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部署落定

(感謝海軍鍾、掂刀鋤地投出了寶貴的月票,謝謝了。)

在大淩河城駐紮三萬軍士,這樣大規模的部署,對於大清國來說,絕不是小事情。

相對於大明動輒百萬以上軍力來說,大清國的總兵力也就是四十萬左右,這裡還包括了蒙八旗部分兵力和漢軍的全部兵力,滿族的祖先生活的地方,主要是在長白山一帶,這裡的氣候特別寒冷,環境也是很惡劣的,滿族的祖先主要是依靠狩獵生活的,雖說長期的狩獵,令他們的身體特別的強悍,但如此寒冷的環境下,生育能力也是受到影響的,加上醫療條件的落後,生活的顛沛流離,所以大清國的人口一直都是上不去的,需要從大明掠奪大量的人口來發展壯大。一直到定都瀋陽,包括之後建立大清國,農業生產的水平都沒有能夠大幅度的提升,很多的時候,還是需要從關內掠奪錢財糧食。

三萬人,在皇太極看來,就是很多的兵力了,能夠帶領這麼多的軍士,除非是郡王以上的將領,否則其他人來帶領,他肯定是不放心的。

問題是駐紮在大淩河城的正紅旗軍士,不過千餘人,絕大部分都是漢軍。

八旗兵生來的優勢,令他們與漢軍很難和平相處,要做到這一點基本不可能,八旗兵永遠是高高在上的,視漢軍爲奴僕的。實際上,在皇太極登基之前,漢人的地位是極其低下的,時常遭遇大規模的屠殺,基本都是滿人的奴隸,沒有人生自由,隨便被處置,皇太極爲了緩和滿漢矛盾,頒佈了一系列的政策,最爲重要的是讓漢人有了民戶的地位。擺脫成爲滿人的奴隸的宿命,這令漢人的地位大爲提高,但是皇太極所做的這一切,在滿族權貴的眼裡,是沒有太大作用的,特別是在八旗軍之中,對漢人的歧視。是骨子裡面的。

皇太極知道這一切,但他必須要依靠八旗軍,也就沒有過於的追究了。

駐守大淩河城的軍士,目前只有一萬人,絕大部分都是漢軍,這個時候。繼續派出八旗軍去駐守,可能性是不大的,這些都是大清國的精銳,拿去守城,不合適,何況八旗軍最大的優勢在於騎兵和野戰,對於守城不是很在行。

如果繼續加派兩萬軍士。最大的可能性是派出漢兵,依靠千餘八旗兵管轄接近三萬的漢兵,稍微不注意,發生內訌,結局是不可能想象的。

想到這些,皇太極猶豫了。

范文程提出來這個建議之後,代善首先說話了。

“皇上,臣以爲範大人的建議頗有道理。不管蘇天成是不是進攻大淩河城,也不管他是不是虛張聲勢,加強大淩河城的守備,這是必須的,有三萬軍士駐紮在大淩河城,就是蘇天成來攻擊,也是能夠應付的。發生了危險,救援也是來得及的。”

代善說完之後,阿濟格和多爾袞馬上表示了贊同。

皇太極點點頭,這算是一條萬全之策。只不過消耗大了一些,這些今後來慢慢想辦法,掠奪來的大量漢人,辛勤耕作,大清國的糧食收成,總是越來越好的,雖說這兩年時間,沒有能夠入關劫掠了,以前掠奪的財富,還是足夠多的。

接下來就是派誰負責的問題了。

這個問題,本來是不需要討論的。

代善是正紅旗旗主,同時控制鑲紅旗,代善親自出徵的可能性沒有,但代善的兒子嶽託,完全可以勝任的,嶽託英勇善戰,大清國成立之時,被封爲親王,可惜這小子野心不小,離間濟爾哈朗、豪格,還庇護莽古爾泰、碩脫,插手了皇家內部事務了,被降爲貝勒,後來降爲貝子,如今去守衛大淩河城,正好戴罪立功。

代善是不會開口的,阿濟格和多爾袞都舉薦了嶽託,兩人對嶽託的勇猛,還是內心有數的,大敵當前,其他的事情,暫時不要計較了。

皇太極比較中意嶽託,不管嶽託有多少的毛病,打戰是不含糊的。

可皇太極想的更加全面一些,嶽託性格急躁,如果單獨負責守衛大淩河城,恐怕會出問題,千餘八旗子弟,想要控制住近三萬的漢軍,不出現大規模的衝突,嶽託做不到這一點,必須還要有助手,這個助手控制漢兵,兩軍能夠很好的協調。

接近三萬的漢兵,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控制的,目前來說,只有三個人,這三個人分別是恭順王孔有德、智順王尚可喜、懷順王耿仲明。

從三人的出身來看,最好的人選是尚可喜。

孔有德礦工出身,曾經做過海盜,後來投靠了毛文龍,性格有些反覆,尚可喜隨其兄尚可進加入軍中,尚可進爲遼東名將,對尚可喜有一定的影響,後來尚可喜也在毛文龍的手下,因爲遭遇人謀害,一怒之下投奔了後金,耿仲明也是武將出身,曾經在毛文龍的手下,與孔有德的關係很不錯,兩人幾乎同時在登州和萊州造反,後來被明軍圍剿,無奈之下投奔了後金。

從三人的經歷比較,尚可喜是最合適的,但這個時候,尚可喜帶領漢兵,駐守在海州,任務也是很艱鉅的,抽調回來顯然不合適,孔有德和耿仲明兩人,攻打朝鮮得勝之後,已經回來了,可以隨時安排。

相比較孔有德和耿仲明,皇太極覺得,孔有德合適一些。

孔有德雖然性格反覆,但當初造反的時候,與明軍鏖戰,而且在攻下登州之後,大肆屠城,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無法回到大明去了,況且當時的登州,是明軍制造新式火炮和訓練炮兵的營地,有一百多葡萄柚外籍的技師和工匠,這些都被孔有德獲取了,也成爲後金的依靠,這些令大明朝廷咬牙切齒,崇禎更是痛恨孔有德。

孔有德投降後金之後,死心塌地,這也是因爲沒有其他出路了。

在嶽託的面前,孔有德是不敢造次的,否則沒有出路,如果反叛,遭遇後金和大明的追殺,死無葬身之地。

“朕以爲,嶽託守衛大淩河城,是可以的。”

代善聽到皇太極這麼說,鬆了一口大氣,不管怎麼說,嶽託都是他的大兒子,這小子長大以後,野心增大了,權力慾望膨脹,做出來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好在身份顯赫,換做其他人,早就被殺頭了,皇太極同意嶽託去守衛大淩河城,這是給嶽託機會,剩下就看嶽託的造化了。

“至於說駐軍的軍士,朕以爲,還是以漢兵爲主,目前駐紮大淩河城的,有千餘八旗子弟,都是正紅旗的子弟,這些人暫時不動,繼續守衛大淩河城,其餘漢兵也繼續堅守,朕在調集兩萬漢兵,進駐大淩河城,如此大淩河的守軍,達到了三萬人。”

說到這裡,皇太極看了看范文程。

“駐守大淩河城的軍士達到三萬人,嶽託一人是難以應付的,還需要一個駐守,朕看,派恭順王孔有德前往,孔有德協助嶽託,守衛大淩河城。”

阿濟格和多爾袞仰着頭,范文程低下了頭。

按說岳託不過是貝子的身份,若是沒有貶斥,還是親王的身份,做統帥是沒有絲毫問題的,可現在的情況不同了,孔有德是恭順王,身份比嶽託要高一些的,但依舊是要服從嶽託的領導,從這一點上面來說,皇太極真正信任的還是滿人,掌握軍政大權的也是滿人。

皇太極不經意的看了看范文程,實際上是一種很自然的表現。

低頭的范文程當然是明白的,漢人不可能和滿人比較,在大清國,滿人是最高等級的存在,漢人不管怎麼努力,在滿人的面前,都是奴才,人家纔是真正的主子。

這些心酸的體驗,范文程早就習慣了,或者說是麻木了。

做漢奸的滋味,也並非是那麼舒服的,人格上面,本來就低人一等了。

“二哥,此番守衛大淩河城,主要是正紅旗和鑲紅旗負責的,你還是要多費心的。”

“皇上,臣記住了,可惜臣不能夠親自去守衛大淩河城,臣一定嚴格教訓嶽託,不要辜負皇上的厚愛,守衛好大淩河城。”

“很好,朕看,調遣漢軍的事情,十四弟和文程共同負責,一個月之內必須完成,朕馬上就擬旨,速度越快越好,大軍進駐大淩河城之時,儘管大張旗鼓,不要有什麼顧慮的,朕就是要讓大明的那個崇禎看看,朕拿下了大淩河城,還要繼續在大淩河城做文章。”

離開大殿的時候,范文程的內心是有些忐忑和沉重的。

這不是他內心的主意,其實他的真實想法,是建議保持目前的格局,若是真的出現了危險,暫時放棄大淩河城,保存實力,離開大淩河城的時候,毀掉整個的城池,令大淩河一帶沒有險要之處可據守,若是明軍準備繼續修城池,派兵攻打就是了,這是最好的策略。

但這個建議,他是不敢說出來的,皇太極近來的心情也不好,主要還是那個蘇天成鬧得,八旗軍兩年多沒有入關了,都有很大意見了,皇太極爲了全局的穩定,已經是委曲求全了,若是繼續示弱,怕是下面的將士都要爆發了。

第557章 穩定性之重要第318章 大比武(3)第563章 不一般的囑託第491章 臨時調整第370章 不僅僅是憤怒第1193章 鐵血面容第1062章 遼東決戰(4)第929章 京城的消息第837章 激烈的爭論1第965章 朝廷的態度第143章 心狠手辣做大事(3)第344章 冰火兩重天(3)第1173章 歹毒第895章 蘇天成的計謀第817章 爭執第862章 雙重打擊第930章 果斷決策第111章 舌戰孫傳庭第732章 蓬萊水城第646章 夜襲(1)第1290章 尊嚴之戰(9)第727章 老套的暗殺第1092章 夾在中間第352章 洪承疇的詫異第915章 朝貢第580章 天降神兵(2)第326章 功敗垂成(2)第13章 惱火的現狀第1298章 尊嚴之戰(17)第185章 巡按御史第1026章 無力迴天(4)第613章 平定流寇(2)第921章 皇太極的抉擇第814章 按要求行事第988章 當機立斷第940章 危險重重(2)第244章 專訪貧困戶第1254章 別有一番滋味第894章 悲傷的皇太極第350章 治國之策第1103章 我行我素第1162章 秋收的態度第819章 怒氣第182章 家信第906章 皇太極的誓言(1)第945章 將計就計第732章 蓬萊水城第1284章 尊嚴之戰(1)第33章 精心策劃第1308章 萬國來朝(3)第604章 血戰夔州府城(8)第273章 麻煩事第830章 首戰告捷(3)第92章 會試第135章 你看着辦第226章 內部的安定第614章 剪不斷第63章 神秘隊伍(2)第332章 第一個任務第1267章 創辦銀行與發行紙幣(1)第722章 穩定局勢第685章 朝廷的焦躁第893章 多鐸的憤怒第656章 最壞的打算第954章 豪格的野心第28章 劉大華的邀請第112章 善後第835章 推遲進攻第595章 羅汝才的打算第434章 後金建國第261章 關鍵的交談第1259章 緊迫的事情第283章 張溥的計劃第520章 詳細規劃第1059章 遼東決戰(1)第982章 臺灣區劃第48章 渠清澤來了第221章 誰與爭鋒(1)第135章 你看着辦第917章 朱審烜的決定第1296章 尊嚴之戰(15)第828章 首戰告捷(1)第284章 膽大妄爲第484章 不同意見第597章 血戰夔州府城(1)第1021章 亡羊補牢第1265章 對外局勢第316章 大比武(1)第769章 認識的轉變第842章 不同的要求(2)第1030章 妥協第464章 必須做出來的決定第134章 證據第774章 海戰(4)第207章 再一次的血戰(3)第689章 不能夠過於悲觀第1227章 天津決戰(6)第433章 你該注意一下第37章 安排第84章 小試牛刀(1)
第557章 穩定性之重要第318章 大比武(3)第563章 不一般的囑託第491章 臨時調整第370章 不僅僅是憤怒第1193章 鐵血面容第1062章 遼東決戰(4)第929章 京城的消息第837章 激烈的爭論1第965章 朝廷的態度第143章 心狠手辣做大事(3)第344章 冰火兩重天(3)第1173章 歹毒第895章 蘇天成的計謀第817章 爭執第862章 雙重打擊第930章 果斷決策第111章 舌戰孫傳庭第732章 蓬萊水城第646章 夜襲(1)第1290章 尊嚴之戰(9)第727章 老套的暗殺第1092章 夾在中間第352章 洪承疇的詫異第915章 朝貢第580章 天降神兵(2)第326章 功敗垂成(2)第13章 惱火的現狀第1298章 尊嚴之戰(17)第185章 巡按御史第1026章 無力迴天(4)第613章 平定流寇(2)第921章 皇太極的抉擇第814章 按要求行事第988章 當機立斷第940章 危險重重(2)第244章 專訪貧困戶第1254章 別有一番滋味第894章 悲傷的皇太極第350章 治國之策第1103章 我行我素第1162章 秋收的態度第819章 怒氣第182章 家信第906章 皇太極的誓言(1)第945章 將計就計第732章 蓬萊水城第1284章 尊嚴之戰(1)第33章 精心策劃第1308章 萬國來朝(3)第604章 血戰夔州府城(8)第273章 麻煩事第830章 首戰告捷(3)第92章 會試第135章 你看着辦第226章 內部的安定第614章 剪不斷第63章 神秘隊伍(2)第332章 第一個任務第1267章 創辦銀行與發行紙幣(1)第722章 穩定局勢第685章 朝廷的焦躁第893章 多鐸的憤怒第656章 最壞的打算第954章 豪格的野心第28章 劉大華的邀請第112章 善後第835章 推遲進攻第595章 羅汝才的打算第434章 後金建國第261章 關鍵的交談第1259章 緊迫的事情第283章 張溥的計劃第520章 詳細規劃第1059章 遼東決戰(1)第982章 臺灣區劃第48章 渠清澤來了第221章 誰與爭鋒(1)第135章 你看着辦第917章 朱審烜的決定第1296章 尊嚴之戰(15)第828章 首戰告捷(1)第284章 膽大妄爲第484章 不同意見第597章 血戰夔州府城(1)第1021章 亡羊補牢第1265章 對外局勢第316章 大比武(1)第769章 認識的轉變第842章 不同的要求(2)第1030章 妥協第464章 必須做出來的決定第134章 證據第774章 海戰(4)第207章 再一次的血戰(3)第689章 不能夠過於悲觀第1227章 天津決戰(6)第433章 你該注意一下第37章 安排第84章 小試牛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