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天道

bookmark

朱棣只有三個兒子,分封的時候自然要挑選最好的位置。

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他把第三個兒子封到北平,而不是立功最大的朱高煦。

他先是把朱高煦封到雲南,但是朱高煦嫌雲南太遠,一直不肯去就藩。

朱棣也不逼他,任由他滯留京城,但是又把他封到了樂安。

樂安可不是什麼好地方,不過是一縣治,如果朱棣真的喜歡這個兒子,怎麼可能捨不得封一個好地方給他呢?

朱瞻基冷眼旁觀,就能感受到,朱棣對朱高煦並無偏寵,甚至還有些防備。否則的話,也不會空置樂安旁邊的濟南府,只是封一個樂安給朱高煦了。

朱高燧的親王乃是第一等,又受封陪都北平,所以幕僚,儀賓一應是最高等配置,侍衛達五千人。

這五千人的費用由兵部承擔,不需要朱高燧承擔一分錢的負擔。北平又是陪都,北地兵馬中樞之地,可以說,這個時候的朱高燧,比還在京城晃悠的朱高煦要位高權重的多。

爲了表示對朱瞻基的歡迎,朱高燧先是帶着家眷以家禮相迎,見禮之後,又率領衆屬下以國禮相待。

趙王府主殿承運殿內,朱家叔侄並肩而坐,右手邊是趙王府一衆官員。

而左手邊,由於朱瞻基並未開府,所以手底下也沒有直屬官員,也就只有他的兩個武學老師兼保鏢,撈了一個座位,顯得氣勢弱了許多。

但是,朱瞻基在朱高燧面前卻沒有半點不自在,他與朱高燧談笑風生,與文武各官員也都能聊上幾句,絲毫沒有被現在的氣勢壓住。

“王爺,太孫殿下幼有聰慧之名,又得道衍大師教導。如今看似泯然衆人,卻非仲永之流,而是光華內斂之相啊!”

“何以見得?”

“太孫年方十六,不過舞象之年,卻平易近民。不論與軍中將士,還是儒家學子,都能周旋一二,讓人如沐春風。此乃大智慧,非同小聰明。如此看來,今日王爺想要試探一下他,他也未嘗沒有此意。”

朱高燧淡然一笑,輕聲說道:“如此甚好,我倒想看看,他憑什麼就能獨得父皇之寵。”

語氣雖淡然,臉上的笑容也一如既往地平靜,但是趙時春仍然能從趙王的眼神中看出深深的不甘。

從靖難之役,趙時春被朱棣派到了朱高燧的身邊輔佐,趙時春已經跟朱高燧相處了十六個春秋。

對這個王爺,他比誰都瞭解的清楚。

跟在朱棣的身後出生入死,打下了這大好江山,但是他們不管再努力,都比不上坐享其成的朱高熾。

靖難之役,朱高熾身體虛弱,連馬都騎不了,只能在北平坐鎮。除了守衛北平這一場功勞,可以說是毫無建樹。

但是他是嫡長子,他就獲得了這天下讀書人的支持,獲得了朱棣的偏愛。

朱高煦和朱高燧不管再努力,都比不上早一點從皇后肚子裡鑽出來。

趙時春也是洪武年間的舉人,自然知道這是爲什麼。

無規矩不成方圓,功勞再大,大不過規矩。

這天下離了誰都可以,就是不能離了規矩。

雖然朱棣的皇位是從侄兒的手裡搶過來的,但是他一個人也治理不了整個國家。

所以,他也只能遵守這一套規矩,只有人人遵從規矩,國家才能穩定。

除非朱高煦和朱高燧也能跟朱棣一樣,打破這套規矩,建立自己的規矩。

但是朱高煦和朱高燧兩兄弟都是志大才疏之輩,他們遠沒有朱棣的能力。

如今,有一個比朱高燧功勞更大,能力更強的朱高煦在前面撐着。所以朱高燧還能忍受,還能躲在後面看熱鬧。

但是他永遠不會甘心。

朱高煦受到了朱棣的打壓,先是封王雲南,後封王樂安,就是不肯給朱高煦一個好地方。

朱高燧樂的在後面看熱鬧,因爲他封王北平,這可是從龍之地,條件要比漢王好的多了。

若漢王朱高煦得勢,他肯定就不會安心,但是若漢王爭不贏,那朱高燧也就只會守着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指望他能像朱棣一樣起兵造反,那是不可能的。

聽到朱高燧如此說,趙時春笑了笑說道:“太孫初到北平,第一時間就給王爺下帖子。以臣之見,太孫殿下同樣對王爺格外重視,想要知道太孫的心事,最好不過王爺親自試探。”

“正有此意。”

朱高燧看了看正在跟幾個指揮使討論糧草運輸的朱瞻基一眼,暗想沒上過戰場,瞭解再多,也不過是紙上談兵。

此次北征,依舊將會是他跟着父皇上戰場,至於你這個小子。還是跟你那窩囊廢父親一樣,老老實實留在後方吧。

朱瞻基一直在觀察趙王府的隨員,部將,一頓飯下來,也大致摸清楚了所有人的水平。

趙王府雖然聲勢浩衆,卻沒有真正擁有統帥能力之人,兩衛將領即使不是尸位素餐之輩,卻也沒有多大能力。

不要說跟張輔,柳升之輩相比,就是跟陳懋,李彬之流相比,也大大不如。

由此,也能看出朱棣對自己的兒子們的防備之嚴。他名譽上給了幾個兒子各有兩三個衛的士兵,但是這些人的戰鬥力,即使在京衛裡面,也只是中流水平。

想指望這些人來造反,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酒足飯飽之際,朱高燧說道:“瞻基,多年未曾到北平,對北平的印象已經淡忘了吧?”

朱瞻基裝作懷念地說道:“自七歲那年隨皇祖父,皇祖母一同巡幸北平,至今已十載。今日看到行在所門口的石獅子還在,可是祖母卻再也見不到了,瞻基心自哀嘆。猶記得祖母最喜歡登煤山而望北平,瞻基還欲明日往煤山而念祖母。”

朱高燧也長嘆一聲說道:“方思之殷,何物不感。水泉草木,鹹足悲焉。瞻基心有此念,不枉母后偏愛一場。”

朱瞻基大囧,他沒有聽懂。

想着對方是個武夫,都能出口成章。自己受到後世的影響,對文言文並無偏愛,對那些典籍經典也無興趣,搞的現在雖然聽得懂大部分文言文,但是要引經據典起來,許多時候他就要抓瞎。

想着自己有兩個大文豪老師,真有些對不起他們!

不過這種時候,朱瞻基往往擅於轉移話題,看了看外面的清亮月色,他笑着說道:“今日初到北平,心不能靜,侄兒願與王叔共攬北平夜色,緬懷祖母。”

朱高燧笑道:“正合我意。”

一衆下屬見朱高燧和朱瞻基要去園中游覽,知道這叔侄兩人有話要說,沒有人會這個時候摻和進來,所以只是客套了一番,送了他們出殿,自己又回到了殿中等他們回來。

叔侄兩人沒有要人跟隨,就着燈籠的微光,來到王府東側的南海邊。

除了他們別無他人,哪怕他們的隨從中有錦衣衛,朱棣安插的臥底,這個時候也聽不到他們的談話了。

朱高燧跟朱瞻基寒暄了一番,詢問了京城如今的一些情況,將話題轉移到了太子跟漢王之間的矛盾上。

“據聞漢王又向父皇要了一衛充當私人護衛,漢王隨扈本就有兩衛,如今已有三衛,還要超過太子哥哥的隨扈了啊!”

朱瞻基笑着說道:“漢王叔心有不平,也當彌補一二,父王和我也都能體諒。”

朱高燧問道:“王爺儀仗大於太子,這不合大禮,也是大道之爭啊!”

朱瞻基卻笑了起來,在夜色中,朱高燧也看不清他的眼神,只聽他說道:“大道之爭,笑話。天道,人道都在我父王一邊,漢王叔有何依仗?”

朱高燧故意裝作聽不懂地問道:“何爲天道?何爲人道?”

“皇祖父受命於天,父王身爲長子繼承福澤,此乃天道。父王深受文武百官厚愛,百姓尊崇,此乃人道。漢王叔雖然此時如同烈火烹油,卻不可長久,趙王叔不會看不明白吧?”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朱瞻基呵呵笑了起來,笑聲突然戛然而止。“趙王叔,你認爲漢王叔有這個能力來補嗎?”

聽到朱瞻基的笑聲,朱高燧的心裡就有些發毛。而這笑聲突然停下,又傳來朱瞻基冷冰冰的聲音,更是讓朱高燧心裡一驚。

自己這個侄兒很邪門啊!

他強撐着說道:“你又如何知道他沒有這個能力呢?”

朱瞻基雖然不能算是一個正規的心理學家,對人心的掌握卻爐火純青。他看出了朱高燧的心虛,笑道:“若漢王叔真有這個能力,皇祖父爲什麼不將北平封於他?若漢王叔真有這個能力,我父王爲何用計一直將他留在京師?他所做的一切,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

第一六九章 態度第六十四章 朝議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一七零章 異人(搖搖搖頭盟主打賞加更七)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一二四章 黃金(祝大家情人節快樂)第一九八章 火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十七章 師弟第一章 穿越第一二零章 偶遇(求訂閱)第二十九章 不同的路第一三五章 對儒家態度(求訂閱)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一六一章 絕望第二一七章 心思第五十六章 銅山第一百章 生日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六十七章 結盟第二十六章 社會穩定的基礎第二十九章 不同的路第十八章 帝王之術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十二章 代理人第三十五章 接觸土人(八千字大章)第九章 拜師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二十六章 社會穩定的基礎第一一九章 官司(第五更)第五十八章 東洲計劃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四十九章 風暴第二十五章 階級論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一六六章 矛盾第九十七章 激動第一二二章 春闈第四十六章 無奈第三章 皇宮第六十四章 喜好第五十章 老人第五章 天才第四十四章 東西方文明初接觸第二十一章 各有打算第一三零章 經濟控制(搖搖搖頭盟主加更第二更)第五十三章 敗逃(求推薦)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一二二章 春闈第二十三章 發明帶來的欣喜第十五章 局勢與大勢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二零八章 家祚(二合一大章節)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一零一章 冒險第三十七章 前往西洋第十章 林家第五十二章 出擊第四十九章 迎敵第七十三章 處罰第一六三章 感激第一四六章 準備出征第九十七章 送行第五十九章 代理人第十一章 各國第二十一章 各有打算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二十二章 殺雞駭猴第二三二章 英雄第九十章 工部第十章 囚禁第六十一章 又吐血了第一六七章 產學研一體化第四十四章 聯絡第四十五章 打秋風第四十九章 迎敵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二三三章 家第一零二章 首戰第一二六章 第三支使團(求訂閱)第六十四章 從歐洲到大明第十七章 備戰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三十一章 根第十五章 局勢與大勢第八十一章 登聞第一零二章 首戰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一三八章 金融和經濟(求訂閱)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一五三章 戰場的變化第七章 王振之死(九千字大章加更)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八十八章 發現第四章 西北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
第一六九章 態度第六十四章 朝議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一七零章 異人(搖搖搖頭盟主打賞加更七)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一二四章 黃金(祝大家情人節快樂)第一九八章 火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十七章 師弟第一章 穿越第一二零章 偶遇(求訂閱)第二十九章 不同的路第一三五章 對儒家態度(求訂閱)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一六一章 絕望第二一七章 心思第五十六章 銅山第一百章 生日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六十七章 結盟第二十六章 社會穩定的基礎第二十九章 不同的路第十八章 帝王之術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十二章 代理人第三十五章 接觸土人(八千字大章)第九章 拜師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二十六章 社會穩定的基礎第一一九章 官司(第五更)第五十八章 東洲計劃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四十九章 風暴第二十五章 階級論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一六六章 矛盾第九十七章 激動第一二二章 春闈第四十六章 無奈第三章 皇宮第六十四章 喜好第五十章 老人第五章 天才第四十四章 東西方文明初接觸第二十一章 各有打算第一三零章 經濟控制(搖搖搖頭盟主加更第二更)第五十三章 敗逃(求推薦)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一二二章 春闈第二十三章 發明帶來的欣喜第十五章 局勢與大勢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二零八章 家祚(二合一大章節)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一零一章 冒險第三十七章 前往西洋第十章 林家第五十二章 出擊第四十九章 迎敵第七十三章 處罰第一六三章 感激第一四六章 準備出征第九十七章 送行第五十九章 代理人第十一章 各國第二十一章 各有打算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二十二章 殺雞駭猴第二三二章 英雄第九十章 工部第十章 囚禁第六十一章 又吐血了第一六七章 產學研一體化第四十四章 聯絡第四十五章 打秋風第四十九章 迎敵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二三三章 家第一零二章 首戰第一二六章 第三支使團(求訂閱)第六十四章 從歐洲到大明第十七章 備戰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三十一章 根第十五章 局勢與大勢第八十一章 登聞第一零二章 首戰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一三八章 金融和經濟(求訂閱)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一五三章 戰場的變化第七章 王振之死(九千字大章加更)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八十八章 發現第四章 西北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