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奇襲湖南

護國軍第一梯隊、第二梯隊以及第三梯隊的部分支隊,經過整整七天時間的快速行軍,於十一月底的時候終於開抵湖南西南地區。即便湖南同樣是中華革命黨重點策劃破壞行動的區域,但一則人力有限,二則湖南的革命勢力與擁戴護國軍政府的民間力量實在過於薄弱,最終還是沒能掀起什麼風浪。

不僅如此,有鑑於廣西目前的情況,革命勢力與護國軍零散的部隊都遭到嚴重的打擊,若不是因爲惦記着蔡鍔率領主力部隊會趕赴湖南,只怕革命黨人早就選擇放棄湖南了。

早在成都和瀘州集結的時候,蔡鍔心中其實已經有了一個詳細的戰略圖樣。如果陳宦一開始主動進攻成都,倒是有可能將四川設置爲主戰場,目的就是吸引北洋軍正面與護國軍交戰,蔡鍔這邊以主力全力以赴圍剿陳宦的中央軍,給予致命一擊。

儘管有可能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可一旦陳宦的中央陸軍十五師遭到全殲,給整個北洋乃至全國上下都會造成極其重大的影響,到時候護國軍於大局觀瞻上肯定會佔盡優勢。只可惜陳宦也不知道發什麼奇想,竟然一開始就沒打算輕取成都,反而連瀘州都拱手想讓,集合兵力退守重慶,擺出一副壓陣的姿態來。

於是,四川成爲主戰場的意義蕩然無存。陳宦在戰術層面上先輸了一折,但是在戰略層面上反而又取得了一定優勢。包括蔡鍔在內,護國軍衆多將領都無法確定陳宦是故意如此,又或者是不經意間的弄巧成拙。

如今蔡鍔只能先穩住四川的局勢,確保陳宦是真的只會龜縮重慶,從而轉向以湖南爲主戰場,力圖突破長沙和岳陽防線,然後取道進逼湖北。相對而言,若以四川爲主戰場那便是以硬碰硬,強調速戰速決,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國內大局觀瞻的聲勢;而以湖南爲主戰場的話,則是精準的利用北洋軍內部矛盾,從而以巧制勝。

湖南的矛盾由來已久,主要矛盾的對象便是湖南將軍湯薌銘和軍務會辦吳佩孚。

吳佩孚與陸榮廷有着極其相似的遭遇,那就是都在二次革命時下了苦功夫來鎮壓革命,二人的目的都是希望能佔據新的地盤。結果二人皆大失所望,只能以費力不討好來形容。然而相比之下,雖然廣東讓龍濟光插了一手,不過陸榮廷好歹還是竊得了部分地盤。倒是吳佩孚非但沒能夢寐以求的當上湖南督軍,反而還被沒收了兵權,強制編入中央陸軍十二師,成了湯薌銘的部將。

這其中的怨氣不言而喻!

從去年到今年,吳佩孚一直在爲這件事鬧情緒,在湖南省內的民政、軍政上要麼是甩手什麼都不管,要麼是暗中與湯薌銘對着幹。爲此吳佩孚的老上司曹錕也曾經鬧了一些脾氣,連發了好幾封電文到北京爲吳佩孚說情有理。

以曹錕爲首的這一脈北洋直系勢力,便是由湖南督軍之爭爲始,埋下了推翻袁世凱統治權從而重新建立北洋秩序的禍心。

在湖南革命軍的接應之下,護國軍第一梯隊、第二梯隊的先頭部隊先在懷化完成集結,並且以懷化爲銜接四川與湖南的後勤樞紐。等到懷化這邊一切都安排妥當,隨後蔡鍔親自帶領兩個梯隊的先頭部隊向邵陽挺進。

根據中華革命黨以及護國軍早在一個月前散播出去的眼線蒐集情報,目前湖南的北洋軍一共是三支部隊。一路上原先譚延闓的部隊,不過譚延闓本人從始至終都沒能駕馭住這支武裝力量,部隊無非是推舉譚延闓做精神領袖罷了,實際的操控權依然是在下面幾個旅長、團長手裡。另外一路是吳佩孚的前北洋軍二十九師,不過去年已經被整編到中央軍十二師番號之下。第三路則是湯薌銘的本部人馬,包括水師和新編陸軍兩個部分。

實際上吳佩孚和湯薌銘在名義上是一支部隊,可吳佩孚向來擁兵自重,之前二十九師老部下們也都唯吳佩孚馬首是瞻,根本不聽從湯薌銘這個中央軍師長的命令。二十九師被拆成了一個旅和一個團的編制,但基本上還是按照之前師部的那一套制度在辦事。

在去年袁世凱制訂的中央軍編練計劃中,其他十五個師多多少少都能按照程序把一套章程都走完,該訓練的訓練,該整編的整編,該補充的補充。唯獨湖南這邊是鬆鬆散散,至今僅僅只能算是把番號更換清楚,吳佩孚的舊部甚至都沒有進行重新的整訓。

儘管吳佩孚和湯薌銘不合,但是兩個人的部隊是各自分開劃定防區,最起碼在應付護國軍進攻方面還是有一個有跡可循的條理。以長沙爲中心,及其長沙周邊的重要城鎮,全部都是由吳佩孚掌控。如今護國軍首當其衝的邵陽就駐紮着吳佩孚麾下的一個團。

蔡鍔在帶兵方面自然是有一套,大老遠從雲南迂迴到四川,又從四川偷偷摸摸轉移到湖南,一路上前前後後雖然耗費了大半個月的時間,可也做到了行雲流水、一絲不苟。直到蔡鍔開始向邵陽發起進攻時,長沙才收到護國軍已經轉戰來到湖南的消息。

吳佩孚吃驚不小,暗恨這段時間光顧着跟湯薌銘鬥氣,竟然疏於防務工作,就這麼讓蔡鍔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同時他也對四川的十五師感到很是惱火,蔡鍔大約五萬的兵力從眼皮子底下開始轉移,重慶竟然連一封電報都不發過來。

大敵當前,吳佩孚顧不上什麼面子問題,倉皇的向岳陽連發七、八封電文,請求湯薌銘趕緊着手安排增援和後勤支持的工作。在這個時刻他好歹還是能分得清楚公私輕重,要是連長沙都守不住,今後連一點爭奪湖南的本錢都沒有了。之後,他又緊急調動麾下主力部隊在長沙西南方向設置陣地,心中已然決定放棄邵陽,但是務必在長沙西南防線完成佈置之前,還得多拖延一段時日——

【最近天好熱啊!沒空調,沒風扇,迷迷糊糊神志不清!】

第113章 ,逐步事變第81章 ,兩淮擴軍第19章 ,擢王懷慶第94章 ,入股開灤第107章 ,保存名義第54章第73章 ,私見張謇第15章 ,事發突然第80章 ,緊急行動第6章 ,暗藏勢力第58章 ,分開進貨第29章 ,灤州馳援第23章 ,暗中行動第70章 ,堂上之爭第105章 ,會戰序幕第92章 ,提前預手第49章 ,信使突來第71章 ,英式裝備第42章 ,分配防區第28章 ,兩頭態度第63章 ,招募改制第43章 ,交心之談第72章 ,突發事件第9章 ,內部矛盾第93章 ,鄭州事變第96章 ,打探消息第42章 ,賭桌話談第19章 ,趁勢而起第26章 ,拼上一把第60章 ,訓練方案第77章 ,顧秉鈞言第47章 ,護國帷幕第46章 ,集權之見第39章 ,袁氏家宴第40章 ,新的編制第29章 ,軍紀之亂第41章 ,當衆翻臉第90章 ,擬兩部分第69章 ,一戰前夕第80章 ,灤州會議第96章 ,打探消息第112章 ,突破孝感第33章 ,一波又起第8章 ,畢業策論第49章 ,信使突來第39章 ,袁氏家宴第8章 ,會見蔡鍔第4章 ,別有圖謀第17章 ,遇孫連仲第47章 ,會衆豪紳第33章 ,擒賊擒王第30章 ,唐氏雲南第14章 ,少壯北洋第53章 ,暫定行程第79章 ,先禮後兵第57章 ,華中綢繆第52章 ,西南事變第16章 ,兩頭行動第91章 ,成立典禮第11章 ,起事前夕第25章 ,後來居上第51章 ,剖心之言第15章 ,挑明來幹第6章 ,標部會談第64章 ,楊度試探第37章 ,逼上梁山第21章 ,公所典禮第66章 ,帝制進言第12章 ,栽贓嫁禍第68章 ,着手鋪墊第42章 ,一聲令下第24章 ,無心無意第100章 ,連夜突進第93章 ,藉機而入第8章 ,似有變故第78章 ,礦務公司第48章 ,河南新策第8章 ,不做不休第43章 ,返回灤州第22章 ,魚龍混雜第25章 ,標部會後第91章 ,募工募役第97章 ,日軍困境第93章 ,大膽之舉第91章 ,成立典禮第26章 ,統制試探第64章 ,臨時告誡第41章 ,再訪張府第9章 ,內部矛盾第89章 ,前線準備第60章 ,北洋新星第46章 ,輿論攻勢第14章 ,總鎮反應第46章 ,輿論攻勢第76章 ,各有活動第39章 ,中秋北京第23章 ,暗中行動第2章 ,進攻丹東第77章 ,神秘來賓第6章 ,日本妥協
第113章 ,逐步事變第81章 ,兩淮擴軍第19章 ,擢王懷慶第94章 ,入股開灤第107章 ,保存名義第54章第73章 ,私見張謇第15章 ,事發突然第80章 ,緊急行動第6章 ,暗藏勢力第58章 ,分開進貨第29章 ,灤州馳援第23章 ,暗中行動第70章 ,堂上之爭第105章 ,會戰序幕第92章 ,提前預手第49章 ,信使突來第71章 ,英式裝備第42章 ,分配防區第28章 ,兩頭態度第63章 ,招募改制第43章 ,交心之談第72章 ,突發事件第9章 ,內部矛盾第93章 ,鄭州事變第96章 ,打探消息第42章 ,賭桌話談第19章 ,趁勢而起第26章 ,拼上一把第60章 ,訓練方案第77章 ,顧秉鈞言第47章 ,護國帷幕第46章 ,集權之見第39章 ,袁氏家宴第40章 ,新的編制第29章 ,軍紀之亂第41章 ,當衆翻臉第90章 ,擬兩部分第69章 ,一戰前夕第80章 ,灤州會議第96章 ,打探消息第112章 ,突破孝感第33章 ,一波又起第8章 ,畢業策論第49章 ,信使突來第39章 ,袁氏家宴第8章 ,會見蔡鍔第4章 ,別有圖謀第17章 ,遇孫連仲第47章 ,會衆豪紳第33章 ,擒賊擒王第30章 ,唐氏雲南第14章 ,少壯北洋第53章 ,暫定行程第79章 ,先禮後兵第57章 ,華中綢繆第52章 ,西南事變第16章 ,兩頭行動第91章 ,成立典禮第11章 ,起事前夕第25章 ,後來居上第51章 ,剖心之言第15章 ,挑明來幹第6章 ,標部會談第64章 ,楊度試探第37章 ,逼上梁山第21章 ,公所典禮第66章 ,帝制進言第12章 ,栽贓嫁禍第68章 ,着手鋪墊第42章 ,一聲令下第24章 ,無心無意第100章 ,連夜突進第93章 ,藉機而入第8章 ,似有變故第78章 ,礦務公司第48章 ,河南新策第8章 ,不做不休第43章 ,返回灤州第22章 ,魚龍混雜第25章 ,標部會後第91章 ,募工募役第97章 ,日軍困境第93章 ,大膽之舉第91章 ,成立典禮第26章 ,統制試探第64章 ,臨時告誡第41章 ,再訪張府第9章 ,內部矛盾第89章 ,前線準備第60章 ,北洋新星第46章 ,輿論攻勢第14章 ,總鎮反應第46章 ,輿論攻勢第76章 ,各有活動第39章 ,中秋北京第23章 ,暗中行動第2章 ,進攻丹東第77章 ,神秘來賓第6章 ,日本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