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挑明

雍州,長安。

劉備病逝於長安行宮,諸葛亮在長安發喪,昭告天下,然後就要扶持先帝靈柩,回成都南郊惠陵安葬。

其實吧,劉備在生前的時候,確實動過心思,捨棄成都南郊的惠陵,轉而尋求在長安擇址,另修陵墓。

但出於政治原因考慮,劉備始終沒有下定決心。

皇帝的陵墓,一般都是建造在都城附近的,如果在長安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那無異於昭告天下,自己打算遷都了。

那成都那邊非炸鍋不可。

如今的長安終究還是前線,也不是遷都的好時機,因此劉備始終沒有辦法下定決心,重修自己的陵墓。

再加上劉備在佔據長安一年後,就因病去世,也沒有那個時間來修建陵墓,所以最終諸葛亮還是得扶劉備的靈柩回成都,葬在惠陵,畢竟那邊的陵墓已經修築了四五年了,都快完工了。

只是吧,諸葛亮要扶持劉備的靈柩回成都,那麼作爲天子親軍的北軍精銳,自然也是要跟隨着一起回成都去的這對雍州的防禦,是一個很大的削弱。

年初剛剛決定左馮翊遷民軍屯的事兒,如今施行了還不到半年時間,各地的戍邊郡兵纔剛剛抵達雍州不久,還沒有經過休整訓練,戰鬥力嚴重不足,而雍州本地的郡兵也剛剛招募,只是分發好鎧甲軍械,連操練都沒有操練過幾次,根本不存在什麼戰鬥力。

如果這個時候,曹魏聞聽劉備病逝,興兵來犯,而北軍又撤離了長安.那事情就麻煩了。

雖然張溪也覺得,就目前曹魏的實力,不太可能在休養不到一年之後發動一場大戰.但,萬一呢?!

爲此,張溪不得不去找諸葛亮和張飛兩人,讓這兩人至少給自己留下一萬北軍精銳應急。

也不要求停留多長時間,只需要這一萬北軍精銳在雍州再多駐紮一年,等到雍州郡兵初步形成了戰鬥力,那張溪還真的不怕曹魏興兵來犯。

即使打不退敵軍,可守住三輔,堅守待援的能力,張溪還是有的。

張飛對這事兒是沒什麼意見,他其實也覺得,雍州的防禦有些脆弱了,再加上丁口不足,短時間內很難組織起大規模的雍州郡兵,因此留下一部分北軍精銳幫助防守長安,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諸葛亮,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也同意了張溪的意見。

雖然諸葛亮也判斷,曹魏不太可能在這個時候發動大規模的征戰,但小規模騷擾,還是有可能的。

如果沒有精銳防守三輔,張溪憑藉那一萬戍卒和兩萬不到的郡兵,要防守整個三輔地區,確實很吃力。

再一個,諸葛亮跟張飛商量後,也覺得如今的北軍經歷了第二次北伐戰爭後,雖然有所成長,但對比起曹魏的禁軍精銳來,還是缺乏戰陣經驗。

因此,諸葛亮打算把北軍分批留在長安戍守,每批戍守一年,以輪戍的方式,積累北軍士卒的臨戰經驗。

只是這麼一來的話,北軍精銳常駐都城的數量就會變少,尤其是換防的那幾個月,三萬北軍精銳,可能留守成都的,只有一萬人。

如果再加上南軍的兩萬人,人數倒也夠了,但萬一其他地方再有戰事,比如需要馳援荊州的時候,兵力就顯得有些不夠用了。

因此,諸葛亮跟張飛商議,是不是把陳到率領的那一萬白毦兵,收編入北軍編制,成爲都城戍守部隊。

對於這事兒吧,張飛倒是原則上同意,但具體是不是可行,還得上奏新天子,同時詢問陳到的意見。

白毦兵一直以來,都是劉備的親衛,不算入北軍編制的,只聽從劉備的個人指揮,在第二次北伐戰爭後期,白毦兵就留在五丈原,守衛從褒斜道通往五丈原的大軍糧道了。

如今,隨着劉備的駕崩,對白毦兵的安排,也需要提上日程了。

這種精銳,當然是不可能解散的,季漢還沒有奢侈到這個程度.調回成都,編入北軍序列,也是應有之義。

只是,這命令,哪怕諸葛亮是丞相,又有託孤之責,也不能由他來下。

至於陳到這倒是不用擔心。

陳到的性格,跟趙雲其實真的很像,兩人都不是那種貪戀權位的人。

甚至對陳到來說,劉備不在了,那麼扶持幼主,就是陳到報答先主的最好方式。

這些事兒,都是回到成都後,需要諸葛亮去協調的事情,對於雍州刺史部來說,諸葛亮同意留下吳懿率領一萬北軍,已經足夠讓張溪滿意了。

諸葛亮跟張飛兩人要扶持劉備靈柩回成都安葬,也不宜久留畢竟劉備病故的時候已經是六月下旬了,實在耽擱不起。

因此,諸葛亮和張飛選定日期後,儘快出發,準備回成都去。

不過在回成都之前,諸葛亮專門又去找了一趟張溪,跟張溪商議了一下關中地區的防禦戰略問題,順帶的,也把一些話,跟張溪挑明瞭。

關中的防禦戰略,因爲武關和潼關不在手,因此諸葛亮建議,還是以重點防禦爲主。

右扶風地區,可以安排戍卒和郡兵看守住武關道附近的幾個重要城市和關隘,修建一些軍事鄔堡,據敵於武關道外。

左馮翊地區就沒有這個條件了。

張溪和諸葛亮商議下來,覺得對潼關方向的魏軍,除了加強監視,劃出緩衝區,堅守軍事要道外,真就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

而張溪也曾經提議過,利用外地世家前來左馮翊置地拓展產業的機會,允許這些世家大族們招募家丁護院,就地自守,以此來拖延魏軍的滲透.這個主意,被諸葛亮否決了。

這主意倒不是說多差,因爲即使你不同意,那幫世家大族們也會私下這麼幹,在這種邊境州,你根本無法阻止他們這麼做。

可諸葛亮還是不想在官面上開這個先河,生怕給了這羣外地世家在雍州本地坐大的機會,甚至於,以此爲先例,其他地方的世家也會要求有相同的待遇。

比如說荊州。

雍州是前線,難道荊州就不是前線了麼?!

官面上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開先例,有些事情明明是因地制宜的政策,但在某些懷有私心的人眼裡,就會變成需要普及的政策。

諸葛亮不想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寧可穩妥一點。

至於長安的防守,這個諸葛亮倒是不擔心。

只要左馮翊和右扶風沒被魏賊攻破,長安就不會受到任何威脅,而即使長安受到了攻擊威脅,以長安的城防,只要張溪不是腦殘到把所有兵力都禍禍乾淨了,堅守上幾個月,還是不成問題的。

兩人討論完關中三輔的守備策略後,張溪本來以爲沒事兒了,準備送客。

可諸葛亮,卻在臨走前,跟張溪說了一些話。

“元長可知,先帝爲何要在臨崩前,封元長爲博陸侯?!”

這話,諸葛亮是一副閒聊的語氣,跟張溪提起的。

張溪其實也納悶,一直沒想通這裡面的道道。

張溪是潁川長社人吶,按照大漢封侯一貫的做法,如果劉備要封張溪爲列侯,那也應該是封爲長社侯纔對,這才能顯示劉備對張溪的嘉獎,同時也能讓張溪名揚故里。

雖然如今天下未定,劉備就算封了張溪爲長社侯,也只能是遙領,不可能真正享受到潁川之地的封邑,但好歹也是個榮譽象徵啊。

怎麼就封了一個博陸侯博陸這地方,可是在幽州啊。

張溪也是一腦門子官司,不解的向諸葛亮求教道,“溪實不知,不知孔明先生可有頭緒?!”

諸葛亮笑了一下,對張溪直接把話給挑明瞭。

“先漢大將軍霍光,便是博陸侯。”

這話一出,張溪整個人都懵逼了。

不是先帝這是什麼意思?!

這裡面的政治含義,實在是讓張溪越想,越覺得有點毛骨悚然,下意識的看向了諸葛亮。

漢武帝四大託孤重臣,最終的下場如何,張溪還是知道的劉備封自己當博陸侯,難道是要自己制衡諸葛亮麼?!

張溪的小表情,諸葛亮自然看在眼裡,但諸葛亮卻只是笑笑,繼續說道,“亮自認不是上官桀,翼德也只會是金日磾那樣的忠臣.可我與翼德,終究比元長年長,若將來有人要做上官桀,桑弘羊之輩,就需元長這個博陸侯出馬了。”

說完這些,諸葛亮對張溪一拱手,揚長而去。

只留下張溪一個人,站在自家大門口發呆。

先帝真的是這個意思麼?!

第1190章 意外的先見之明第339章 陸遜之計第274章 王基第338章 江陵城下第1035章 攪混水第324章 激將第256章 鍊鐵第968章 遷都第1224章 貿易戰(一)第775章 漢軍軍議第1116章 伏擊第778章 舌辯第645章 議事(二)第691章 戍邊第1013章 交鋒第422章 大雪第315章 退敵第329章 厚臉皮的呂蒙第682章 奇葩取士第247章 成都述職第240章 合肥之戰第806章 八陣圖第596章 正面較量第994章 猶豫不決的張溪第98章 劉表病重第865章 戰後第808章 添油第1033章 今時不同往日第946章 洛陽防備第1112章 甄城第615章 王雙的奮起第813章 撤軍第1129章 有心無力的蔣濟第300章 水淹七軍第947章 互相試探第1214章 聖裁第1206章 兵臨城下第735章 決議第1173章 東郡渡河第580章 接應第925章 誤會第259章 閒談江東諸將第690章 遷民軍屯第460章 曹丕的魄力第1153章 撤軍第187章 治病第727章 補救措施第1045章 東吳內政第646章 議事(三)第114章 船上議論第395章 曹丕親征第239章 巴東郡保衛戰(三)第825章 議定出兵第835章 截斷後路第206章 涪城之戰第725章 開春第283章 進攻準備第1181章 河東戰事明朗第785章 諸葛亮的應對第991章 東吳的想法第951章 潁川應對第703章 疲蜀之計第164章 不太一樣第817章 關中亂戰第223章 人事任命第249章 人手不足第551章 局勢變化第500章 各州情報第954章 不對勁第249章 人手不足第330章 英姿颯爽關銀屏第822章 折中一下第1247章 特殊照顧第1138章 更改戰略第899章 曹魏的盤算第837章 歪打正着第1038章 東吳退兵第1026章 張飛衝陣第982章 魏吳結盟第546章 糾纏第231章 治理地方第1239章 進攻方略第773章 刻板第38章 《隆中對》第1018章 陸凱第370章 圍攻味縣第1228章 練兵第378章 倒黴的小姑娘第987章 議定第279章 江東密議第234章 蔣琬第1182章 曹爽在猶豫第175章 從長計議第85章 守城方略第714章 雪災第220章 入城安民第322章 疑兵計第27章 論將第404章 姜冏和樑緒第945章 撤軍
第1190章 意外的先見之明第339章 陸遜之計第274章 王基第338章 江陵城下第1035章 攪混水第324章 激將第256章 鍊鐵第968章 遷都第1224章 貿易戰(一)第775章 漢軍軍議第1116章 伏擊第778章 舌辯第645章 議事(二)第691章 戍邊第1013章 交鋒第422章 大雪第315章 退敵第329章 厚臉皮的呂蒙第682章 奇葩取士第247章 成都述職第240章 合肥之戰第806章 八陣圖第596章 正面較量第994章 猶豫不決的張溪第98章 劉表病重第865章 戰後第808章 添油第1033章 今時不同往日第946章 洛陽防備第1112章 甄城第615章 王雙的奮起第813章 撤軍第1129章 有心無力的蔣濟第300章 水淹七軍第947章 互相試探第1214章 聖裁第1206章 兵臨城下第735章 決議第1173章 東郡渡河第580章 接應第925章 誤會第259章 閒談江東諸將第690章 遷民軍屯第460章 曹丕的魄力第1153章 撤軍第187章 治病第727章 補救措施第1045章 東吳內政第646章 議事(三)第114章 船上議論第395章 曹丕親征第239章 巴東郡保衛戰(三)第825章 議定出兵第835章 截斷後路第206章 涪城之戰第725章 開春第283章 進攻準備第1181章 河東戰事明朗第785章 諸葛亮的應對第991章 東吳的想法第951章 潁川應對第703章 疲蜀之計第164章 不太一樣第817章 關中亂戰第223章 人事任命第249章 人手不足第551章 局勢變化第500章 各州情報第954章 不對勁第249章 人手不足第330章 英姿颯爽關銀屏第822章 折中一下第1247章 特殊照顧第1138章 更改戰略第899章 曹魏的盤算第837章 歪打正着第1038章 東吳退兵第1026章 張飛衝陣第982章 魏吳結盟第546章 糾纏第231章 治理地方第1239章 進攻方略第773章 刻板第38章 《隆中對》第1018章 陸凱第370章 圍攻味縣第1228章 練兵第378章 倒黴的小姑娘第987章 議定第279章 江東密議第234章 蔣琬第1182章 曹爽在猶豫第175章 從長計議第85章 守城方略第714章 雪災第220章 入城安民第322章 疑兵計第27章 論將第404章 姜冏和樑緒第945章 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