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就算籌劃者的謀略再高,籌劃得再周密,但總有些事情,會或反或順地超乎籌謀者的預期。
就在王嘉胤和王自用看到張獻忠、混天龍和譚青楊三人提着範洪韜等三顆首級向他們招手時,按照約定,他們應該發三支響箭,命令四門八面的將校高手,飛躍到城牆上去,動員戍軍投誠和打開城門了,但是,他們還沒開口下令發響箭,驚奇的一幕卻發生了!
但見城門大開,城門裡出來了些明軍在招手高喊,城牆上的明軍也在招手高喊:“我們投誠!歡迎義軍進城——!”
原來,城牆上的明軍,聽了那麼久的勸降喊話,早就在等着能夠投誠的機會了,此刻目睹了他們的三個太上皇被割下了首級,沒有絲毫顧慮了,就放放心心地歡迎義軍進城了!
不但北門城牆上的明軍在歡呼義軍,範洪韜手下的參將和守北門的百戶校尉,也都帶上一些軍士,分別去通知其他幾門的明軍投誠了!
王嘉胤和王自用縱馬上前,對張獻忠三人道:“三位大功臣,居功至偉啊!殺掉了三個敵酋,延安府自然就攻下來了,真正做到了無一傷亡啊!”
譚青楊感嘆道:“從今天早晨的攻城戰鬥來看,這民心向背,真是太明顯了!試想,要是民心凝聚,軍民一心,這延安府,不打幾場惡仗,能夠攻下來嗎?”
張獻忠說:“是啊!明軍見這三人一死,都自動給我們打開了城門!看來,這三顆首級,就沒有用處了呢。”
王嘉胤說:“也不一定,我們把這三顆首級,懸掛在府衙大門前,還能讓延安百姓高興高興呢,先拿着!”
他們幾人說話時,大軍在大營主將和大隊將領們的帶領下,正在進城,按照計劃,進城誅殺富戶官府惡霸去了。
王自用說:“今天,我們就不必在城中紮營搭竈了,反正營盤離城這麼近,我們殺完官府人員和富戶惡霸,把他們的錢糧收繳起來,大家都參與,不用多久,就能給百姓發放完錢糧,然後把錢糧集中在府衙門裡,封存起來,等高將軍他們來處理,我們就回各自的營盤去,好好犒勞兄弟們!走,我們也隨隊伍進城看看熱鬧吧!”
……
延安城內的各項事務,當天上午就處理完了。
老百姓見所有的官府人家、惡霸富豪全都被殺光了,戍軍則投奔了義軍,每個百姓還領了一百五十斤糧食、十斤肉、五斤油和一兩銀子,把義軍看成了救命恩人,當時就有五六百人到各營報名參軍!
看到這些景象,王嘉胤和王自用心裡非常高興,王自用對張獻忠說:“張賢弟,功勞雖然主要是你第八營的,但是,你是知道的,新成立的第九營、第十營,他們現在一個營才兩千人,所以,我們想,這次延安府幾地的共兩千餘降軍,就給第九營、第十營各增加一千人,他們有了三千人了,往後的兵員補充,就是他們自己的事了,而你的第八營這次高風亮節,把你們的俘獲交給了他們,以後你們俘獲再多,都歸你們第八營,可以不再向我請示了!張賢弟,你有意見沒有?”
“都是王家軍,新建營當下兵員太少,這是應該的嘛!哪會有意見呢?”張獻忠說道,“王將軍准許我第八營以後俘獲降兵都直接歸第八營,我感恩還來不及呢!此次回營地,小弟就把新投城的那一千人派到中軍帳來,好早點移交給新建營。延安這一次的降軍,就直接隨新建營回營盤吧!”
王自用說:“好,張賢弟真是深明大義,就這樣了!看來,高將軍他們一兩天還來不了,那我們就留一個大隊守護輜重和與高將軍他們聯繫,我們就回營地去等他們。”
王嘉胤說:“我們還是在留守大隊給高將軍他們留一封書信吧,他們看了信,就好安頓紮營的事項,等他們紮了營,我們自然就天天都在一起議事了。”
……
等候東線義軍這幾天,王家軍的人馬,就在城外八里的四處營地修整,每天都擺一頓酒宴,犒勞全軍將士,將士們好不高興!
三天後,東線的高迎祥部也完全肅清了計劃中的官府、官軍、匪患、富惡,大軍分別從東門和南門浩浩蕩蕩地開進了延安城。
高迎祥等一干中軍將領來到府衙後,看了王嘉胤和王自用留的書信和輜重,心中非常感動,對留守大隊的主將說:“王將軍真是胸襟寬闊,高風亮節,大恩大德啊,把城內留給我們,把輜重也留給我們,我們在王將軍的麾下征戰,服氣!你等且回去告訴王將軍,我們今天先駐紮下來,明天起,就可以議事了,請王將軍安頓好大軍,帶上各大營將領,吃過早飯,就請到府衙門來議事,每天的中午飯,就在府衙裡用餐了。”
當天,王嘉胤和王自用聽了回營的留守大隊彙報,就派信使去各大營盤通知,叫大營主將安頓好軍隊的事情,於巳時中時刻前,趕到延安城裡的府衙門議事。
於是,從第二天起,陝北義軍就每天議事了。
因爲義軍已經有十幾萬人了,王家軍這邊有了六萬餘人,高迎祥的闖軍有了七萬多人,兩軍共有接近十四萬人了,於是,將領們首先議定,把現在兩軍總共不足二十個大營的編制,改編爲三十六個大營,王家軍這邊十八個大營,闖軍那邊十八個大營,對外號稱二十萬人。王嘉胤仍然被推舉爲三十六營的盟主,征戰中,合則由王嘉胤統一指揮,分則由王嘉胤、王自用與高迎祥、李自成分別指揮各自的十八個營,並決定,整編後,在延安休息的這段時間,對軍隊進行操練和培訓,進一步強化軍紀。
這樣,最早拉竿子起事,後加入義軍聯盟,現在當大營主將的那些將領們,就遠遠不夠了,現在需要三十六個主將、七十二個副將了,單是大營的高級將領,就需要一百零八個!
可最早期的將領,就只有王二、左桂、張存孟、王和尚和王大梁等不到十位,而這麼多將領的缺口,就要從兩軍在征戰中的投城明軍中產生了。
這次大整編,是爲了義軍走向正規化而整編的,原則上按每一級都要按一主兩副的配置來編制,所以,就來了個層層選拔,先把大營主將副將配齊,不夠就從大隊主將副將中選拔;再把大隊主將副將配齊,不夠就從小隊主將副將中選拔,以此類推,就連樁,都是配了兩個副卒尉的。
王家軍這邊,爲了保證先鋒營的戰力,王嘉胤和王自用決定,把軍士大體平均分爲十八個營時,保留第八營的現有八千餘人不動,其餘營,就每個營只有三千來人了。
原第一營到第七營,都要減少很多人,主將雖然有一點兒意見,但一來聽了王王嘉胤和王自用解說,二來看到隊伍壯大了,也就心平氣和了。當然,大營的人數減少了,大隊、小隊和樁的建制,還是趁這次整編,寧肯人數少點,框架是要搭夠數的,以後增加了人,直接補員就行了。
接下來,義軍討論了是否拿下西安的布政使省府和都指揮使軍營,以徹底掃清陝西陝北的後患的議題。
在這個問題上,義軍的高層將領們爭論了兩天。
說來奇怪,主張先拿下西安城及秦川的主要府縣後,再去圖謀中原的,不僅人少,而且還是兩個私下裡互有矛盾的人!這兩個人,就是張獻忠和李自成!他們的理由是,西安省府的實力和都指揮使現在還能調動的兵力,已經不足與義軍對抗,拿下西安,只消用點兒技巧,不是什麼難事,而且西安是曾經的長安古都,現在肅清了西安,更能放心圖謀中原,就算在中原用兵不利,也有退守的大營盤,西安肯定要比延安、榆林這些地方重要。
這個話題既然提出來了,也就有的人產生了搖擺,就連王嘉胤都一度認爲這兩個小輩提得有道理。
但是,高迎祥、混天龍等早期拉竿子起事的人,以及多數從明軍投城過來的高級將領,都主張修整以後,就東渡黃河,圖謀中原。
不主張攻打西安的人,認爲陝西的軍事力量主要在於邊軍,現在邊軍已經肅清,西安及周邊的府縣,根本就不是義軍的對手,不足爲慮,目前犯不着花時間花精力去攻打西安,不如早些圖謀中原,儘早拿下北京,早日推翻朱明王朝,纔是要務!何況,從起事打到現在的戰爭歷程來看,官軍也好,官府也好,根本就不經一打,照這麼一溜煙打下去,最多一兩年,就能把北京周邊幾個省和山西以北邊軍給肅清了,那時,北京就是一座孤城了,而我義軍到那時沒準也要好幾十萬人了呢!退一萬步說,就算圖謀中原遇到不利,退回陝西,要想佔據西安,還不是一兩天的事情?西安不過是我義軍的囊中之物,不足慮也!
這類意見,就連王自用都是這麼看的!
這王嘉胤和王自用二人,自從王自用投靠到王嘉胤帳下後,兩人的謀略,相似相同得好像是一個人一樣,但在這類問題面前,兩人就產生了不同看法。
這類議事會,先就說好了的,知無不言,暢所欲言,充分發表己見,所以參會的人雖多,卻很少有沒發言的。
討論了兩天,雖然主張先拿下西安的人數很少,但畢竟形成了爭執,意見就很難統一。王嘉胤本人雖然偏向於先拿下西安再圖謀中原,但他作爲盟主,不能掃了多數人的興,就連自己最默契的搭襠王自用,都主張先圖謀中原,心裡就想,這個事情,只要大家把意見都提出來了,就可以了,不必再作無謂之爭,但爲了安撫少數持不同意見的人,就說:“這個問題,爭論了兩天了,大家都發表了各自的看法,暢所欲言,這是好事!但意見雖然不盡相同,行動起來,卻是必須按統一準則辦事的!這樣子,我們義軍,不講究一言堂,不搞獨斷,大的決策,要由我們大家來共同做出,不能由我王某人一人說了算,既然意見不同,那我們就來個投票表決,大家說好不好?”
“好!這樣做最公正!”大家當然說好了。
結果,以壓倒多數,通過了先出兵圖謀中原,暫時不攻打西安的軍事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