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bookmark

告別時柴榮又一次欲言又止,百里無忌心中體諒柴榮的難處,雖說是家天下,這周國皇帝是柴榮沒錯,但許多事情絕非皇帝一人能說了算的,這跟明國有很大不同,百里無忌做爲開國皇帝,明國每一寸土地都是百里無忌親手打下來的,而且執掌明國實權的都是百里無忌的心腹,所以百里無忌才能做到一呼百應。

柴榮則不同,從郭威手中接到帝位,雖然收復定難五州,有了些許講話的資本,但周國朝野中很多都是郭威時期的老臣掌握實權,甚至還有後漢的舊臣,如今遼大軍來犯,同仇敵愾時矛盾都被遮掩起來,但如果真碰到過不去的坎,各種異聲就會暴露出來。

百里無忌看着柴榮的背影,心中已經有些後悔提出此事,好好一次會晤,讓這個提議搞得氣氛不好,自己或許太急功近利了,所謂欲速則不達,有些事情還不如讓其水到渠成爲好。

回到金陵府,百里無忌一心一意投入到對新軍的訓練中去。

新軍離出兵之日不遠了。

正如百里無忌對柴榮所說的,打破現在與阻卜、遼軍的僵局,唯有靠這十萬新軍。

柴榮回到開封府,急召司徒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宏文館大學士範質,司徒兼門下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李谷,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王溥,兵部尚書張昭,左諫議大夫王樸等人商議。

這已經是周國最具有權力和影響力的文臣集合了。

當柴榮說出明國皇帝百里無忌在周國修築官道的提議後。舉座譁然。

雖然這個時代的人並不清楚道路對於軍事的重要性,但現在明軍自由進出周國國土已經讓周國羣臣心有不滿。出於兩國同盟一起對抗外敵的份上,纔沒有人出聲反對。

而現在百里無忌提出更爲出格的要求,令周國朝臣們爲之憤怒。

“聖上,此事萬萬不可,明國實力雄厚,兩條官道一通,如果明國心懷叵測,那麼。我國就連對抗的時間都沒有。”李谷聲色俱厲地上奏道。

張昭跟上一步道:“聖上,李司徒所言是老成謀國之言,所謂人往高處走,眼下局勢是明國強,而周國弱,官道一通,我國百姓必將被吸引前往明國。如此,國將不國。望陛下三思。”

範質施施然上前道:“皇上剛允准明國金、銀票據在我國流通,這已經給了明國顏面,我國勿須再對此事讓步,臣以爲不如派使者前往金陵,推說眼下正是戰爭緊要時期。此事容後再議,這樣也不傷兩國交情。”

但憤怒的人不是全部,自然也有贊成的,出發點不同,決定也就不同。

王樸就表示了贊成。他是柴榮的心腹,柴榮此次前往徐州與百里無忌會晤就是他親自安排的。

柴榮回來就召集羣臣商議。這隻能說明柴榮是同意的,至少是有所贊同的,那麼,自己做爲柴榮的心腹,自然需要支持柴榮的意見。況且,在王樸看來,任何事都有兩面性,壞事經過一定的條件就會成爲好事,這件事也一樣。

“皇上,臣有異議,明國願意出錢修路,這本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我國爲何要拒絕?”王樸一副舌戰羣儒的姿態,就缺一把羽毛扇了,轉過頭,王樸面對衆臣道,“諸位試想,明國出了錢,在我國國土上修路,路它沒生腳,不可能隨明國而去,它留在我國,方便的是誰?還不是我國臣民?諸位擔心明國心懷叵測,那完全可以避免,試想,如果事先與明國簽訂條約,其上面明確規定,官道完工之後,凡明國百姓便可以自由往來,但明國軍隊必須得到我國朝廷同意之後,方可進出,如此,不就解決了諸位的擔心了麼?”

王溥待王樸說完之後,也上前一步說道:“皇上,王大夫言之有理,臣以爲,條約上還須加一條,官道完工之後,須有我國軍隊加以看管,如此,就斷絕了明國撕毀條約,強行通過的做法。”

李谷、範質、張昭三人一聽,確實也有道理,如果明國真要翻臉對周國動武,那就是沒官道也一樣進攻。

但李谷再次上前奏道:“皇上,王侍郎和王大夫二人所說的雖然在理,但如此苛刻的條件,明國又怎會接受,諸位試想,明國出錢修路,結果修好就成了我國的了,連明軍通行都要得到我國同意,這種傻事,試問諸位願意做嗎?”

這下,在場衆人都啞口無聲了,這是一個非常淺見的道理,付出的與得到的完全不成比例,甚至沒有比例,這種事,也確實是傻子也不會幹的。

柴榮甚覺爲難,他真的好想還百里無忌一份人情,但看來此事是行不通了。

王樸見柴榮神情有異,念頭一轉,道:“既然明帝提議修路,我國也同意修路,只是條件有出入,不如,將我國的條件開出,派使者送往金陵,到時,同不同意我國條件,那就是明國自己的事了,同意,我國就得到了路,也不損失什麼,若不同意,那這就是明國自己的事了,情理上也說得過去。”

王樸這番話得到了在場所有周國大臣的贊同,確實,明國提議,周國同意,開出條件之後,答不答應,那就是你明國的事了,與周國與幹。

柴榮雖然心中覺得此舉有些無賴,但想不出更好的辦法,於是,就同意了。

柴榮下旨,由王樸出使明國,交涉兩條官道的修築事宜。

五天後,王樸到達金陵府,嚮明國朝廷遞交國書,由此引起了明國第一次朝堂大爭。

如果說周國是由於柴榮威望根基達不到一定程度而引起朝臣產生異音,那麼明國朝堂之上產生爭執的原因正好相反,百里無忌的威望足以不經朝議就能私自決定明國任何一件國事。

但百里無忌從明國建立時就已經將內政大權下放給徐、孫、馮三相,爲得是等到統一之後,能進一步進行制度改革而打下基礎。

第一百二十七章第四十章第一百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32章 以武立威第97章 傳承第二百一十八章第六十九章第二百四十二章第66章 勇者有悔?第二十章第二百二十三章第二百零四章第一百零九章第六章第一百一十六章第一百八十四章第五十一章第二百零五章第一百零二章第24章 齊已仙逝第十四章第一章第62章 犀利的高蓉蓉第九十六章第二百零九章第45章 第一次楚漢戰爭第一百零四章第二十五章第八十三章第五十六章第二百零二章第二十五章第九十一章第一百五十六章第88章 首次殖民第49章 將星隕滅第11章 世子謀反第一百六十九章第一百七十三章第一百六十七章第二百二十六章第一百三十一章第26章 各懷鬼胎第九十四章第一百二十章第一百二十七章第53章 民意所向第五十章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一百二十八章第十九章第17章 逐一拜別第二百四十四章第四十章第十六章第三章第四十一章第七十五章第21章 欲刺殺第一百三十三章第九十四章第二百三十九章第一百章第77章 奴才的嘴臉第81章 盧詩韻的眼淚第19章 權力交接第33章 微服私訪第一百八十一章第二百八十四章第二百一十一章第五章第五章第三十八章第二十七章第一百五十五章第37章 廣囤糧第65章 榮譽和自豪第九章第二百零一章第二百八十一章第一百二十八章第一百三十四章第六章第八十九章第一百二十章第二百五十八章第九十三章第九章第六十二章第五十五章第70章 無心插柳第二百零九章第一百五十八章第一百二十八章第64章 遭遇戰第5章 出路第五十八章第一百零八章
第一百二十七章第四十章第一百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32章 以武立威第97章 傳承第二百一十八章第六十九章第二百四十二章第66章 勇者有悔?第二十章第二百二十三章第二百零四章第一百零九章第六章第一百一十六章第一百八十四章第五十一章第二百零五章第一百零二章第24章 齊已仙逝第十四章第一章第62章 犀利的高蓉蓉第九十六章第二百零九章第45章 第一次楚漢戰爭第一百零四章第二十五章第八十三章第五十六章第二百零二章第二十五章第九十一章第一百五十六章第88章 首次殖民第49章 將星隕滅第11章 世子謀反第一百六十九章第一百七十三章第一百六十七章第二百二十六章第一百三十一章第26章 各懷鬼胎第九十四章第一百二十章第一百二十七章第53章 民意所向第五十章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一百二十八章第十九章第17章 逐一拜別第二百四十四章第四十章第十六章第三章第四十一章第七十五章第21章 欲刺殺第一百三十三章第九十四章第二百三十九章第一百章第77章 奴才的嘴臉第81章 盧詩韻的眼淚第19章 權力交接第33章 微服私訪第一百八十一章第二百八十四章第二百一十一章第五章第五章第三十八章第二十七章第一百五十五章第37章 廣囤糧第65章 榮譽和自豪第九章第二百零一章第二百八十一章第一百二十八章第一百三十四章第六章第八十九章第一百二十章第二百五十八章第九十三章第九章第六十二章第五十五章第70章 無心插柳第二百零九章第一百五十八章第一百二十八章第64章 遭遇戰第5章 出路第五十八章第一百零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