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節 國情諮文(3)

劉徹的話藉着傳聲的銅喇叭,傳遍整個武苑。

將軍大臣,聽了之後,全部都是呆住了。

這樣的言論,這樣的說法,簡直聞所未聞啊!

自古以來,天命的問題,就是一個禁忌。

尤其是秦到底有沒有獲命於天過?更是禁忌中的禁忌。

漢室的思想界、輿論界,哪怕腦洞再大,想象力再豐富的人,也最多隻敢在私底下議論議論這個事情。

從來沒有那個傢伙敢於公開討論此事。

即使當年,賈長沙作過秦論,也不過是淺嘗輒止,只能圍繞一些不那麼敏感的問題,闡述自己的意見。

縱然如此,輿論界跟統治者們對賈誼的那篇過秦論,也未必不是沒有意見!

換了其他人,哪怕是諸侯王,倘若在這個問題上大放厥詞。

周亞夫保證,一定把他打的媽媽都不認識,讓御史大夫將他噴個半身不遂。

然而,如今,站在臺上對天命侃侃而談的人是當今天子。

三代之後,唯一能自證君權天授的天子!

如今威加四海,德被蒼生的天子!

一紙詔令,就讓南越跪下,國王入朝的天子!

君權已經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巔峰!

當君權達到巔峰後,自然而然,就可以將皇帝自己的意志演化成上蒼的意志,進而藉助天地之偉力,讓思想界輿論界,世間萬物,全部隨他心意而改變。

於是,包括周亞夫在內的所有列侯將軍大臣,全部只能乖乖低下腦袋,認真領會和學習揣摩天子的講話精神,還要將之牢記在心中。

而武苑的學員們,政治敏銳性就沒有這麼高了。

他們對劉徹的說法,大部分都只有一個感覺很新奇。

正因爲新奇。所以他們都聽進去了。

仔細在心裡想一想,似乎還真是這麼回事。

不然,何以湯武革鼎是正義,周武伐商又成了天意了呢?

老天爺總不能無緣無故的就剝奪殷商的天命。而讓姬周取而代之了吧?

還有,秦若無天命,那它是怎麼滅亡六國,統一四海,君臨八荒六合的?

經過劉徹的解釋後。大家就‘紛紛恍然大悟’。

四海窮困,天祿永終!

湯武祭天的誓詞,在如今的這個校場之中,幾乎是人盡皆知的

甚至有人能倒背如流。

若是從這個方面去解釋的話,那麼一切就都說得通了!

上蒼賜予天命或者收回天命,似乎有了一個標準。

國家治理的好,那麼王朝自然江山萬萬年。

治理不好,百姓窮困潦倒,人民民不聊生,那自然就要失去上天的眷顧。新的王朝應運而生,革鼎舊朝,糾正錯誤。

夏商周三代莫不如此!

其實,這個事情,也不是太難理解的事情,也不是沒有人想到過,更加不是沒有人提出過。

孟子不就說過,民爲重,君爲輕這樣不河蟹的話語?

但,古典中國。皇權至高無上。

皇帝們哪怕自己都不信,也在幻想着江山萬萬年。

哪怕是劉徹那位堪稱封建帝王中對百姓最好,最有自知之明的天子,也曾經鬧出過‘不問蒼生問鬼神’的笑話。更曾經幻想過永生永世長生不死。

其他帝王,就更加不堪了。

他們怎麼可能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去跟着別人瞎起鬨?

無論明君雄主,還是暴君昏王,天天自己在夢裡yy百姓都是忠臣,哪怕餓死也會忠於自己。或者說,根本就不認爲有什麼人或者事物能阻擋自己。

而在中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之下,除了皇帝之外,沒有任何人有那個能力和資格解釋天命。

皇帝不談這個問題,除非王朝末路,英雄並起,誰敢談?

劉徹現在算是自己主動,捅破了這麼一層窗戶紙。

弊端當然是有的。

那就是以後,一旦國家治理不好,或者子孫不肖,出個腦殘。

那百姓馬上就會聯想到:孝x皇帝曾經說過四海窮困,天祿永終。

如今,天下窮困,民不聊生,上蒼必然已經收回了賜予漢室的天命,我輩英雄正該起於草莽,振臂一呼,順天應命,革鼎天下!

但考慮到劉徹自己已經決定玩工業化了。

所以實際上這個弊端已經不重要了。

工業化下的中國,農民起義,已經不足爲害。

資本家跟工人們,將登上舞臺,揮灑自己的聰明才智。

就算未來搞不成工業化,其實,這樣做,也沒有什麼壞處。

身爲穿越者的劉徹清楚,自漢以後,中國就沒有那個王朝有三百年之運

哪怕是將愚民和高壓政策玩到登峰造極的程度的滿清,事實上,假如沒有歐陸的帝國主義用艦船大炮敲開國門,不然,很可能,滿清王朝在1840年的太平天國起義時,就要被推翻。

所謂鐵桶的江山,天下士民忠誠度永遠max,這只是一個笑話而已。

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是典型的現實主義者。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的那聲怒吼更爲中國百姓注入了反抗的基因。

無論統治者怎麼唬弄他們,怎麼自我感覺良好。

百姓有自己的判斷標準。

誰能讓他們過上老婆孩子熱坑頭的日子,他們就支持誰,擁護誰,從來不管什麼主義啊制度啊國策啊之類不能填飽自己肚子,讓妻兒健康生活的噓頭。

所以,在劉徹看來,挑明瞭這個事情,比捂着瞞着要好。

至少,以後要是那個皇帝想要腦殘,那他就要考慮考慮,天命會不會離他而去的問題。

當然,真要出現一個勞資就是想要敗家,就是要腦殘的傢伙,劉徹也沒有辦法。

天要下雨孃要嫁人。皇帝要腦殘,誰都攔不住。

但起碼,有這麼個預防針在,能極大的避免皇帝腦殘的概率。

“朕自即位以來。以天下蒼生爲要,屢下赦令,命天下士大夫公卿率民更始,更親開籍田,以勸耕天下。賴上帝之福,士民努力,雖偶有災患,然海內大體昇平……”清了清嗓子後,劉徹繼續說道:“於是,上帝乃嘉朕以大惠,令懷化河中出金,大河有魚,乃以此令朕養治天下士民也!”

“今朕聽說,有些公卿列侯。不能明朕內志,使使堵塞道路,禁民出入,實爲大繆!”劉徹的視線,從某個列侯的身上掃過。

這些傢伙頓時就低下腦袋,恨不得鑽到地裡面去。

其他人更是紛紛對他們行以注目禮。

無論是這些傢伙違背天子所說的‘天意’禁止士民出入,還是他們‘不能明朕內志’,怎麼看,這些傢伙都是一副藥丸的模樣啊!

但在政壇上,從來就只有錦上添花。而很少會有人雪中送炭。

甚至多數列侯都有一種看到你有麻煩,我就覺得很爽的心理。

“所謂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朕希望。以後這樣獲罪於天的事情,公卿列侯士大夫,都不要去做……”劉徹看着那些傢伙說道“勿謂言之不預也!”

這些傢伙頓時就立刻全部躬着身子,低着腦袋,乖乖的趴在地上,一動不動。

天子都用如此嚴厲的口氣責備了

他們哪裡還站得住呢?

起碼也要罰酒三杯。表態下不爲例!

甚至有些傢伙已經股戰不已。

劉氏在抓人小辮子治罪方面的天賦,可是已經升滿了!

這些傢伙幾乎全部在心裡決定,回去以後,就讓人打開道路,不再阻止民衆出入。

當然,這也刺激了這些傢伙紛紛決定,回去後,就組織人手,前往自己的加恩封地開採資源。

陛下既然不讓我們組織民衆出入,那我們自己就先佔了坑,把黃金採光先。

總不能說,我們採自己封國的資源,也有罪過吧?

劉徹卻是懶得理會這些傢伙。

左右不過是一小撮渣渣,他們要是在這樣的警告後,還我行我素,那就只能讓廷尉去講道理了。

反正,每年清理一批跟不上自己腳步的貴族士大夫,有利於國家健康跟社會穩定。

“再來談談南越的事情……”劉徹繼續說道:“南越王趙佗,已然自番禹出發,來長安朝覲朕……朕已經下令,讓少府修葺秦始皇陵園和歷代秦王陵墓,並命人選取五十戶農戶爲秦始皇守陵,此先王之訓!”

這個事情,其實早就該做了。

所謂興滅國,繼絕世,封三代之後。

這是自湯武鼎革以來的中國傳統。

同時也是現實的需要。

若是,萬一以後劉家被人推翻了,那劉氏子孫,也還是能享受享受祖宗餘蔭,過幾年富貴生活。

善待前朝的面子工程嘛。

但在漢室,卻因爲***和種種原因,別說秦之後了,就是姬周之後,也沒有封。

直到劉徹上臺纔開始着手此事。

然而,劉徹卻不僅僅只想遵循傳統和爲子孫考慮,留後路。

他想要得到更多!

這次趙佗入朝,就是劉徹實行自己的計劃的一個最好契機。

想想看,兩千年後,****爲了統戰需要,都不得不捏着鼻子,對空一格大唱讚歌,國共死仇,也能握手和解。

秦漢的歷史遺留問題,在統一國家的旗幟下,自然也可以解決了。

“除此之外,朕還已經決定,封故秦南海尉任囂爲安越候,爲其在驪山起陵,與秦始皇陵墓隔山相望,以褒忠臣,還會特准南越王祭拜秦始皇陵墓……”劉徹慢慢的說道。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口子。

這個口子一旦打開,秦的話題,也就不會那麼禁忌了

文人士大夫和思想界輿論界,就都可以來討論討論,秦朝到底是爲什麼滅亡的?

而不是跟之前一樣,對秦的滅亡,一句話就給出答案因爲它是壞蛋,不得人心,所以高皇帝斬白蛇,起義兵誅之!

真理素來越辯越明。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一場討論。

某些迂腐和根本沒有經過大腦的說法,就可以休矣。

而秦朝已經滅亡了幾十年了,姓贏的王室,不是被項羽咔嚓了,就是死在秦末的宮廷鬥爭之中。

即使現在還有,也都早已是泯然路人。

再也構不成對漢室政權的任何威脅。

所以,這個問題,劉徹真是可以放心大膽的提出來。

只是……

劉徹看了看太學方向,他有種直覺這次儒家,大抵又要撒潑打滾耍無賴了。

畢竟,人家可是天天拿着焚書坑儒這個事情當做自己的王牌來打。

藉此來博取同情,順便爭取民衆支持。

所以,一旦思想界跟輿論界開始討論秦亡的前因後果,就必然會有人去翻故紙堆,一翻故紙堆,所謂‘焚書坑儒’恐怕就成了笑話了。

然後,天天嚷嚷着暴秦無道,焚書坑儒,秦始皇壞死了的儒家,豈非要被人把臉都抽腫?

尤其是,當大家發現,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依然有絡繹不絕的儒生,跑去咸陽,捧秦始皇臭腳,甚至給二世當臣子時,儒家恐怕,皮都會被人扒光。

不過,這沒有關係。

儒家素來臉皮比城牆還厚。

當年劉邦都能在儒生帽子裡撒尿,叔孫通不照樣去拍馬屁求官嗎?

因此,劉徹相信,他們是能完美解決這個問題的。

劉徹說完這一段話,看着鴉雀無聲的校場。

顯然,武苑師生也都知道,這個問題有多麼敏感。

ωωω▪ ттkan▪ ¢O 不過,對軍人來說你們儒家法家黃老派撕逼關我屁事!

這也是劉徹爲什麼會選擇在武苑說這番話的緣故。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軍隊是不會去管思想界的事情了。

他們只在乎兩件事情軍費和軍功。

劉徹自然清楚這一點。

所以,他拉攏軍隊的辦法非常簡單。

他擡起頭看向所有的武苑師生,道:“朕近日讀史,知臨邛關塞之外,有西南夷,曾於楚秦之時,爲我中國之土,今西南諸國,或陷於愚昧,或長於山林之中,不知王化,也不明於禮樂,朕聞之甚爲痛心

!”

“朕爲天下王,做百姓民父母,凡四海之內,昭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八荒之中,六合之內,其民莫不爲朕之子民,今西南淪於愚昧,陷於蠻荒,朕即做天下王,豈能不拯之乎?”

這就是古代中國王朝的霸道之處了!

無論是輿論,還是皇帝,都覺得,全世界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的領土。

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之上,那中國征服世界,就是正義的神聖事業。

正是在這個理論指導下,古代中國,將它所能征服的所有已知世界全部征服。

只要能種田的地方,最後都成了中國的一部分。(~^~)

第1165節 上吧!主父偃!第746節 趙佗入朝(3)第1539節 驚慌的世界(2)第721節 原委第1288節 上谷之戰(2)第1317節 運動戰(1)第743節 忽悠第983節 俘虜的改造(1)第355節 決定第1355節 最後的白狼騎(1)第958節 河套戰略(2)第1041節 河陰之戰(1)第1362節 三個世界(1)第412節 考舉(5)第1179節 直臣第969節 移風易俗第636節 新學派?(5)第231節 天子的考驗第632節 新學派?(1)第117節 李廣的誓言第53節 條候第540節 駱郢歸心第822節 漢家君臣盡歡顏(1)第51節 競爭對手第789節 馬邑會戰(3)第864節 回扣第122節 過繼(3)第1211節 新法家(4)第233節 寧成的覺悟第1464節 甜棗第8節 家宴(上)第530節 帝國主義(1)第574節 來自羅馬第45節 鑄幣第199節 要走正路啊第41節 科舉的土壤第1168節 藝術(2)第326節 選秀(1)第1011節 特務政治的開端(1)第1006節 繳文第904節 少府的成果(3)第1365節 瓜分第1597節 太初曆第916節 哭廟(2)第499節 問題第998節 晁錯遇到了對手了第6節 推恩(中)第1315節 透露第1055節 安東的狂歡(1)第95節 進擊的文青(1)第786節 洗腦(2)第619節 羣魔亂舞(2)第137節 替罪羔羊第920節 從此朕既國家(2)第1503節 接班(1)第159節 三個條件第1324節 抉擇(2)第265節 百家興衰第416節 匈奴公主(3)第96節 進擊的文青(2)第353節 太子之怒(2)第929節 探尋第948節 整頓(3)第261節 人口爆炸帶來的思考第76節 黑心第813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1)第1398節 失望第1471節 在安東(3)第837節 軍臣的條件(1)第63節 修改第464節 大朝儀(4)第645節 匈奴使者——伊稚斜(1)第1563節 猛虎出籠第442節 人口倒逼戰爭第1310節 協議第1289節 上谷之戰(3)第813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1)第1285節 匈奴‘神騎’(1)第291節 忽悠匈奴人(2)第356節 緣由第62節 奏疏與汲黯第1481節 伍被的野望第1310節 協議第453節 朝鮮之戰(2)第1243節 軍臣的想法第488節 移民(1)第1374節 破而後立(2)第1272節 昨夜夢漁陽第330節 第二次考舉(1)第1288節 上谷之戰(2)第1280節 戰上谷(1)第791節 背叛與忠臣(2)第541節 酷吏(1)第315節 天下英雄入吾甕中(1)第1362節 三個世界(1)第1235節 世界從此改變(2)第656節 南巡(1)第567節 風暴(3)第764節 我注經典與經典注我
第1165節 上吧!主父偃!第746節 趙佗入朝(3)第1539節 驚慌的世界(2)第721節 原委第1288節 上谷之戰(2)第1317節 運動戰(1)第743節 忽悠第983節 俘虜的改造(1)第355節 決定第1355節 最後的白狼騎(1)第958節 河套戰略(2)第1041節 河陰之戰(1)第1362節 三個世界(1)第412節 考舉(5)第1179節 直臣第969節 移風易俗第636節 新學派?(5)第231節 天子的考驗第632節 新學派?(1)第117節 李廣的誓言第53節 條候第540節 駱郢歸心第822節 漢家君臣盡歡顏(1)第51節 競爭對手第789節 馬邑會戰(3)第864節 回扣第122節 過繼(3)第1211節 新法家(4)第233節 寧成的覺悟第1464節 甜棗第8節 家宴(上)第530節 帝國主義(1)第574節 來自羅馬第45節 鑄幣第199節 要走正路啊第41節 科舉的土壤第1168節 藝術(2)第326節 選秀(1)第1011節 特務政治的開端(1)第1006節 繳文第904節 少府的成果(3)第1365節 瓜分第1597節 太初曆第916節 哭廟(2)第499節 問題第998節 晁錯遇到了對手了第6節 推恩(中)第1315節 透露第1055節 安東的狂歡(1)第95節 進擊的文青(1)第786節 洗腦(2)第619節 羣魔亂舞(2)第137節 替罪羔羊第920節 從此朕既國家(2)第1503節 接班(1)第159節 三個條件第1324節 抉擇(2)第265節 百家興衰第416節 匈奴公主(3)第96節 進擊的文青(2)第353節 太子之怒(2)第929節 探尋第948節 整頓(3)第261節 人口爆炸帶來的思考第76節 黑心第813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1)第1398節 失望第1471節 在安東(3)第837節 軍臣的條件(1)第63節 修改第464節 大朝儀(4)第645節 匈奴使者——伊稚斜(1)第1563節 猛虎出籠第442節 人口倒逼戰爭第1310節 協議第1289節 上谷之戰(3)第813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1)第1285節 匈奴‘神騎’(1)第291節 忽悠匈奴人(2)第356節 緣由第62節 奏疏與汲黯第1481節 伍被的野望第1310節 協議第453節 朝鮮之戰(2)第1243節 軍臣的想法第488節 移民(1)第1374節 破而後立(2)第1272節 昨夜夢漁陽第330節 第二次考舉(1)第1288節 上谷之戰(2)第1280節 戰上谷(1)第791節 背叛與忠臣(2)第541節 酷吏(1)第315節 天下英雄入吾甕中(1)第1362節 三個世界(1)第1235節 世界從此改變(2)第656節 南巡(1)第567節 風暴(3)第764節 我注經典與經典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