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五章 接連震撼

不要說別人,朱棣自己踏足進入這座巨大的競技場的時候,也是震撼不已。

當全場歡呼的時候,他的耳膜被震的嗡嗡作響,短暫地失聰,這種來自身體的顫慄,讓他也忍不住熱血沸騰。

一直到看到一羣女人,帶領着孩子們在過道跪拜相迎,他才恢復了過來。

太子妃今年也已經四十多歲,太子的離世,似乎對他並沒有什麼影響。歲月在她臉上雖然刻下了痕跡,卻沉澱了優雅。

“不必多禮,起身吧……”

張貴妃比張氏還要小了好幾歲,卻高了一輩。這個時候,不用朱棣交待,她也明白自己這個時候應該幹什麼。

她扶起了張氏,讓出了身位,露出了後面的太孫妃和第四代長孫朱祁鎮。

朱祁鎮生於永樂十四年,按照現在的虛歲來算,已經七歲。

在學堂裡面上了兩年學,如今的他已經成熟了許多。

雖然對朱棣的印象已經模糊,但是他還是按照母妃的教導,恭恭敬敬地跪下磕了三個頭。“曾孫祁鎮恭迎皇太祖歸國。”

朱棣笑眯眯地上前去拉他,朱祁鎮是個小機靈,哪裡敢讓皇太祖拉他,一下子就跳了起來,拉住了朱棣的手。“太祖這次出征,砍了多少人頭?”

朱棣楞了一下,哈哈笑道:“不錯,不錯,是我朱家的種……”

朱瞻基斜瞥了一眼低着眉眼的孫嫺,知道這肯定又是她教的。

拋開被朱棣趕下臺的朱允炆不算,朱元璋和朱棣都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狠角色。

到了朱瞻基這一輩,個人武力更是出類拔萃,永樂十二年,十六歲的他就上陣斬殺四十三人,這已經被吹了快十年了。

在朝廷的宣傳下,全天下沒有人不知道朱瞻基的個人武力強大。

幾任皇帝都重視文治武功,甚至將武功看的比文治還要重要,孫嫺自然老早就在向朱祁鎮灌輸這方面的思想。

不過朱瞻基也沒有讓孫嫺費心,曾經教導過朱瞻基,後來又教導過朱瞻墉他們的玄真道長,如今就是這一幫孩子們的武學師父。

不管他們有沒有興趣,最少在青少年時期,要把他們的身體底子打好,當皇帝可不僅僅是個智力活,更是個體力活。

或許是年紀大了,朱棣對孩子們的耐心不錯,拉着朱祁鎮問了好幾句,又看向後面的一大羣孩子,露出開心的笑容。

“現在有多少孩子了?”

朱瞻基有些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道:“五十一個了,二十七個男孩,二十四個女孩。”

朱棣哈哈笑道:“這一點,你比我強,比你太祖還要強!這天下如此大,正要多生,反正有的是地盤分封他們。”

朱瞻基心中一動,以前的朱棣是不贊同封建的,易信要建立一個集權式的中央政府。

但是這次出海西征,想必是看到了這個地球如此之大,聯絡不便,所以現在對封建不自覺地改變了立場。

不過現在不是考慮這個的時候,球場內,還有將近十萬軍民等待着他們呢!

朱棣和朱瞻基出現在正中的包廂裡,只有一個大窗戶,卻沒有玻璃的阻擋,場內關注着這個包廂的民衆們看到兩個明黃的身影出現,登時歡呼聲更大了。

已經習慣了這種氣氛的朱瞻基鎮定自若地面對着民衆揮了揮手。“皇祖,你來這裡……”

朱瞻基將朱棣引到只有不到一米高的大窗戶前面,幾乎全場的百姓都站起身來,大聲地歡呼着。

朱棣開始有些不習慣,哪怕是閱兵儀式上,他也沒有直接面對過這麼多的目光。

看到朱瞻基的動作,他也學着揮了揮手,隨着他手臂的動作,場內的民衆和士兵們也隨之做起了人浪。

人浪這個動作倒不是朱瞻基引導的,不管什麼時代,當一項運動廣受歡迎的時候,他們的擁躉自然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支持方式。

從場外的敲鑼打鼓,統一服裝,到場內的各種標語,包括人浪,都是自發出現的。

特別是人浪這個需要全場觀衆配合的慶祝方式,十八年出現的時候,觀衆還配合的亂七八糟,到了十九年,不論哪場比賽,觀衆們就比着誰做的更好看。

朱棣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慶祝方式,一時之間有些目瞪口呆。他的手也忘記擺了,而他的手停了,人浪繞過了一圈,就停了下來。

朱棣又想揮手,朱瞻基連忙攔住,笑道:“皇祖,是不是有如臂使指的暢快?不過今日不是比賽,就讓衆人歇息一會兒吧,馬上還有閱兵。”

朱棣意猶未盡,雙手撐在窗臺上,向場內望去。“十萬人匯聚一起,還如此集中,快要比得上千軍萬馬的戰陣了。如今皇家多了一個與民同樂的渠道,這百姓對我們皇家,也會更加忠誠。”

雖然朱棣的年紀大了,但是想問題的思路卻沒有老化,只是一會兒,就能看出這個競技場的主要作用。

對朱瞻基來說,不管是蹴鞠大賽,還是閱兵,其實都比不上把高高在上的皇家跟百姓連在一起更重要。

在這個時代,沒有電視,沒有廣播,老百姓的心裡雖然有皇上,但是他們只是對皇帝這個位置忠誠,而不是對哪個人忠誠。

只有讓老百姓,讓士兵們看到皇上,才能將這種崇拜,從一種模糊的概念,轉化爲對個人的忠誠。

所以,歷朝歷代的皇帝,只要不是傀儡,就會喜歡閱兵。

一方面是爲了籠絡軍心,另一方面,就是爲了尋找自己的存在感。

競技場這個能容納十萬人的場所,是一個比任何地方都適合搞個人崇拜的場所,當十萬人的目光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從衆心理下,會很快將內心的崇拜具象化。

可以這麼說,這個競技場建成,只要皇帝不倒行逆施,懂得在百姓面前作戲,最少應天府當地的百姓,絕對不會站到皇室的對立面去。

因爲通過競技場這個場所,皇室讓百姓的崇拜有了着落,寄託在了現實中。

具象化的崇拜,是比沒有目標的崇拜,更加穩固的,並且不會輕易變化。

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可能會不敬神,也可能見神就拜。但是任何一個已經有了信仰的人,都不會輕易轉變自己的信仰,就是這個道理。

兩人在窗口坐定,站在演講臺前的李亮立即就舉起了自己的右手,早就在關注着他的樂師們,立即敲響了面前的鼓。

爲了爭奪這個位置,李亮和呂震還爭了半月。呂震畢竟年紀大了,在中氣不足,也難以堅持兩個時辰的高呼,所以最後還是李亮勝出,擔任主持,而呂震掛了一個總指揮的名分。

今天,一共有三百六十位鼓手被均勻佈置在場地裡面,確保每一個方位的民衆,都能聽到整齊的鼓聲。

除了鼓聲,今日的慶典沒有任何其他樂器,一切按照軍隊裡面的軍樂進行。

當三百六十面大鼓同時被敲響,這聲浪形成的共振讓所有人都興奮了起來。

爲了準備今天的慶典,所有的閱兵士兵已經接受了訓練三個月,雖然不一定能走出整齊劃一的正步,但是最起碼已經像模像樣。

搞這種形式主義的東西,沒有人能比朱瞻基更擅長。

而且,他還不僅僅抽調的是京衛和京軍,還包括了一些沒有出征的邊軍,幾乎是每個軍隊都抽調的有人。

這樣在宣傳的時候,不至於讓某些邊軍,邊衛,覺得自己被忽略了。

所有抽調過來的人要求身高在一米七五到一米八之間,前面的旗手一米八以上。

比抽調士兵,訓練士兵更難的是寫出讓人滿意的宣傳稿,因爲現在的文臣們,依舊喜歡用文言文來介紹各支軍衛的情況。

這種用詞優美,卻沒有一點氣勢的文章,在閱兵的時候,就顯得太娘娘腔了。

朱瞻基甚至還親自出手,寫了幾篇介紹各支軍隊情況的宣傳稿,然後讓其他人按照他的格式來寫。

經過幾易其稿,全部經過了他的審覈,然後纔拿出來用。

一陣整齊的鼓聲停止,聲音略顯尖細的李亮湊近了揚聲器,大聲喊道:“永樂二十年六月二十六日,我大明帝國皇帝陛下,御駕親征,凱旋儀式,現在開始……”

話音剛落,競技場幾個角落處的煙花立即被點燃,隨後競技場外,禮炮聲響起,一時之間,熱鬧非凡。

朱棣大感有趣,卻笑罵道:“虛頭巴腦,不足道也。”

朱瞻基笑着說道:“這可不是給皇爺爺看的,而是給這全場民衆,文武百官看的。”這會兒沒有外人在場,身後就是幾個信得過的內侍,朱瞻基又改回了皇爺爺的稱呼。

朱棣點了點頭,認可道:“不錯,費了一番心思。”

朱瞻基笑道:“精彩的還在後面,皇爺爺還請準備好登臺吧……”

入口處,這次出征的將士代表,已經等候在了那裡。在禮炮聲停下之後,李亮高聲大呼:“現在,全場起立,有請我大明帝國皇帝陛下致辭……”

王彥他們引着朱棣從門口出去,經過通道,前往突出的演講臺上。

而場內所有人,全部起身,紛紛右手握拳,放在左胸前,向朱棣行禮。

朱棣覺得自己的兩條腿都是輕飄飄的,回來的時候,他還在考慮,要不要禪位給朱瞻基。

可是享受着這種萬衆矚目的榮耀,他又覺得這個皇位更加寶貴了。

站在了演講臺前,朱棣深吸了一口氣,也向所有人行了一個軍禮,登時場內歡呼陣陣,不時能聽到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口號。

朱棣唸的是他親筆寫的一篇《西征徼文》,主要目的是爲了給這次的戰爭賦予正義的色彩。

我大明不是無緣無故跑幾萬裡,去打一場對大明沒有太大好處的仗的。

而實際上,並沒有多少人關注這個。打仗只要打贏了,死的人少,不影響到百姓生計,百姓只會有自豪感。

而且,朱棣還有一個敗筆,那就是用文言文寫的徼文。

今天進入競技場的除了出征的戰士,就是他們的親人,大部分人不通文墨,以至於很多人不知道朱棣唸了些什麼。

他們只能看到別人鼓掌,他也鼓掌,沒有了開始的節奏。

朱棣似乎也覺得沒勁兒了,很快就念完了徼文,想要看看下面還有什麼安排。

不過,他要下來的時候,在他身後的王彥低聲提醒道:“陛下,舉起右拳,揮舞數下。”

經常閱兵的朱棣當然知道這鼓舞士氣的方式,只是因爲面對的老百姓較多,他纔沒有想起來這件事。

經過王彥的提醒,他立即舉拳向天。而全場的民衆也跟隨他的動作,舉起了右拳大聲呼道:“大明萬歲!陛下萬歲!”

這讓朱棣又陶醉了起來,站在那裡揮舞了幾十下,才放下了手臂。

退回了通道,他才問道:“爲何這普通百姓,現在也如此齊心?”

王彥笑道:“陛下,這都是因爲每年兩次的蹴鞠大賽啊,皇室每次都有代表出席,這高呼大明萬歲,陛下萬歲,已經是常例了。”

朱棣點了點頭道:“蹴鞠能培養尚武之風,今後可大力推廣!”

“殿下已經在推廣了,現在有了東洲來的橡膠,蹴鞠的球用橡膠製成,然後充氣,可要比原本的豬脬更加耐踢。”

回到了包廂,朱棣坐下身來,問朱瞻基。“東洲艦隊不是尚未歸來嗎?”

“主力艦隊應該在七八月間歸來,不過一些財貨和農作物,去年就已經運回來了一批。”

這件事朱棣瞭解不多,問道:“真有一畝地可以產十石的作物?”

“那土豆,紅薯的產量都超過十石,只是玉米卻不到,跟麥稻相差不大。不過,玉米不耗地力,在山坡之地也可種植,可在西北推廣。”

場地內,第一支受閱軍隊已經走了過來,他們是這次西征,功封第一的張昶和金吾衛,府軍衛,騰驤衛三衛。

他們三衛在赫拉特城北設防,一舉殺敵超過七萬,其中包括了沙哈魯和他的四個兒子,所以功封第一。

在李亮的介紹中,他們簡直成了英勇神武的代名詞。不過,普通的百姓和軍屬們就喜歡聽這些,吹的越大,歡呼聲也就越大。

他們經過主席臺下方的時候,朱棣起身揮了揮手,行了一個軍禮又坐下。“今日晚間,我們爺孫倆一起好好聊聊,這事到時再談。”

朱瞻基點了點頭,現在本就不是談事的時候。

他剛這樣想,朱棣卻又上道:“廢除殉葬制,你是如何想的?”

朱瞻基沒有想到這個時候他會提出這個問題,楞了一下才反應過來,回道:“孫兒想要宣傳薄葬之風。”

朱棣沒有想到朱瞻基的回答如此出乎意料,也楞了一下才沉吟道:“殉葬與薄葬之風……”

朱瞻基沒等他問,又說道:“自春秋時期,厚葬之風興起,這歷朝歷代,也就漢代流行過一段時期的薄葬,其餘都是厚葬。可到了如今,越是厚葬之墓,越是損毀的多,民間盜墓,屢禁不絕。

而且,厚葬大多以各種古物,金銀陪葬,也讓民間金銀屢屢短缺。控制厚葬可增加金銀流通。”

朱棣沉聲道:“我說的是人……”

朱瞻基知道這是朱棣的心結,從朱元璋死後,大多妃子殉葬,朱棣也想自己死後能有妃子殉葬。

可是現在朱瞻基廢了殉葬制,他如果還讓人陪葬,那他肯定就要被描繪成一個昏君了。

而且,朱高熾已經去世一年多了,還沒有入土,他的妃子也都沒有殉葬。

這兩件事一下子就把朱棣給架在了那裡,想讓人殉葬也不敢。這個時候,他對自己有些怨氣,也是正常的。

朱瞻基沉吟了一下說道:“誰人不是爹生娘養?誰人不是吃五穀雜糧?身份有差異,血脈有差異,但是命都是一條。

皇爺爺,孫兒處政,往往會換位思考,孫兒處事,也往往會左右衡量,對人,更是遵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

所以孫兒能處事周全,能在短時間之內,就讓羣臣歸心。這靠的不是孫兒的身份,而是孫兒的公平。”

朱棣嗤笑了一下,低聲說道:“你認爲這個世道真的有公平嗎?”

站在他們身後的王彥和劉萬恨不得這個時候自己遠遠地守在外面,聽到皇上與太孫這樣的對話,他們的小命也就在一念之間啊!

朱瞻基卻沒有感受到太大的壓力,要是以前,他肯定會在朱棣面前直接服軟,但是監國了三年,他自覺已經有了足夠的底氣。

他先站起身,跟走到臺下的神機營將士揮了揮手,才又回頭說道:“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相對的公平。但是作爲制度的制定者,我們要時刻維護好公平的底線。”

“不錯,你也終於明白了。”朱棣哈哈笑了起來:“這個國家交給你,我是放心了。”

說完,他長嘆了一口氣,顯然爲自己到時候沒有人陪葬感到有些鬱悶。

這一點,是沒有兩全之策的,現在,他也只能按照朱瞻基的節奏走,除非他不要自己的名聲了。

場地內,出征受閱的隊伍很快就要全部簡約完畢了。

他們這些隊伍沒有受過嚴格的訓練,即便在這個時候,也就是列陣整齊了一些,依舊以平常的步伐行進,所以,看起來並沒有多大意思。

但是,百姓和文武百官的興趣並沒有消散,因爲他們早就在報紙上了解到了,朱瞻基這次專門訓練了一批將士,作爲受閱軍隊。

這幾個月的報紙經常會提,所有人的興趣都被勾了起來。

朱棣感興趣也是這些將士,他很想看看,朱瞻基到底能用這些將士玩出什麼花樣來。

而且,對於閱兵,他也是很喜歡的,在數千外國使節面前展現大明的肌肉,讓他們恐懼,當然會讓他感到暢快了。

而這個時候,李亮的聲音變的低沉起來。“現在向我們走來的是大明立國之時,爲驅逐蒙元,獻出了自己青春與熱血的老兵代表。他們最年輕的也已經六十五歲,最年長的已經八十六歲。雖然他們的身體已經衰老不堪,但是在他們的身上,依舊有着大明不滅的軍魂。現在,讓我們全場起立,爲這些曾經的勇士致敬。”

聽到李亮的話,連朱棣也忍不住站起身來,望向了場內。

從入口進來的是九十九位年邁不堪的老人,他們有些人還是殘疾,瞎眼,斷手,斷腿的都有,但是他們一個個昂首挺胸,握拳擊胸,向着全場展示他們的餘輝。

雖然他們已經邁不出整齊的步伐,但是今日能在皇帝陛下面前榮耀一把,死亦無憾。

朱棣一直站直着身體行禮,等他們走了過去,纔跟朱瞻基說道:“做的不錯,有心了。”

朱瞻基笑道:“皇爺爺,我們就站在這裡看吧,今日的安排,可不僅僅是這些。”

等老兵走過去,李亮的聲音又響了起來。“現在向我們走過來的是來自奴兒干都司,朵顏三衛的東北邊衛,他們雖然沒有顯赫的戰績,但是數十年來,一直堅守在大明最寒冷的邊疆,從無到有,將數百萬裡土地變成了大明的疆域,將無數的荒地變成良田。沒有他們,就沒有北疆的安寧。”

現在走過來的就是經過訓練的士兵們了,他們在入口處列隊完畢,然後就整齊劃一地行走了起來,走了不到三十步,他們就握緊鋼槍,踢起正步。

隊形根據球場的跑道,列成八列,每列十二排,一共九十六人。在他們的前方,還有一個旗手,兩個護旗手,一共九十九人。

當整整齊齊的九十九人一起踢起正步的時候,人數雖然少,但是形成的震撼卻一點也不小。

全場發出了一陣呼聲,不少人甚至鼓起掌來,

他們目不斜視,隨着鼓點,步伐整齊,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當他們來到主席臺的下面,隨着旗手的一聲高呼:“敬禮!”

所有人舉起了右手,呈四十五度角支起,指尖比眉。

他們略微擡頭,望着朱棣和朱瞻基,整齊地喊道:“大明萬歲!陛下萬歲!”

場內的民衆也隨着他們的高呼,一起喊道:“大明萬歲!陛下萬歲!”

看到這一幕,朱棣的身體也忍不住顫抖起來,這就是他心目中的強軍啊!

(今日有事,連夜更新,感謝所有正版訂閱的書友們。)

第八十二章 目光第一八九章 出現第一九九章 錯第一零七章 改進(新一週求推薦票)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開心結第十八章 帝王之術第十八章 帝王之術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十六章 娘娘歸來第一百章 北上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二章 處政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一一八章 納吉(還有嗎……)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八十章 糾紛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一二六章 第三支使團(求訂閱)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一一九章 城破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八十章 糾紛第十章 林家第二00章 分功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十三章 震撼第一零二章 首戰第七十章 欽差第十六章 娘娘歸來第一五三章 戰場的變化第七十九章 暫不聲張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五十八章 經濟控制第一三二章 安排與意外第十四章 爵位第七十四章 商議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第八十章 父子第十七章 師弟第一百章 生日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二十一章 要借題發揮第四章 蒲家第五十五章 希望第六章 東洲第六十三章 選妃第八十二章 各方第一三一章 劉青田後人第一七五章 傳聞第六十四章 從歐洲到大明第三十章 選擇第八十八章 過年第二三四章 家宴第六章 東洲第六十章 返回北平第一一七章 報復(祝大家新年快樂)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一九四章 後院穩定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一零九章 驚訝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二十二章 公主出使第一一三章 新年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七十二章 改進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十三章 態度的轉變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四十五章 打秋風第七十三章 升職第五十五章 利益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三章 新生活第三十一章 根第六十八章 回宮第九十三章 格物第十三章 渤泥國第一四九章 包圍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一六四章 凱旋第四十七章 出兵休達第五十章 交戰第一五四章 天何不公?第四十八章 活動第一零六章 見聞(八千字大章)第二二零章 新氣象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九十三章 格物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四十九章 變化第一四七章 交心第十章 囚禁第一九一章 時機成熟第九十二章 華夏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一三四章 寧波
第八十二章 目光第一八九章 出現第一九九章 錯第一零七章 改進(新一週求推薦票)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開心結第十八章 帝王之術第十八章 帝王之術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十六章 娘娘歸來第一百章 北上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二章 處政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一一八章 納吉(還有嗎……)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八十章 糾紛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一二六章 第三支使團(求訂閱)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一一九章 城破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八十章 糾紛第十章 林家第二00章 分功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十三章 震撼第一零二章 首戰第七十章 欽差第十六章 娘娘歸來第一五三章 戰場的變化第七十九章 暫不聲張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五十八章 經濟控制第一三二章 安排與意外第十四章 爵位第七十四章 商議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第八十章 父子第十七章 師弟第一百章 生日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二十一章 要借題發揮第四章 蒲家第五十五章 希望第六章 東洲第六十三章 選妃第八十二章 各方第一三一章 劉青田後人第一七五章 傳聞第六十四章 從歐洲到大明第三十章 選擇第八十八章 過年第二三四章 家宴第六章 東洲第六十章 返回北平第一一七章 報復(祝大家新年快樂)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一九四章 後院穩定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一零九章 驚訝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二十二章 公主出使第一一三章 新年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七十二章 改進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十三章 態度的轉變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四十五章 打秋風第七十三章 升職第五十五章 利益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三章 新生活第三十一章 根第六十八章 回宮第九十三章 格物第十三章 渤泥國第一四九章 包圍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一六四章 凱旋第四十七章 出兵休達第五十章 交戰第一五四章 天何不公?第四十八章 活動第一零六章 見聞(八千字大章)第二二零章 新氣象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九十三章 格物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四十九章 變化第一四七章 交心第十章 囚禁第一九一章 時機成熟第九十二章 華夏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一三四章 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