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驛館閒談

朝鮮國主李倧答應召集大臣商議大明使者帶來的方略,可好幾天過去了,都還沒傳來消息。大抵是因爲事關重大,朝鮮君臣需考慮周全,沒能一下子就作出決定。雖然朝鮮是大明的屬國,一向以大明馬首是瞻,但畢竟它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崇禎皇帝也無法下旨命令李倧如何處理內政。大明跟朝鮮的往來,也只能在禮法規範內進行。朝鮮國主既然沒有召見,姜曰廣他們也不好貿然求見,每日也只是在驛館靜候音訊。

這天,姜曰廣跟鹿善繼又在驛館下着圍棋,橫豎方陣之中,黑白二棋你來我往打得不可開交。接近收官,姜曰廣執的白棋佔優,但一條大龍卻還未作起活眼,時有性命之憂。他不由得皺起眉頭,許久才下了一子。另一方的鹿善繼不言不語,似滿不在乎輸贏,又似乎遊刃有餘,一子接着一子的下,絲毫沒有停頓。

兩人正下得不亦樂乎之際,突然驛館外傳來一陣嘈雜聲,好像有人跟驛館的侍者爭吵起來。姜曰廣不悅的向外看了眼,他們是大明上使,朝鮮國內居然有人不知好歹到門前來聒噪。他正想發話,就有一個侍者跑了進來。

“啓稟姜大人、鹿大人,門外有自稱鎮江總兵的前來求見,他們沒有帶名剌,小的不知真假,特來回報大人!”

“是他!”姜曰廣跟鹿善繼對望了一眼,心中都不由想到了一人。

常言道: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大明使團的人住在這,驛館上下哪個不小心侍侯着。使團的人外出哪個不趾高氣揚,沒把這些高麗棒子放在眼內。這侍者在外邊受了那武將的氣,他見兩位大人都沒有發話,又接着道:“那些人凶神惡煞的,還帶着兵器,小人唯恐衝撞了兩位大人。要不要小的去招呼些人來,下了他們的兵器才放進來。”

姜曰廣喝了一聲道:“放肆!外邊的是我大明鎮江總兵,讓他進來!”

原來是大明總兵,怪不得這麼囂張,侍者給嚇得縮了縮脖子,忙訕笑着退了下去。

一會後,一個身着盔甲的將領大步走了進來。就看他平日走路步法鏗鏘有力,便知是久在軍中才養成的習慣。其後跟着幾個裨將,到了正廳,全都站在門外兩旁。將領進去以後,向前跨進一步躬身行禮道:

“曹文詔見過兩位大人,甲冑在身不能行全禮,還望兩位大人見諒。”

姜曰廣將手中的棋子一丟,笑呵呵的站起身道:“原來是曹將軍到了,我跟鹿大人正商議着請將軍過來,不想這麼巧,今日竟是到了,來上座!”

雖然姜曰廣說是讓曹文詔上座,但曹文詔並未坐他二人的位子,而是在下首坐了。若論品級,三人相近,但大明曆來重文輕武,文官高於武將,況且姜曰廣他們奉聖命而來,是以曹文詔以下官自居。

侍者上了熱茶,三人寒暄後,鹿善繼指着外邊的幾個裨將道:

“外邊可是曹總兵的將士?”

曹文詔面帶自得道:“此乃營中將佐!”

姜曰廣讚道:“真虎狼之將!”

鹿善繼卻微皺起眉頭,外邊幾個將佐看似威武雄壯,盔甲光亮,但這正說明他們這些人短期內根本就沒有操練過。現在不過十月天氣,盔甲內就已經穿起了皮襖,外邊圍着貂皮披風,難怪外邊的侍者會以爲他們是朝鮮人。只有主將曹文詔還算正常,內着紅胖襖外掛板甲,身穿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一副標準的大明武將打扮,而且盔甲暗舊,明顯是穿了多年之物。

鹿善繼話到嘴邊又縮了回去,姜曰廣卻笑問道:

“我與鹿大人來了朝鮮多日,本欲去將軍營中拜望,但軍士回報說將軍演武未歸!將軍孤懸海外,還如此勞心操練軍馬,實在讓人佩服!”

姜曰廣的讚許讓曹文詔不由面上微紅,好在他皮膚黝黑,從外來看並無異樣。軍士所報的演武,實際上是曹文詔帶着些中軍的親近將佐到野外打獵去了。他在朝鮮駐兵三年,連小戰都未打過。朝鮮滿朝上下對他們都禮敬有加,逢年過節的還有禮品,但曹文詔呆了三年給憋屈得不行。大明國中三年,京營出戰剿匪,抗擊林丹汗,這些都沒有他的份,昔日的同僚一個個升爲總兵官,而他現在還是掛着鎮江總兵的銜。就這樣在朝鮮呆下去,估計一輩子都沒有功勞給他晉升。

剛到朝鮮之時,附近有山賊,或者倭國散亂的浪人作惡,曹文詔曾想着出兵助剿,但國主李倧任是不讓他插手,說什麼上國兵將只要威懾宵小便可,屑末小賊不勞將軍。曹文詔的五千兵馬就這樣給閒置起來,他想了三年,也沒有想明白李倧將他們請來好吃好住的養着是爲了什麼!

英雄無用武之地,武將不能在戰場立功,豈不荒廢有用之身。曹文詔年富力強,正是進取封蔭妻子的時候,卻苦無機會,只要將滿身的精力都發泄到山野間。十月初下了一場大雪後,他領着幾十個將士到山中去獵熊,一直追了好幾天,最近方回。他沒有想到朝廷派的使者這麼快來,而且還正遇到他在開小差。

曹文詔乾笑一聲道:“這是末將的本份!下官不知大人這麼快到,月前皇上給末將的旨意中曾稍有提及,不想大人們這就到了。大人可見過朝鮮國主?”

鹿善繼搖頭苦笑道:“我們在這都等了好幾天了,他們君臣還沒有將事情決定下來,想必是有些難處,又不敢得罪大明逆了皇上的意思,所以在想折中的辦法。”

“哦!”曹文詔點點頭。

坐在上首的姜曰廣拿着暖壺,暖了下有些僵冷的手指後道:“伯順(鹿善繼字)兄,事情如你所說,又恐怕不像你這般說的,只怕裡邊另有隱情!”

鹿善繼知道姜曰廣在天啓六年的時候出使過朝鮮,那個時候便已是李倧當政了,自然對朝鮮國內的形勢瞭解。便虛心的請教道:“還請大人指教!”

姜曰廣思慮了會才道:“這朝鮮國學的是我大明的禮制,但又未能學全,立國百年後便重蹈漢唐覆轍。昔年燕山君暴政爲國人所推翻,其後擁立恭僖王(中宗李懌,恭僖是大明賜的諡號)的臣子們獨大,引起了恭僖王的不滿,便借用士林人打擊舊勳功臣,但恭僖王所謀沒有成功,卻爲後來的黨爭埋下了禍根。功臣派最終被剷除後,外戚逐漸也加入其中,慢慢演變成外戚跟士林,新老士林之間的爭鬥。”

“到了昭敬王(宣祖李昖)的時候,外戚被打倒,朝政爲士林所掌握。但朝中大臣卻分爲東西兩黨,又是黨爭不斷的局面。其後數十年間,西人黨失勢,東人黨獨大,東人又復分爲南北兩派。北人黨在丁酉倭亂中得勢,又在王位建儲上分裂成大北、小北兩派,最後大北所擁立的光海君繼承王位,黨爭以大北派勝利。”

“事情到此卻還未完結,大北派雖然勝利,但光海君得位不正,爲了鞏固王位不惜殺弟禁母,引起大臣們不滿,其後又與我大明結怨。而大北派又分爲骨北、肉北、中北三派互相傾軋大失人心。在天啓三年,沉寂已久的西人黨跟南人黨聯手發動政變,將光海君廢黜,擁立現今的朝鮮國主李倧。”

曹文詔聽到這不由訝然道:“想不到裡邊這麼複雜,竟熱鬧過唱戲!”

他們三人非朝鮮之臣,自然對朝鮮國內的朝政無需顧忌,此時他們孤身在海外,彼此間又多了份親近,講起這些事來自然是暢所欲言。

鹿善繼也是個心智空明的人,姜曰廣這麼說,心中一點就明,他道:“如此說來,方略之事如此緩慢,只怕是跟朝中的黨爭有關了?!”

姜曰廣點頭笑道:“我也是這般想法。現今朝鮮國主李倧雖然登基爲王,但他手下卻仍舊是分爲西人、南人兩派。據說,現在的領議政李元翼是南人黨,但六曹的官員卻是西人黨佔了大部。縱觀朝鮮兩派相爭,往往慘烈無比,不僅以事相爭,甚至以王位相鬥,任何一件事情放入朝中都會成爲打倒對方的武器。雙派官員都捲入其中,已經是欲罷不能。我們的北防虜攻計劃,正如當日所言有利有弊,朝鮮百姓的損失是少不了。此事有了爭議,兩派必然會各執一方,是以國主猶豫不決。”

鹿善繼不由嘆道:“國主竟然毫無威信可言,朝政陷入黨派之爭,豈非如唐末牛李相爭的局面,國豈有不敗的!”

曹文詔雖然在朝鮮呆了三年,但並不過問朝鮮事務,平日聽到片言隻語也未往心裡去,沒有想到經姜曰廣一解說,朝鮮君臣竟然是這般複雜,他不由道:

“那國主也任是手軟了,否則他調集人馬,將這個黨,那個黨的全都給殺得個乾淨,這朝廷不就是他國主的朝廷了!”

姜曰廣笑道:“以殺制暴尚且不能,何況乎黨爭!這些官員平日無錯,豈能說殺就殺!就拿我們這個方略而言,贊成的就是忠臣,反對的就是奸臣嘛?這也不見得如此,兩權相害取其輕,每個人的着眼點不同罷了!我看那朝鮮王也非英明之主,舊黨未消,只怕新爭又起!”

曹文詔問道:“這是爲何?”

“我與鹿大人商議國事之時,見到了國主李倧的二王子。向來除了世子,其餘諸子不得參政。這個李淏卻是例外,可見國主對其偏愛有加。面對儲位,西人與南人少不得又要火拼一場。”

“原來如此!”

鹿善繼也稱許道:“大人所言甚是!”

不過鹿善繼心中卻還有一番話沒有說出來,這個鳳林大君雖然只有十七八歲,但見識卻強於同齡人許多。這不由得讓他想起了當今的皇上,昔年皇上登基也是這般年紀,但行事卻極爲老道。李淏雖不及皇上,但此人若是繼承王位,倒也難說李朝以後的命運。只是看此子的面相,非長壽之人,是以鹿善繼也沒放在心上。再者,朝鮮再治理得好,也不過大明藩屬,亦不見得有害!

姜曰廣說到這便沒有繼續講下去,他是萬曆年得進士,對於儲位之爭自然是印象深刻,大明神宗時候爲了立儲的事情,大臣跟皇上鬧了幾十年,姜曰廣多少有點忌諱。他站起身,轉了個話題道:

“此番我等西來,皇上爲曹將軍準備了不少軍械,不如我們今日得空,就將它們取了出來交付將軍。”

“如此甚好!”曹文詔也站起了身。

“東西全在南漢山城,來,將軍請!”

“大人請!”

曹文詔待兩位大人上馬以後,領着衆將佐兵丁跟在後邊。

第67章 不進則退第6章 額哲歸國第32章 初聞戰報第61章 援兵第196章 屠戮(上)第133章 方案圖紙(上)第101章 當頭一棒第26章 正副失和(上)第21章 女真對策(上)第229章 該給的纔給第202章 算計(上)第186章 疑雲重重(上)第20章 大同會盟(下)第287章 重心在南(上)第309章 請旨第93章 風花雪月夜(下)第129章 對酒當歌第181章 風平浪靜第69章 河南也是河難第281章 問題(上)第139章 戰果輝煌第133章 方案圖紙(上)第61章 提前的叛亂第143章 女真蹤跡第144章 水淹盤山第38章 朕是校長第55章 壓力第315章 鐵案第95章 平沈戰前第199章 另類策略(上)第174章 傅山歸來第76章 知己難求(下)第187章 疑雲重重(下)第212章 奪氣第63章 殺伐第73章 無終而止第103章 一箭雙鵰第293章 發明第64章 暫時的寧靜第84章 南北對峙(下)第115章 模擬實戰第81章 夏季攻勢(上)第79章 多事之秋(上)第264章 兩位國公第12章 意外驚變(上)第81章 行路難第212章 奪氣第182章 兩頭敲打第178章 藉口手機站第315章 鐵案第75章 逼迫第26章 算計第85章 女真內政(上)第113章 暢所欲言第152章 再據優勢第237章 組建第1章 謀而後動第165章 演戲第303章 手段(下)第71章 兩位巡撫第209章 推算第181章 風平浪靜第183章 君臣暗鬥第126章 人盡其材第86章 援手第146章 合縱之策第13章 遼東局勢第40章 袁崇煥的選擇第125章 天助我也第113章 演習開始(下)第149章 三敗林丹汗第9章 新任御史第241章 勸說(上)第200章 另類策略(中)第142章 誰有着數第49章 買賣第243章 協議第123章 紅袖不添香(下)第161章 自找麻煩第49章 買賣第173章 再起爭執第115章 模擬實戰第193章 破城(上)第44章 進犯朝鮮第286章 回京任職第201章 另類策略(下)第100章 另有打算第108章 操炮之術第97章 二審定案第129章 對酒當歌第71章 變數第27章 正副失和(中)第258章 冊封第114章 第二次演習第119章 事與願違第126章 研究院的作用第104章 發回重審第124章 斂財大計第212章 奪氣第202章 算計(上)
第67章 不進則退第6章 額哲歸國第32章 初聞戰報第61章 援兵第196章 屠戮(上)第133章 方案圖紙(上)第101章 當頭一棒第26章 正副失和(上)第21章 女真對策(上)第229章 該給的纔給第202章 算計(上)第186章 疑雲重重(上)第20章 大同會盟(下)第287章 重心在南(上)第309章 請旨第93章 風花雪月夜(下)第129章 對酒當歌第181章 風平浪靜第69章 河南也是河難第281章 問題(上)第139章 戰果輝煌第133章 方案圖紙(上)第61章 提前的叛亂第143章 女真蹤跡第144章 水淹盤山第38章 朕是校長第55章 壓力第315章 鐵案第95章 平沈戰前第199章 另類策略(上)第174章 傅山歸來第76章 知己難求(下)第187章 疑雲重重(下)第212章 奪氣第63章 殺伐第73章 無終而止第103章 一箭雙鵰第293章 發明第64章 暫時的寧靜第84章 南北對峙(下)第115章 模擬實戰第81章 夏季攻勢(上)第79章 多事之秋(上)第264章 兩位國公第12章 意外驚變(上)第81章 行路難第212章 奪氣第182章 兩頭敲打第178章 藉口手機站第315章 鐵案第75章 逼迫第26章 算計第85章 女真內政(上)第113章 暢所欲言第152章 再據優勢第237章 組建第1章 謀而後動第165章 演戲第303章 手段(下)第71章 兩位巡撫第209章 推算第181章 風平浪靜第183章 君臣暗鬥第126章 人盡其材第86章 援手第146章 合縱之策第13章 遼東局勢第40章 袁崇煥的選擇第125章 天助我也第113章 演習開始(下)第149章 三敗林丹汗第9章 新任御史第241章 勸說(上)第200章 另類策略(中)第142章 誰有着數第49章 買賣第243章 協議第123章 紅袖不添香(下)第161章 自找麻煩第49章 買賣第173章 再起爭執第115章 模擬實戰第193章 破城(上)第44章 進犯朝鮮第286章 回京任職第201章 另類策略(下)第100章 另有打算第108章 操炮之術第97章 二審定案第129章 對酒當歌第71章 變數第27章 正副失和(中)第258章 冊封第114章 第二次演習第119章 事與願違第126章 研究院的作用第104章 發回重審第124章 斂財大計第212章 奪氣第202章 算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