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國自此有了八大藩國,分別爲東瀛、高麗、烏古、渤海、契丹、西平、西藏、蒙古。
百里無忌在八大藩國設立中央駐軍各五萬人,規定中央駐軍的日常耗費由藩國承擔。爲降低藩國財政壓力,百里無忌下旨取消了各藩國每年的歲貢。
自此,中原和江南所產出的商品源源不斷地向這八個藩國傾銷,並由西平、西藏、蒙古三個藩國銷往古斯、花剌子模、塞爾柱、天竺等地。
戰爭結束,百里無忌授馬驥云爲從二品鎮國將軍,統領西藏駐軍;授楊業正三品昭勇將軍,統領西平駐軍;升授雲揚爲從二品定國將軍,統領蒙古駐軍。
將馬驥雲留在西藏是經過百里無忌深思熟慮的,趙匡胤天生渴望權力的性格,也只有馬驥雲這種老成持重的人才能牽制,馬驥雲屬於那種水來土掩穩重之人,對付趙匡胤正好,正好是以柔克剛。
百里無忌將原雲揚的新軍第二軍交給百里康統領,授百里康從二品鎮國將軍,班師回朝;晉升百里義爲正二品驃騎將軍,班師回朝;加授丁思覲爲從二品奉國將軍,班師回朝。
由此,百里無忌實現了他對明國軍制員額的構想,明國正規軍力分爲四種二類,四種軍種爲新軍,中央直轄三十萬新軍,戍守金陵府周邊各州縣;御林軍,皇帝親轄八萬御林軍拱衛京都;駐防軍,明國各州縣三十萬地方駐防軍守境安民;藩國駐軍,八個藩國,四十萬駐軍。
另二類爲:楊廷式的“轟炸隊”和鐵騎兵,歸入徐守仁的軍情院統轄之下。
明軍總兵力約爲一百十二萬左右。
光復十二年年底,百里無忌下旨。升開封爲陪都,稱之爲中京;升大定府爲陪都,稱之爲北京;升成都府爲陪都。稱之爲西京;改潭州府爲長沙府,設爲陪都。稱之爲南京;升杭州府爲陪都,稱之爲東京。
北伐阻卜、南滅西州回鶻、吐蕃,一年間讓明國的疆土迅速擴張,誇張一點,可以說一夜之間,明國的旗幟飄揚在了任何一個目光可及的地方,百里無忌的威望在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明國國內,朝廷幾乎形同虛設。百里無忌輕輕一語,可以翻雲覆雨,否定任何一個已經定案的政令,而徐守仁的軍情院更是成爲明國最“牛叉”的存在。
徐守仁對於“陰暗”有着與生皆來的天賦,由於百里無忌的刻意縱容,軍情院在冊人員已經猛增至十萬人以上,其耳目遍佈各行各業,唯一無法涉足的只有軍隊,這出於百里無忌的嚴令——任何軍情院人員涉足軍隊,立斬不赦。
正因爲如此。百里無忌的耳目變得異常的清晰,大到明國八個藩國,中到明國各府州。小到朝廷官員的家長裡短,每天一大早,徐守仁都會將情報彙總,放置在御書房的桌上。
明國中原和江南的百姓處於一種亢奮的狀態,這屬於正常現象,任何一個民族復興到這種地步,每個族人都會興奮。
此時的明國輿情如同一桶沸騰油,只要百里無忌一聲令下,就會有無數的百姓蜂涌至其旗下。哪怕是上刀山下油鍋,都無所畏懼。
但百里無忌心中並沒有被這種空前的成功薰得昏昏然。他明白,明國曆經這幾年不間歇的征戰。已經耗空的國帑,國庫中空空如也,這是徐世銘等人一直在反覆提醒他的,就象盛夏將一塊冰放置在胸口般,涼在心裡。
百里無忌還有一個目標尚未達成。
那就是在東亞大陸上,還處於明國控制之外的還有一個國度,那就是大理國。
平定中原及周邊的百里無忌正將目光移向大理。
大理,已經遊離於中原統治百餘年之久,其前身爲南詔國。
唐朝貞觀年間,唐王朝設置了戎州都督府,大理地區各縣均歸其管轄。
之後,洱海周圍出現了蒙崔、越析、浪穹、鄧賧、施浪和蒙舍等六個“詔”(部落),其中的蒙舍詔在諸詔之南,故稱南詔。
六詔在唐支持下,建立南詔政權。南詔與唐王朝之間關係密切。後來,由於南詔力量日益強大,與唐朝矛盾日趨激烈,終於在749年和754年,雙方發生大規模戰爭,史稱“天寶戰爭”。後經過雙方努力,794年舉行“蒼山會盟”,雙方重歸於好。
南詔後期,宮廷內亂,終於國家在混亂之中分崩離析。
其先後被鄭買嗣的“大長和國”、趙善政的“大天興國”和楊幹貞的“大義寧國”取代。這幾個政權存在大時間都很短,相互更迭時都免不了有一番殺戮,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南詔國就此消亡。
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建立精銳部隊,聯絡其他白族大姓,向滇東黑爨等聯合滇東三十七部,經過周密的組織和計劃,最後各路大軍攻破太和城,滅大義寧國,建大理國,定都陽苴咩城(今大理城),建年號文德。
大理國基本繼承了南詔的疆界。
944年,段思平在鄧川視察農業的時候去世,其子段思英繼位。
946年,在位僅有一年光景的段思英被其叔段思良與相國董迦羅廢而爲僧,自認開國有功的段思良即位。
951年段思良自立爲帝,六年後死,其子段思聰立。
段思聰繼位後,迅速膨脹起來的高氏已經取代董氏,成爲朝政大權的實際控制者。
百里無忌明白,這個時候再向大理出兵,明國已經是力有未逮了。
原因有四,一是阻卜、西州回鶻、吐蕃剛剛佔領不久,這三者的疆土相加幾乎是明國原有國土的兩倍,但人口卻只有明國原有人口的五分之一還不到。
人口這東西,太多難以管理,太少則無從管理。
派駐更多大軍,則耗費甚巨,得不償失;可若不派駐更多軍隊,則根本無法管理偌大的疆土,少數民族暫時被明軍強大的戰力所震懾,但誰也無法保證,這些民族會在什麼時候串聯暴亂。
這是一種進退兩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