓各地金礦,銀礦,從南洋運送大批糧食回國,提高工匠的待遇,都是對資源的有效利用。除了人事問題之外,我對此從不干涉,就是想要看你能做到哪一步。

你成立諮情司,控制錦衣衛,秘密監控各地,以最快的速度獲取情報,這就是對信息的控制。我也不很少干涉,因爲你思路,想法都是對的,做出的成績也是我欣慰的。”

面對自己的爺爺,朱瞻基笑了起來,半作戲,半真誠道:“這都是孫兒應該做的,生在皇家,享受錦衣玉食,自然也該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

朱棣點了點頭說道:“所以,你有什麼想法,都可以直接跟我說。只要是對我大明有利,對我朱家有利的,我都會支持你。我如今已經整六十了,這個位置也坐不了幾年,以後還是要看你,能在去見祖宗之前,幫你掃平道路,哪怕殺的屍山血海,我也不辭!”

這也正是朱瞻基的目的……

從昨日將《大明朝廷議事法則》交給了朱棣,朱瞻基的心裡就有了讓朱棣爲自己奠基的想法。

許多方面,他上臺之後進行改革,面對的壓力會遠遠大於現在。

朱棣一句話就能解決的問題,等他上臺,恐怕還要先跟文臣武將們掰手腕,只有佔到優勢的時候,才能推行。

朱棣想要改革,沒有人會拿祖制說話,因爲他本身就是造反纔得到的皇位。

但是如果是朱瞻基呢?他想要改變朱棣在世時候的政策,那些大臣只是爭權,就不會輕易答應。

朱瞻基需要的是具有政治抱負的人才,不是應聲蟲。

靠殺人能強制推行一些政策,但是如果這些時代的精英都變成了應聲蟲,整個國家都靠朱瞻基一個人,那就太危險了。

而且,當一個朱元璋一樣,什麼都要操心,什麼都要管,一天睡不到六個小時,沒有自由時間,整天處理公務的皇帝,也根本不是他想做的。

他不能把人才全部廢黜,要拉攏這個時代的精英,那麼行事的手腕就必須要溫和一點。

但是皇帝與大臣的權力爭奪,就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沒有緩衝的餘地。

他這邊溫和,大臣們就肯定會囂張,因爲任何人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第一步肯定是要權。

如何讓權,又如何限制權力,朱瞻基早就考慮了十幾年了。

一些不好開展的事務,現在就可以逐漸影響朱棣,讓他來幹。

不要等他那個父親上臺了,一下子就把屬於皇帝的權力讓出去了大半,想收都收不回來了。

聽了朱棣掏心窩子的話,朱瞻基也有些觸動,語調柔和了許多。“所謂上位者勞人,以孫兒的見解,也是屬於資源控制的範疇。如何用人,這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更考驗上位者的手段。因爲人是活的,思想也是在隨時變化的,一個清官,在進入官場之後,面對各種奉承和誘惑,時時刻刻的心理都在變化。以後會變成一個權臣,忠臣,還是佞臣,並不是一下子改變的。

想要人盡其才,想要讓他發揮最大的作用,還不能讓他影響到朝廷的穩定,這就需要制定縝密的管理制度,對上位者來說,制定規則的權力是最重要的,也是絕不能放棄的,其他的所有權力,其實都可以放棄。”

朱棣驚道:“軍權也可以放棄?”

朱瞻基笑道:“這只是最理想的狀態,如今當然不可能實現。假如說,不管是誰管理朝政,都只能管他負責的範圍,其他事務不能插手。不管是誰領軍,都只能按照預定的戰略打仗,除此之外,調不動一兵一卒,在這樣的時候,還怕有人會造反嗎?”

朱棣沉吟了一會兒,盯着那份《大明朝廷議事法則》看了一會兒才又說道:“這只是個開端?”

朱瞻基絲毫不懷疑朱棣的政治智慧,他要是看不出來,那纔是不可能的。

“議事法則只是約束大臣們就事論事的開始,古往今來,皇家爲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將所有的大權都收攏在自己的手中,這種權力的集中方便了管理,但是造成了兩個巨大的隱患。

其一,就是這種權力的集中對晃盪的要求非常高,皇帝英明,自然天下太平,皇帝昏庸,就民不聊生。

其二,這種權力的集中讓統治階級的權力得不到有效控制。考上了進士,進了朝廷,就成了人上人,這些人來自同一個羣體,有共同的經歷和羣體認可,自然會維護屬於自己人的利益,造成了整個社會的畸形框架。”

這一點朱棣有些不太明白了,朱瞻基只好又細緻分析了這種封建社會大一統時代對管理者要求的太高,導致了統治階級與平民階級的脫離,這是社會不穩的根源。

等朱棣理解了這方面的思路,朱瞻基才又說道:“想要改變這一切,首先是建立朝廷新的規矩。讓一鍋燉的朝廷變的條理分明,所有人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對不該插手的事務隨意插手。

比如說你是戶部官員,你就只能管財政,工部,禮部的事務,用不着你來管。哪怕你是戶部尚書,也管不了一個工部九品工匠的職責。更別說某些禮部官員,竟然還操心軍事,想要指揮打仗了。

所有人,認清自己的職責,不能干涉自己工作以外的事務,最多隻能在大朝會的時候,對一些不法事務,嚴重影響到朝廷穩定的事務提請審查。”

朱棣皺着眉頭想了一會兒才說道:“可是這樣一來,對官員自身的要求就會很高,對監督力度必須要加強。”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以前的朝廷都是在摸着石頭過河,看不清以後的路。自秦皇以來,歷朝歷代無不是在這種摸着石頭過河的過程中興盛,然後又滅亡。孫兒覺得,既然知道這個想法是對的,那就應該向着這個目標走,瞻前顧後,可不是帝王的優秀品質。”

朱棣忍不住笑了一下,反問道:“既然如今的朝廷大臣大部分都是儒家,那麼,你又如何來限制他們呢?要知道,他們可是一條心。”

“所以,這就回到了孫兒剛纔說的,孫兒會把朝堂事務分成四塊,分而劃之,各不統屬。”

朱棣搖了搖頭笑道:“三省六部制自西漢以來,到隋唐成熟,這套規則深入人心,可不是一言即可改之。”

“但是皇爺爺有沒有想過?爲何歷朝歷代雖然遵循這個框架,但是都會略加改變呢?”

“既然你都說了遵循這個框架了,還有什麼說的呢?”

朱瞻基笑道:“孫兒當然也是遵循這個框架,但是略有不同罷了。”

這個時候,王彥在外面催道:“陛下,殿下,晚宴要開始了。”

朱棣談興大起,大聲說道:“推遲半個時辰,朕有話與太孫說。”

朱瞻基今天勾起了朱棣的興致,當然也想趁熱打鐵。大聲喊道:“李亮,你將我的丙001號文檔拿來,劉萬,你去安排太孫妃他們移駕武英殿。”

衆人紛紛應是,不一會兒,李亮就拿過來了一疊厚厚的文檔,這可比019號厚的多了。

這裡面,有朱瞻基這些年來對政治改革的一些想法和思路,針對封建時代的統治階級的框架,做了許多前瞻性的規劃。

在後世,朱瞻基見識多了各種不同的政體。不管是獨裁製、君主立憲制、共和制、總統制、總理制、議會制,還是民衆制,他都略微知道一些。

任何制度,都有其侷限性和優越性,當然也有落後性。所以,沒有任何一種制度是完美的,只是看適不適合自己。

像許多人推崇美國的三權分立,但是那只是美國的政體。二十世紀許多國家跟在後面學,結果國家亂成一團,到了二十一世紀,自己都不跟着學了。

許多人抨擊沙特的皇室獨裁,但是沙特的老百姓生活水平,有幾個國家比得上?

南非黑人爲了爭取平等權利,鬧革命,等他們掌權了,民煮了,老百姓一個個從富人變成窮人,發達國家變成了一個落後國家。

對大明來說,能帶着老百姓發展的制度就是好制度。如果沒有了皇帝,大明的老百姓們怕是要心慌了。

不要說現在,就是幾百年後的二十世紀,中國沒有了皇帝,還有許多人驚慌失措,如同天塌了。

朱瞻基打開了文檔,自己翻開總綱,大致看了一遍,然後跟朱棣說道:“這些是孫兒這些年胡思亂想,加上親眼看到海外的一些國家政體之後,進行的總結。具體的皇爺爺可以以後再看,孫兒現在跟皇爺爺簡單地說一下自己的思路。”

朱棣隨手拿起來看了一眼,一看到那些獨裁製、君主立憲制、共和制,這些字雖然都認識,卻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就大有興趣。

“這些都有誰看過?”

“只有孫兒和李亮,劉萬。”

他嗯了一聲說道:“李亮在你身邊得力,就把劉萬派給我用些時日,也讓他好好跟我講解一番。”

朱瞻基笑道:“皇爺爺最好也讓人再照抄幾份,以前孫兒爲了保密,可不敢讓人看見,就這一份,損毀了可就沒了。”

他點了點頭,說道:“那你就跟我先分說一番。”

“自高祖撤銷中書省,如今我大明朝堂分六部,六科,五寺,另有內閣,都察院,宗人府,翰林院,詹士府,太醫院,通政司,欽天監,五城兵馬司,僧錄司等部。這裡面看似分工明確,行政,監督各有其責,但是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那就是這些除了少數幾個冷衙門,都是文官當政,而且級別混亂。”

“信口雌黃……”雖然是罵,但是朱棣的臉上帶着笑,說明他並沒有生氣。你倒與朕好好說說,這裡面到底哪些不對?不用文官當政,那許多大將連字都不識,如何處理公務?”

“文官是文人,但是文人不一定就是儒家,而且這些大臣大部分都不是思想狹隘之輩,並不是就不堪大用。只要我們重新理清職責關係,加以限制,大部分人都是可以繼續用的。”

朱棣覺得有些心累,但是朱瞻基越是這樣小心謹慎,以他對這個孫子的瞭解,越是覺得朱瞻基說的東西會非常嚴重。

“以鴻臚寺爲例,在秦時,鴻臚寺只是典客,負責接待官員,組織宴會,到漢時才又名大行,鴻臚。鴻臚本爲大聲傳贊,引導儀節之意。大鴻臚主外賓之事,雖是職官,歷朝歷代皆不重視。

我大明職官志記鴻臚寺掌朝會、賓客、吉凶儀禮之事。凡國家大典禮、郊廟、祭祀、朝會、宴饗、經筵、冊封、進歷、進春、傳制、奏捷、各供其事。外吏朝覲,諸蕃入貢,與夫百官使臣之覆命、謝思,若見若辭者,並鴻臚引奏。

但是這樣一個部門的主官,卻只是一個四品,比光祿寺卿品級還低。皇爺爺,我大明不同前朝,如今有屬國數十,並與超過兩百小國建立了臣屬或貿易關係,大明想要揚我國威,連那些國家的話都不會說,這如何使得?

鴻臚寺要做事,要組織人員貿易,進行語言教學,就必須要擴大職能範圍,一個四品,絕不能滿足如今的需求。”

朱棣知道朱瞻基的話還只是個開始,想着他的話也有些道理,隨口說道:“貿易有內監,鴻臚寺最多也就是負責聯絡,鴻臚寺卿升三品也無不可。”

聽了這話,朱瞻基只是想笑。這外交部在後世在任何國家都是最重要的部門,許多國家都是總理或者首相親自兼任,到了朱棣這裡,卻一點也不重要了。

這是思想的侷限性,朱瞻基並沒有在這個問題上糾纏,只是說道:“孫兒以爲,將鴻臚寺,通政司兩部合併,成立新的外交通政部,並且將此部提爲六部之一,纔是正理!”

朱棣心中一動,知道戲肉來了。他嗯了一聲說道:“六部固有定例,將鴻臚寺提升外交部,那你認爲該將何部撤銷?”

“兵部。”朱瞻基毫不猶豫地說道:“兵部掌管武官選用及兵籍、兵械、軍令。此乃軍事,自然應該歸軍事方面。軍政分開,這纔是長治久安正理。而且,軍政分開,這些文人們就再也沒有插手軍務的理由。縱觀歷朝歷代,文人插手軍務,外行指揮內行,導致的禍事還少嗎?”

朱棣今日就是故意試探朱瞻基的底蘊,不置可否地嗯了一聲,又開始擠牙膏。“那兵部劃歸軍務,豈不是要設立新的機構?”

“當然,兵部掌武官選用,兵籍,兵械,自當獨成一系掌調兵權。五軍都督府掌陸軍領兵權,海軍部掌海軍領兵權,三部合一,互不統屬,統一歸皇爺爺親管。”

朱棣原本還想說荒謬,但是聽到最後一句話,心動了一下。

但是僅憑這個就想改變朱棣的想法,那是不可能的。他又問道:“兵部掌錢糧調撥,離開戶部支持,哪裡能行?”

朱瞻基笑了笑說道:“所以,這也涉及到了戶部的改革,如今戶部度入爲出,靠天吃飯,這樣是不行的。首先一點,就是要執行預算制度。戶部是朝廷的錢袋子,可是這個錢袋子絕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一切資金調撥,絕不能任由戶部自己控制,而是應該由皇爺爺控制。”

朱棣好奇問道:“什麼是預算制度?”

“就是朝廷各部每年要花多少銀子,都必須要有一個基礎份額,這一部分是雷打不動。另外設立一部分預算外資金,才由戶部按照需要分配,但是每一筆分配,都要接受各部的監督和審查。”

朱棣的頭疼了起來,從鴻臚寺扯到外交部,從外交部扯到兵部,又從兵部扯到戶部,現在又扯到都察院和六科了。

但是朱瞻基提出的許多思路,還是讓他大有觸動的,所以他不動聲色地又問:“這又牽扯到六科和都察院了?”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六科級別太低,雖然監督六部,卻沒有資格查賬,審覈,應該與都察院合併,設立專門的賬目清查小組,巡察使,分別監管朝堂與地方。”

朱棣忍不住笑道,問:“以你之見,這朝堂的每一個部門都要調整?”

“當然,像刑部就應該與都察院,大理寺與朝堂行政部門分開,而且最重要的是,大理寺卿應該與左都御史列爲從一品,比六部的尚書高半級,這樣才能形成有效的控制,而不是天天在朝堂上吵。當然,風聞奏事這一條必須要改,不管舉報誰,都必須要有證據,道聽途說之言以誣陷罪處置。”

朱瞻基的每一句話裡面內容都多的驚人,這幸虧是在密室,只有爺孫倆,要是旁人聽見,怕不是要翻天了。

左都御史原本就跟六部尚書都是二品,這個還好說,可是大理寺卿不過是三品,現在卻要比六部尚書品級還高,這真是胡鬧!

政治,政治,主要是治啊!你讓治理國家的人比那些監督的人品級還低,誰還願意苦心做事?

還有不讓風聞奏事了,那皇帝該如何瞭解外面的情況?那些御史如何能查案?拿出證據呢?

但是朱棣這會兒已經徹底放棄了勸說朱瞻基了,因爲這件事他還需要好好考慮一番,更主要的是,朱瞻基寫的這些東西,他還沒有仔細看。

既然沒有全盤瞭解,他也不會發表意見。他又問道:“那照你之言,吏部,禮部,工部,也都要改……革?”

朱瞻基今天就是隻管挖坑不管埋的,他就指望朱棣能幫他開一個頭,隨便做點什麼都是成功。

“禮部應該與光祿寺,太常寺合併,內部分爲兩大機構,一部掌禮儀祭祀,一部掌教育考試。”

“那工部和吏部呢?”

“工部孫兒已經在改革了,如今的工部,已經爲朝廷賺來大筆銀子,以後更會成爲大明經濟源泉。至於吏部……孫兒不瞭解,目前看來運作還行,就不便置喙了!”

朱棣忍不住笑了起來,躺在沙發上的腳輕踹了他一腳。“還有你不敢說的啊?找你這樣來做,整個朝堂就四分五裂了。”

朱瞻基笑了笑,正容說道:“孫兒就是要朝堂四分五裂。兵部,五軍都督府,海軍這是軍事,由皇爺爺親率,任何文官不得插手。其二,吏部,禮部,戶部,工部,鴻臚寺這些這是治政,也可稱之爲行政。刑部,都察院,六科,包括錦衣衛這些機構,這是監督部門,通過財政預算獨立運行,不受戶部干擾。最後,內閣與大理寺成一部,負責仲裁和立法。”

朱棣終於大驚,瞪大了眼睛問道:“立法?”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內閣今後不僅是皇爺爺的秘書機構,任何官員年邁之後都可進入內閣,對大明的法律進行起草和修訂。不過到了那個時候,再叫內閣不合適了,可以叫做議會,專門負責各種政策,法律的議定,而大理寺按照這些法律進行審案。”

朱棣楞了一下。“那麼這個議會的主官,是不是由德高望重的老臣選出,然後負責主持朝會辯論?”

朱瞻基笑道:“還不止,今後的議會不僅朝堂設置,還可以在州府設置,然後與鄉村的鄉老會形成一套從上到下的完整機構。”

這個時候,朱棣終於意識到,自己的孫子雖然有些想法太驚世駭俗,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經過深思熟慮過的。

他仔細看了看這一疊厚厚的文檔,重視程度越發高漲。他大聲喊道:“李亮,守住這些文稿,不要讓任何人看了去。”

(這一章有些枯燥,但是基本將一個封建朝廷的權力分治構架寫清楚了。因爲這關係到今後的大部分情節發展,所以必須要寫清楚。後面不會再寫這麼多了。)

感謝烏雷暴,額吐你哦,偶然的123456,燈火見人家,竹籤子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四十七章 繞行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二十章 曙光第七十六章 坦白第十章 學與道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一三六章 大善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六十一章 又吐血了第二十五章 階級論第一零七章 改進(新一週求推薦票)第五十九章 一場婚禮第三十三章 經驗第二三三章 家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一六七章 產學研一體化第六十四章 從歐洲到大明第一三零章 經濟控制(搖搖搖頭盟主加更第二更)第一九八章 火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一四二章 大婚(搖搖搖頭盟主加更5)第一八五章 求親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一百章 生日第一零七章 改進(新一週求推薦票)第七十七章 問言第一五零章 臨戰(求訂閱)第八十二章 各方第三十六章 環境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十四章 改變的策略第三十九章 趙王(求推,求收)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一二三章 巨蟒第一二五章 海權(搖搖搖頭盟主第一更)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一三零章 靜與動第三十一章 根第七章 呂宋第六十八章 質問第十章 輿論控制第五十章 卡爾索利一家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第二章 處政第四十四章 壓力第一零四章 新奇第五十六章 銅山第十五章 斬殺第二章 家天下第二十二章 糧食哪去了(汐牧羊人宗師加更)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進(搖搖搖頭盟主加更4)第三十四章 探索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二三一章 移花接木第四十九章 迎敵第二零八章 家祚(二合一大章節)第一章 迎接第三十七章 機遇第二十二章 糧食哪去了(汐牧羊人宗師加更)第四十五章 孔家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四十六章 教誨第一三四章 寧波第十一章 逆反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二十八章 對比第一四四章 重擔第二十九章 達芬奇的冒險(八千字大章)第二十五章 分工第三十章 選擇第四十章 天道第三十四章 探索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一三五章 接連震撼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第四十九章 變化第一零二章 首戰第十七章 結果並非我想象的那樣第二十章 誘捕(月票補加更)第六十三章 喧囂結束第九章 手段與目的第十四章 改變的策略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第十一章 各國第六十一章 見面禮第七十八章 海軍司令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九十八章 劉江抵京第四十五章 打秋風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
第四十七章 繞行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二十章 曙光第七十六章 坦白第十章 學與道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一三六章 大善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六十一章 又吐血了第二十五章 階級論第一零七章 改進(新一週求推薦票)第五十九章 一場婚禮第三十三章 經驗第二三三章 家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一六七章 產學研一體化第六十四章 從歐洲到大明第一三零章 經濟控制(搖搖搖頭盟主加更第二更)第一九八章 火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一四二章 大婚(搖搖搖頭盟主加更5)第一八五章 求親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一百章 生日第一零七章 改進(新一週求推薦票)第七十七章 問言第一五零章 臨戰(求訂閱)第八十二章 各方第三十六章 環境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十四章 改變的策略第三十九章 趙王(求推,求收)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一二三章 巨蟒第一二五章 海權(搖搖搖頭盟主第一更)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一三零章 靜與動第三十一章 根第七章 呂宋第六十八章 質問第十章 輿論控制第五十章 卡爾索利一家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第二章 處政第四十四章 壓力第一零四章 新奇第五十六章 銅山第十五章 斬殺第二章 家天下第二十二章 糧食哪去了(汐牧羊人宗師加更)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進(搖搖搖頭盟主加更4)第三十四章 探索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二三一章 移花接木第四十九章 迎敵第二零八章 家祚(二合一大章節)第一章 迎接第三十七章 機遇第二十二章 糧食哪去了(汐牧羊人宗師加更)第四十五章 孔家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四十六章 教誨第一三四章 寧波第十一章 逆反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二十八章 對比第一四四章 重擔第二十九章 達芬奇的冒險(八千字大章)第二十五章 分工第三十章 選擇第四十章 天道第三十四章 探索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一三五章 接連震撼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第四十九章 變化第一零二章 首戰第十七章 結果並非我想象的那樣第二十章 誘捕(月票補加更)第六十三章 喧囂結束第九章 手段與目的第十四章 改變的策略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第十一章 各國第六十一章 見面禮第七十八章 海軍司令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九十八章 劉江抵京第四十五章 打秋風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