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天下正朔

無論是志得意滿的建奴,還是企圖南下再起的李自成,亦或是割據四川的張獻忠。

這些所謂的明末梟雄們都沒有把崇禎帝朱由檢當成是當前的大敵。

在他們眼裡。

做了十七年的崇禎皇帝能把江山搞得如此分崩離析自然是無能的。

可這也是他們在未來相繼失敗的原因。

他們都輕視了朱由檢。

因爲他們不知道現在的崇禎皇帝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剛愎自用,多疑又畏首畏尾的皇帝了。

這對於剛剛經歷了賦稅改革和貨幣改革的大明而言,無疑是有利的。

被人輕視總比被別人警惕強。

政治勢力也是這樣。

外面既然沒有把主要對手放在朱由檢身上。

朱由檢也就正好可以藉此蓄積力量,招兵買馬,打造新時代強軍。

是的。

歷經兩百多年發展。

大明的確已經變成一個腐朽的政體,積重難返。

從士大夫到平民都是安享尊榮者居多,運籌帷幄者無幾。

但大明依舊是一個完備的國家政治體制。

這是大明積累了兩百年的統治基礎。

即便是在當下。

大明依舊能利用國家機器在頃刻間號召數十萬人乃至百萬人從軍。

甚至依舊是大多數士紳和平民認可的國家政權。

在這個家天下的時代,沒有民族的概念,但卻有家國的概念。

大明這個象徵着國家的概念在兩百年的統治後已經根深蒂固。

他的正統性是毋庸置疑的。

因而無論它是多麼的**,多麼的不可救藥,總有人以它爲正朔。

總有人竭盡全力地去拯救它,甚至爲他獻出生命。

這或許就是一種朱家王朝統治華夏兩百年後,被統治者給予它的最大福利。

很多人已經把它的存在與強盛當作一種信仰。

沒有了大明就等於沒有了自己的家園。

即便是滿清也不敢否認大明。

從中央到地方,大明依舊具備完整的行政體系。

他不是一個新生政權,不需要爲募集人才而發愁。

因而,朱由檢可以在短時間內讓自己的意志下方到縣。

甚至,朱由檢還打算把皇權下到宗族控制的鄉鎮村莊上去。

那樣大明的統治根基無疑會更加的牢固。

因爲大明的正統性,使得他的影響力依舊那麼驚人。

淮揚巡撫李明睿到達揚州後,幾乎全城士紳百姓都出動了。

而這些人問的最多的一句,便是陛下安在?

當李明睿表示陛下已經抵達南京,雖然北都淪陷,但大明依舊存在時。

整個揚州城直接沸騰,歡呼一片,既是慶幸陛下無恙,也慶幸大明終究還是沒有滅亡,而自己也沒有國破家亡。

朱由檢能夠活下來彷彿就是一劑強心劑,讓本已因李自成突入京畿而灰心喪氣的士氣頓時復活。

天下士民大有劫後餘生之感。

彷彿崇禎帝朱由檢活了下來,他們也就跟着活了下來一樣。

畢竟,如果帝王殉節。

一時間也不知道多少士子不得不選擇跟着殉節。

也不知道多少人會因此喪失鬥志,認定家國已滅,要麼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要麼遁入空門。

除此之外,朱由檢的南遷就猶如一座希望燈塔一般使得迷茫而陷入絕望的大明士民再一次看到了希望的光明。

朱由檢讓錦衣衛廣發消息於天下,言及陛下已移駕南遷,天下之大勢未可定。

當此國家存亡之際,天下士民當應跟隨陛下南下,以圖他日再起。

一時間,整個北方地區,自發舉家而遷的並不在少數。

朱由檢的南遷彷彿就在告訴他們哪裡纔是最安全的地域。

而一旦有心向大明的南遷便帶走的是整個宗族乃至整個村落。

所以說,朱由檢吊死在煤山雖然完成了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的壯烈,卻不是一個明智的政治決定。

人可以靈活,作爲一個政體也不能不靈活。

大明若再恪守祖訓,冥頑不化下去,自然會面臨滅亡的命運。

而朱由檢作爲一個穿越者,他沒有恪守祖訓的思想包袱,他只在乎什麼是最好的選擇。

至於所謂皇帝的氣節和身前身後名,他並不在乎,而且翰林院的一幫御用文人自然是有能力替他洗白的。

要不然,這羣吃閒飯的豈不是白養了。

如今,禮部與翰林院便已經開始替崇禎帝朱由檢做出南遷的正確解釋,什麼遵照成祖遺訓,南巡京城以待他日再起,雖然北都淪陷,但大明未亡,社稷尚未崩壞之類的。

只要有邏輯,只要是個理由,全天下的士民就願意繼續相信,也會自覺地贏糧而影從。

帝王南巡,衣冠南渡,民心因之而存,士氣因之而尚在。

再加上朱由檢號召天下有志之士保家衛國、投筆從戎。

因而,一時間。

不知有多少剃了發準備出家遁入佛門的高人選擇依舊在紅塵中奉獻餘生。

不知有多少把繩索放上了房樑準備去九泉之下實現平身抱負的人選擇繼續讀書練武。

不知有多少開始意識到的危機的人散盡家財,結伴參軍。

再加上,朱由檢對軍閥劉澤清的剷除,以及李邦華在河南、鳳陽一帶對害民之軍閥劉良佐的剿除,並重新嚴明軍紀。

使得山東、河南、淮揚等地民心也逐漸稍安,更覺得大明還有可救之機會。

所以。

當淮揚巡撫李明睿奉朱由檢諭旨貼出告示招募天子親軍時,趕來應徵者是絡繹不絕。

甚至有遠從北直隸、湖廣、兩廣以及福建等地趕來的。

畢竟在他們眼裡,其他什麼李自成、張獻忠乃至鄭芝龍、左良玉、建奴等都不過是賊耳,真正值得他們效命的還是大明。

到朱由檢下旨御駕巡視淮揚時,到達淮揚的應徵者已達五十萬,而且其中不少都是文武幹才,有秀才舉人乃至進士出身的讀書人,也有武藝精湛的江湖人,田舍郎和廟堂之人也有之。

只有在這一刻,因爲要拯救大明,保衛家國,才真正印證了“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那句話。

各階層的人也因此找到了一個共同的目標。

畢竟天下動亂至此,誰都想重現昔日那個太平盛世的大明。

多謝書友島的1888書幣打賞

第五百三十四章 抄沒賣國晉商之臨汾亢氏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帝國的殖民時代第二百六十九章 你鄭家別威脅朕!第九十五章 確定第一軍第一營番號第一百六十一章 湖廣督撫第一百一十七章 放假第二百八十三章 皇家資本與鄭氏資本第四百二十一章 藩王的土地如何處理第四百七十三章 孫可望降清第一百九十九章 痛斥二韃子第六百五十三章 複雜的大明社會結構第三百三十六章 庶民站在自己這邊第三百九十二章 攻守易位第一百零二章 去把畢懋康接來第二百六十七章 處決尚可喜第五百七十六章 表白與暗下陰謀第四百八十九章 帝王戲新妃第四百一十三章 死守南京與大明軍械所的重要性第五百六十六章 朱由檢搞不懂大明官員們第五十九章 醞釀新政第四百二十一章 藩王的土地如何處理第四百一十三章 我要等他回來第六百一十四章 全殲荷蘭東印度公司戰艦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帝國的殖民時代第三百六十一章 燒燬東林書院第八十七章第七十八章 預備練兵第四百九十九章 近衛軍第三軍炮轟衛輝府第三百六十八章 戰前準備第一百四十七章 緝拿張慎言第五百二十五章 直接拉下去凌遲處死第一百九十四章 大戰前夕的盛世華章第六百四十八章 黃河鐵路大橋上的君臣奏對第六百三十三章 步炮協同作戰第四百三十九章 滿清想議和第二百八十七章 賜名鄭成功第四百八十四章 處決順清士紳第六百三十七章 處決外番貴族第四百六十四章 名將交鋒 二第五百五十七章 范文程被押上刑場第四百五十九章 線膛槍第五百二十五章 直接拉下去凌遲處死第四百零三章 抉擇第四百八十二章 線膛槍挑射清軍火器兵第一百九十一章 去河南第四十六章 夜訪丹徒第五百七十九章 關於蒸汽輪船製造引發的爭議第二百四十五章 怒批柳如是第五百七十章 大明帝國體制下的二等公民第二百七十二章 發現端倪的應天府官員第五十二章 認罪第四百一十三章 死守南京與大明軍械所的重要性第三十九章 內廷多一忠良第四百五十八章 蒸汽機與紡織工業第一百七十章 炮擊左軍中軍大營第三百二十七章 收復東番島 二 又收三艘戰船第五百二十七章 圍攻祖大壽部清軍主力第四百四十五章 宋應星反對議和第四百七十八章 北伐前夕之帝王還京第四百二十六章 藩王被坑第三百零四章 新的松江知府第五百零六章 近衛軍海軍艦臨遼東第一百七十八章 誅殺逆賊左良玉第一百零三章 聖學第八十章 李巖懊喪與孫可望生妒意第三百八十七章 合圍 三第四百三十六章 忽聞清軍戰敗的多爾袞第七十四章 假幣風波第五百三十一章 絕望的滿清貴族們第一百八十章 關於崇禎十八年的恩科會試第四十七章 朕不吝有賞第二百三十五章 揚州大牢裡的滿清王公第一百五十四章 左軍撤退第一百六十五章 商議合圍全殲左軍事宜第六百五十八章 臣等恭領聖諭第二百三十五章 揚州大牢裡的滿清王公第五百六十八章 大明多了一個縣第二百七十三章 朱由檢知道稅政出現腐敗第一百四十二章 連殺三總兵第九章 加徵商稅第三百八十九章 後勤第五百零七章 近衛軍第二軍登陸旅順第三百七十九章 清軍大敗第三十章 對付劉澤清第三百一十二章 開始選妃第四百四十六章 造訪光華日報報社第五百章 清洗士紳國賊第四百一十四章 爆炸第三章 文官集團的背離第六百一十四章 全殲荷蘭東印度公司戰艦第四百五十一章 大鬧戶部、禮部衙門第四百零六章 殺死吳三桂與活捉洪承疇第三百六十八章 戰前準備第八十二章 君臨淮揚第三百六十五章 明清百姓對於戰爭的不同感受第一百九十九章 痛斥二韃子第九十七章 崇禎十七年冬第一百二十八章 訪皇后乞紅梅第三百七十九章 合圍開封第一百三十六章 強敵衆多
第五百三十四章 抄沒賣國晉商之臨汾亢氏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帝國的殖民時代第二百六十九章 你鄭家別威脅朕!第九十五章 確定第一軍第一營番號第一百六十一章 湖廣督撫第一百一十七章 放假第二百八十三章 皇家資本與鄭氏資本第四百二十一章 藩王的土地如何處理第四百七十三章 孫可望降清第一百九十九章 痛斥二韃子第六百五十三章 複雜的大明社會結構第三百三十六章 庶民站在自己這邊第三百九十二章 攻守易位第一百零二章 去把畢懋康接來第二百六十七章 處決尚可喜第五百七十六章 表白與暗下陰謀第四百八十九章 帝王戲新妃第四百一十三章 死守南京與大明軍械所的重要性第五百六十六章 朱由檢搞不懂大明官員們第五十九章 醞釀新政第四百二十一章 藩王的土地如何處理第四百一十三章 我要等他回來第六百一十四章 全殲荷蘭東印度公司戰艦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帝國的殖民時代第三百六十一章 燒燬東林書院第八十七章第七十八章 預備練兵第四百九十九章 近衛軍第三軍炮轟衛輝府第三百六十八章 戰前準備第一百四十七章 緝拿張慎言第五百二十五章 直接拉下去凌遲處死第一百九十四章 大戰前夕的盛世華章第六百四十八章 黃河鐵路大橋上的君臣奏對第六百三十三章 步炮協同作戰第四百三十九章 滿清想議和第二百八十七章 賜名鄭成功第四百八十四章 處決順清士紳第六百三十七章 處決外番貴族第四百六十四章 名將交鋒 二第五百五十七章 范文程被押上刑場第四百五十九章 線膛槍第五百二十五章 直接拉下去凌遲處死第四百零三章 抉擇第四百八十二章 線膛槍挑射清軍火器兵第一百九十一章 去河南第四十六章 夜訪丹徒第五百七十九章 關於蒸汽輪船製造引發的爭議第二百四十五章 怒批柳如是第五百七十章 大明帝國體制下的二等公民第二百七十二章 發現端倪的應天府官員第五十二章 認罪第四百一十三章 死守南京與大明軍械所的重要性第三十九章 內廷多一忠良第四百五十八章 蒸汽機與紡織工業第一百七十章 炮擊左軍中軍大營第三百二十七章 收復東番島 二 又收三艘戰船第五百二十七章 圍攻祖大壽部清軍主力第四百四十五章 宋應星反對議和第四百七十八章 北伐前夕之帝王還京第四百二十六章 藩王被坑第三百零四章 新的松江知府第五百零六章 近衛軍海軍艦臨遼東第一百七十八章 誅殺逆賊左良玉第一百零三章 聖學第八十章 李巖懊喪與孫可望生妒意第三百八十七章 合圍 三第四百三十六章 忽聞清軍戰敗的多爾袞第七十四章 假幣風波第五百三十一章 絕望的滿清貴族們第一百八十章 關於崇禎十八年的恩科會試第四十七章 朕不吝有賞第二百三十五章 揚州大牢裡的滿清王公第一百五十四章 左軍撤退第一百六十五章 商議合圍全殲左軍事宜第六百五十八章 臣等恭領聖諭第二百三十五章 揚州大牢裡的滿清王公第五百六十八章 大明多了一個縣第二百七十三章 朱由檢知道稅政出現腐敗第一百四十二章 連殺三總兵第九章 加徵商稅第三百八十九章 後勤第五百零七章 近衛軍第二軍登陸旅順第三百七十九章 清軍大敗第三十章 對付劉澤清第三百一十二章 開始選妃第四百四十六章 造訪光華日報報社第五百章 清洗士紳國賊第四百一十四章 爆炸第三章 文官集團的背離第六百一十四章 全殲荷蘭東印度公司戰艦第四百五十一章 大鬧戶部、禮部衙門第四百零六章 殺死吳三桂與活捉洪承疇第三百六十八章 戰前準備第八十二章 君臨淮揚第三百六十五章 明清百姓對於戰爭的不同感受第一百九十九章 痛斥二韃子第九十七章 崇禎十七年冬第一百二十八章 訪皇后乞紅梅第三百七十九章 合圍開封第一百三十六章 強敵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