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八章 火

bookmark

大約在公元五世紀左右,由朝鮮半島傳來的東亞文化開始在東瀛蔓延,大阪也成爲日本的政治與文化中心。被稱爲“水之都”的大阪,憑藉河海交匯之優勢,與日本國內及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進行頻繁地交往。

公元七世紀,日本最早模仿中國古都的都城在大阪建立了。後來雖然都城遷到了鄰近的奈良及京都,但大阪一直都很繁榮,扮演着日本文化與通商大門的角色。

十二世紀結束以後,這裡的政權落入武士的手中,呈現一片戰亂的局面。但堺市卻如同中世紀的意大利一般,發展成爲一個自由的都市。

如今的東瀛,雖然只有長崎港一個對外港口。但是大阪依舊憑藉其豐富的產品,臨近京都的優勢地理位置,成爲東瀛的最大港口。

可是進入今年以來,這個繁華的港口一片凋零。在這裡謀生的無數武士,只能選擇背井離鄉,離開了這裡。

年初紀綱率領大明海軍放的一場大火,因爲大阪不像長崎一樣毫無準備,所以損失並不慘重。

但是,由於大明海軍的艦隊封鎖了整個海域,所有的商船隻要出海就會遭遇大明艦隊的攻擊,所以才造成了如今的凋零局面。

東瀛的武士也不是沒有過報復的想法,他們曾經召集了數千武士,乘坐四百石快船,想要攻擊大明的艦隊。

但是,他們的船上並沒有大炮,而大明的艦隊並不跟他們接舷戰。快速移動,只以船上的火炮對付他們。面對大明艦隊的炮彈攻擊,他們根本沒有任何的反擊手段。

在損失了數只船,上百人葬身海底之後,他們不得不老實了下來。

如今,他們只能將原本的海運轉爲陸運,這也造成了如今的東瀛國內,物價飛漲。

在幕府拒絕了大明使團進入東瀛的要求後,如今東瀛各大名失去了與大明對話的機會。這種不分敵我的封鎖,讓每一個東瀛人都能深刻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和艱難。

阿難就是大阪府的一個普通漁民,有一艘屬於自己的三丈小船,還有兩張漁網,在大阪府也算是過的不錯的那批人。

被封鎖之前,他每天早上下海一次,然後可以打上來數百斤各種水產,然後送到城裡的酒樓。

這樣雖然辛苦一點,但是每個月除了繳納給武士老爺的稅,還能落下不少銀兩。

可是當大阪府被封鎖了以後,日子就變的艱難起來了。當幾艘出海的船被大明的艦隊炸沉了以後,沒有人敢再下海了。

但是爲了生活所迫,他不能停下自己的打漁生涯。不打漁,他的兩個妻子,一幫孩子就沒飯吃。

他觀察了好長一段時間,終於確定了下來,只要船不出海灣,不出淡路島水域,就不會遭受攻擊。

所以,他每天在天亮之前就帶着大兒子出海,在海灣的裡面撒網,雖然這樣的收穫遠不如到海灣外面多,但是最少還是有些收穫。

有了魚就有了收入,大阪不是一個糧食產地,沒有關東平原的富足。在被封鎖之後,物價飛漲,這些魚的價錢越來越高,在前幾個月,他的收入比以前更高了。

但是好日子很快就過去了,長期的封鎖讓大阪府的普通百姓根本承受不了高昂的糧食價格,有關係的人紛紛前往他鄉。

以前的武士老爺們每天都有收入,所以根本不在乎消費高一點,但是現在沒有了收入,他們也不得不另謀生計。

許多人成立了車隊,通過陸路運輸物資去其他地區,離開了大阪府。更多的人留在這裡,卻也無力消費。

城裡的酒樓大部分也都關門了,阿難就是打漁上來,大部分也都是被人搶光。

不過只要船還在,他們一家就餓不到。爲了保護自己家的船,他和大兒子每天都睡在了船上,並且將船停在距離岸邊不遠處的海面上,生怕哪天醒來,自己家的船就不見了。

這天一早,天海矇矇亮,他和大兒子從船上醒來,又開始收拾漁網,準備打兩網魚。

雖然現在每天的魚都賣不出去了,但是武士老爺們也允許他交魚來抵稅,只有老老實實地每天交半船魚,他們才能繼續享受他們的保護。

突然,他的大兒子阿部驚恐地大叫了起來。“父親,你看!”

阿難擡起頭,只見遠處的海面上,彷彿海上森林一般的艦隊開了過來。

跟以往只有兩三艘船不同,今天出現在海面上的船足有兩三百艘。

阿難渾身一震,喃喃自語道:“終於到了這一天嗎?大明的艦隊都過來了!”

他顧不得再收拾漁網,開始用力地升帆,嘴裡吩咐說道:“別收拾了,我馬上把船開到岸邊,你去接上媽媽和弟弟妹妹,我們要暫時躲起來。”

阿部仍然沒有回過神來,嘆道:“往哪裡躲?我們能往哪裡躲?”

人生閱歷更加豐富的阿難說道:“反正絕對不能上岸,大戰一起,那些武士老爺們末日來到,恐怕會比大明軍隊更加兇惡!”

大阪府位於本州島西南部的海灣北側,四國島與大阪府南面的和歌山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保護着大阪府。

在四國島與和歌山之間,還有一個小島,就是淡路島,它們兩個島和一座山,扼守住了大阪府的咽喉。

大明的艦隊以前基本就是在這個水域活動,將一切在要出海的船隻堵在海灣裡。

可是今天,大明的艦隊正式進入了大阪灣。

不止阿難父子倉皇而逃,位於海灣外側的農戶,看到浩浩蕩蕩的大明艦隊,也都慌着開着收拾細軟,準備逃進山裡避難。

對於這些人,朱瞻基並沒有在意,甚至根本沒有在乎有沒有探子發現他們的蹤跡。

當第一縷陽光透過海面,在人間撒下了金黃的光芒,兩支大明的登陸隊伍,也打響了今日的第一戰。

八艘登陸艦艇分別登上了和歌山與德島市的陸地,每艘船上有五百名士兵,這四千名士兵兵分兩路,要奪下兩地的警戒哨所。

和歌山方向的東瀛士兵們幾乎都沒有抵抗,主動讓出了警戒的哨所,逃進了山裡。

但是在德島市,登陸的士兵卻遭遇到了堅決的抵抗。

德島市是德島縣的府治,這裡扼守大阪灣的入口,當地漁民衆多,面對來勢洶洶的大明艦隊,他們駕駛着小船,妄圖用士氣來抵消大明艦隊的攻擊。

但是,戰爭的模式已經轉變了,以往的海戰需要兩船靠攏,然後進行接舷戰。這個時候,士兵的士氣,包括戰鬥力會有極大的決定性作用。

可是現在,沒等倭人們駕駛小船靠近,那轟鳴而響的炮聲,就如同死神的收割機,將大部分大一點的船隻直接炸燬,無數的武士掉進了海里,拼命掙扎起來。

位於艦隊中間位置上,朱瞻基站在自己的旗艦甲板上,他的身邊還圍着一大圈人,凡是沒有參與直接作戰計劃的將領們,大臣們,都聚集在他的身邊。

奪取警戒哨所的任務並沒有耽擱大軍的行程,船隊依舊以一種穩定的速度,依次進入大阪灣。

看着那些在海里掙扎的東瀛士兵,金純有一絲不忍地說道:“待大戰結束,我們應該將他們也搭救起來,畢竟也是一條條的人命。”

朱瞻基雖然不贊同他的仁慈,但是也跟着他的話說道:“不錯,倭人的命也是命,留着他們的命,能夠給大明帶來更多的利益。”

金純搖了搖頭說道:“君子言義,豈可輕言言利!”

朱瞻基笑了笑,說道:“金尚書此言差矣,言義不可持久,言利纔是長久大計。一個國家的管理,如果僅僅依靠言義,纔是崩塌的先兆。”

對此,金純倒是沒有反駁,言利和言義不過是精神追求與現實生活的區別,做人固然要講究操守,但是管理一個國家當然不能靠操守,而是要靠制度。

而制度的制定,就必須要要有一個量化標準,這個標準,自然也是以利爲基礎。

金純是從個人角度來論事,朱瞻基卻是從國家的角度來論事,所以說,兩個人都沒有錯。

而在德島市,兩千士兵順利地登上了碼頭,雖然他們遭遇了倭人的堅決抵抗,但是面對火槍的出現,所有的倭人士兵直接被打懵了。

兩軍還沒有接陣,自己身邊的人就一個個慘叫着倒在地上,長槍的威力更甚於短銃,那些被一槍斃命的人還是幸運的,重傷不死的士兵們,在臨死之前,還要遭受無法壓抑的痛苦。

這些人的慘叫對士氣的影響是巨大的,大部分人都失去了抵抗的勇氣。他們無法面對這樣的戰鬥,自己打不到對方,可是對方卻能打到他們。

這種戰鬥太不公平了!

當然,大明的士兵並不是沒有傷亡。這種巷戰,敵方的短弓,同樣也能給大明的士兵造成傷亡。只是相對火銃來說,短弓的威力太小,造成的傷害有限。

每一個倒下的大明士兵,迅速被後備軍轉移到了後方,他們的槍和彈藥被後備軍重新裝備起來,不讓任何一支槍,遺留在戰場上。

對如今的大明來說,一支槍的成本雖然從十幾兩銀子降到了八兩左右,實際價值並不算高。

但是因爲朱瞻基嚴令這種燧發槍流落出去,任何一直隊伍,每一支槍都要做到按號登記,少一支都要追究主官的責任,所以哪怕是壞槍,也不敢遺落一支。

當大明的先鋒軍將倭人趕出了港口區,攻勢暫時停止了下來。

又一艘船緩緩停靠在了碼頭邊,一個個圓形的木桶被船上的吊牀吊到了碼頭上。數百名身穿紅色對襖軍裝的大明士兵熟練將一個個手柄裝在了木桶上,試着壓了幾下木柄,就從木桶下方的一個出口,噴出了黑油。

然後他們將木桶背在了身後,快步地分散着跑向前方,跟在火槍手們的背後,開始向兩邊的房子上開始噴油。

這支隊伍是大明位於蘇門答臘島的承宣布政使司專門訓練出來的,他們的武器不是刀槍,而是出產自蘇門答臘的火油。

因爲人數還少,只有一個五百人的編制,但是朱瞻基卻爲他們親自命名爲火龍軍。

這個時候,大明的軍隊已經分成了三個層次,第一層是盾牌軍,第二層是火槍手,而跟在後面的就是火龍軍。

他們跟在隊伍的後面分散開來,在每一片房子的上風口,都開始用力地壓着手柄,噴出黑油。

而大明的攻擊陣營在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後,就開始了退軍,重新退入了港口區,隨着他們的退軍,一個個火苗被點燃,整個德島市迅速地開始燃燒了起來。

對於朱瞻基來說,這個時代沒有什麼日內瓦協定,沒有什麼人道主義精神,戰爭就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

他對東瀛人才沒有什麼憐憫之心,爲了保存自己的實力,保存大明士兵的生命,他根本不在乎將那些無辜的百姓也牽連在內。

東瀛因爲多地震,這裡的磚石結構的房子極少,大部分房子都是木板房。

大火藉着風勢開始了熊熊的燃燒,無數躲在房子裡的人都被燒了出來。他們已經被大明的軍隊嚇破了膽子,拼命向着另一方開始飛奔。

雖然覺得有傷天和,但是這個時候,站在朱瞻基身邊的大臣們沒有一個質疑朱瞻基的決定。

對於任何一個大明人來說,哪怕他們心懷憐憫,但是也更珍惜大明士兵的生命。

讓東瀛人哭,總好過讓大明人哭。

同樣,這也是威懾,威懾所有的東瀛人,只要敢於抵抗,就將會面臨大明軍隊最殘酷的懲罰。

這還只是一個開始,因爲爲了震懾東瀛人,還有更多的火油將會被用在大阪,在朱瞻基的計劃裡,這個城市將會在地圖上消失,讓所有的東瀛人都值得,跟大明作對,只有死路一條。

看到整個德島市都陷入了大火之中,甚至風裹着火勢,連港口區也被點燃了。

在港口區的大明士兵們都不得不退入到海里的船上,暫時躲避火勢。

看到這一幕,朱瞻基終於下令說道:“出發,前往大阪。”

感謝超慫的毛球,額吐你哦,竹籤子,燈火見人家,鶺桓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一九五章 再上征途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七十八章 海軍司令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八十七章 改變(一萬二更新)第八十七章 改變(一萬二更新)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十五章 斬殺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二零一章 成本第四章 悲與喜第一三一章 勝利第三十四章 出征第八十八章 過年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五十二章 開始貿易第一三八章 推讓第五十九章 一場婚禮第一七一章 關係一百五十二章 勢成第九十一章 城市建設第二三三章 家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五章 碰撞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四十七章 出兵休達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三十五章 接觸土人(八千字大章)第八十七章 改變(一萬二更新)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十六章 隕石第一章 大明之大第一八三章 父子重逢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八十五章 電動機第八十八章 發現第二三三章 家第八十五章 電動機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二十五章 階級論第一八九章 出現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五十二章 出擊第二一七章 心思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一九七章 層次境界第四十五章 微服私訪第一九八章 火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第一二二章 春闈第十七章 結果並非我想象的那樣第三十六章 環境第五十二章 出擊第九十三章 格物第十四章 爵位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二十一章 要借題發揮第十二章 藉機第二十四章 引導第三十五章 楷模第二十六章 得與失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二零五章 戰第五十九章 代理人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一一五章 戰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二十五章 星城第四十八章 活動第七十九章 暫不聲張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四十三章 目的第三十一章 銀山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二十七章 白左第二十二章 殺雞駭猴第二十六章 矛盾第一一二章 順利第二章 家天下第一六七章 產學研一體化第八十章 父子第十三章 震撼第一六六章 矛盾第二零九章 正道邪道第十九章 厚賞第二二四章 實力與裝比第四十五章 打秋風第三十二章 墳第七十九章 認錯第二十六章 得與失第四十三章 目的
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一九五章 再上征途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七十八章 海軍司令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八十七章 改變(一萬二更新)第八十七章 改變(一萬二更新)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十五章 斬殺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二零一章 成本第四章 悲與喜第一三一章 勝利第三十四章 出征第八十八章 過年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五十二章 開始貿易第一三八章 推讓第五十九章 一場婚禮第一七一章 關係一百五十二章 勢成第九十一章 城市建設第二三三章 家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五章 碰撞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四十七章 出兵休達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三十五章 接觸土人(八千字大章)第八十七章 改變(一萬二更新)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十六章 隕石第一章 大明之大第一八三章 父子重逢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八十五章 電動機第八十八章 發現第二三三章 家第八十五章 電動機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二十五章 階級論第一八九章 出現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五十二章 出擊第二一七章 心思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一九七章 層次境界第四十五章 微服私訪第一九八章 火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第一二二章 春闈第十七章 結果並非我想象的那樣第三十六章 環境第五十二章 出擊第九十三章 格物第十四章 爵位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二十一章 要借題發揮第十二章 藉機第二十四章 引導第三十五章 楷模第二十六章 得與失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二零五章 戰第五十九章 代理人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一一五章 戰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二十五章 星城第四十八章 活動第七十九章 暫不聲張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四十三章 目的第三十一章 銀山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二十七章 白左第二十二章 殺雞駭猴第二十六章 矛盾第一一二章 順利第二章 家天下第一六七章 產學研一體化第八十章 父子第十三章 震撼第一六六章 矛盾第二零九章 正道邪道第十九章 厚賞第二二四章 實力與裝比第四十五章 打秋風第三十二章 墳第七十九章 認錯第二十六章 得與失第四十三章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