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刻板

在王朗的印象裡,張溪確實是蜀賊大將,但王朗還是下意識的把張溪歸類爲關羽,張飛這類的武將行列。

這時代,文臣和武將之間的差別真的不算太大,文官從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廢物,武將也不是隻懂廝殺的莽夫.但是吧,文官出身的將軍,和武將出身的將軍,多少還是有些區別的。

文官出身的將軍不一定不通武藝,但肯定是偏向指揮作戰,用謀略取勝比如說天下名將周瑜,世家出身,謀略出衆。

而武將出身的將軍不一定不懂指揮,但多少還是以武勇出名比如說斬顏良,降於禁的關羽,最出名的,還是那一身高超的武藝。

而很不幸,在王朗的心裡,張溪就是屬於那種武將型的將軍。

這屬於一個刻板印象的問題。

王朗這個人吧,是當今的經學大家,一生大半的時間,都是用在研究經典上了,又常年身處朝廷中樞,對實務的接觸並不多。

張溪的名聲,王朗是聽說過的,也知道此人用兵作戰很有一套,是蜀賊中數一數二的領兵大將。

但對張溪這個人,王朗是充滿着刻板偏見的。

周瑜被王朗認定爲文官出身的武將,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周瑜是廬江周氏出身,而廬江周氏是淮南的頂級世家,哪怕是袁術這種極重門第概念的主君,對廬江周氏都是禮讓三分的。

周瑜作爲世家子,王朗對他有天生的認同感。

另一個.早年周瑜幫着孫策打江東的時候,王朗曾經跟周瑜有過接觸。

當時領兵作戰,衝鋒陷陣的人是孫策,周瑜基本只是負責出謀劃策,即使領兵出戰,也很少衝鋒陷陣。

因此,在王朗看來,周瑜就屬於是那種典型的文官出身的武將。

而張溪呢王朗對張溪的瞭解,完全來自於道聽途說。

張溪雖然是潁川人,但他是潁川寒門出身,甚至在王朗的概念裡,在聽說張溪之前,根本不知道潁川還有一個張氏。

這種寒門人家出來的子弟,能有多少學問,會懂多少兵法,王朗根本不信。

其次,張溪一向被劉備當成先鋒大將使用。

先鋒大將嘛,在王朗的認知中,必定是要一戰而破敵致勝,此非勇將不可勝任也。

你不能說王朗的認知是錯的,大部分的先鋒大將確實都是勇將.只是張溪這個比較奇葩了點。

第三,張溪的作戰風格,王朗也聽說過,用兵謹慎,頗多機變。

用兵謹慎,不是文官出身武將的專屬,很多勇將也比較謹慎,比如說曹魏陣營的李典,張郃,都是這種武將的代表,而蜀賊那邊的趙雲,東吳那邊的蔣欽等將,都是這樣的風格。

而頗多機變,在王朗看來,也就是反應比較快一點,鬼主意,小心思多一點而已,跟真正的謀略,是完全不同的。

綜合看來,張溪在王朗的心裡,是一個頗有勇力,比較謹慎,又有點小聰明的武人將軍而已。

這樣的人,在西北打出那麼大的名聲,大概是因爲西北無人,徒令豎子成名,一旦遇到中原人傑,必然不是對手。

而佐證也不是沒有。

這次大魏西征入關中,方略是中原人傑司馬仲達的手筆,而那個張溪,一點察覺都沒有,直接帶着三分之二的關中精銳進入左馮翊,跟曹真都督的兵馬對峙,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司馬懿制定的聲東擊西之計。

所以啊,王朗真的不明白,那個張溪都已經上當了,爲什麼王昶和曹真依然一臉凝重,覺得此人會有其他的妙招來應對當前的局勢?!

因此,王朗不解的問道,“文舒是否多慮了?!那張溪用兵,老夫亦有耳聞,不過是謹慎小心爾。如今仲達之計,以令其牽制於此,安能再有作爲?!”

在王朗看來,張溪的謹慎小心,已經完全被司馬懿算計到了。

就因爲張溪用兵謹慎,面對曹真的五萬大軍出左馮翊,他必然引雍州大軍前來對峙,而又因爲張溪小心謹慎,面對魏軍突然停止進軍,必然會心懷疑慮,從而加強戒備,不敢主動發動進攻。

只要拖延到一定時日,郭淮在右扶風地區發動全面進攻,那麼等到消息傳到張溪這邊,他再想回師去就右扶風,估計也已經來不及了。

如今要做的,不過是想辦法拖延住張溪所率領的雍州郡兵,時間越長越好。

理論上講,王朗說的是有道理的,只要張溪領兵到了左馮翊,司馬懿的計劃就算是成功了一半了。

但曹真和王昶依然是不放心啊。

王朗的身份地位擺在那裡呢,他說王昶是多慮了,王昶還不好反駁.但曹真可以解釋。

“司徒公有所不知!”曹真對王朗解釋道,“張元長用兵,可慮者非爲謹慎,乃是機變此人最善於亂局中找到破局之法,昔日與郭伯濟戰於冀縣,與曹仁,曹洪叔父戰於隴山,皆是亂中求生。今其雖中計,卻難保沒有他策以對,不可掉以輕心。”

一方面,曹真是向王朗解釋張溪的難纏之處,還有一方面嘛.誰讓王朗沒事兒提什麼司馬懿的。

自從上次廷議之後,曹真對司馬懿的感官就說不上太好,雖然這次依然願意按照原定計劃反攻關中,但那也是因爲曹真認可了這個計劃,不代表曹真認可了司馬懿。

甚至於,跟張溪打交道多了,曹真也同樣懷疑,司馬懿的這個策略,到底能瞞住張溪多久。

這裡面,除了曹真對張溪有些高估外,多少也跟曹真看不上司馬懿有關係那老小子雖然謀略也不錯,但是不是能瞞得過張溪,並不好說。

曹真都這樣表態了,王朗雖然覺得曹真有點高估了張溪,但也不好說什麼。

“既如此,都督何不進兵重泉,主動進攻?!!”王朗再次問道。

假設,張溪真的看出了一些破綻,發現了曹真這一方只是佯攻,那麼這種時候,曹真就該主動出擊,用兵力優勢拖住張溪所部,不讓他有調整的機會。

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出擊,攻取重泉縣。

畢竟,曹真是有兵力優勢的。

魏軍有足足五萬人,而蜀賊撐死三萬人。

魏軍糧草補給線更短,容易獲取補給,而蜀賊糧草補給線比魏軍還長,不利於久持。

如果曹真主動發起對蜀賊的進攻,拖住蜀賊可能出現的兵力調整,不是能更好的牽制住蜀賊,等到郭淮突破右扶風后,蜀賊必然選擇撤軍,到時候尾隨追殺,必然能大破蜀軍。

可不像現在,一個在臨晉,一個在重泉,中間間隔七八十里,蜀軍真要調動兵力或者索性直接撤退,等魏軍接到情報,追都追不上。

關於這點,曹真其實也想。

但.

“非本督不願,實在是”曹真一臉無奈的指向了關中北側方向,說道,“據細作回報,蜀賊精銳北軍已經離開秦州,有進入關中之勢。若我軍突然進攻,蜀賊選擇後撤,拉長我軍補給線,縮短自身補給線,再以精銳攻擊我軍側翼.恐爲敵所乘矣。”

當年曹操怎麼打贏官渡的?!

最重要的一個舉措就是主動後撤,縮短補給線,拉長袁紹軍的補給線,導致袁紹不得不選擇烏巢屯糧,然後被許攸這個叛徒出賣,暴露了屯糧地點,曹操才能火燒烏巢,一舉奠定勝局。

如今曹真本來就是倉促出兵,後勤補給不完善,已經受到了糧草補給不及時的影響了。

要是再貿然進兵,拉長補給線,那麼後勤壓力只會越來越大到了那個時候,不能久持的一方,就變成了魏軍了。

如果蜀賊再讓北軍繞道左馮翊側翼,甚至是繞到大軍身後,切斷糧草補給線,那麼這五萬大軍,都有被分割包圍的危險。

這也是爲什麼曹真一直在臨晉呆着,不願意繼續前進,進攻重泉的原因。

曹真在等,等郭淮那邊先獲得進展,攻取右扶風后威脅長安。

到了那個時候,不管是蜀賊的北軍,還是身在左馮翊的雍州郡兵,都必然選擇回軍拱衛長安,到了那個時候,曹真領兵突進,佔據左馮翊東側區域,匯合郭淮左右夾擊,圍攻長安。

而一旦蜀賊被逼的不得不退守長安後,左馮翊和右扶風之間大量佔領區就可以連成一片,即使戰線拉長,也不用擔心沒有地方可以屯糧,還可以把原本分屬武關道和潼關的兩條補給線合併爲一條。

在保證了糧草補給線安全後,完全可以跟蜀賊圍繞長安打消耗戰。

一旦打起消耗戰,曹真相信,蜀賊是絕對耗不過大魏的。

這,就是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曹真針對左馮翊這一路軍馬,做出的戰略安排。

第1168章 曹爽掌權第688章 雍州刺史部第973章 羊衜歸漢第1040章 再次平衡第134章 江陵決戰(一)第518章 二將第706章 拖第722章 東吳有變第1156章 開始撤軍第918章 商議四伐第51章 亂世人心第1043章 升官第1217章 東吳內政第1163章 各懷心思第123章 聯軍第117章 鐵索連舟第157章 鹽鐵和制度第943章 心累的辛毗第373章 花鬘和關索第81章 衝陣第966章 洛陽戰事(三)第644章 議事(一)第227章 和談第1050章 朱然的謀劃第1139章 戰略目的第694章 復設丞相第534章 陳倉道第1158章 背鍋第425章 尋仇第538章 魏延的想法第657章 疑兵計第35章 酒之事第70章 江夏太守第564章 錯失機會第464章 總動員令第917章 談判條件第487章 佔便宜第1024章 臨陣指揮對決第1251章 順流而下第216章 時間線變動第169章 抵達油江口第625章 遇事不決就突陣第1213章第831章 議策第1021章 周瑜的困境第921章 出使歸來第536章 夏侯楙的想法第957章 天意第955章 下下之策第800章 郭淮的疑慮第880章 故伎重演第937章 弘農楊氏第924章 人才問題第98章 劉表病重第1015章 朱桓立功第1103章 調整部署第704章 挑明第772章 拖延第332章 江陵城的鏖戰第968章 遷都第1120章 秦朗第568章 應對方案第791章 防禦體系第669章 宛城戰事(二)第1030章 另一路第836章 包圍網內的苦戰第895章 石苞的心思第25章 徐庶第732章 戰事漸息第317章 武陵蠻動亂第391章 調人第1130章 變策第230章 情勢變化第450章 主力到位第1249章 攪局者(二)第416章 騎虎難下第1236章 各方顧慮第716章 關中世家第201章 拖延時間第495章 柳隱第1077章 北伐之議第1010章 河洛戰事第655章 背鍋俠滿寵第486章 衆議第576章 截擊第902章 折中第476章 劉備稱帝第743章 人事第574章 懲罰第948章 各地局勢第297章 不合第1173章 東郡渡河第545章 王生?!王雙!第759章 曹魏議事第378章 倒黴的小姑娘第771章 擅自出兵第786章 孫十萬的想法第496章 偷工減料第465章 張溪和魏延
第1168章 曹爽掌權第688章 雍州刺史部第973章 羊衜歸漢第1040章 再次平衡第134章 江陵決戰(一)第518章 二將第706章 拖第722章 東吳有變第1156章 開始撤軍第918章 商議四伐第51章 亂世人心第1043章 升官第1217章 東吳內政第1163章 各懷心思第123章 聯軍第117章 鐵索連舟第157章 鹽鐵和制度第943章 心累的辛毗第373章 花鬘和關索第81章 衝陣第966章 洛陽戰事(三)第644章 議事(一)第227章 和談第1050章 朱然的謀劃第1139章 戰略目的第694章 復設丞相第534章 陳倉道第1158章 背鍋第425章 尋仇第538章 魏延的想法第657章 疑兵計第35章 酒之事第70章 江夏太守第564章 錯失機會第464章 總動員令第917章 談判條件第487章 佔便宜第1024章 臨陣指揮對決第1251章 順流而下第216章 時間線變動第169章 抵達油江口第625章 遇事不決就突陣第1213章第831章 議策第1021章 周瑜的困境第921章 出使歸來第536章 夏侯楙的想法第957章 天意第955章 下下之策第800章 郭淮的疑慮第880章 故伎重演第937章 弘農楊氏第924章 人才問題第98章 劉表病重第1015章 朱桓立功第1103章 調整部署第704章 挑明第772章 拖延第332章 江陵城的鏖戰第968章 遷都第1120章 秦朗第568章 應對方案第791章 防禦體系第669章 宛城戰事(二)第1030章 另一路第836章 包圍網內的苦戰第895章 石苞的心思第25章 徐庶第732章 戰事漸息第317章 武陵蠻動亂第391章 調人第1130章 變策第230章 情勢變化第450章 主力到位第1249章 攪局者(二)第416章 騎虎難下第1236章 各方顧慮第716章 關中世家第201章 拖延時間第495章 柳隱第1077章 北伐之議第1010章 河洛戰事第655章 背鍋俠滿寵第486章 衆議第576章 截擊第902章 折中第476章 劉備稱帝第743章 人事第574章 懲罰第948章 各地局勢第297章 不合第1173章 東郡渡河第545章 王生?!王雙!第759章 曹魏議事第378章 倒黴的小姑娘第771章 擅自出兵第786章 孫十萬的想法第496章 偷工減料第465章 張溪和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