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劉鄧徐齊聚冀南



劉伯承從屋裡迎出來,一把抓住鄧小平的手,熱情地問:“你什麼時候從延安回來的?”

參謀長李達跟在劉伯承身後,也迎出屋來。

鄧小平說:“我是前天回到遼縣的。一看你們都到冀南來了,我沒敢停,就直接趕過來了。”

劉伯承說:“是啊。冀南的形勢越來越嚴峻。國民黨瘋狂挑釁,日冠大兵壓境。所以,我們就把師部機關遷到了這裡。”

鄧小平問:“部隊也都來了嗎?”

李達說:“跟我們一塊來的,除了直屬部隊外,還有三八六旅補充團,先遣支隊第三大隊等部。另外,陳賡率領一一五師的六八八團和我們師的新一團等部,也越過平漢鐵路來到冀南。目前,在邱縣一帶活動。”

鄧小平說:“我們都聚集到了冀南。應付這裡的複雜局面,應該不成問題。再說,我這一路上,看到冀南的羣衆挖道溝、修戰壕,幹得熱火朝天。羣衆的參與和支持,就是我們戰勝敵人的有力保證。”

劉伯承說:“這都是徐副師長和陳再道他們抓得好啊!”

……

“兩位首長,別在院裡站着啦。到屋裡再說吧。”參謀長李達說。

“好。”劉伯承和鄧小平都點點頭。

進屋坐下之後,鄧小平才問:“怎麼樣?在這裡的工作有進展嗎?”

劉伯承的臉色陰沉下來,說:“我們主要是想和鹿鍾麟緩和一下緊張關係。最近,鹿鍾麟經常向我們挑釁,兩黨關係的弦繃得太緊了。一旦日寇發起掃蕩,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我一到這裡,就兩次找鹿鍾麟會談。”

鄧小平問:“有效果嗎?”

劉伯承:“收效甚微。鹿鍾麟現在的派頭很大,態度也冷若冰霜,與半年前我在山西拜訪他時判若兩人。”

李達說:“那時候是他感到路上有風

險,想讓我們派人護送他們,纔對我們恭敬有加。現在他自以爲在冀南站穩了腳跟,於是就原形畢露了。”

劉伯承提議說:“現在小平來了,我們乾脆就開個會,研究一下當前的形勢吧。”

“好。”李達馬上向通訊員吩咐:“快去把徐副師長叫來。”

通訊員立刻向外跑去。

不大功夫,徐向前便走了進來。

劉伯承說:“在開始研究之前,先請小平傳達一下黨的‘六中全會’精神。”

鄧小平點點頭,然後掏出他的工作日記看了看,便開始介紹:“全會於九月二十九日正式開幕,首先由毛澤東主席作了題爲《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報告全面總結了抗戰十五個月以來的經驗和教訓,分析了抗戰的發展趨勢,確定了我黨在抗戰新階段的戰略任務。全會批判了王明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肯定了以毛澤東爲代表的正確路線。中央認爲,經過十五個月的抗戰,中國已有很大進步,但尚未達到反攻勝利的程度。日軍雖遇挫折,但仍有餘力。國際上雖已予中國道義物資援助,但國際形勢未到最有利之時,故敵強我弱、敵優我劣的力量對比,並無根本性變化,戰爭將具有長期性、殘酷性。然中國地大物博,人口衆多,戰爭潛力雄厚。日本正相反。國際形勢發展亦對中國有利。故日本的優勢只具暫時性,中國的優勢則帶根本性。且日本不但被拖在中國,還須北防蘇聯,東對美國,南對英法,可用於中國的兵力所剩無幾,再無能力進攻。中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只要中國堅持持久抗戰,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鄧小平傳達完後,大家都說:中央對當前形勢的評價一語中的,說到了點子上;並表示擁護中央做出的各項決議。

隨後,劉伯承向大家說:“下面開始討論當前的形勢。請大家暢所欲言。”

李達首先發

言:“現在冀南的形勢十分嚴重。一方面是日軍對我們形成包圍,準備進行大掃蕩;一方面是鹿鍾麟瘋狂向我們挑釁,恨不能置我們於死地。”

劉志堅說:“是啊。鹿鍾麟已經成了反共頑固派,再無爭取的可能。我們決不能再退讓。”

李達說:“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現在和鹿鍾麟分裂,高興的只有日本鬼子。”

劉伯承說:“通過兩次會談,我完全見識了鹿鍾麟的反共面目。但是,在這種時刻,我們還是應該保持最大限度的剋制。”

徐向前說:“據我觀察,鹿鍾麟已經被石友三和朱懷冰架空,成了一個空架子。我們可以在他的兩個副手身上做做文章。當然,朱懷冰是蔣介石的嫡系,不會有什麼效果。重點是做石友三的爭取工作。”

劉伯承眼前一亮,高興地說:“這個提議很好!石友三是有名的‘倒戈將軍’,能爭取他暫時‘倒’向我們,這對我們反磨擦也是有利的。做石友三的工作,我們有三個有利條件:一是從西安事變之後我黨就與石友三有交往,有一定的工作基礎。二是石友三初到冀南立足未穩,不可能立即與我反目。三是他到冀南後曾向我示好,並且派人與我軍聯繫,商談對日作戰的方法。”

……

最後,大家做出三項決定:一、十二月三十日,在威縣(老虎)張莊村(即現在所駐村莊),召開黨政軍高級幹部會議,由鄧小平向大家傳達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然後和劉伯承共同佈置下一步的行動。二、會議結束後,由劉伯承再一次去和鹿鍾麟會談,以維持國共兩黨的合作局面;由鄧小平去和石友三會談,爭取他共同抗日。三、從三九年一月開始,正式成立冀南軍區,宋任窮任軍區司令員,王宏坤任副司令員,文建武任參謀長,王光華任政治部主任。東進縱隊政委由劉志堅接任。

……

(本章完)

第十一章第三十八章 葛貴齋叛逃第四章第三章第十三章第十六章第五十八章 “四·二九”大掃蕩(上)第七十七章 共渡難關第二十九章 佈置反掃蕩第二十章第二章第十八章第六十三章 “反戰同盟”的作用第四十八章 活埋石友三第八十二章 進駐單拐村附錄一 書中人物簡介第六十三章 “反戰同盟”的作用第十七章第二章第四十章 二打石友三第八十四章 巨北戰役第二十七章 三會鹿鍾麟第七十六章 張雙羣上山第六十章 秋山良照歸隊第二章第六十七章 “九·一二”秘密轉移第五十章 易良品機智退敵第四十七章 反擊報復掃蕩第五十二章 奇襲婁子鎮第四十九章 徐深吉南援新四軍第五章第六十二章 “六·一一”巧周旋第十五章第七十三章 開碰頭會第九十一章 繼續反攻第七十八章 肖永智和袁鴻化第六十五章 元城戰役(下)第十六章第二十章第四十七章 反擊報復掃蕩第十二章第六十九章 營救劉志堅第五十三章 “邢永沙”戰役第六十一章 *回冀南第五十一章 夜拆封鎖溝牆第六十四章 元城戰役(上)第十五章第七十一章 堅守陣地第九十四章 聊博戰役第二十四章 全民挖道溝第八十章 奪取邱縣城第五十八章 “四·二九”大掃蕩(上)附錄三 各縣日僞據點(炮樓)所在村鎮第三十六章 初次反頑第八十九章 攻佔邢臺第三十八章 葛貴齋叛逃第八十章 奪取邱縣城第三十五章 段海洲脫離部隊第五十七章 改變作戰方式第四十章 二打石友三第四十七章 反擊報復掃蕩第三十六章 初次反頑第七十四章 陳再道進山第五十五章 秋山良照的覺醒第六十七章 “九·一二”秘密轉移第三十二章 香城固誘伏戰第六十五章 元城戰役(下)第九十一章 繼續反攻第六章第四十七章 反擊報復掃蕩第六十五章 元城戰役(下)第四章第十二章第五十九章 “四·二九”大掃蕩(下)第四十九章 徐深吉南援新四軍第五十五章 秋山良照的覺醒第六十四章 元城戰役(上)第一章第四十三章 破擊德石路第五十五章 秋山良照的覺醒第四章第六十九章 營救劉志堅第八十六章 慶祝日本投降第八十章 奪取邱縣城第三十一章 夜襲大楊莊第五十五章 秋山良照的覺醒第八十二章 進駐單拐村第八十五章 成臨安戰役第五十一章 夜拆封鎖溝牆第八十一章 襲擊莘縣第八十八章 “三陳”赴上黨第六十六章 武工隊鋤奸第八十三章 參加“南樂戰役”第五十一章 夜拆封鎖溝牆第六十六章 武工隊鋤奸第九十二章 攻打肥鄉第三十七章 凌石屯伏擊戰第九十章 奪取邯鄲
第十一章第三十八章 葛貴齋叛逃第四章第三章第十三章第十六章第五十八章 “四·二九”大掃蕩(上)第七十七章 共渡難關第二十九章 佈置反掃蕩第二十章第二章第十八章第六十三章 “反戰同盟”的作用第四十八章 活埋石友三第八十二章 進駐單拐村附錄一 書中人物簡介第六十三章 “反戰同盟”的作用第十七章第二章第四十章 二打石友三第八十四章 巨北戰役第二十七章 三會鹿鍾麟第七十六章 張雙羣上山第六十章 秋山良照歸隊第二章第六十七章 “九·一二”秘密轉移第五十章 易良品機智退敵第四十七章 反擊報復掃蕩第五十二章 奇襲婁子鎮第四十九章 徐深吉南援新四軍第五章第六十二章 “六·一一”巧周旋第十五章第七十三章 開碰頭會第九十一章 繼續反攻第七十八章 肖永智和袁鴻化第六十五章 元城戰役(下)第十六章第二十章第四十七章 反擊報復掃蕩第十二章第六十九章 營救劉志堅第五十三章 “邢永沙”戰役第六十一章 *回冀南第五十一章 夜拆封鎖溝牆第六十四章 元城戰役(上)第十五章第七十一章 堅守陣地第九十四章 聊博戰役第二十四章 全民挖道溝第八十章 奪取邱縣城第五十八章 “四·二九”大掃蕩(上)附錄三 各縣日僞據點(炮樓)所在村鎮第三十六章 初次反頑第八十九章 攻佔邢臺第三十八章 葛貴齋叛逃第八十章 奪取邱縣城第三十五章 段海洲脫離部隊第五十七章 改變作戰方式第四十章 二打石友三第四十七章 反擊報復掃蕩第三十六章 初次反頑第七十四章 陳再道進山第五十五章 秋山良照的覺醒第六十七章 “九·一二”秘密轉移第三十二章 香城固誘伏戰第六十五章 元城戰役(下)第九十一章 繼續反攻第六章第四十七章 反擊報復掃蕩第六十五章 元城戰役(下)第四章第十二章第五十九章 “四·二九”大掃蕩(下)第四十九章 徐深吉南援新四軍第五十五章 秋山良照的覺醒第六十四章 元城戰役(上)第一章第四十三章 破擊德石路第五十五章 秋山良照的覺醒第四章第六十九章 營救劉志堅第八十六章 慶祝日本投降第八十章 奪取邱縣城第三十一章 夜襲大楊莊第五十五章 秋山良照的覺醒第八十二章 進駐單拐村第八十五章 成臨安戰役第五十一章 夜拆封鎖溝牆第八十一章 襲擊莘縣第八十八章 “三陳”赴上黨第六十六章 武工隊鋤奸第八十三章 參加“南樂戰役”第五十一章 夜拆封鎖溝牆第六十六章 武工隊鋤奸第九十二章 攻打肥鄉第三十七章 凌石屯伏擊戰第九十章 奪取邯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