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書中人物簡介



範朝利

範朝利(1914年3月11日-2012年8月6日),河南省新縣人。1930年參加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參加了鄂豫皖歷次反“圍剿”、川陝蘇區反“圍攻”等戰役戰鬥,並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團參謀長、旅參謀長、縱隊參謀長、冀南軍區參謀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參加了淮海、渡江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川南軍區副司令員、軍長、濟南軍區副司令員等職,是中共十二屆中紀委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徐深吉

徐深吉(1910-2000),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一九二七年參加黃麻起義,一九三○年參加紅軍,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紅軍時期,從一名戰士一直升到第九十一師師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一團團長,獨立旅旅長,青年縱隊司令員,新編第四旅旅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軍政大學副校長兼冀南軍區司令員。 解放後,任華北軍區副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北京軍區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徐向前

徐向前,字子敬,1901年11月8日出生於山西省五臺縣永安村。他早年加入黃埔軍校一期,並參與指揮領導北伐戰爭,之後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他參與廣州暴動,並指揮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圍剿”戰爭。之後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轉戰陝甘寧地區、進行長征,併到達陝北。後率領西路軍渡黃河北伐,但失敗。中日戰爭期間,他擔任第十八集團軍129師副師長,並參與開闢河北、山東等敵後根據地。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其率領晉冀魯豫軍區部隊指揮運城、臨汾、晉中和太原戰役等,攻佔山西全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徐向前先後擔任中央政府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並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牽扯進“二月逆流”案。任國防部長期間,他宣佈停止金門炮戰。

鄧小平

鄧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四川省廣平縣協興鄉牌坊村人。1920年,赴歐洲勤工儉學,並加入中國共產黨。紅軍時期,先後擔任中共中央秘書、中共中央秘書長、紅七軍政治委員等職。隨中央紅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師政治委員,中共北方局書記,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和晉冀魯豫軍區政治委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局第一書記、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政治委員,總前委書記,第二野戰軍政治委員等職。建國後,任西南軍區政治委員,政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秘書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央軍委主席等職。

劉伯承

劉伯承(1892~1986),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和領導人,現代軍事家。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入學生軍,參加了護國、護法戰爭。加入中國共產黨後,組織過滬順起義、南昌起義,先後任過中央紅軍總參謀長、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第二野戰軍司令員、軍事學院院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

陳賡

陳賡(1903—1961),原名陳庶康,湖南省湘鄉市龍洞鄉泉湖村人。192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官學校第一期。1926年7月,參加北伐戰爭。9月,被黨中央派往蘇聯學習。1927年回國後,任北伐軍第二方面軍特務營營長。8月1日,參加南昌起義。1928年,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1931年,調任紅4方面軍第12師師長。32年,擔任紅4方面軍參謀長。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征,並擔任幹部團團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太嶽軍區司令員,晉冀魯豫軍區第4縱隊司令員。建國後,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55年,被授於大將軍銜。

桂幹生

桂幹生(1910——1943),原名桂本宏,河南省羅山縣人。1928年參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紅軍時期,歷任紅軍第十師第三十團第一營副營長,紅三十二軍第九十二師第二七四團政治委員,紅軍第九十一師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遊擊支隊司令員,晉冀豫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晉冀豫軍區獨立支隊兼第一軍分區司令員,一二九師新編第九旅旅長,冀南軍區第四軍分區司令員,冀南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等職。1944年,奉調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5年6月,任新四軍第五師幹部大隊副大隊長,率一百多名幹部奔赴華中工作。在行軍途中過同蒲鐵路時,遭遇日僞軍伏擊,身負重傷,7月9日犧牲。

李菁玉

李菁玉同志(1911——1972),原名李玉滄,河北南宮十里鋪人。1929年參考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黨的秘密工作,曾任唐山市趙各莊煤礦軍委書記、天津市委軍委書記、南宮中心縣委書記、冀南晉冀魯豫特委書記、平漢縣委書記。抗日戰爭時期,曾任晉冀魯豫省委書記、冀南東進縱隊政委、冀南區黨委書記、晉冀魯豫中央局執委兼冀南區黨委書記。全國解放後,曾任華北行政委員會農林水利局局長,農業部機械管理總局局長,農業部部長助理,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等職。

卜盛光

卜盛光(1906—1984) 江西南康縣人。

原名卜盛抗。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二年參加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粵贛軍區獨立第3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等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參謀長、獨立旅參謀長、師政治部鋤奸部部長,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社會部副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華北軍區政治部保衛部部長,中共中央華中局社會部部長,第2野戰軍政治部保衛部部長。參加了淮海、渡江戰役。建國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公安部部長,中南檢察分署檢察長,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政協副主席。1984年在武漢逝世。

肖永智

肖永智(1916~1943),湖北省黃安縣紫雲區油榨村肖家灣(今屬河南省新縣箭河鄉)人。1930年4月參加紅軍。1931年,任紅四方面軍第十師少共團委書記。次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隨軍長征,曾任軍宣隊隊長、師宣傳科長、師政治部主任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七七二團政治委員。1939年夏,調任一二九師先遣縱隊政治委員,即率部到魯西北地區。1940年6月,一二九師先遣縱隊和築先縱隊合編爲一二九師新八旅,肖永智任政治委員,率部活動於冀南一帶。1943年7月,新八旅與冀南第七分區合併,肖永智任第七分區政委兼地委書記。同年9月22日,日軍以重兵將部隊駐地臨清陳官營村包圍,肖永智在組織突圍時不幸犧牲。

楊宏明

楊宏明(1910-1942)湖北黃安(今紅安)人。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28 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紅軍中歷任連長、營長和團長等職。參加了長征。七七事變後,奉命到華北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爭,1940年,任八路軍新編九旅副旅長,後改任冀南軍區四分區司令員兼政委。1940年,他指揮部隊參加百團大戰。1942年4月,日軍萬餘人突然包圍四分區。楊宏明當即指揮部隊分路突圍。在戰鬥中不幸身負重傷,壯烈犧牲在臨清縣姚爾莊村麥田裡。

孫毅民

孫毅民(1914——1942.4.29),原名孫景彥,河北新河縣大田莊村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在冀縣、棗強進行革命活動。1936年6月,在寧晉、冀縣、束鹿交界處組織抗日救國先鋒隊。“七七”事變後,參加八路軍東進縱隊,任民運幹事。1938年3月,調任南宮縣西區戰委會主任。不久,任縣戰委會主任兼中共南宮縣委民運部長。11月調任冀南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部主任。1942年4月29日,敵酋岡村寧次親自指揮幾萬名日本侵略軍,分多路對冀南第四軍分區黨政軍機關進行“鐵壁合圍”。孫毅民率領全體官兵英勇突圍,在戰鬥中壯烈犧牲於臨西縣務頭村東麥田裡。時年28歲。

王蘊瑞

王蘊瑞(1910-1989)原名王永瑞。河北鉅鹿人。起義的舊軍官出身,解放軍中40餘年的著名參謀長,先後輔佐過粟裕、陳再道、陳錫聯、楊成武、陳賡、鄧華、楊得志、楊勇、許世友等名將。1955年在志願軍參謀長任上授少將軍銜。

張維翰

張維翰,(1906-1979),山東館陶(今屬河北省)南彥寺村人。1929年9月,和彭雪楓、趙子衆一起考入北平民國大學政治系。畢業後,任愛國將領範築先的秘書。1937年5月,參加中國共產黨。聊城失陷後,率第十支隊在魯西北與日軍周旋。1939年1月,第十支隊被改編爲一二九師築先縱隊,他任司令員兼魯西北行政委員會主任。1940年4月,築先縱隊與魯西行署先遣縱隊,合編爲一二九師新八旅,張維翰任旅長。1942年,新八旅與冀南三分區合併,張維翰任分區司令員。1943年10月,進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7年3月,任晉冀魯豫軍區九分區司令員。1948年3月,任冀南三地委武裝部長。1949年8月,任邯鄲軍分區司令員。建國後,任中共邯鄲地委常委、邯鄲軍分區司令員等職。1955年授大校軍銜。

楊秀峰

楊秀峰,(1897~1983)中國教育家,法學家。又名楊秀林。河北遷安人。青年時期曾參加五四運動。1929年赴法留學,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赴蘇聯學習。1934年回國後,在北京師範大學等校任教 。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組建冀西抗日遊擊隊,後歷任冀西抗日遊擊隊司令員,冀南行署主任,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席,華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高等教育部部長,國務院文教辦公室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和法制學會名譽會長等職。1983年11月10日卒於北京。

王宏坤

王宏坤,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人,王樹聲之堂弟。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紅十一軍排長,三十團團長,第十師師長,第四軍軍長等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129師385旅旅長。1942年12月,任冀南軍區副司令員。解放戰爭初期,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兼第六縱隊司令員。1947年9月,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縱隊司令員,同年12月兼任桐柏軍區司令員,後任第四野戰軍五十八軍軍長。1949年5月任湖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1950年5月任海軍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66年3月任海軍第二政委。是中共第九、第十屆中央委員,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文革”中犯有嚴重錯誤。1984年4月6日,經黨中央,中央軍委批准

:給予王宏坤同志留黨察看兩年的處分。1988年7月15日,經中央軍委和海軍黨委批准,授予王宏坤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3年8月20日在北京病逝。

孔慶德

孔慶德,山東曲阜人,孔子73代後裔。1911年2月14日出生,1927年參加國民革命軍,1930年12月參加紅軍,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經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時歷任營長、團長、冀南軍區第三軍分區副司令員等職,參加了陽明堡、百團大戰等戰役戰鬥。解放戰爭時歷任旅長、縱隊副司令員、軍長等職,參加了上黨、邯鄲、鄧縣、襄樊和進軍大別山等戰役戰鬥。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中南軍區炮兵代理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83年10月離休;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10年9月29日在武漢逝世,享年100歲。

杜義德

杜義德(1912年5月16日—2009年9月5日),男,漢族,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3月轉爲中國共產黨黨員。紅軍時期,他歷任班長、排長、連長、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方面軍總指揮部參謀、方面軍直屬縱隊司令員。抗戰時期,他歷任抗日軍政大學第5大隊大隊長、129師隨營學校副校長、129師新4旅副旅長、冀南軍區第2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冀南軍區指揮部副司令員,冀南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晉冀魯豫野戰軍、中原野戰軍第6縱隊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副司令員兼第10軍軍長。建國後,他歷任川南軍區司令員、解放軍陸軍第10軍軍長兼政治委員,志願軍第3兵團副政治委員,朝鮮東海岸防禦指揮部副政治委員,解放軍第3兵團政治委員,解放軍旅大警備區政治委員,解放軍瀋陽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旅大警備區第二政治委員,解放軍海軍副政治委員、海軍黨委副書記,解放軍蘭州軍區司令員、軍區黨委第二書記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段海洲

段海洲,河北省安平縣人。早年在北平國民大學學習,後又到石友三的十三路軍幹部學校習武。由於石友三叛變,致使學校解散,他不得不回家隱居。七七事變後,他又在家鄉組織了“青年抗敵義勇團”,後因不堪忍受趙雲祥的欺壓,率部參加八路軍。一九三九年,由於石友三兄弟的再三拉攏,段海洲脫離八路軍,投靠了石友三。在解放戰爭中,段海洲看到國民黨的氣數已盡,率部在重慶起義,參加瞭解放軍。

高樹勳

高樹勳(1898年-1972年1月19日),字建侯,河北省鹽山縣人。出身行武,因作戰勇敢,由士兵累升至師長。在參加國民黨軍隊對蘇區的“圍剿”中,開始認識中國共產黨,毅然脫離國民黨軍隊,到天津寓居。抗戰勝利後任新八軍軍長、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因反對內戰,1945年10月率部在邯鄲前線起義,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高樹勳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1972年逝世於北京。

趙雲祥

趙雲祥(1905—1970),又名趙渭清,字瑞清。河南郾城人,行伍出身。曾擔任北洋陸軍國民聯軍第三路特務營營長,後任特務團上校團長。1933年所部改稱抗日救國軍。同年八月抗日救國軍瓦解,趙雲祥避居天津。1936年11月,出任獨立第39旅軍官教導隊上校隊長。1937年9月,所部改編爲第一集團軍特務第二團,他任上校團長。1938年1月,所部改編爲河北民軍第二路,任少將司令。1938年下半年——1940年下半年,積極追隨鹿鍾麟和石友三,與八路軍搞摩擦。1945年10月,所部改編爲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路軍第10軍,任中將司令。11月11日,率領所部在江蘇鹽城起義。

鹿鍾麟

鹿鍾麟(1884-1966),字瑞伯,定州北鹿莊人,西北軍著名將領,國民黨二級上將。自北洋新軍學兵營與馮玉祥相識後,隨馮戎馬生活近四十年,成爲馮的主要助手。在“北京政變”中,率部先行入城,不費一槍一彈,僅三天就控制北京全城。接着,帶領軍警等二十餘人,直入清室,將中國末代皇帝溥儀驅逐出宮,廢爲平民。北伐後,曾任南京軍事委員會委員、軍政部次長及代理部長、河北省主席、兵役部部長等要職。在其任冀察戰區總司令、河北省主席期間,曾在河北與八路軍搞摩擦。

石友三

石友三(1891年—1940年12月1日),字漢章,中國吉林省長春農安人。石友三一生中投機鑽營,反覆無常,曾先後多次投靠馮玉祥、閻錫山、蔣介石、汪精衛、張學良、日本人和中共,而又先後背叛,被時人稱爲“倒戈將軍”。 1928年,他火燒少林寺,給我國的佛教事業和文物古籍造成重大損失。1940年下半年,在冀南與八路軍大搞摩擦時,被愛國將領高樹勳活埋。

張蔭梧

張蔭梧 (1891-1949)。字桐軒,河北博野人。國民黨晉綏軍陸軍中將加上將銜。中原大戰晉綏軍失敗的禍首,抗戰初期組織了號稱10萬人的河北民軍。因和八路軍爭奪敵後根據地,發明了曲線救國這一名詞,被中共稱爲摩擦專家,後被八路軍徹底擊潰。

抗日戰爭結束後,張蔭梧任平漢鐵路北段護路司令,不久即辭任,復任四存中學校長。後來他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第1屆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北平後的1949年(民國38年)2月,張組織“河北民衆自救會”,試圖站在國民黨一方奪回北平,失敗後被捕。1949年5月27日,他在北平的監獄中去世。享年59歲。

(本章完)

第十七章第七十章 開闢運東、衛東第六章第六章第十章第七十九章 形勢好轉第四十四章 百團大戰震驚敵頑第二十六章 劉鄧徐齊聚冀南第四十七章 反擊報復掃蕩第六十三章 “反戰同盟”的作用第四十五章 東高才伏擊戰第九十二章 攻打肥鄉第三十一章 夜襲大楊莊第二十七章 三會鹿鍾麟第七十二章 易良品殉國第十章第七十五章 “五·二六”大掃蕩第三十七章 凌石屯伏擊戰第十章第七十四章 陳再道進山第七十四章 陳再道進山第二十章第九十六章 再赴新戰場第六十四章 元城戰役(上)第四十六章 三破德石路第四十八章 活埋石友三第八十四章 巨北戰役第九十六章 再赴新戰場第二十二章 爭奪南宮城第五十一章 夜拆封鎖溝牆第五十二章 奇襲婁子鎮第十章第九十一章 繼續反攻第二章第六十二章 “六·一一”巧周旋附錄二 在冀南犧牲的縣團級以上幹部第九十章 奪取邯鄲第六十一章 *回冀南第四十三章 破擊德石路第九十章 奪取邯鄲第五章第九十四章 聊博戰役第十章第五十五章 秋山良照的覺醒第五十三章 “邢永沙”戰役第四十七章 反擊報復掃蕩第六章第三十七章 凌石屯伏擊戰第四十六章 三破德石路第七十六章 張雙羣上山第六十二章 “六·一一”巧周旋第八十章 奪取邱縣城第十六章第五十八章 “四·二九”大掃蕩(上)第二十五章 彭蔣會談第十七章第二十三章 壯烈殉國第九十六章 再赴新戰場第四章第四十四章 百團大戰震驚敵頑第八十二章 進駐單拐村第三十一章 夜襲大楊莊第七十七章 共渡難關第五十五章 秋山良照的覺醒第二十九章 佈置反掃蕩第三十七章 凌石屯伏擊戰第七十九章 形勢好轉附錄二 在冀南犧牲的縣團級以上幹部附錄二 在冀南犧牲的縣團級以上幹部第三十六章 初次反頑第五章第三十六章 初次反頑第八十二章 進駐單拐村第七十九章 形勢好轉第九十三章 佔領衡水第二十三章 壯烈殉國第五十章 易良品機智退敵第五十一章 夜拆封鎖溝牆第六十一章 *回冀南附錄三 各縣日僞據點(炮樓)所在村鎮第三十二章 香城固誘伏戰第十二章第四章第五十章 易良品機智退敵第十章第三十二章 香城固誘伏戰第六十五章 元城戰役(下)第七十四章 陳再道進山第五十六章 呂洞固突圍第六章第十五章第三十九章 一打石友三附錄三 各縣日僞據點(炮樓)所在村鎮第八十一章 襲擊莘縣第四章第二十章第十七章第七章第七十八章 肖永智和袁鴻化第四十六章 三破德石路
第十七章第七十章 開闢運東、衛東第六章第六章第十章第七十九章 形勢好轉第四十四章 百團大戰震驚敵頑第二十六章 劉鄧徐齊聚冀南第四十七章 反擊報復掃蕩第六十三章 “反戰同盟”的作用第四十五章 東高才伏擊戰第九十二章 攻打肥鄉第三十一章 夜襲大楊莊第二十七章 三會鹿鍾麟第七十二章 易良品殉國第十章第七十五章 “五·二六”大掃蕩第三十七章 凌石屯伏擊戰第十章第七十四章 陳再道進山第七十四章 陳再道進山第二十章第九十六章 再赴新戰場第六十四章 元城戰役(上)第四十六章 三破德石路第四十八章 活埋石友三第八十四章 巨北戰役第九十六章 再赴新戰場第二十二章 爭奪南宮城第五十一章 夜拆封鎖溝牆第五十二章 奇襲婁子鎮第十章第九十一章 繼續反攻第二章第六十二章 “六·一一”巧周旋附錄二 在冀南犧牲的縣團級以上幹部第九十章 奪取邯鄲第六十一章 *回冀南第四十三章 破擊德石路第九十章 奪取邯鄲第五章第九十四章 聊博戰役第十章第五十五章 秋山良照的覺醒第五十三章 “邢永沙”戰役第四十七章 反擊報復掃蕩第六章第三十七章 凌石屯伏擊戰第四十六章 三破德石路第七十六章 張雙羣上山第六十二章 “六·一一”巧周旋第八十章 奪取邱縣城第十六章第五十八章 “四·二九”大掃蕩(上)第二十五章 彭蔣會談第十七章第二十三章 壯烈殉國第九十六章 再赴新戰場第四章第四十四章 百團大戰震驚敵頑第八十二章 進駐單拐村第三十一章 夜襲大楊莊第七十七章 共渡難關第五十五章 秋山良照的覺醒第二十九章 佈置反掃蕩第三十七章 凌石屯伏擊戰第七十九章 形勢好轉附錄二 在冀南犧牲的縣團級以上幹部附錄二 在冀南犧牲的縣團級以上幹部第三十六章 初次反頑第五章第三十六章 初次反頑第八十二章 進駐單拐村第七十九章 形勢好轉第九十三章 佔領衡水第二十三章 壯烈殉國第五十章 易良品機智退敵第五十一章 夜拆封鎖溝牆第六十一章 *回冀南附錄三 各縣日僞據點(炮樓)所在村鎮第三十二章 香城固誘伏戰第十二章第四章第五十章 易良品機智退敵第十章第三十二章 香城固誘伏戰第六十五章 元城戰役(下)第七十四章 陳再道進山第五十六章 呂洞固突圍第六章第十五章第三十九章 一打石友三附錄三 各縣日僞據點(炮樓)所在村鎮第八十一章 襲擊莘縣第四章第二十章第十七章第七章第七十八章 肖永智和袁鴻化第四十六章 三破德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