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遼東局勢

不過令我欣慰的是,在天啓七年末(公元1627年)到崇禎元年遼東居然維持了短暫的和平。薊遼總督王之臣上奏摺說:“建州跳樑小醜不敢觸我新皇龍威,數月間未有兵事。”我看了直搖頭,然後發給內閣去看。我知道上一年內,滿洲由於皇太極剛登上皇位,內政不穩,加上軍事上遭逢失敗,暫時對明不會妄動,不過朝鮮可就要遭殃了,我記得史書上就是這個時候滿洲征服了朝鮮。以現在明朝的軍隊是不可能去救援的,不過是時候處理遼東的問題了。

在年前吏部就發文將在廣東老家致休的袁崇煥召了回來,走走停停,袁崇煥現在纔回到京城。當下我沒有立刻召見他,袁崇煥明末有名的抗清將領,以後他將爲一方領兵大員,我不能驕其心理,免得以後難以節制。原來歷史上的袁崇煥就是做官太直,與同僚難以相處融洽,纔有後來的結果。在放了他幾天假後,我在平臺召見了他,同時還有幾個內閣大臣和六部尚書。

內監把袁崇煥引進來後,他跪下行禮,我賜座後,打量了下他,袁崇煥身體不是很高,有些黑瘦,典型廣東人的模樣。但眼睛很是有神,消瘦的臉頰顯得更加剛毅。我心裡有了定論,便說道:

“袁卿舊年“寧遠大捷”,年初“錦州大捷”大勝滿洲軍,揚我大明國威。本該重用,可惜當日閹黨攔道,卻使袁卿致休。如今朝野廓清,遼東未平,朕要再用袁卿平遼,袁卿可否當此大任?”

袁崇煥知道皇上召自己來必定是爲了遼東戰事,知道自己可以復出,也喜出望外。“臣平身之志便是驅逐韃虜,收復遼東,臣甘願效犬馬之勞。”

“好,朕就等你這一句話。滿洲現今攻下朝鮮,蒙古數部,糧草充足,弓馬嫺熟,帶甲十餘萬,野戰目前大明非其敵手,守城也全賴火器之功。袁卿此去可有良策?”

“萬歲明鑑,現今我大明軍力不足,惟有守城爲戰。臣以爲平遼東需築城,屯田,練兵三策。以遼人守遼土,遼土養遼人,守爲正著,戰爲奇著,和爲旁著之說。數年後,我軍有狼虎之師,遼東可平。”

“嗯,這是正道,急功近利是不行的。既然你有三策可行,朕命你就任薊遼總督,節制遼東人馬,行你的平遼之策吧。原先的王之臣調回兵府任事,你三日後便到遼東赴任!”

“謝萬歲隆恩。”袁崇煥叩頭謝恩,我知他還有話沒有說完,於是再給他個定心丸。

“你番此去,山海關外之事,袁卿可以權宜行事。朕賜你尚方寶劍,授你先斬後奏之權。”

袁崇煥沒有想到皇上會這麼說,這是多大的信任阿!他感動得連連頓首。

“皇上如此信任微臣,臣受皇上知遇之恩,臣唯有盡忠盡職掃平滿洲!平遼除前線將士用命外,還得皇上統籌調度,使得兵甲,錢糧能及時押赴遼東。臣想着對付滿人得倚重火器,臣守寧遠時全賴紅夷大炮,是以微臣想着遵化產鐵能先供應遼東,微臣在遼東鑄火炮百門,必能力克滿人。”

以火炮傷敵!這是一個好策略。

“恩,袁愛卿說得是。遼東將士的兵甲,火器,糧餉,朕一樣都不會拖的,朕前陣子已經把各鎮的欠餉補齊了。既然是要造炮,朕給個人纔到你帳下去。這登州巡撫孫元化可是個造炮的好手,他去幫你相信是如虎添翼。對了,朕在年前收到番國進貢的火器,比我大明更爲先進。朕已經命人仿造。如此愛卿以爲如何!”

“臣謝皇上!”

“這有何言謝!此乃國事,爲朕之本份。卿在寧遠,朝中自有朕爲你主持。”

“臣萬死不敢負皇上重託。臣遵命。”

我揮手讓他平身。議完這事,我倒不知道遼東那邊怎樣了?明史上好像沒有多做什麼介紹,都是簡略概括。

“袁愛卿,滿洲自努爾哈赤死了後,你可知那邊的情形如何?”

袁崇煥躬身啓奏道:“微臣雖然解職歸家,仍與舊時袍澤書信來往,滿洲情況箇中有所瞭解!先前賊酋努爾哈赤晚年,特別是佔據遼河平原以後,大量遷民,按丁編莊,清查糧食,強佔田地,滿漢合居,殺戮諸生。對我大明子民大肆欺壓,有反抗者便遭滿人毒手。此時滿人尚未開化,蠻族掠奪的習氣未了。

但努爾哈赤死後,其子皇太極登上汗位,對其父汗的失誤之策,適時做出調整:

對漢民:他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強調滿洲、蒙古、漢人之間的關係“譬諸五味,調劑貴得其宜”。他決定:漢人壯丁,分屯別居;漢族降人,編爲民戶;善待逃人,放寬懲治,使得漢民安心耕種,實力漸強!

皇太極優禮漢官,以此作爲籠絡遼東的漢族。對歸降的漢官給予田地,分配馬匹,進行賞賜,委任官職。皇太極重用漢官,據傳,皇太極極爲信任一個叫范文程的秀才。讓其參與軍政大計,出征朝鮮便是此人的計策。對讀書人,皇太極也是極爲禮遇,選拔他們出來做官。

由此來看,皇太極比其乃父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所做的架勢竟是有奪天下之心!努爾哈赤死時,遺言滿人的四大貝勒掌權,如今皇太極打壓其他貝勒,便癡心想着南面獨尊。不僅如此,皇太極攻錦寧失利後,派阿巴泰,嶽託,多爾袞對察哈爾部用兵,結果舊年十一月庚午,察哈爾大貝勒昂坤杜棱來降,十二月甲午朔,察哈爾阿喇克綽忒貝勒圖爾濟伊爾登來降。

皇太極竟是與東蒙古結成聯盟對抗我大明,皇上,對此人不可掉以輕心。臣以爲,若是能斷其蒙古便是最佳。”

“恩!”袁崇煥講的我在歷史書上或多或少都看過,皇太極是個雄才大略的汗王。滿洲後來能夠入住中原,便是在他手裡奠定了基礎。袁崇煥講到這,恐怕還有一句話沒有說,那就是讓大明與察哈爾部的林丹汗結盟,共同對付滿洲與東蒙科爾沁部。不過大明與蒙古人世代仇敵,相互爭鬥可幾百年,若是結盟恐怕朝臣都有大半的人反對。

“滿洲乃我大明勁敵啊!袁卿可要仔細應付。”

“微臣記下了!”

面對着滿洲這個歷史上入主中原的對手,在我的手裡能否阻攔得住他們前進的步伐呢?!皇太極改制,我也在大明改制,結果如何,便看兩人的手段了。商議完遼東的事情,我想着和內閣商量下改革兵制的問題,這是我一直想改革的事情,軍隊沒有戰鬥力如何維持大明不倒,但是卻遭到他們的統一反對。

“皇上,先前萬歲改革賦稅,天下人心晃動,此刻豈能再改革兵制,若有意外,將無兵可守。”劉鴻訓首先反對。

“萬歲,此兵制爲祖制,不可更改啊!”韓鑛講的老淚縱橫。

“此事動作太大,應緩行。”

“現無糧餉,恐難整頓,遣散,召集士兵都需要餉銀。”

………

…………。

總之,都是說太急了。既然他們都反對,那我也只好作罷。這要等賦稅的事情有了結果再說。我要改革兵制,最主要是耗費糧餉太多,朝廷已經承受不起。現在包括全國有兵丁一百二十萬,全額需糧餉一千零五十萬兩白銀,而我的賦稅現在也才一千二百三十萬兩,如果全部照發,我連吃飯的錢都沒有。所以兵制是一定要改的。

“既然你們都現在反對整改兵制,那京中三營總是需要整頓的吧?!前日我聽中督府來報,京中有兵額八萬,實際只有五萬,而且夾雜老弱之人,執兵者不過一萬而已。各位大臣,可知這情況?我京師重地有何安全可言?”

孫承宗管兵部,連忙出班請罪,“臣下失察,請皇上恕罪。”

“罷了,這是前朝留下來的,你們都掌管不久,有些事不怪你們。傳旨命洪承疇爲京師協防都督,整頓三營,人員配額爲六萬,分爲神機營,神行營,神樞營。”

“謹遵聖命。”這裡面最高興的是孫承宗,因爲洪承疇是他得意的弟子,也是難得一見的人才,原先他推薦洪承疇去山西剿匪,卻給皇上拒絕了,沒想到是皇上另有重用。

“戶部出一百萬給三營整頓。”

“遵命,皇上。”程國祥有些心疼,但是還好皇上給他留了兩百萬作底,心下稍安。

退朝後,我心下煩惱,沒想到做個皇帝這麼窮,有這麼多人問你要錢。內庫的錢是不能亂動的,因爲我記得崇禎開頭這幾年特多災害,而且遼餉也要。只能我自己補貼財政一兩年,讓朝廷的經濟好轉。如果再攤派,只會讓更多的人造反,我又會要更多的糧餉剿匪,這樣就會陷入惡性循環。

幾日後,禮部來奏開恩科的事情。原本開春後作爲崇禎元年要開恩科取士,但是考慮現在國事紛亂,吏治還沒有理清。決定今年開春先考鄉試,到今年八月再會試。這樣把吏治刷新後,也有人來補充。

正當我還在爲兵制改革不能儘快實施的時候,此刻皇太極坐在寶座上享受他登基來所取得的成果,他看着各部的投降文書,心裡很是得意。等翻到最後一個奏摺的時候,他眉頭不禁皺了皺,然後冷笑了聲。“自己找死,可別怪滿洲鐵騎的弓箭。”

“叫阿敏,濟爾哈朗,多爾袞,阿巴泰,范文程進來。”

片刻後,人員到齊。皇太極就召開議會。

“這兒有封奏摺,說得是往喀喇沁使臣屢爲察哈爾多羅特部所殺。各位有什麼意見?”

“大汗,我滿洲將士兵鋒所至,無不克敵致勝,那羅特部敢殺我使臣,就該讓他這些草原的豺狗知道我們白山黑水間英雄的厲害。”阿巴泰首先就應到。

皇太極讚賞的看了阿巴泰一眼,他是皇太極的堂弟,爲人英勇好戰,對皇太極也忠心耿耿。

其他將領都表示願意領軍出征。

范文程思慮了下,然後對皇太極說:“大汗,現在我滿洲剛進行改制,一切都尚未安定,而且糧草不足,現天氣寒冷,時有雨雪,不宜遠征。那羅特部自是有林丹汗撐腰纔敢如此,倘若一個不好,容易讓滿洲的健兒失了前蹄。”

“那我們就不管了?”阿巴泰對漢人沒有什麼好感,覺得他們弱不經風,在戰場上根本不夠打,漢人狡猾,不是英雄。因此他對皇太極的第一文臣說話也不是很有禮貌。

范文程沒有介意阿巴泰的無禮,繼續說道:“打,自然是要打的,不過時候沒到。大汗,我們現在可以徵集糧草,包括向朝鮮徵集,然後等雪停,我軍便可與察哈爾部一戰。”

皇太極聽了後,滿意的點點頭,“就按文程的提議去做。你們下去整兵,我們等雪停就去草原上帶回珠寶和奴隸。”

幾個將領轟然答應。

時日匆匆,不知不覺過得二月,江南已是早春時節,遼東的寧遠城外尚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圓數十里,也只有這裡纔有人煙,自從連年的征戰,這裡的遼民不是給滿洲人抓走了,就是跑回關內去了。現在寧遠城內的百姓,都是從遼東各處逃過來的。正當百姓在做飯,炊煙升起的時候,薊遼總督袁崇煥卻站立在城頭,他手中拽着皇上給他的信箋。他不禁又再看了一遍。

“袁愛卿:

此番守遼東,雖有平遼三策,但還有數事需要注意。我軍短期內不可野戰,只能堅守。皇太極現已根基穩固,一年內未必對我大明用兵,然遼東蒙古各部將被其所收。弓馬我軍不及滿人,火器乃我軍依靠,望愛卿在兩年內厲兵秣馬,尋得野戰致勝之策。皮島乃戰略要地,總兵毛文龍跋扈,不可讓其久之。如若讓其死於清軍之手最善,否則愛卿可持尚方寶劍殺之,其屬下盡數調回關內。標下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數人盡殺。滿洲年內必然攻察哈爾諸部,朕屬意與林丹汗結盟相互援助,袁卿可派人私下聯絡。此事機密,切勿泄漏。”

雖然是再看一遍,袁崇煥心裡還是很震驚,他沒有想到只有十八歲的皇帝把遼東戰事看得這樣透徹。對於毛文龍,袁崇煥上回辭職前就很不滿了,沒想到皇上居然這麼快就有計策。看來還是按皇上的方略做。袁崇煥想了想,就把這封信給點火燒了,畢竟這事透露出來,有傷皇上仁德。

由於在年前發來遼東軍餉五百萬,着實讓這些有半年沒有發餉的士兵高興了下。現在滿桂守大淩河,袁崇煥駐寧遠,趙率教守錦州,彼此爲犄角之勢。

袁崇煥將他手中的兵士分爲長槍營,火器營 ,炮兵營,騎兵營。特別針對滿洲騎兵進行演練,用長槍兵頂擋住敵人騎兵的衝擊,用火器進行打擊,炮兵轟炸,騎兵掠陣追擊。不久兵部又送來新式盔甲,使遼東兵的戰鬥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袁崇煥按着他的平遼三策,除了練兵,還開始築城,同時安排城內壯丁對肥沃土地開墾,實行屯田制度。遼東在袁崇煥手下,倒是搞得有聲有色。

可憐我一直在爲糧餉擔憂,一過三月,陝西大旱,楊鶴便上奏摺請求賑災,幸好上次從江南買回一百萬石的糧食,於是發了三十萬石給楊鶴。盧象升整頓兵馬後也要餉要糧。戶部只好發了二十萬給他。遼東火器補充又花了五十萬兩白銀。我就彷佛一個救火員一樣,不停的調度着手下,唯恐這幾百年的大明給燃起的烽煙給吞沒了。

讓我感到安慰的是,黃道周在河南幹得風風火火,全面實行我的官紳一體納稅。當然同時也得罪了不少的人,特別是佔有了大量田地的豪族。這些官紳不敢明着對抗,就拉起在洛陽的福王來堵住黃道周,畢竟擁有土地中,就福王最多,不辦他,其他人都不服。黃道周遇到福王這個釘子也沒辦法,就只好上摺子請旨。福王是神宗的愛子,就光田地就給了一百萬畝。現在又是皇上的親皇叔,誰敢去拿他!我想還不是黃道周硬來的時候,就算百官不講,宗族的王爺們也難以應付。我先讓黃道周放過洛陽,對付福王自然只有我親自出手。

第二天我讓督御史院“看下”福王最近幾年的所作所爲。朝中的大臣知道福王要遭殃了,他們大多數可能沒有意識到我是在掃除河南障礙,還以爲是在找福王的晦氣,替自己“光宗老爸”報仇。當年萬曆皇帝寵愛福王,對太子的地位一再威脅,把光宗弄得大半生都不得安寧。

果然不出幾天,河南道御史就有奏摺上來,彈劾福王僭越,接着又有言官彈劾福王曾對光宗口出無禮。然後洛陽知府呈上萬民書,告發福王種種欺男霸女的罪狀。朝廷內外一時間都要求朕嚴懲福王。我看時機到了,就令黃道周領河南衛查抄福王府邸,財產充國庫。將福王同家人禁閉在府內,聽候朕的發落。

過了半個月,黃道周就把查抄的清單給了上來,一看真是驚喜之極,原來福王也是個斂財高手,居然有白銀五百萬兩,田地一百六十二萬畝,糧食三十萬石,房產四十二處,店鋪十七家,另有農場一座。查獲得珠寶古董更是不可盡數。這麼一來,可大大的緩解了我的危機。如果總要內庫出銀子,要是遼東有戰事,一下子就會折騰光。畢竟彈藥的消耗,傷亡人員的撫卹都是很驚人的。

看在福王是我叔父的情況下,而且爲了顯示我的仁政,我沒收福王的現銀,田地,糧食,房產,白銀,珠寶,店鋪,農場。賜還福王府邸給他們,然後留下十萬白銀,兩千畝的免稅土地給他們作爲生活用度。

在福王的榜樣下,河南不平的聲音給壓了下去。在河南,很多沒有土地的農民都通過分期還清的方式獲得田地。原先許多被免稅的田地都要繳稅,僅開封府一地,繳稅田地已達三萬餘頃,比原先的一萬頃多了兩倍有餘。

等我看到黃道周的摺子的時候,心下真是興奮之極。連着那天我也召見了從江西趕來的宋應星,讓他見識了那些高產農作物後,仔細的叮囑耕種的方法。宋應星果然是個專家,立刻就發現這對我大明經濟的影響。我讓他先在京城附近帶一批人先耕種,等有大量種子了再去陝西等地推廣。

四月是收夏稅的時節,仍舊忙個不停,一直到了五月才鬆了口氣,因爲國庫終於開始有點銀子了。國庫有銀九百萬兩(加上福王的充公財產)內府有白銀三千兩百萬兩,原本賦稅中內府收取三分之一,其餘歸國庫。現我改爲四分之一。內府全年差不多有三百萬兩收入。

不久,袁崇煥上書,三月滿人平定察哈爾多羅特部後,曾試兵錦州,爲我軍擊退,其餘都相安無事。我則下旨嘉獎後,仍囑他“繼續練兵”。

備註:

皮島,距鴨綠江河口**裡,原是無人荒島。明末,鎮江總兵毛文龍被清軍擊潰,帶着十餘萬軍民退守此地。

第103章 一箭雙鵰第162章 運糧第122章 暗波涌動第92章 風花雪月夜(中)第237章 組建第293章 發明第301章 意第186章 明荷戰爭(下)第48章 率兵攔截第181章 會盟之行第9章 改革開始第125章 天助我也第158章 商討第270章 傷兵第189章 通州之亂第40章 袁崇煥的選擇第113章 演習開始(下)第163章 困擾第2章 是夢非夢第148章 都是聰明人第25章 廷訓第26章 算計第322章 展望第11章 年前第11章 年前第290章 難處第215章 整軍再戰第169章 過招第100章 另有打算第241章 勸說(上)第273章 反應第239章 整頓第113章 暢所欲言第189章 何處尋君第8章 南糧北調(中)第68章 太原第295章 輿論分化(下)第192章 下任首輔第12章 文華殿的雷厲風行第203章 算計(下)第215章 整軍再戰第132章 一場虛驚第93章 歃血第157章 交鋒第30章 論才,論財第92章 結盟第48章 率兵攔截第143章 新建船廠第177章 峰迴路轉第6章 再回宮中第53章 血戰遵化第143章 新建船廠第113章 演習開始(下)第53章 不變之局第31章 憂天杞人(下)第173章 聽案(下)第293章 發明第179章 提議第122章 暗波涌動第171章 聽案(上)第25章 廷訓第81章 行路難第27章 正副失和(中)第107章 作壁上觀第211章 戰意第198章 屠戮(下)第73章 結交好友第167章 圍城第203章 算計(下)第39章 東巡第130章 盤山選址第120章 紅顏似知己第24章 高手第67章 臣子的無奈第47章 驚惶失措第103章 再建二軍第192章 兵臨城下(下)第287章 重心在南(上)第95章 平沈戰前第184章 再見福晉第106章 峰迴路轉第61章 援兵第28章 正副失和(下)第136章 網開一面第79章 朝議第88章 等待歸來第81章 行路難第40章 北伐第142章 水師參軍第293章 發明第311章 亂子第164章 福晉的決定第298章 應勢(上)第20章 戰前風雲第149章 三敗林丹汗第96章 過河棋子第14章 越俎代庖第38章 朕是校長第186章 疑雲重重(上)第99章 廣寧之失(三)
第103章 一箭雙鵰第162章 運糧第122章 暗波涌動第92章 風花雪月夜(中)第237章 組建第293章 發明第301章 意第186章 明荷戰爭(下)第48章 率兵攔截第181章 會盟之行第9章 改革開始第125章 天助我也第158章 商討第270章 傷兵第189章 通州之亂第40章 袁崇煥的選擇第113章 演習開始(下)第163章 困擾第2章 是夢非夢第148章 都是聰明人第25章 廷訓第26章 算計第322章 展望第11章 年前第11章 年前第290章 難處第215章 整軍再戰第169章 過招第100章 另有打算第241章 勸說(上)第273章 反應第239章 整頓第113章 暢所欲言第189章 何處尋君第8章 南糧北調(中)第68章 太原第295章 輿論分化(下)第192章 下任首輔第12章 文華殿的雷厲風行第203章 算計(下)第215章 整軍再戰第132章 一場虛驚第93章 歃血第157章 交鋒第30章 論才,論財第92章 結盟第48章 率兵攔截第143章 新建船廠第177章 峰迴路轉第6章 再回宮中第53章 血戰遵化第143章 新建船廠第113章 演習開始(下)第53章 不變之局第31章 憂天杞人(下)第173章 聽案(下)第293章 發明第179章 提議第122章 暗波涌動第171章 聽案(上)第25章 廷訓第81章 行路難第27章 正副失和(中)第107章 作壁上觀第211章 戰意第198章 屠戮(下)第73章 結交好友第167章 圍城第203章 算計(下)第39章 東巡第130章 盤山選址第120章 紅顏似知己第24章 高手第67章 臣子的無奈第47章 驚惶失措第103章 再建二軍第192章 兵臨城下(下)第287章 重心在南(上)第95章 平沈戰前第184章 再見福晉第106章 峰迴路轉第61章 援兵第28章 正副失和(下)第136章 網開一面第79章 朝議第88章 等待歸來第81章 行路難第40章 北伐第142章 水師參軍第293章 發明第311章 亂子第164章 福晉的決定第298章 應勢(上)第20章 戰前風雲第149章 三敗林丹汗第96章 過河棋子第14章 越俎代庖第38章 朕是校長第186章 疑雲重重(上)第99章 廣寧之失(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