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倭亂(六)

井伊直正眼見德川秀忠等人已陷入癲狂,有心直言而諫,又見德川秀忠的眼球發紅,簡直全無理智可言。心中暗歎,知道當年家光爲什麼不喜秀忠,實是因其雖然有些才幹,才全無乃父當年的一個“忍”字。

只得隨着他們也鬼扯了幾句,方向川忠笑道:“敵軍必敗是一定的了。只是大御所閣下的打法,可以略做修正。”

“如何修正?”

老井伊用手指向長崎港口方向,向着身邊圍攏過來的人羣大聲道:“敵軍遠來,補給不易;再加上他們國內形勢不定,必定無法使大軍在日本久戰。因此,我敢斷定,敵軍戰略乃是速戰。一戰擊潰我軍主力,然後佔據日本的形勝之地,分兵四出,拉攏打擊地方藩主大名,則日本必將落入敵手。”

他直視德川,用極其懇切語態勸道:“大御所閣下,我已是風燭殘年,人生譬如朝露,我如同是快蒸發的露珠一般,俗世間並沒有什麼可以掛心的東西。唯有全日本的前途,實在令我擔憂。敵軍但求決戰,速戰,爲什麼我們要遂他的願?我們將戰線後撤,用遊兵騷擾他們的後方。敵軍每戰一城,不分兵我們便瞬息奪回,分兵則削弱自身。戰線越長,我們抵抗的力量越強,而敵兵的優勢越弱。況且戰事曠日持久,敵軍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時間久了,他們就會因着急而出錯!到了那個時候,就是我們反擊的機會,我們就一舉而破敵,將敵人全數殲滅於日本國土之上!”

一羣稍有理智的家老大臣都面露感動之色,知道這是井伊深思熟慮後的制敵方略。爲了害怕德川不聽,這老頭兒巴巴的騎馬從江戶趕來,當面與德川秀忠解釋。若是能說服德川秀忠,避免眼前這場危險的,一戰可決定日本命運的大戰,那自然是再好不過。

只可惜,他們遇上的是以衝動和盲目自大,再加上因得不到父親及各老臣信重而有着自卑心理的秀忠。

若是瞭解後世初中生的逆反心理,這些個花白鬍子,又或是老謀深算的家老們便會對秀忠先行稱讚一番,然後再私底下委婉的提出建議,請他考慮決斷。那麼秀忠人也不笨,自然知道井伊的話是老成謀國之言,是當前戰事的萬全之策。

現在的秀忠,眼中只看到井伊遠道而來,向他施加壓力,指手劃腳的說他不行。而其餘的家老們眼中只有井伊,將他這位德川家的家主,幕府的真正首腦不放在眼裡。說到底,還是不信任他的能力。

眼中迸出一股殺氣,德川秀忠一字一頓的令道:“調集大軍,攻陷敵陣,盡屠敵兵!一戰而安日本,如有再敢言者,與敵同罪!”

見井伊等人面露痛苦神情,難掩失望之色。德川秀忠反而有一種宣泄後的快感,只覺得心中暢快非常。翻身上馬,將那日本將軍武士特有的頭盔戴上,威風凜凜的喝道:“去兵營!等大軍齊集,再與敵決戰!”

看他帶着幾百名護衛風馳電掣般去了。本多忠政等人面面相覷,卻不知如何是好。這位前任將軍大人一言不聽,一言不納,卻教這些雖然被他架空權力,卻一心想爲德川家效力的家老們灰心之極。卻見井伊老頭一臉死灰,面露絕望之色,本多等人忙上前安慰道:“那張偉的軍隊雖然能戰,到底是人數太少。光是秀忠大人這幾年募集的幕府軍就有近二十萬人,再加上他徵召的四國與中國地區的藩主大名們的軍隊,咱們的軍隊最少有四十萬人!敵軍不管多能打,能與十幾倍的我軍相抗麼?況且我英勇的武士們,也未必比他們打的差!”

井伊呆立半響,任冷風吹了半響,到底老年人經不住倒春寒,過了不久,便緊縮着身子,雙臂抱在一起。

見他彷彿不勝其寒,各人忙令隨從拿出衣袍,給他加上。直暖了半響,方響老井伊向着本多忠政低聲道:“本多君,你認爲剛放下鋤頭的農夫們,在自已戰陣中落下一顆炮彈,看着身邊的同伴血肉橫飛,內臟和腦漿就落在自已身上,他還有戰鬥的意志嗎?”

並不理會本多忠政一臉沮喪,井伊蜷縮着身子,井伊召集衆人,命他們在身邊坐下,方又感慨道:“我沒有見過信長君,卻是參拜過全盛時期的太閣大人。當年他正是春風得意之時,削平日本,所有的大名盡數拜服,除了因外姓不得被賜封爲徵夷大將軍,身居太閣之位,安享太平治世之福。在日本,已經是人臣之極。可惜,太閣大人並不滿足,而是想着攻打朝鮮,征伐明國,甚至要一統印度。咱們當時都不知道厲害,一心想攻下明國的京師,奉獻天皇;攻下全中國,把日本人都遷到大陸上去。所以太閣的命令一下達,咱們都是歡欣鼓舞,興奮之極。”

見身邊各人都是目光迷離,眺望遠方。當年豐臣秀吉以十幾萬統一日本戰國的精兵入侵朝鮮,是日本立國千年來未有過的“壯舉”,全日本的武士無不爲此事而自豪。只是各人想到當年豐臣大人夢斷朝鮮,現下又被明國漢人大兵壓境,立時又變的沮喪之極。

井伊顯是發覺各人的神情變化,淡然一笑,又道:“徵朝一戰,結局如何諸君都是清楚的很。明軍雖不如咱們的武士勇猛敢戰,卻是善使火器。平壤一戰,小西行長部第一次吃到火炮的苦頭,自那之後,咱們就一直吃火炮的虧!諸君,長崎外港的那些敵兵敢於以幾萬兵來攻打我們,以那個張偉四處征伐的決斷,他能派手下來送死麼?大御所執意如此,我們身爲德川家的家老,也只能遵從大御所的命令,拼死一戰。”

他站起身來,抖掉披在身上的衣袍,向着四周的人羣深深一躬,恭聲道:“諸位,日本的命運在此一戰。拜託了!”

所有對德川秀忠心懷不滿,生了懈怠之心的家老們被井伊的分析打動,知道此番決戰甚是兇險,若是幕府主力盡喪於此。以那些各懷異志的弱勢大名,又怎能敵的過如狼似虎,武器先進的敵軍?看到老井伊顫抖着身體,低着頭向自已鞠躬。那本多忠政看到老井伊雙鬢上白髮如霜,又見他以期盼的眼神望向自已。心中感動之極,兩眼一酸,幾欲落淚。

向井伊直正深深一躬,本多忠政承諾道:“此戰關係重大,本多必然不會以自身利益影響大局,請您放心!”

他一帶頭,所有的家老重臣們紛紛躬身,以示決心。當下各人紛紛回營,以自身的影響力來幫助秀忠徵調大兵,募集糧草。秀忠見各人回心轉意,心中自然大喜。他身邊都是一些一萬石以下的小臣,這些重臣集團肯回頭幫他,自然是再好不過。

自漢軍先頭部隊登陸長崎之後,其後三日漢軍大隊方在岸上集結列陣完結。此戰關係重大,張偉雖未親至,卻派了王煊爲行軍參軍,朱鴻儒等人亦是隨行而至。施琅負責海上,提防別國趁火打劫。待成功驅趕走長崎城下紮營的倭人前鋒,漢軍火槍兵及炮隊與城下駐防,結成本陣,萬騎右翼,飛騎左翼。三萬大軍連營十里,與長崎城及長崎外港連成一線。

前番長崎戰後,城池附近所有的樹木已被全數削平。又因是貿易之地,搭建了不少房屋客舍,還有那灰石大道,直連天際。原本繁華之極的長崎城內外因此事戰事早就凋敝不堪,所有的商人平民四散而逃,長崎城內雖留有幾千商人和苦力之類的日本平民,卻也被江文瑨派人看押起來。

張瑞咪着眼看着一隊隊的倭人平民被漢軍士卒持槍呼喝,搬動些石灰磚料,往城頭上修補被日軍火炮炸壞的城樓。一個個倭人個子矮小之極,又多半是滯留城內的商人,一個人都是養尊處優的大人物,平日裡連路也懶的走的富貴之人。此時一個個灰頭土臉搬運着與自身體形差不多的磚石,看起來當真是滑稽可笑之至。

他正看的有勁,卻見江文瑨領着一隊護兵自總督府而出,向着城門處行來。張瑞因見一路上所有的倭人盡皆向他鞠躬行禮,頭低的能碰到江文瑨的鞋子。那江文瑨卻是不管不顧,只冷着臉向此處大步而來。一路上揚塵帶風的,看起來到是霸氣十足。

因向身邊的王煊笑道:“看看,人家長峰兄做了幾年總督,整個性格模樣都變了很多,現下比你威風的多啦。你看看,中間那話兒都是搖着走路的。”

他這番話到也沒有避忌,就這麼大聲說將出來,那王煊聽的一笑,正欲答話。江文瑨卻是遠遠聽得張瑞所言,因在遠處大笑道:“張瑞,這麼多年不見,一見面就損我,很開心麼?”

他走近張王二人身邊,與王煊拱手一笑,卻在張瑞肩頭上猛拍一掌,方道:“這麼多年了,兒子都多大的人了,說話還是這麼着!大人若是聽到了,一定賞你一頓毛竹板子!”

張瑞咧嘴一笑,向江文瑨擠眉弄眼道:“長峰兄,你可是說錯話了。大人現在已經稱了漢王,你仍然稱漢王爲大人,好大的膽子。要是讓軍法部的人聽見了,難免就是對大人不敬的罪名。再有,你在這日本當真是土霸王一個,又有錢又有兵的,將來應起景來,就是擁兵自重,自立爲王的想頭。”

向江文瑨促狹一笑,對着王煊道:“這罪名可真是大,咱們忠於王事,雖然與長峰兄交情不薄,也顧不得了。若是有頓好酒喝上一喝,到是可以考慮一下。”

江文瑨卻是當真被他嚇了一笑,臉上立時一驚,見張瑞乃是說笑,方回過神色來,嗔怪道:“這種事可大可小!漢王身邊難免會有些陰私小人,咱們現在是說笑,傳到漢王耳朵裡,我小命可能折在你張瑞手裡了。”

埋怨幾句,又向張瑞等人笑道:“走吧,去我總督府裡,自然有好酒好菜招待諸位。”

又向張瑞帶來的飛騎校尉們揖讓一番,帶着一衆人等向城內的總督府而去。一路行來,又有大批的倭人行人向江文瑨躬身行禮。張瑞因見江文瑨視若無睹,便笑問道:“長峰兄,你平日裡待人接物,都是如此麼?當年我與你同在漢王身邊,你可不是這副模樣。你當年,可是漢軍內有名的儒將啊。現在看你,身上儒雅之氣少了,王霸之氣到是多了很多。”

江文瑨失笑道:“王霸之氣?那不是罵我是王八麼!”

搖頭一嘆,向張瑞道:“當年漢王命爲我長崎總督,我還有些不解。依我的志向,是要爲漢王出謀劃策,成爲他的身邊臂助。卻不料漢王將來差來此地,與這些倭人相處。唉,初來之時,當真是不習慣之極。這些倭人,表面上看來彬彬有禮,甚至是謙卑之極。實質上,一個個都是鬼域伎倆,奸狡之極。恭謹的面具背後,是骨子裡的自傲。他們的驕傲又被咱們打擊了,引發了自卑心理。矛盾之下,行爲是千奇百怪,無所不有。我初來之時,若不是左良玉左將軍很是幫了我幾次,漢軍逮捕斬殺過幾次鬧事的長崎百姓,大力彈壓之下,局勢才稍有安定。”

說罷,長吁一口大氣,讓着張瑞等人進入純粹中國衙門式建築的總督府內,踩着青磚地面,江文瑨大步在前,靴身囊囊而響。張瑞與王煊都是對他熟悉極了的人,此時一看,竟覺得有些陌生。王煊因歎服道:“漢王用人,當真是令人佩服之極。長峰當年,雖然頗有智謀,但是爲人太過疲軟,沒有決斷。此時看來,在這長崎這麼幾年,竟是大變模樣了。怪道大人令他爲徵日之戰的主帥,我算是服氣了。”

第38章 歸附(下)第63章 倭亂(四)第71章 定鼎(二)第66章 北伐(八)第38章 歸附(上)第10章 赴臺(下)第61章 伐明(十四)第70章 決戰(一)第73章 南洋(九)第71章 定鼎(三)第48章 滅鄭(七)第47章 遼東(七)第64章 關寧(二)第14章 情動(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62章 江南(六)第18章 平亂(上)第70章 決戰(九)第39章 賄賂(上)第47章 遼東(二)第64章 關寧(八)第31章 立威(上)第67章 激戰(九)第61章 伐明(八)第66章 北伐(八)第20章 會議(上)第58章 呂宋(三)第69章 相峙(五)第73章 南洋(十)第61章 伐明(十三)第49章 鎮倭(五)第36章 崇禎(上)第57章 試探(四)第73章 南洋(九)第67章 激戰(六)第31章 立威(下)第19章 甘蔗(上)第71章 定鼎(四)第57章 試探(四)第55章 偷襲(六)第60章 鼎革(二十)第61章 伐明(六)第55章 偷襲(九)第67章 激戰(三)第69章 相峙(三)第65章 治平(五)第40章 出兵(上)第71章 定鼎(一)第6章 結交(上)第60章 鼎革五第65章 治平(四)第66章 北伐(五)第4章 火拼(下)第48章 滅鄭(三)第6章 結交(下)第73章 南洋(九)第70章 決戰(十六)第23章 閱兵(下)第54章 反間(二)第65章 治平(七)第68章 滅明(四)第70章 決戰(一)第41章 大員(上)第56章 返臺(二)第30章 械鬥(下)第63章 倭亂(八)第25章 宗族(上)第65章 治平(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70章 決戰(二)第61章 伐明(九)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71章 定鼎(五)第58章 呂宋(七)第51章 騎射(二)第64章 關寧(四)第20章 會議(下)第49章 鎮倭(十二)第60章 鼎革(十八)第17章 亂起(上)第67章 激戰(十一)第72章 法度(一)第60章 鼎革(二十)第21章 招兵(上)第55章 偷襲(十二)第37章 會晤(上)第61章 伐明(七)第62章 江南(七)第17章 亂起(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65章 治平(六)第70章 決戰(六)第60章 鼎革(九)第72章 法度(一)第33章 利炮(上)第61章 伐明(七)第49章 鎮倭(十一)第23章 閱兵(下)第4章 火拼(上)第73章 南洋(十一)
第38章 歸附(下)第63章 倭亂(四)第71章 定鼎(二)第66章 北伐(八)第38章 歸附(上)第10章 赴臺(下)第61章 伐明(十四)第70章 決戰(一)第73章 南洋(九)第71章 定鼎(三)第48章 滅鄭(七)第47章 遼東(七)第64章 關寧(二)第14章 情動(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62章 江南(六)第18章 平亂(上)第70章 決戰(九)第39章 賄賂(上)第47章 遼東(二)第64章 關寧(八)第31章 立威(上)第67章 激戰(九)第61章 伐明(八)第66章 北伐(八)第20章 會議(上)第58章 呂宋(三)第69章 相峙(五)第73章 南洋(十)第61章 伐明(十三)第49章 鎮倭(五)第36章 崇禎(上)第57章 試探(四)第73章 南洋(九)第67章 激戰(六)第31章 立威(下)第19章 甘蔗(上)第71章 定鼎(四)第57章 試探(四)第55章 偷襲(六)第60章 鼎革(二十)第61章 伐明(六)第55章 偷襲(九)第67章 激戰(三)第69章 相峙(三)第65章 治平(五)第40章 出兵(上)第71章 定鼎(一)第6章 結交(上)第60章 鼎革五第65章 治平(四)第66章 北伐(五)第4章 火拼(下)第48章 滅鄭(三)第6章 結交(下)第73章 南洋(九)第70章 決戰(十六)第23章 閱兵(下)第54章 反間(二)第65章 治平(七)第68章 滅明(四)第70章 決戰(一)第41章 大員(上)第56章 返臺(二)第30章 械鬥(下)第63章 倭亂(八)第25章 宗族(上)第65章 治平(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70章 決戰(二)第61章 伐明(九)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71章 定鼎(五)第58章 呂宋(七)第51章 騎射(二)第64章 關寧(四)第20章 會議(下)第49章 鎮倭(十二)第60章 鼎革(十八)第17章 亂起(上)第67章 激戰(十一)第72章 法度(一)第60章 鼎革(二十)第21章 招兵(上)第55章 偷襲(十二)第37章 會晤(上)第61章 伐明(七)第62章 江南(七)第17章 亂起(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65章 治平(六)第70章 決戰(六)第60章 鼎革(九)第72章 法度(一)第33章 利炮(上)第61章 伐明(七)第49章 鎮倭(十一)第23章 閱兵(下)第4章 火拼(上)第73章 南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