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機遇(下)

張偉卻離了席直奔大堂外的左偏廳,擦了把臉,就召來一個幼童,吩咐道:去,把周爺叫來。

那小廝領命而去,稍傾便帶了一個年輕後生進來,看模樣,不過十七八左右,那人進了偏廳門,先跪地向張偉請了個安,然後垂手侍立一旁。

張偉原本不習慣古人動輒下跪,不過入鄉隨俗,一時間到也改不了這數千年來的積習。

“全斌,讓你去辦的事情,如今怎樣了?”

“回爺的話,全斌去武平後,已找到爺說要找的那個劉國軒,他年紀與全斌相仿,家中也是貧苦不堪,聽說爺要用人,已隨着全斌回澎湖。爺要見他,現在就可傳見。”

“這事你辦的甚好。回頭從賬房支十兩銀子。”

周全斌做了個揖,卻不多話,只靜等着張偉的吩咐。

張偉歪着頭想了一下,記得這一年顏思齊病逝,鄭芝龍至臺灣接替顏思齊的龍頭位置,將海船和得力之士遷至澎湖,後又至福建安海,卻不知道這顏思齊現在的情形究竟如何,顏思齊之死,正是張偉佔據臺灣的良機。如若再遲一些,荷蘭人在臺灣的勢力增強,事情可就難辦了。

wωω● T Tκan● ℃ O

張偉細想了一下,荷蘭人不久之後就會以臺南爲中心,將臺灣本島劃爲北部(臺南以北),南部(臺南以南),卑南(臺東),淡水等四區,再過得兩年,會與西班牙人打上一仗,現下他們人雖不多,只有數百士兵,十二艘大小不一的戰船,不過東印度公司在爪哇卻駐有數千人,數十艘戰船,現下和他們正式衝突是萬萬不行的,唯有以民間墾荒之名,方能在荷人勢力不到,或興趣不濃之外落腳。

吩咐周全斌道:“全斌,你安排劉國軒住下,明日和你一起去臺灣,我還有事,今日就先不見他了,等你們回來,再爲他接風吧。”

周全斌又行了一禮,低聲應諾後,返身自去辦事去了。

張偉自返回明朝,手中有了一些銀兩後就留心尋找記憶中的人材,這周全斌是福建同安浯州人,文武雙全,曾獻策給鄭成功,受到賞識後提升爲房宿鎮參軍,一六五九年(永曆十三年、順治十六年)六月攻瓜州,周全斌奮勇率兵浮水先登,直衝敵陣,身中五箭,而氣勢越盛,諸軍繼之,於是攻下瓜州。一六六○年(永曆十四年、順治十七年)五月清軍出動大軍,李率泰領軍下計有索洪、賴塔、及降將施琅、黃悟等大軍來犯金、廈,風起潮涌,煙火漫天,周全斌以洋砲橫擊之,將黃悟軍全部打垮後,索洪、賴塔見到心寒,棄軍而各自逃命,清軍被焚溺斃數以萬計。

劉國軒亦是鄭歷功手下知名大將,悍勇非常,尤常於水戰,此時尚不及弱冠,張偉特意命周全斌自武平尋來,以爲臂助。

俗語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張偉賺的銀子,除交際外皆用於尋訪收羅人材,手下已有數十名悍勇敢死之士,只是苦於沒有大將之材,因此只得去尋找十數年後方展露風彩的未來名將,現在就加以調教,以待將來大用。

只是此刻的張偉,急待解決的卻是眼前的一場危機。

前日何斌匆匆前來,將張偉拖入密室,告之張偉鄭芝龍對他陰養死士起了疑心,若不是何斌苦苦相勸,當時便要鄭鴻奎帶人來抓張偉,縱然何斌當時勸下了他,難保日後不起心加害,張偉此刻,便要重新去鄭家,以釋其疑。

張偉回來不久,就喜歡古人的轎子,雖不似汽車那般風馳電摯,坐在裡面卻也是悠然自得,晃晃悠悠舒服的緊,還能打開轎簾看看路邊風景,當真是享受的很。

大約走了十幾分鍾後,張偉感到轎子一沉,只輕輕一晃,就已停靠在鄭府門前。隨同服侍的親隨不待張偉伸手,便將手一搭打開了轎簾,張偉彎腰下轎,嗯了一聲,令隨衆帶着衆轎伕在門外守候。也不待通稟,自進了鄭府大門,往鄭芝龍平日裡會客的書房行去。

還未行得數步,就有鄭府長隨迎上來道:“張爺,您來了。”

張偉微笑道:“老鄭,鄭老大可在麼?”

“在是在,不過爺咐咐了,現下誰也不見。”

張偉頭一懵,頓覺大事不妙,心想:老子不過收了幾個手下,難道就要翻臉麼?剛剛喝酒時到也沒看出異常來呀!

忙陪笑道:“老鄭,我找鄭老大有要緊事,你給傳稟一聲。”話未說完,一錠白銀已塞進了那長隨的袖口。

那老鄭收了銀子,卻仍爲難道:“張爺,不是我打您的面子,實在是鄭爺吩咐,我不敢破例。”

張偉氣結,只得問道:“老鄭,到底出了什麼事,鄭老大這般閉門拒客?”

那老鄭神神秘秘湊到張偉耳邊道:“出大事啦!”

“什麼事?”

“顏老大在臺灣突然死了,聽說是得了肺癆,連吐了十幾天的血,前日就死了,現下鄭老大正在與人商議,怎麼把臺灣的基業轉到澎湖來。”

“啊……”

張偉一聽到顏思齊已死,腦中迅速盤算開來:怎麼借這次機會,前往臺灣?

第49章 鎮倭(六)第55章 偷襲(十一)第71章 定鼎(六)第16章 綁架(下)第63章 倭亂(三)第60章 鼎革六第60章 鼎革(十五)第72章 法度(二)第61章 伐明(十)第49章 鎮倭(六)第64章 關寧(三)第45章 設縣(中)第65章 治平(十二)第53章 造反(一)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1章 伐明(三)第19章 甘蔗(上)第67章 激戰(六)第58章 呂宋(六)第32章 堅船第70章 決戰(十五)第68章 滅明(三)第67章 激戰(十一)第17章 亂起(下)第20章 會議(上)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4章 關寧(七)第63章 倭亂(八)第58章 呂宋(三)第42章 圍城(上)第56章 返臺(二)第58章 呂宋(一)第48章 滅鄭(五)第72章 法度(四)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14章 情動(下)第45章 設縣(上)第55章 偷襲(十一)第61章 伐明(十四)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47章 遼東(二)第70章 決戰(十五)第7章 機遇(下)第57章 試探(四)第72章 法度(三)第28章 保甲(下)第59章 爪哇(七)第67章 激戰(八)第67章 激戰(六)第34章 開礦(下)第55章 偷襲(二)第4章 火拼(上)第8章 宴客(上)第47章 遼東(十一)第66章 北伐(十一)第56章 返臺(三)第9章 爭拗第18章 平亂(下)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0章 鼎革(十六)第45章 設縣(上)第60章 鼎革(十九)第44章 定臺(下)第69章 相峙(二)第62章 江南(二)第66章 北伐(六)第67章 激戰(二)第11章 北港(上)第65章 治平(九)第61章 伐明(九)第67章 激戰(五)第58章 呂宋(一)第70章 決戰(二)第61章 伐明(九)第11章 北港(上)第23章 閱兵(上)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36章 崇禎(上)第48章 滅鄭(六)第70章 決戰(四)第5章 初會(下)第54章 反間(三)第18章 平亂(下)第20章 會議(下)第47章 遼東(四)第64章 關寧(九)第60章 鼎革七第54章 反間(二)第60章 鼎革一第47章 遼東(七)第72章 法度(五)第35章 兵制(中)第29章 官學(下)第8章 宴客(上)第55章 偷襲(十二)第72章 法度(四)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71章 定鼎(五)第69章 相峙(六)
第49章 鎮倭(六)第55章 偷襲(十一)第71章 定鼎(六)第16章 綁架(下)第63章 倭亂(三)第60章 鼎革六第60章 鼎革(十五)第72章 法度(二)第61章 伐明(十)第49章 鎮倭(六)第64章 關寧(三)第45章 設縣(中)第65章 治平(十二)第53章 造反(一)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1章 伐明(三)第19章 甘蔗(上)第67章 激戰(六)第58章 呂宋(六)第32章 堅船第70章 決戰(十五)第68章 滅明(三)第67章 激戰(十一)第17章 亂起(下)第20章 會議(上)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4章 關寧(七)第63章 倭亂(八)第58章 呂宋(三)第42章 圍城(上)第56章 返臺(二)第58章 呂宋(一)第48章 滅鄭(五)第72章 法度(四)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14章 情動(下)第45章 設縣(上)第55章 偷襲(十一)第61章 伐明(十四)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47章 遼東(二)第70章 決戰(十五)第7章 機遇(下)第57章 試探(四)第72章 法度(三)第28章 保甲(下)第59章 爪哇(七)第67章 激戰(八)第67章 激戰(六)第34章 開礦(下)第55章 偷襲(二)第4章 火拼(上)第8章 宴客(上)第47章 遼東(十一)第66章 北伐(十一)第56章 返臺(三)第9章 爭拗第18章 平亂(下)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0章 鼎革(十六)第45章 設縣(上)第60章 鼎革(十九)第44章 定臺(下)第69章 相峙(二)第62章 江南(二)第66章 北伐(六)第67章 激戰(二)第11章 北港(上)第65章 治平(九)第61章 伐明(九)第67章 激戰(五)第58章 呂宋(一)第70章 決戰(二)第61章 伐明(九)第11章 北港(上)第23章 閱兵(上)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36章 崇禎(上)第48章 滅鄭(六)第70章 決戰(四)第5章 初會(下)第54章 反間(三)第18章 平亂(下)第20章 會議(下)第47章 遼東(四)第64章 關寧(九)第60章 鼎革七第54章 反間(二)第60章 鼎革一第47章 遼東(七)第72章 法度(五)第35章 兵制(中)第29章 官學(下)第8章 宴客(上)第55章 偷襲(十二)第72章 法度(四)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71章 定鼎(五)第69章 相峙(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