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初會(下)

這澎湖島在宋時便是泉州漁民歇息修船的碼頭,至明未時已有數千島民常住於此,至李旦兄弟經營此處,已做爲海上貿易之基地,此地已有海船數十艘,漁船數百,此地海產殷富,又是通往臺灣與南洋各地的良港,鄭芝龍到並不在意得到李氏兄弟的這些海船,他早在1621年與福建大商人顏思齊前往臺灣北港時便擁有小船十三艘,這數年下來,又與李旦合作添了不少船,到是得到澎湖這地盤,更讓鄭芝龍興奮。

澎湖列島約有六十四個大小不一的列島組成,二十個島有人居住,其中以澎湖本島最大,(含馬公市及湖西鄉),其次爲西嶼、白沙鄉。

李旦原本就是在澎湖本島安身,十餘年經營下來,已經儼然有了一個小城鎮,數千人居於本島之上,有漁民、海盜、商人,分列於島上大佬李旦的府邸四周,三日前,鄭鴻逵帶着鄭芝龍的一幫手下,攻入李府,盡殺李氏家人與手下,已然完全控制了澎湖列島。

踩在被鮮血浸透的李府大廳的的青磚上,張偉心中暗罵:這些人當真是全無人性,幹掉男人也就罷了,連婦人小孩也不放過,這到也罷了,居然不待鮮血乾透,屍體運出,便這麼堂而皇之的住進來了。

衆人剛在李府大廳坐定,寒喧未定,便有鄭芝龍的屬下進來稟報道:“鄭老大,外面有一衆船商前來拜見。”

“這些傢伙,換了主子就急着來巴結。不見,告訴他們,一切依例如常,我鄭一不是殺雞取卵的人,讓他們儘管放心罷。”

那屬下抱拳諾了一聲,自去傳話去了。

張偉卻不顧及這些,從現代回到古代,進入古人豪富之家還是初次,腳底是整齊劃一的青磚地面,進門便是檀香木打造的長條貢桌,兩邊分列着八張黑色雕花太師椅,牆上懸掛着明朝的名字字畫,左右不過是唐寅、祝枝山,張偉到是不懂,只仰着頭如鄉巴佬一般亂看一通。

“兄弟,不要急着看這些,這裡的財物都是咱們自個兒的,你若想要,這房間內所有的字畫,古董,一會兒叫兩個小廝給你搬去。”

何斌在一旁笑道:“鄭老大,張偉兄弟還沒有住處,咱們把他安排到哪兒?”

鄭芝龍拍拍身邊的座椅,令張偉坐上去,笑道:“好兄弟,你是搬來和我住,還是讓哥哥在鎮上給你尋一個宅院?”

張偉老實不客氣的坐下,端起精緻的蓋碗,打開蓋,吹上兩口,抿一下後方答道:“大哥,這裡實在是好,兄弟都捨不得離開,不過大哥你有家眷,兄弟住這兒實在不便,至於宅子,到也不必,隨便給兄弟找處居所便可。”

“做大哥的不會讓你受委屈,我鄭芝龍很少與人結拜,這次陰差陽錯與你結拜了,也是咱倆之間的緣分,住所的事,讓何斌去安排,會讓兄弟你住的滿意。”

張偉到也不再客氣,知道鄭芝龍不喜客套,便諾了一聲,答應下來。

“兄弟,今天大家都受累了,本來要讓大家先回去歇息着,不過,既然都到齊了,到是要趁着這熱乎勁,商量一下,咱們大家夥兒怎麼幹,把這基業好生做大。”

張偉一聽到要商量下一步的大計,心裡立時盤算起來:算來鄭芝龍與顏思齊開發臺灣北港不過三年光景,雖然已有數千人定居臺灣,但其實只是一個海盜基地罷了。鄭芝龍與顏思齊對臺灣到也並不在意,鄭芝龍過不上數年就會放棄臺灣,以安海爲基地,擴大船隊,現在他的心思也應該是如此……不過,我卻不要早早兒說,且看其它人是如何進言。

聽得有人乾咳一聲,張偉循聲看去,卻見一苦臉乾瘦的青年人向鄭芝龍一抱拳,說道:“鄭老大,我先說說看吧?”

“施琅兄弟,想說啥就說,不要這些虛禮。”

施琅……原來是他,張偉不禁仔細的觀察起來,正是此人,因家恨不顧國仇,執意攻臺,斷絕了華夏衣冠,不過就統一大業來說,此人到算是功臣,張偉心內暗歎一聲,施琅此人一生的功過,到真是難說的很。

施琅又幹咳一聲,說道:“鄭老大,我知道你想擴大海上生意,不過依我看來,多從泉州招些流民,在臺灣島割據下來,纔是老大你一生的基業……”

張偉大驚,手中蓋碗“啪”一聲摔落在地……

第49章 鎮倭(九)第47章 遼東(八)第47章 遼東(五)第11章 北港(上)第31章 立威(上)第47章 遼東(五)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55章 偷襲(六)第10章 赴臺(下)第57章 試探(一)第37章 會晤(下)第73章 南洋(七)第66章 北伐(二)第65章 治平(五)第39章 賄賂(上)第40章 出兵(下)第48章 滅鄭(六)第55章 偷襲(七)第63章 倭亂(三)第23章 閱兵(上)第25章 宗族(下)第64章 關寧(八)第16章 綁架(下)第66章 北伐(八)第46章 制約(中)第55章 偷襲(二)第64章 關寧(九)第65章 治平(一)第36章 崇禎(下)第73章 南洋(二)第55章 偷襲(四)第59章 爪哇(五)第73章 南洋(五)第70章 決戰(四)第56章 返臺(三)第72章 法度(五)第60章 鼎革(九)第27章 協議(上)第64章 關寧(四)第67章 激戰(二)第56章 返臺(四)第63章 倭亂(一)第26章 亂局(下)第56章 返臺(五)第72章 法度(三)第71章 定鼎(四)第64章 關寧(四)第65章 治平(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48章 滅鄭(二)第73章 南洋(十二)第49章 鎮倭(四)第48章 滅鄭(二)第60章 鼎革(十八)第50章 和談(一)第72章 法度(五)第57章 試探(三)第40章 出兵(下)第38章 歸附(下)第15章 臥龍(上)第47章 遼東(三)第55章 偷襲(一)第66章 北伐(七)第59章 爪哇(五)第61章 伐明(四)第60章 鼎革(十七)第64章 關寧(二)第63章 倭亂(八)第60章 鼎革(十四)第70章 決戰(十五)第59章 爪哇(六)第1章 回到明末第62章 江南(五)第27章 協議(下)第59章 爪哇(六)第65章 治平(十)第63章 倭亂(九)第60章 鼎革六第47章 滅鄭(一)第62章 江南(二)第59章 爪哇(五)第71章 定鼎(一)第48章 滅鄭(四)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61章 伐明(三)第51章 騎射(四)第70章 決戰(三)第30章 械鬥(上)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1章 伐明(一)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46章 制約(中)第65章 治平(四)第45章 設縣(中)第45章 設縣(上)第42章 圍城(中)第63章 倭亂(九)第60章 鼎革五第32章 堅船第56章 返臺(一)
第49章 鎮倭(九)第47章 遼東(八)第47章 遼東(五)第11章 北港(上)第31章 立威(上)第47章 遼東(五)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55章 偷襲(六)第10章 赴臺(下)第57章 試探(一)第37章 會晤(下)第73章 南洋(七)第66章 北伐(二)第65章 治平(五)第39章 賄賂(上)第40章 出兵(下)第48章 滅鄭(六)第55章 偷襲(七)第63章 倭亂(三)第23章 閱兵(上)第25章 宗族(下)第64章 關寧(八)第16章 綁架(下)第66章 北伐(八)第46章 制約(中)第55章 偷襲(二)第64章 關寧(九)第65章 治平(一)第36章 崇禎(下)第73章 南洋(二)第55章 偷襲(四)第59章 爪哇(五)第73章 南洋(五)第70章 決戰(四)第56章 返臺(三)第72章 法度(五)第60章 鼎革(九)第27章 協議(上)第64章 關寧(四)第67章 激戰(二)第56章 返臺(四)第63章 倭亂(一)第26章 亂局(下)第56章 返臺(五)第72章 法度(三)第71章 定鼎(四)第64章 關寧(四)第65章 治平(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48章 滅鄭(二)第73章 南洋(十二)第49章 鎮倭(四)第48章 滅鄭(二)第60章 鼎革(十八)第50章 和談(一)第72章 法度(五)第57章 試探(三)第40章 出兵(下)第38章 歸附(下)第15章 臥龍(上)第47章 遼東(三)第55章 偷襲(一)第66章 北伐(七)第59章 爪哇(五)第61章 伐明(四)第60章 鼎革(十七)第64章 關寧(二)第63章 倭亂(八)第60章 鼎革(十四)第70章 決戰(十五)第59章 爪哇(六)第1章 回到明末第62章 江南(五)第27章 協議(下)第59章 爪哇(六)第65章 治平(十)第63章 倭亂(九)第60章 鼎革六第47章 滅鄭(一)第62章 江南(二)第59章 爪哇(五)第71章 定鼎(一)第48章 滅鄭(四)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61章 伐明(三)第51章 騎射(四)第70章 決戰(三)第30章 械鬥(上)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1章 伐明(一)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46章 制約(中)第65章 治平(四)第45章 設縣(中)第45章 設縣(上)第42章 圍城(中)第63章 倭亂(九)第60章 鼎革五第32章 堅船第56章 返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