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馬驥雲的五萬大軍做爲肉盾,以有力之一部硬頂邏些城出來增援軍隊,另一部與趙匡胤東西兩向合擊波窩、墨脫戰場的邏些軍。
次日,趙匡胤率基本修整完畢的禁軍再次對波窩、墨脫的邏些軍發起了攻擊,有了上次的教訓,趙匡胤嚴令不得追擊四處逃散的敵軍,而是全軍緊縮成圓陣,慢慢向前進逼,以達到首尾相顧的目的。
的目的在於吸引邏些軍主力的注意力,爲馬驥雲部順利攻佔匹播城創造機會。
只要能佔領匹播城進行固守,憑藉雅魯藏布江的水勢天險,此次西征就等於成功了一半,依馬驥雲部火器之利,守住匹播城就等於在吐蕃的心臟邊上紮下了一根刺,要命的刺。
而這個時候,奉百里無忌之命南下的丁思覲所率新軍,已經進入大非川,從積石山北端迂迴,經多瑪以西的柏海深入,丁思覲一路上高歌猛進,沿犛牛河一直西向。
這一路上,凡所遇到的吐蕃各族牧民都“神秘”地消失了。受百里無忌旨意,丁思覲將所遇到的每一個吐蕃牧民全部俘獲,向來路遞解,目標便是百里義所進攻的高昌、龜茲等西州回鶻。
百里無忌的用意在於,讓西域各個區域中,形成衆多部族混居的態勢,從而起到遏制其中一族獨大的目的,而讓南方明國百姓大量遷移至北方,形成以漢族爲主要力量,各族相互制約的新格局。
同時。百里無忌爲了在趙匡胤佔領吐蕃後,起到拖延趙匡胤發展速度的目的,大量減少吐蕃人口無疑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吐蕃本就地廣人稀。有時數百里內了無人煙,而丁思覲大軍所過之處,已經千里無人煙。
十萬新軍以所向披靡的氣勢,從東往西席捲了整個吐蕃北部。
大軍一直到羊同,才改變方向,南下進攻象雄岡底斯。
以岡底斯爲汗府的是吐蕃的阿里王系,雖同屬吐蕃。但與邏些城的邏些王各歸各,互不統屬。
吐蕃王朝分裂之後,分爲四系:以邏些城爲中心的雲丹系;以岡底斯爲中心的阿里王系;以亞澤爲中心的亞澤王系;以雅隆秦昂達則城中心的雅隆覺阿王系。
對於丁思覲裝備着這個時代最犀利火器的十萬新軍來說。掃蕩象雄岡底斯的阿里王係數萬軍隊,就如同秋風掃落葉般地輕鬆隨意。
半個月的時間,丁思覲部就佔領了阿里王的岡底斯,從此吐蕃四王系就只有三王了。
至此。被強行遷移向高昌、龜茲的吐蕃牧民已經高達三十萬人之衆。
與丁思覲不同的是。馬驥雲顯然是個隨和的“老好人”,他不但完全遵循着明軍的軍規,從成都府出兵之後,一路北上途中,他將吐蕃的牧民安置的非常“人性”,約束着將士不得搶掠牧民,甚至將自己的軍糧散發給分期的吐蕃牧民。
由此產生的結果是,在整個吐蕃國境內。對於明軍的評價有兩種,南北差異有如天壤之別。
明軍同時擁有了“殺人魔王”和“仁義之師”兩種截然不同的稱號。
這使得未來趙匡胤執掌整個吐蕃政權之後。哭笑不得,他頭上頂着明國之臣的帽子,使得他擁有了一批堅定的擁護者和一批誓死反對的反抗者。
吐蕃征討戰一直持續到光復十二年春才真正結束。
在馬驥雲的配合之下,趙匡胤部擊潰了波窩、墨脫的邏些軍主力,雖然自身也損失巨大,但依舊順利入主邏些城,完成了他如今最大的心願——割地爲王。
百里無忌也兌現了他的承諾,冊封趙匡胤爲吐蕃王,並給予了明國任何藩國都沒有的軍、政、財三權。
而且此戰掃蕩得特別徹底,明軍不但將吐蕃之地全數收入囊中,還將國界推至與泥婆羅交界處。
所以,趙匡胤私底下還是有一絲感激百里無忌之意,畢竟,真要讓趙匡胤部獨立完成這場戰事,想來到趙匡胤部到最後很可能損兵折將太甚,導致無法震懾吐蕃舊勢力,而坐不穩吐蕃王的位置。
有了馬驥雲部在南、丁思覲部在北的竭力相助,趙匡胤在得以攜八萬大軍入主邏些城,坐穩吐蕃王的寶座。
唯一讓趙匡胤不十分舒服的是,此戰馬驥雲所佔領的匹播城,成爲了明國吐蕃駐軍的駐地,五萬明軍駐守在此,成爲了趙匡胤心中的一根刺,要命的刺。
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趙匡胤還沒有足夠的實力,也不得不認命。
在趙匡胤心裡,他深深知道,只要百里無忌還活着,就沒有他出頭的那一天,這令他只能在夜深人靜之時嗟嘆“既生瑜何生亮”。
趙匡胤現在很“窮”,馬驥雲部到是基本做到了對牧民秋毫不犯,但丁思覲這個兇人不但將吐蕃北部的人口劫掠一空,而且將北部牧民的財產也洗劫掠得連根毛都沒留下。
可以說吐蕃北部已經成爲不毛之地,一點都不爲過。
但趙匡胤不敢出聲,他可以對馬驥雲出微詞,甚至可以向百里無忌據理力爭,但對於丁思覲這個“痞子”,他只能忍氣吞聲。以至於丁思覲率新軍班師回朝時,趙匡胤攜麾下將領在邏些城中偷偷地放鞭炮慶賀。
至年中,百里義終於完成了對高昌、龜茲等原西州回鶻土地人口的安置事宜,其麾下十萬新軍和三萬鐵騎兵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蕩平西州回鶻,但顯然內政不是他的強項。
被丁思覲遞解而來的數十萬吐蕃牧民的安置,實在傷透了他的腦筋,幸虧百里無忌調來了數百學府生員充入各州縣官府衙門,才使得局勢漸漸地平衡下來。
百里義已經興起了回師金陵的念頭。
七月初,百里無忌下旨將高昌、龜茲等原西州回鶻土地併入瓜、沙州歸義軍的統轄之下,建立了新的藩國——西平。
將吐蕃改名爲西藏。
將阻卜改名爲蒙古。
自此,明國西面形成了三個大藩國,做爲明國的天然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