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8節 失望

望着朱買臣,劉徹忽然心裡一動,好奇的問道:“卿是何門高徒?”

劉徹這個問題一出,場外,無數人的目光就聚集了過來。

在這一刻之前,朱買臣的表現,不說特別優秀,起碼也當得上不錯的評價。

更何況,他還引起了天子的興趣。

僅僅是這一個條件,就足可爲他加分。

這樣一個人,儘管年紀有些大了,但,若他是我家的弟子,卻還是可以適當的調撥一些資源進行培養,有着天子的關注和青睞,未來怎麼着,也是一地兩千石郡守的格局!

儒法和黃老各派的巨頭都是如此想着。

也由不得他們不去這樣思考。

當今天下格局,就是儒法黃老三足鼎立,共同秉政。

墨家、雜家則在野虎視眈眈。

任何一個學派,稍微不努力,就會被人拉下馬。

想在這場戰國後最大的思想競爭和道統之戰中勝出,每一分力量都需要珍惜,每一個人才都需要把握。

不然,就要被人挖牆腳!

“回稟陛下……”朱買臣卻是長身一拜,挺直了胸膛,驕傲的說道:“臣本學的是《春秋公羊》,然,到了安東之後,臣深以爲,若興國安邦,莫不如以雜家之學調和……”

他這話一出,整個會場都有些嗡嗡嗡的議論聲。

雜家?

呂不韋搞的那個學派?

不是早就已經銷聲匿跡,至少也是衰微至極了嗎?

唯有消息靈通之人,面帶慎重。

雜家,已經在安東死灰復燃,並且蓬勃發展的事情,他們自然有所耳聞。

尤其是儒家各派,都聽說過,孔子後人移居朝鮮,受命教化朝鮮之民,結果被當地的平壤學苑打的節節敗退之事,以至於奉祀君的三世孫孔安國躲到了山裡,沉迷於煉丹修仙之事……

好好的孔子後人,居然學起了老莊學派避世。

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而這平壤學苑,正是雜家在安東的大本營。

號稱有弟子三千,賢達七十六人。

影響力遍佈整個安東都護府,甚至,沿着海洋航路向着遼東、遼西和燕薊滲透。

之所以現在還沒有被天下廣爲所知,實在是劉徹曾經給許九下了一個指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顯然,雜家也聽了進去,於是,一直以來不刻意的宣傳自己,給廣大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的人們造成了一種假象。

但,每一個去過安東,去過朝鮮的人,都必定不會忽視雜家的可怕潛力。

現在,這個學派在安東全境,幾乎就是無可睥睨的霸主。

無論儒法,都在它面前一敗塗地。

這雖然與安東的特殊環境有關,但卻也說明了雜家的強大生命力。

劉徹聽了朱買臣的回答,感覺更有意思了。

“雜家……嘿嘿……”他在心裡笑了一聲。

今生,整個世界都已經被他搞得面目全非了。

就如這朱買臣,在前世是儒家的大拿。

特別是他陷害張湯,導致法家最後一位在中央的巨頭垮臺,儒家從此佔據了絕對優勢。

而如今,此人卻入了雜家,還與張湯變成了好基友。

這未來天下局勢變化,真的是難以言說了。

不過,無論如何,不管這朱買臣的私德和爲人究竟如何。

此人的業務能力和手腕,是不差的。

而且,倘若劉徹沒記錯的話,朱買臣還是閩越問題專家。

想了想,劉徹就有了決定,對朱買臣道:“朕聽說,朱愛卿是會稽人?”

“啓奏陛下,臣祖籍吳縣,當年吳逆背主,臣爲避戰亂,遷居會稽富春……”朱買臣拜道。

“這樣啊……”劉徹頓了頓問道:“卿既是會稽人,那卿可知,會稽地方之弊政?”

“啓奏陛下,臣以爲,會稽之弊……”在心裡面稍微想了想,朱買臣就果斷答道:“主要有三!其一曰:民智不開,技術落後,無中原器械之利!”

作爲吳人,而且,出生於最底層,朱買臣的整個人生的大部分都是在吳國渡過的。

他非常清楚,舊吳之地的弊端。

吳越平原,地勢開闊,水網密佈,與北方不同,這裡的主要栽培作物是水稻。

大部分的土地都是水田。

民衆的耕作方式,乃是所謂的‘火耕水耨’。

火耕者,放火燒草,將稻田裡的雜草燒燬,以此肥田;水耨者,在播種了水稻後,等田中雜草長起來,立刻放水倒灌進田裡,淹死那些雜草,使得田裡的水稻沒有競爭對手。

這種粗放的耕作模式,與中原地區數百年前的刀耕火種有些類似。

總之,就是看天吃飯。

是以,吳越之地,儘管號稱是‘果蕆蠃蛤,食物常足。故偌窳蝓生,而無積聚,飲食還給,不憂凍餓’。

但,實際情況卻是常常發生饑荒。

與北方不同,北方的饑荒是因爲旱災,而吳越的饑荒,卻是因爲水災。

因爲當地水網密集,湖泊大澤無數。

所以,每次一發洪災,立刻就是千里汪洋。

受災者,常常以十萬、數十萬爲單位。

餓殍者延綿百里!

更可怕的是,疫病橫行,人民沒有健康保障!

而偏偏,在北方發展起來的各種農業技術和器械,在吳越地區,幾乎沒有用武之地。

這就導致了,儘管朝廷這幾年大量派遣官員前去,但,地方經濟卻遲遲不能發展。

“其二曰:巫蠱神婆,淫祀橫行!”朱買臣說到這裡時,幾乎是咬牙切齒。

他人生大部分的不幸,都是起於巫蠱神婆。

他的父親,他的兄弟,都是因爲聽信了巫蠱神婆的謊話,貽誤病情而亡。

對於巫蠱神婆,他可謂是恨之入骨。

“其三曰:豪族兼併,小民無立錐之地!”朱買臣再拜道。

吳越地區,在從前,吳王劉濞在的時候,兼併之事就已經氾濫成災了。

只是當初,吳王經常組織無地百姓開墾荒地,如此才能勉強維繫局面。

但,吳王一死,沒有了組織者,當地的兼併情況就變得非常惡劣了。

更麻煩的是,由於沒有了吳王劉濞的財力支持,當地的水利系統漸漸崩壞,而且,由於水災連年不絕,那些新開墾的土地被大自然不斷奪回。

失地農民越來越多。

僅僅在安東地區,來自吳越的移民就已經佔了主流。

劉徹聽着朱買臣的話,也是點點頭。

吳越地區,劉徹這些年空降了上千的官員過去,甚至還派了顏異去坐鎮。

只是可惜,除了在打擊淫祀一事和控制血吸蟲上有所成就外,其他方面,可謂是搞得非常糟糕。

特別是在會稽郡和豫章郡,由於顏異的儒家思維,導致了當地豪族不斷坐大,侵蝕和搶奪底層人民的生活空間。

顏異面對這個情況,雖然急的滿頭大汗,但卻束手無策。

只能是不斷要求劉徹從中央撥款,或者組織無地百姓遷徙去安東。

僅僅是去年一年,就有超過三萬無地百姓,遷徙去了安東。

雖然說,吳越的地主豪強們在客觀上起到了幫助劉徹開發安東的作用。

但,說到底,吳越地區和江南地區,也是中國之土,也是需要大量人口的。

他們再這麼玩下去,一旦會稽和豫章人口下降到一定數字,那山裡面的越人部落就要出來搶地盤了。

況且,身爲統治者,劉徹已經無法容忍當地的情況繼續惡化下去了。

本來,劉徹都打算,是不是要派王溫舒或者尹齊過去,砍一波人頭。

如今,既然朱買臣跳出來,說的還有鼻子有眼,劉徹就決定再聽聽專家的意見。

“以卿之見,要除此三弊,當如何爲之?”劉徹問道。

而劉徹這一問,立刻就引得全場都轟動了起來,朱買臣更是激動不已。

自古君王問政,都不是小事!

孝公問政商君,秦國變法;楚悼王問吳子楚之弊,楚國兵法……

即使最後君王不用,這樣的問對,也足以影響國家政策。

就像當年賈誼與太宗,晁錯和先帝之間的問對。

“啓奏陛下,臣雖愚鈍,但蒙陛下厚愛,不敢不肝腦塗地,願以陋見,謹奏君前!”朱買臣深深的一拜,然後道:“欲啓民智,莫不如以教化,教化莫不如宣明法令,臣願請陛下,遣御史團,巡視吳越各郡,深入閭里,宣達朝廷法令,陛下赦令,使人皆知漢家威儀!”

至於教育那種事情……哪怕在素來以貧民和底層民衆代言人自稱的雜家,也是深深的覺得,那是士大夫,至少也是中小地主家庭的權力,泥腿子什麼的,不需要識字,只需要知道國家威嚴就可以了。

劉徹聽着,卻是有些錯愕:“吳人竟不知漢法?”

“不知……”朱買臣深深的拜道:“自古吳越,宗族法大於國法……”

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自楚以來,吳越就是地方勢力最爲強大的地方。

哪怕是吳王夫差,越王勾踐,也無法降服這些草頭王。

楚國在戰國後期兼併這一地區,但根本就沒有過實際控制——況且,楚國當時自己自身都難保。

秦並天下,雖然用刀子,殺了一批人。

但效果嘛……

看看後來秦末大亂,崛起此地的那些草頭王你就知道,其實也就那樣。

漢興以來,當地數次城頭變幻大王旗。

雖然經過吳王劉濞的鐵腕打擊,地方宗族力量有所蟄伏,但吳王一死,立刻死灰復燃,捲土重來。

這些年,吳越地區之所以沒有出亂子。

一是因爲漢室國家力量強大,三越臣服,特別是東海國的內附,帶來的紅利,緩解了當地的社會矛盾,二則有着安東這塊海綿,不斷吸納無地百姓,不然,這地方就是一個火藥桶。

而如今,在會稽郡和豫章郡,因爲顏異之故,當地的儒家範圍很強。

這有好處——當地的文化範圍很濃厚,楚詩派和衰敗中的魯儒都進入該地,開辦學苑,吸收地主貴族的子侄。

但壞處就是,儒家範圍太強,於是,宗族力量膨脹。

畢竟,顏異是君子。

而君子,肯定不喜歡殺人。

如今,劉徹更是驟然聽說了吳越地區,居然連漢法都不曾普及,頓時眉頭緊皺。

法家的大臣和貴族們,也都是面面相覷,不敢相信,黃老派也是頗爲不滿。

唯有儒家惴惴不安。

沒辦法,當今天下的普世價值之一,就是——宣明教化。

國家對於官員的要求裡,最重要的,也是:宣讀律令。

而且這個傳統不獨是秦漢纔有的。

在戰國時期,變法的各國,變法開始的第一個舉動就是——宣明法令!

就連失敗的吳起變法的第一條就是——制定法律必須公之於衆,並且要使得官民全部明白知曉。

而這也是變法成功的關鍵。

畢竟,若你制定的法律別人都不知道,這叫什麼變法?

關起門自娛自樂嗎?

如今,在關中,每一條新的法律和修改,都必須在村亭公示,且由官吏宣讀三日,極盡一切可能,讓百姓知道——國家頒佈/修改了法律,千萬注意。

是以人們很難想象,一個法律不被百姓知道的地方,官府能有什麼威權?

這也是儒家尷尬的地方。

儒家重君子,君子的意思就是——既然是君子那就是好人,既然是好人,那肯定道德MAX,既然道德max,那就不需要監督和催促。

“唉……”劉徹深深嘆了口氣:“朕今日始知,竟有王道所不及之處……”

“卿繼續……”劉徹揮手道。

在心裡面,劉徹已經決定派遣調查團,前去會稽和吳越調查了。

若果真如此,那顏異就可以回來了。

看到劉徹的這個神情,儒家各派的巨頭,在心裡面頓時深恨了朱買臣。

因爲,倘若,一旦天子因此對顏異失望,那麼,儒家就要遭受重創!

“除此之外,臣愚以爲,少府還當遣良工巧匠,至於江南吳越之地,因其地,就其勢,制其器……”朱買臣絲毫不知,他此刻已經羣嘲了整個儒家,他自信滿滿,而且越說越有信心。

因爲他生於吳地,長於吳地,而且來自最底層。

當地的地方情況,他了然於胸。

第439節 收買(4)第1274節 不教胡馬度燕山(1)第617節 不負初心第70節 早朝(3)第1210節 新法家(3)第1506節 遊說(1)第413節 考舉(6)第1041節 河陰之戰(3)第259節 破逐鹿之妄說第857節 撫卹(2)第411節 考舉(4)第1236節 開萬世之太平(1)第42節 長漂第202節 周陽由的末日(1)第1058節 大鐵礦第522節 滄海君的迷茫第1318節 運動戰(2)第1344節 武以止戈第74節 豬隊友們第1506節 遊說(1)第615節 洗錢第553節 繡衣衛改革(1)第967節 新生命與新機械第166節 周陽由的狠辣第830節 十面埋伏(4)第87節 萬石君第925節 授田第1211節 儒家的反擊(1)第1552節 官制改革(1)第577節 漢匈必有一戰!第442節 人口倒逼戰爭第406節 詔書與三老第43節 貓膩第1173節 真正目的第1446節 正確的道路第1104節 匈奴的抉擇(2)第671節 磨礪表弟第189節 佈置第123節 蒼鷹第752節 遠航(1)第1503節 接班(1)第342節 背鍋俠(1)第1122節 前進吧!墨家!(1)第393節 和親第720節 拿錯劇本的儒家(3)第725節 進擊的二世祖(1)第328節 選秀(完)第361節 微服(4)第1307節 嬰兒潮第1529節 刷經驗(1)第229節 爭鋒相對第1416節 萬般皆下品,唯有武勳高第1410節 河套的開發(1)第1548節 諸儒第1302節 我死以後,哪管洪水滔天第793節 廟算(2)第1398節 雜家官僚(1)第1402節 朱買臣的辦法第815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3)第928節 薄世的麻煩第580節 張蒼去世第724節 統一戰略第1428節 在大夏(2)第753節 遠航(2)第1149節 絕望的匈奴人(1)第1190節 權勢、學術、錢(1)第301節 張蒼的託付第29節 彌補疏漏第三四十三節 背鍋俠3第5節 推恩(上)第963節 搶手的墨家士子第834節 匈奴的未來(3)第21節 招攬人才第1536節 居延(1)第1291節 崩潰的開始(2)第281節 迷霧第618節 羣魔亂舞(1)第184節 蠢貨第791節 背叛與忠臣(2)第1018節 戰前準備(4)第383節 詔諭第646節 匈奴使者——伊稚斜(2)第1571節 匈奴的第三條道路(1)第555節 墨家復興第630節 溫言在口(5)第443節 儒家的困境第1358節 自作孽第296節 迷霧第1083節 撤退第1166節 決心第695節 學閥們的狂歡第533節 釐定歷史第858節 我的父親是個大英雄(1)第703節 淘金浪潮(1)第812節 王牌對王牌(3)第1565節 蠱惑西南諸國第1148節 壞水第747節 國葬(1)第355節 決定第1039節 呼衍當屠的決斷
第439節 收買(4)第1274節 不教胡馬度燕山(1)第617節 不負初心第70節 早朝(3)第1210節 新法家(3)第1506節 遊說(1)第413節 考舉(6)第1041節 河陰之戰(3)第259節 破逐鹿之妄說第857節 撫卹(2)第411節 考舉(4)第1236節 開萬世之太平(1)第42節 長漂第202節 周陽由的末日(1)第1058節 大鐵礦第522節 滄海君的迷茫第1318節 運動戰(2)第1344節 武以止戈第74節 豬隊友們第1506節 遊說(1)第615節 洗錢第553節 繡衣衛改革(1)第967節 新生命與新機械第166節 周陽由的狠辣第830節 十面埋伏(4)第87節 萬石君第925節 授田第1211節 儒家的反擊(1)第1552節 官制改革(1)第577節 漢匈必有一戰!第442節 人口倒逼戰爭第406節 詔書與三老第43節 貓膩第1173節 真正目的第1446節 正確的道路第1104節 匈奴的抉擇(2)第671節 磨礪表弟第189節 佈置第123節 蒼鷹第752節 遠航(1)第1503節 接班(1)第342節 背鍋俠(1)第1122節 前進吧!墨家!(1)第393節 和親第720節 拿錯劇本的儒家(3)第725節 進擊的二世祖(1)第328節 選秀(完)第361節 微服(4)第1307節 嬰兒潮第1529節 刷經驗(1)第229節 爭鋒相對第1416節 萬般皆下品,唯有武勳高第1410節 河套的開發(1)第1548節 諸儒第1302節 我死以後,哪管洪水滔天第793節 廟算(2)第1398節 雜家官僚(1)第1402節 朱買臣的辦法第815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3)第928節 薄世的麻煩第580節 張蒼去世第724節 統一戰略第1428節 在大夏(2)第753節 遠航(2)第1149節 絕望的匈奴人(1)第1190節 權勢、學術、錢(1)第301節 張蒼的託付第29節 彌補疏漏第三四十三節 背鍋俠3第5節 推恩(上)第963節 搶手的墨家士子第834節 匈奴的未來(3)第21節 招攬人才第1536節 居延(1)第1291節 崩潰的開始(2)第281節 迷霧第618節 羣魔亂舞(1)第184節 蠢貨第791節 背叛與忠臣(2)第1018節 戰前準備(4)第383節 詔諭第646節 匈奴使者——伊稚斜(2)第1571節 匈奴的第三條道路(1)第555節 墨家復興第630節 溫言在口(5)第443節 儒家的困境第1358節 自作孽第296節 迷霧第1083節 撤退第1166節 決心第695節 學閥們的狂歡第533節 釐定歷史第858節 我的父親是個大英雄(1)第703節 淘金浪潮(1)第812節 王牌對王牌(3)第1565節 蠱惑西南諸國第1148節 壞水第747節 國葬(1)第355節 決定第1039節 呼衍當屠的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