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三兩天內

在北京的田文烈這段時間一直憂愁不已,一方面是因爲北洋目前的處境,另外一方面也是擔憂大皇帝陛下的身體狀況,除此之外還有對目前灤州局勢的操心。前兩者自然不必多說,他骨子裡視袁世凱爲恩人,自然要全心全意的爲其分擔。而後者正是因爲袁肅這段時間擺明了架勢,開始直接與昔日舊部聯繫,已然是要重新接管中央第一兵團和是中央第十師。

要說不在乎丟掉這些兵權那是假話,田文烈理所當然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權力,尤其是在眼前這個需要自己效力的時候。他很懷疑袁肅在這個時候突然開始爭權的動機,爲此在灤州方面也做了一定的爭取,可惜顯然是杯水車薪。

有鑑於此,田文烈最終還是把灤州的情況上報到了新華宮,不管是希望袁世凱出面解決問題也好,又或者是提前打一聲招呼也好,自己能做的僅僅只有這麼多了。

新華宮這段時間所忙碌的都是決定國家變局的大事情。袁世凱抱病在身依然堅持親自迎接段祺瑞,並且與其進行長達三個鐘頭的會談。段祺瑞的態度依然很堅決,無論袁世凱希望他出面幫什麼忙,前提條件就是取消帝制。

談話結束之後,袁世凱身體再次受到一定刺激,離開會議室時還是由兩名侍從左右攙扶。也因此不難看出,其實這次談話並沒有什麼好的結果。不過袁世凱心中多少還是感到欣慰,畢竟段祺瑞雖然要求自己取消帝制,但依然表示取消帝制之後會支持自己繼續出任大總統,這等忠心實在是難能可貴,尤其是在對比目前北洋內部的局勢而言。

到了一月二十七日這天,袁世凱這才與段祺瑞達成了初步的協議,他表示可以接受取消帝制的建議,但是在此之前最起碼要先取締漢口的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他當不了這個皇帝,也絕不會讓曹錕撿到任何便宜。

對於段祺瑞而言,他早先就已經看不慣曹錕私底下搞一些陰謀詭計。當初他或許是因爲一時情緒,又或許是並不能確定曹錕真實的意圖,所以纔沒有提前把這件事揭露出來。縱然要反對帝制,也不至於拿北洋來做賭注,只能說曹錕的行爲大有離經叛道。

所以袁世凱希望能先壓制漢口聲勢這一點,段祺瑞自然是很同意。

但是考慮目前曹錕的氣焰,顯然是不可能通過談判對話來化解矛盾。曹錕已然孤注一擲,哪怕到最後只剩下他一個人,依然會堅持對抗下去。更何況他很清楚自己不可能只剩下一個人,哪怕再不濟還有南方那些革命陣營能夠互爲犄角。

也正是因爲考慮到這一層原因,段祺瑞和袁世凱不得不考慮預先準備採取軍事行動。

當然,即便是要採取軍事行動,事先也一定要打好政治上面的基礎。於是在段祺瑞與袁世凱達成初步合作意向之後,段祺瑞立刻開始四處奔走,儘可能去說服那些保持中立以及站在漢口立場上的那些北洋官僚,轉而拉攏這些人繼續支持袁世凱這邊。

又過了一天的時間,田文烈彙報灤州情況的消息便傳到了袁世凱這邊。

袁世凱在見過田文烈之後,對此事同樣感到很是憂愁。不過他沒有雷霆大怒,一方面是因爲自己現在的身體狀況不允許,另外一方面則是也考慮到這一切都是因果關係。他承認在過去一個月時間裡,思想上發生了許多轉變,回憶了過往的種種,又仔細迅速了目前的情況。不得不說有因就有果。

當初要不是擺了吳佩孚一道,沒有讓其出任湖南督軍,這會兒只怕也不會鬧出這麼大的麻煩;陸榮廷一直念念不忘廣東,非但沒有讓其得償所願,反而還逆其道而行之,怎能不叫其大爲動怒;此外便是袁肅,明明是立下大功勞的民族英雄,卻只是一時想不開,生怕這個侄子會影響皇室正統,竟然徹底剝奪了其苦心經營的兵權。

事情原本可以不必如此,都只是一時的鬼迷心竅,就好像推行帝制一樣。

在關於袁肅的問題上,袁世凱早先確實有想過將其培養成左膀右臂,最起碼袁氏一族當中要有一個可以執掌兵權的人,爲袁氏帝統保駕護航。可惜事情已經發展到今時今日這個地步,要說後悔也完全都是無關緊要的話。

到了這個時候,他當然不能再想着顧慮什麼面子,不管袁肅是站在哪一個立場上,或許都應該在這個時候積極做出一些爭取才是。更何況,他現在他心中多少還是寄託着一些希望,袁肅想來都推崇中央集權,必然不會在這個時候眼睜睜看着北洋內訌發生。

考慮再三,他讓內務處逆下一道命令邀請袁肅儘快動身進京,希望與其面談一番。

袁肅一直在等着這個消息,他的人就在北京,不過對外卻還是保密了目前的行蹤。在接到從天津轉發而來的電文之後,心情免不了有幾分激動,畢竟接下來自己要幹一場大事,一場不僅改變北洋歷史,更是改變中國近代史的大事。

經過一番折騰,袁肅離開了北京又換乘火車回到天津,如此便能與新華宮派來接應的人相遇。其實他根本不用擔心袁世凱現在的猜疑,既然自己都能隻身一人再次進京,已經多多少少表示出幾分態度。

進入新華宮之後,袁世凱並沒有急着接見袁肅,反倒是安排其在北海下榻休息了幾天。

在這幾天時間裡,倒是袁克定、張伯駒、袁克文以及傅良佐等人頻頻前來拜會。袁克定心情不是很好,在對待袁肅的態度上也不像最當初那麼熱情,不過他終歸是受了父親的委託,所以即便心裡有所不痛快,在表面上還是會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

【《唐頓莊園》看完了,情緒一下子失控了!唉!】

第28章 ,安山急事第71章 ,炮兵計劃第82章 ,雪中送炭第87章 ,旅順日軍第12章 ,籌碼在手第61章 ,鄭家大少第35章 ,羣策羣力第119章 ,八月之初第88章 ,軍政發展第62章 ,準備北上第57章 ,軍火清單第14章 ,總鎮反應第69章 ,實業之想第79章 ,再見其人第103章 ,獨斷專行第92章 ,灤州煤礦第40章 ,新的編制第83章 ,着手行動第85章 ,中央命令第92章 ,提前預手第18章 ,一時衝突第19章 ,趁勢而起第41章 ,瀛臺大會第11章 ,請纓出戰第13章 ,以寡敵衆第88章 ,聲名漸顯第24章 ,其人之道第55章 ,前往保定第87章 ,隨營學堂第38章 ,會袁克定第118章 ,臨別之談第8章 ,會見蔡鍔第44章 ,下有對策第40章 ,新的編制第18章 ,一時衝突第9章 ,緊鑼密鼓第76章 ,試重機槍第24章 ,另有一手第26章 ,聲東擊西第23章 ,見張鎮芳第49章 ,並不簡單第12章 ,初談青島第31章 ,遠在昌黎第20章 ,越鬧越大第69章 ,一戰前夕第20章 ,獨立事宜第33章 ,擒賊擒王第75章 ,三兩天內第13章 ,以寡敵衆第26章 ,驚動中央第56章 ,培植親信第98章 ,新的線索第79章 ,再見其人第9章 ,緊鑼密鼓第44章 ,對話叔父第93章 ,酒後之言第120章 ,突然南下第41章 ,除夕夜宴第11章 ,遼東反攻第21章 ,正式軍官第102章 ,麻城摩擦第23章 ,新的任命第50章 ,開誠招降第1章 ,另有心計第61章 ,返回北京第62章 ,灤州隱士第54章第12章 ,栽贓嫁禍第69章 ,一戰前夕第47章 ,陸軍部令第64章 ,烏雲密佈第10章 ,學堂過審第33章 ,一波又起第64章 ,笑裡藏刀第59章 ,組建情報第44章 ,事在北京第35章 ,羣策羣力第3章 ,保境軍資第28章 ,根本隱患第18章 ,京城氣象第34章 ,着手發展第98章 ,新的線索第49章 ,並不簡單第46章 ,輿論攻勢第59章 ,組建情報第6章 ,制式步槍55章 突發事件第34章 ,香港分部第60章 ,車站槍擊第72章 ,新婚春宵第23章 ,暗中行動第82章 ,少更於老第8章 ,會見蔡鍔第52章 ,西南事變第70章 ,正式會商第46章 ,北洋暗流第73章 ,私見張謇第65章 ,籌安謀策第63章 ,引見同窗第69章 ,驚天變故
第28章 ,安山急事第71章 ,炮兵計劃第82章 ,雪中送炭第87章 ,旅順日軍第12章 ,籌碼在手第61章 ,鄭家大少第35章 ,羣策羣力第119章 ,八月之初第88章 ,軍政發展第62章 ,準備北上第57章 ,軍火清單第14章 ,總鎮反應第69章 ,實業之想第79章 ,再見其人第103章 ,獨斷專行第92章 ,灤州煤礦第40章 ,新的編制第83章 ,着手行動第85章 ,中央命令第92章 ,提前預手第18章 ,一時衝突第19章 ,趁勢而起第41章 ,瀛臺大會第11章 ,請纓出戰第13章 ,以寡敵衆第88章 ,聲名漸顯第24章 ,其人之道第55章 ,前往保定第87章 ,隨營學堂第38章 ,會袁克定第118章 ,臨別之談第8章 ,會見蔡鍔第44章 ,下有對策第40章 ,新的編制第18章 ,一時衝突第9章 ,緊鑼密鼓第76章 ,試重機槍第24章 ,另有一手第26章 ,聲東擊西第23章 ,見張鎮芳第49章 ,並不簡單第12章 ,初談青島第31章 ,遠在昌黎第20章 ,越鬧越大第69章 ,一戰前夕第20章 ,獨立事宜第33章 ,擒賊擒王第75章 ,三兩天內第13章 ,以寡敵衆第26章 ,驚動中央第56章 ,培植親信第98章 ,新的線索第79章 ,再見其人第9章 ,緊鑼密鼓第44章 ,對話叔父第93章 ,酒後之言第120章 ,突然南下第41章 ,除夕夜宴第11章 ,遼東反攻第21章 ,正式軍官第102章 ,麻城摩擦第23章 ,新的任命第50章 ,開誠招降第1章 ,另有心計第61章 ,返回北京第62章 ,灤州隱士第54章第12章 ,栽贓嫁禍第69章 ,一戰前夕第47章 ,陸軍部令第64章 ,烏雲密佈第10章 ,學堂過審第33章 ,一波又起第64章 ,笑裡藏刀第59章 ,組建情報第44章 ,事在北京第35章 ,羣策羣力第3章 ,保境軍資第28章 ,根本隱患第18章 ,京城氣象第34章 ,着手發展第98章 ,新的線索第49章 ,並不簡單第46章 ,輿論攻勢第59章 ,組建情報第6章 ,制式步槍55章 突發事件第34章 ,香港分部第60章 ,車站槍擊第72章 ,新婚春宵第23章 ,暗中行動第82章 ,少更於老第8章 ,會見蔡鍔第52章 ,西南事變第70章 ,正式會商第46章 ,北洋暗流第73章 ,私見張謇第65章 ,籌安謀策第63章 ,引見同窗第69章 ,驚天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