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治國之策

朱由檢更是注意到了蘇天成治理地方的才能,江寧縣發生的變化太大,第一次上繳兩千五百萬兩白銀,那是因爲剿滅了鹽商匡思明,尚看不出來其他方面的異常,可兩年時間過去,江寧縣免除了田賦,所有賦稅全數繳納,今年市舶司的收入,能夠超過三百萬兩銀子,可以說,江寧縣一地繳納的銀子,幾乎超過整個的南直隸了。若是戶部直接收取市舶司全年的賦稅,那已經超過南直隸所有賦稅的總和了。

有了銀子,辦事情總是順利很多了,連續兩年來,朝廷銀子緊張的情況,大爲緩解,說起來,這完全是江寧縣的功勞。

所以說,朱由檢更想問問蘇天成,究竟有什麼訣竅。

登基以來,他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大臣,能夠力挽狂瀾,能夠做出來實實在在的事情。

“蘇愛卿,江寧縣的變化很大啊,朕甚至覺得,朝廷這兩年的開支,幾乎都依靠江寧縣支撐了,朕一直都想着去看看的,可惜沒有時間,讓你離開江寧縣,朕其實有些擔心的,若是江寧縣出現了什麼變故,朕可是難以承受啊。”

“不會。”

蘇天成回答的很是乾脆。

“哦,蘇愛卿爲何如此的肯定啊。”

“臣這樣說,當然是有條件的,第一是皇上的支持,第二是朝廷的支持,第三是南直隸的支持,說到底,最大的支持,就是保持江寧縣的制度,不能夠做出來改變,用一個詞語來說,就是無爲而治,其實到了如今,臣也是屬於無爲而治了。”

“蘇愛卿仔細說說。”

“譬如說市舶司的賦稅政策,決不能變化。不管是誰,只要想着在南京做生意,想着在江寧縣做生意,貨物必須要納稅,而且稅率是固定的,在他們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的,再說縣衙的事情。除開刑名錢糧事宜,還要做好商賈的扶持事宜,要重視商賈,這是縣衙最爲重要的事情之一,甚至超過了刑名和錢糧事宜。”

“商賈繳納的賦稅和捐銀,能夠滿足所有的開支。還可以減輕農民的賦稅,可以長時間免除農民的田賦,讓農民豐衣足食,農民手裡有了糧食,有了銀子,購買商賈的商品,縣衙從中徵收賦稅。實際上,農民也上繳了賦稅。”

“江寧縣的士紳富戶,一樣要承擔賦稅,享受了朝廷的恩賜,同樣要做出來貢獻。”

“這些基本上是江寧縣的賦稅政策,不能夠發生改變,任何的一環出現變動,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直接影響到賦稅收入。”

“縣衙執行的賦稅政策,實際上是雙贏的政策,這可以從幾個層次來說,縣衙和商賈之間,商賈雖然繳納了不少的賦稅和捐銀,可他們的收入增加了,繳納的這些賦稅和捐銀。完全能夠承受,甚至比以前賺取的銀子更多,縣衙和農民之間,農民得到了最大的好處。能夠豐衣足食,自然安守本分,縣衙和士紳富戶之間,要求士紳富戶享受恩賜的同時,做出來應該做出來的貢獻,說起來,大家都得到了利益的。”

朱由檢聽得有些糊塗了,不過,江寧縣實實在在的改變,讓他覺得,不需要追究具體的變化過程,只要有效果,就可以了。

“嗯,江寧縣必須保持現有的賦稅政策,朕會親自關注的,蘇愛卿還有什麼好的建議啊。”

蘇天成稍微沉默了一下。

有些話,他本來不想說,因爲自己還沒有到達那個位置,說到底,大明朝需要的,還是改革,和張居正當初的改革一樣,必須要花大力氣,毫不留情的改革,這纔是發展的強盛的根本,可惜改革不是嘴上說說那麼簡單的,看看張居正的下場,得罪了太多的權貴,死後所有的改革成效,付諸東流,改革必須要觸動權貴的利益,這是無法避免的。

作爲穿越人士,蘇天成是清楚溫水煮青蛙的道理的,必須要慢慢來,打基礎是最爲重要的,一旦大家都形成了共識,有些事情,推動起來,簡單很多了。

也只有這樣,纔有可能最大限度的減少對立面。

“皇上,臣考慮尚未成熟,不過也有一些想法,若是有說錯的地方,皇上恕罪。”

“你儘管說就是了。”

“臣覺得,雖然我大明朝,面臨諸多的麻煩,譬如說後金侵襲,流寇騷擾,可解決這些問題,還是需要慢慢來,軍事上壓制後金,剿滅流寇,都是治標不治本,想要解決根本的問題,還是需要多方面考慮,臣以爲最爲重要的問題,首先是解決吃飯的問題。”

蘇天成說到這裡的時候,還是有些小心的,他認爲,東林書院和復社的某些提法和觀點,實際上是正確的,只是沒有能夠找到合適的時機。

果然,朱由檢皺了皺眉,好像不是很認同這個觀點,要說有些農民沒有飯吃,那是實際情況,也是因爲災荒的事情,可要說解決吃飯的事情,是不是有些誇大了。

朱由檢也是有面子的,登基這麼多年了,需要得到肯定。

蘇天成很是敏感,發現朱由檢的神情不對,馬上不說了。

其實,他想到的改革,需要從教育的角度出發,首先改變人們的思想,這和洗腦差不多,只要能夠統一思想,這樣做未嘗不可。

穿越之前,身爲公務員的蘇天成,見到過很多的事情,他一直都覺得,短時間提升經濟實力,有可能做到,但是長時間維持,就不是那麼容易了,找不到好的經濟發展點,很有可能原地踏步甚至是後退,就是幾百年之後,也沒有完美的經濟發展之路,依舊在探索,但有一點可以大力提升經濟發展的速度,那就是掠奪,對其他國家的掠奪。

這是最爲簡單最爲有效的辦法。

參加殿試的時候,蘇天成曾經提到了這個方面。

實際上,在這個時代,此類的事情,層出不窮,就是後金,就是遵循的這樣的做法,他們每年入侵大明腹地,目的主要還是劫掠錢財,包括劫掠人口,通過這些不需要付出的行爲,得到極大的好處,迅速發展壯大自身。

發展經濟,壯大自身的實力,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張嘴說那麼簡單。

江寧縣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有很多的有利條件,比如說人口衆多,曾經的京城,富裕人口不少,經濟基礎和條件很不錯,特別是碼頭的設立,要知道,鄭成功在海上稱霸的時候,控制海上貿易,每年收取賦稅,收入超過兩千萬兩白銀了,幾乎等於大明全國賦稅的收入了。

所以說,兩年多的時間,江寧縣去的了巨大的發展,可這種成績,到北方了,肯定是難以複製出來的,基礎不同了,任你有着天大的本事,也是無可奈何的。

快速發展,還有一個條件,或者說是條件,那就是迅速的壯大人口,壯大富裕人口,也就是所謂的移民政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後,強迫很多江南的富裕戶,移民到中都去,讓中都鳳陽迅速得到了發展。

可這些辦法,目前說起來,作用不大,大明朝暫時都做不到。

發展經濟,在有些人看來,難度很大,需要慢慢來,這其實也是相對的。

在一窮二白的地方。發展經濟,起步的時候,難度確實大,可一旦起步了,速度就很快了,幾乎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困難會逐漸出現,會慢慢的停滯,需要想到其他的好辦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最爲簡單的政治經濟學的道理,可惜這個時代,身爲皇帝的朱由檢,不一定能夠明白。

所以說,蘇天成有很多的話,不大可能說出來,因爲朱由檢聽不懂。

看見蘇天成沒有說話了,朱由檢也沒有強迫,在他看來,蘇天成畢竟年輕,擔任知縣也就兩年多的時間,能夠做出來這麼多的事情,很是了不起了,是非常不錯的人才了。

江寧縣的政策,必須要堅持,那裡已經成爲朝廷的錢袋子,超過了蘇州揚州一帶了,只要能夠長期保證這樣的收入,朝廷就能夠維持諸多的開銷。

想到這些,朱由檢的心情還是很好的。

至於說蘇天成和江寧營的去吃,就是河南府了。

他也感覺到,蘇天成很是狡黠,河南府緊靠山西平陽府,蘇天成的家就在山西平陽府,若是流寇猖獗了,能夠保護自己的家人。

蘇天成內心的小九九,朱由檢根本就沒有想到,也不可能想到。

離開皇宮的時候,朱審馨、春屏、王芙蓉和柳如是,都顯得很是吃驚,蘇天成感覺到有些奇怪,大小老婆嘰嘰喳喳說了好一會,他才知道,原來皇后娘娘很是厲害的,甚至能夠親自紡織,也會做飯。

蘇天成翻着白眼,這有什麼了不起的,自己照樣會做飯,而且手藝還不錯,只是沒有機會展示罷了,皇后娘娘以前跟着朱由檢,也是吃了不少苦的,那個時候,魏忠賢專權,朱由檢時時刻刻都要擔心自己的生命,皇后娘娘親自做飯,避免朱由檢被人暗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第701章 皇太極的計謀第642章 各方準備第825章 不是小事情第1124章 最壞的決定第1247章 生死考驗(2)第302章 江寧縣的調整第806章 差別所在第1119章 或許是殘酷第655章 最後的佈置第845章 慘敗(3)第1258章 花絮第39章 廟會第466章 死裡逃生第565章 太子出山第475章 攻堅之戰(2)第675章 計中計第238章 夫妻之間第191章 兩邊都要兼顧第215章 明確的態度第926章 宋思軍的擔憂第953章 進攻的前奏第189章 前期準備第531章 變革的思想第924章 皇太極的目的第556章 局勢的微妙變化第193章 何必當初第935章 具體的要求第601章 血戰夔州府城(5)第146章 斂財之道第1066章 決戰遼東(8)第505章 明確要求(1)第276章 暗藏玄機第869章 皇太極的佈置第516章 機會還是陷井(2)第491章 臨時調整第281章 訓練開始第432章 朱由檢的決定第666章 重要解釋第1159章 慘烈的內訌(2)第814章 按要求行事第1058章 必須堅持第1126章 新的起點第457章 巨大的震撼第607章 朝野震動第1159章 慘烈的內訌(2)第780章 迅雷動作(5)第1107章 天賜良機(1)第1108章 天賜良機(2)第824章 準備(3)第1031章 面授機宜第169章 原來如此第886章 濟爾哈朗的選擇(1)第522章 千鈞一髮(1)第230章 最終的決定第743章 漢八旗的影響(3)第295章 江寧營的喜事第640章 黃在勝的渴望第350章 治國之策第992章 未雨綢繆的準備第847章 慘敗(5)第1226章 天津決戰(5)第704章 隱患第114章 在路上(1)第259章 意外的機會第599章 血戰夔州府城(3)第598章 血戰夔州府城(2)第36章 如願以償第153章 吳三桂第830章 首戰告捷(3)第701章 皇太極的計謀第674章 原來是陰謀第471章 不甘心的朱由菘第1023章 無力迴天(1)第407章 不一般的朱由菘第919章 代善的建議第1265章 對外局勢第6章 老乞丐第712章 調整安排第453章 意義重大第473章 火速進京第1020章 致命的疏忽第789章 大儒的心態第794章 邀請函第570章 初步謀劃(2)第974章 精心的準備第517章 互市的警報(1)第536章 棋逢對手(2)第247章 協調會(1)第410章 預料之中第1107章 天賜良機(1)第326章 功敗垂成(2)第4章 往事和家事第483章 抉擇第801章 唐海泰的機會第1155章 識趣第872章 單獨的強調(1)第805章 皇太極的重視第409章 以身作則第274章 京師震動
第701章 皇太極的計謀第642章 各方準備第825章 不是小事情第1124章 最壞的決定第1247章 生死考驗(2)第302章 江寧縣的調整第806章 差別所在第1119章 或許是殘酷第655章 最後的佈置第845章 慘敗(3)第1258章 花絮第39章 廟會第466章 死裡逃生第565章 太子出山第475章 攻堅之戰(2)第675章 計中計第238章 夫妻之間第191章 兩邊都要兼顧第215章 明確的態度第926章 宋思軍的擔憂第953章 進攻的前奏第189章 前期準備第531章 變革的思想第924章 皇太極的目的第556章 局勢的微妙變化第193章 何必當初第935章 具體的要求第601章 血戰夔州府城(5)第146章 斂財之道第1066章 決戰遼東(8)第505章 明確要求(1)第276章 暗藏玄機第869章 皇太極的佈置第516章 機會還是陷井(2)第491章 臨時調整第281章 訓練開始第432章 朱由檢的決定第666章 重要解釋第1159章 慘烈的內訌(2)第814章 按要求行事第1058章 必須堅持第1126章 新的起點第457章 巨大的震撼第607章 朝野震動第1159章 慘烈的內訌(2)第780章 迅雷動作(5)第1107章 天賜良機(1)第1108章 天賜良機(2)第824章 準備(3)第1031章 面授機宜第169章 原來如此第886章 濟爾哈朗的選擇(1)第522章 千鈞一髮(1)第230章 最終的決定第743章 漢八旗的影響(3)第295章 江寧營的喜事第640章 黃在勝的渴望第350章 治國之策第992章 未雨綢繆的準備第847章 慘敗(5)第1226章 天津決戰(5)第704章 隱患第114章 在路上(1)第259章 意外的機會第599章 血戰夔州府城(3)第598章 血戰夔州府城(2)第36章 如願以償第153章 吳三桂第830章 首戰告捷(3)第701章 皇太極的計謀第674章 原來是陰謀第471章 不甘心的朱由菘第1023章 無力迴天(1)第407章 不一般的朱由菘第919章 代善的建議第1265章 對外局勢第6章 老乞丐第712章 調整安排第453章 意義重大第473章 火速進京第1020章 致命的疏忽第789章 大儒的心態第794章 邀請函第570章 初步謀劃(2)第974章 精心的準備第517章 互市的警報(1)第536章 棋逢對手(2)第247章 協調會(1)第410章 預料之中第1107章 天賜良機(1)第326章 功敗垂成(2)第4章 往事和家事第483章 抉擇第801章 唐海泰的機會第1155章 識趣第872章 單獨的強調(1)第805章 皇太極的重視第409章 以身作則第274章 京師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