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七 陰謀陽謀萬象生

七 陰謀陽謀萬象生

開春之際,燕國傳來一個驚人的消息:燕王姬噲將行大典,要將王位禪讓給子之!

蘇秦接到的只是齊國商人的“義報”,燕國方面卻沒有任何正式的國書通告。姬噲沒有王書,子之也沒有相國文書。在燕齊邦交中,這是極不尋常的異象。蘇秦立即派荊燕秘密返回燕國探查確實詳情,一面會同孟嘗君立即進宮稟報。齊宣王一聽大皺眉頭,想笑卻笑不出來:“禪讓?當真莫名其妙!姬噲君臣想做堯舜?”蘇秦道:“姬噲非堯,子之非舜,禪讓更非真。爲今之計,齊國要預謀應變之策。”齊宣王一陣沉吟道:“齊國正在變法之中,也是朝野不寧,還是看看再說。”說罷一聲嘆息,似乎不願意再說下去。蘇秦與孟嘗君便告辭出宮了。

出得宮門,孟嘗君正要上車,卻突然走近蘇秦低聲道:“燕國之事,慎言爲好。”說完匆匆登車去了。蘇秦大是驚訝,孟嘗君本豪爽不羈之人,爲何出此神秘告誡?齊王今日雖然猶疑,卻也並無異常。一個國王,在邦交大事上說出“等等看看”之類的話,那是再平常不過了;策士之能,便是將國王從遊移不定說服到自己的謀略上來,又何須慎言?然則孟嘗君又絕非膽小怕事之人,他有這個告誡,背後必然有秘事隱情,只是在宮門不便多說罷了。一路想來,蘇秦猜不透其中奧妙。

晚飯用罷,蘇秦與燕姬說了今日入宮情事。燕姬思忖片刻道:“子之與齊國朝臣私相來往甚多,說盤根錯節也不爲過。以孟嘗君之說,其中似乎大有蹊蹺。”蘇秦不禁默然。子之與齊國老臣來往密切,倒是多有耳聞,但在他看來,那無非是合縱大勢下的一種需要,如同他與六國權臣的來往一樣,又能有何密謀?更不可能影響邦國間的根本利害。所以,對子之與齊國朝野的交往,他也從來沒有往其他方面想過,莫非他錯了?

“丞相,孟嘗君到了。”家老進來低聲稟報。

一看家老神秘模樣,蘇秦已知孟嘗君是秘密前來,不禁笑道:“我去接,在哪裡?”

“來者自來,何須接也?”一陣笑聲,便服散發的孟嘗君走了進來。

燕姬連忙笑着起身,吩咐侍女上茶,寒暄兩句道:“孟嘗君但坐,我要回避了。”

孟嘗君擺手笑道:“一做嫂夫人,便有了婦道,與我也見外麼?”

“也好,你倆說話,我來侍茶。”燕姬笑吟吟打橫跪坐,給兩人續上了新茶。

“解謎來了?”蘇秦笑問一句。

“正是。”孟嘗君呷了一口熱茶低聲道,“我的一個故舊門客探得消息:兩年前,子之與臨淄一個元老結成了盟約。你先猜猜,這個元老何人?”

“陳玎?成侯騶忌?”

“騶忌!”孟嘗君拍案道,“正是這頭老狐狸。他等盟約是:子之做了燕王,請騶忌到燕國爲相;騶忌穩住齊國,不干預子之。”

“騶忌退隱多年,素不過問國事,何能有此神通?”蘇秦大爲驚訝。

孟嘗君呵呵笑道:“武安君啊,你是書生,我是村漢,可騶忌是一頭千年老狐狸!你能想到他的手段麼?”蘇秦思忖片刻搖搖頭:“還真是無從着手。”孟嘗君道:“騶忌訓練了一個美豔的女琴師。聽好,他沒有獻給齊王,卻給了子之,教子之當做貢品獻給了齊王。女琴師得寵後,給齊王拿出了子之的一幅血書:只要齊國不干預子之稱王,子之的燕國,唯齊王馬首是瞻,還要割地十城給齊國。”

“匪夷所思!”蘇秦聽得不禁咋舌,卻又惶惑道,“若是這般,騶忌身爲先朝重臣,完全可直然秘密上書齊王,豈不比那女琴師有分量?何以他完全躲在幕後?”

“這便是老狐。”孟嘗君拍案笑道,“以我揣摩,騶忌圖謀有二:其一,他對子之把不準,萬一失敗,他可置身事外;其二,果真成功,齊國不會留他這個‘從不過問國事’的山野隱者。”

“還有其三。”燕姬笑道,“齊王心性,喜好陰謀大事,公然上書反未必成事。”

“着!”孟嘗君大笑,“忌諱處一語道穿,嫂夫人真才女也!”

蘇秦不禁笑道:“孟嘗君,你如何這般清楚?等閒門客有這番本事?”

“季子憨實了。”燕姬咯咯笑道,“這纔是忌諱,如何問得?”

“不然不然。”孟嘗君擺擺手,“我與蘇兄向來肺腑直言,無不可說之事。蘇兄可記得,當年我那輛天馬神車?”

“噢——想起來了。”蘇秦恍然笑道,“蒼鐵做了王宮司馬,執掌禁衛,可是……”蘇秦卻又頓住了。孟嘗君道:“蒼鐵只知道王宮裡的事,且還與我有個約法:只透邦交消息,不說王宮秘聞。”蘇秦點頭道:“此人大盜出身,倒是有格,盜亦有道了。”孟嘗君笑道:“我不是還有幾百個門客麼?那些雞鳴狗盜之徒,我一個沒放走,他們可是手眼通神。”蘇秦不禁油然一嘆:“雞鳴狗盜而大用,孟嘗君也!”孟嘗君與燕姬不禁大笑起來。

孟嘗君走後,蘇秦與燕姬又議論了一番,感慨良多,覺得燕齊兩國朝野之間交織極深,陰謀陽謀糾葛叢生,確是要慎重行事,只有沉下心來等候荊燕歸來,清楚了燕國情勢再行決斷。旬日之後,荊燕快馬歸來,蘇秦方對燕國的變故有了一個底數。

原來,在燕王姬噲即位後的幾年中,子之先是由上將軍兼領了開府丞相,出將入相,軍政實權全部掌握。第二年,由蘇代會同百官出面上書,請姬噲封子之爲相國,行攝政之權。姬噲無奈,下了王書。誰料子之竟以“才德淺薄”爲名,推辭不受。姬噲便不作理會了。可蘇代又領百官上書:說“辭相國攝政”正是上古大賢之風範,燕王要解民倒懸,要學古聖王敬賢之法,堅請丞相出山攝政。姬噲便又下書,子之則又推辭。如此三番,子之方做了相國攝政,每日在王宮上殿理事,只差沒有住進王宮了。

此後兩年,子之下令在燕國“整肅吏治,以爲變法開路”,先後將王族大臣與燕王心腹將吏置閒,或明升暗降,或調出軍中,或藉故問罪,總之是一個不剩地剔除出廟堂。尤其是三十多個縣大夫,悉數更換爲子之部族的才俊子弟。如此一來,燕國朝野議論蜂起。子之又以燕王名義下書全國,申明相國是“代天變法,尊王理政,除舊佈新,朝野務須同心追隨相國”,之後又連續兩次減低賦稅,大局方纔慢慢穩定下來。

攝政之後,子之給蘇代加了一個“王太師”封號,專門給燕王姬噲講述三皇五帝三代聖王治理天下的敬賢大道。蘇代每日進宮,雷打不動地講述兩個時辰,每講古必涉今,整整講述了兩年。奇怪的是,

兩年之中,燕王姬噲沒有開口問過一個疑難,只是笑呵呵點頭稱是。去年冬天的一日,蘇代講罷故事,姬噲破天荒地開了口。

“敢問王太師,六國不成霸業,根由何在?”

“國君不信臣下。”蘇代回答得非常肯定。

“若要信任臣下,如何做法最好?”

“禪讓。將國君之位讓於大賢。”

“相國可算燕國大賢?”

“何止燕國?相國乃千古第一大賢。”

燕王姬噲笑道:“王太師說得好。這王位,姬噲禪讓給相國。”

就這樣,經過一個冬天的籌劃,燕王的禪讓王書在開春時節頒發了。王書頒佈後,非但燕國朝野震動,連幾個大國都莫名驚訝,紛紛派出特使到燕國探察究竟。秦國竟然派了一個少年王子叫嬴稷,做長駐燕國的特使。子之怕這個嬴稷與櫟陽公主勾連,對他監視得很緊。荊燕還聽說,有個燕國王子逃出了王宮,自稱太子,正在王室部族的封地與遼東大軍聯絡,要舉事奪位。荊燕因急着回來報告消息,沒有備細打探這個太子的蹤跡。

“我看,燕國要大亂一場。”末了,荊燕憂心忡忡地說了一句。

蘇秦早已經聽得黑了臉,拍案大叫:“子之可惡!蘇代可憐!從古至今,有這般變法麼?有這般新政麼?一個狼子野心!一個助紂爲虐!還妄稱大賢王太師,千古笑柄!笑柄!”

“季子,小聲點兒了。”燕姬連忙捧過一盞熱茶勸慰道,“各人路要自己走。對子之,對蘇代,你都問心無愧了。事已至此,只有心平氣和,方能謀劃良方。”

蘇秦長嘆一聲,熱淚盈眶道:“我是心慟蘇代……多好的一個弟弟,我不該教他與子之聯姻,我害了他……”說着悲從中來,不禁放聲大哭。

燕姬默默地拭着眼淚,給蘇秦拿來了一方熱騰騰的布巾。良久,蘇秦止住了唏噓平靜下來。燕姬低聲道:“季子,我看還是將蘇厲接到齊國來,該教他經經世事了。”蘇秦愣怔了片刻,恍然點頭:“對,不能教他再到燕國去了!荊燕兄弟,你就再辛苦一次,跑一趟洛陽。”荊燕笑道:“大哥哪裡話?本是該當的,又是大事,我天亮便走。”

次日早晨,蘇秦匆匆來到孟嘗君府商議對策。孟嘗君一時沒有個定準主張,只是覺得禪讓大典尚未舉行,說動齊王恐怕很難。蘇秦卻覺得,應該教齊王知道燕國的禪讓內幕,可是如何教齊王知道,卻想不出一個妥當辦法。兩人一時不得要領,思忖間孟嘗君恍然笑道:“身邊一個大才女都忘記了。我看教嫂夫人說說,此等事,她比你我高明。”蘇秦也醒悟過來:“我爲蘇代的事心煩,倒是真沒和她說起。”

兩人又驅車回到丞相府,燕姬正在蘇秦書房翻檢典籍,聽孟嘗君一說倒是笑了:“季子實誠,算人機謀歷來不工。我倒是想了個法子,只是不知能否用得?”蘇秦笑道:“你但說。”燕姬道:“八個字:密人密報,投其所好。”孟嘗君大笑:“好!只聽這八個字,便對了路數。”燕姬笑道:“小心獎錯了,你倆且聽我說了再議。”如此這般說了一遍,蘇秦與孟嘗君不約而同地齊聲贊成,三人分頭安頓去了。

孟嘗君當即進宮,對齊宣王稟報了一個秘密軍情:燕國正在彰水北岸的河谷山林中部署軍馬,意圖難料。齊宣王頓時起了疑心,彰水兩岸多湖泊,歷來是漁獵佳地,也是燕齊兩國最敏感的地帶;漁民爲了爭奪水面,在這一帶常有衝突;齊威王在位時,曾與燕國在彰水邊境打過兩次大仗,才劃定了各自的漁獵範圍,那時自然是齊國佔了大便宜。後來,燕國實力不濟無力反撲,也就漸漸地相安無事了。如今燕國在這裡集結軍馬,莫非又要滋生事端?

沉吟之間,齊宣王皺着眉頭道:“子之還沒做燕王,就想翻雲覆雨?”說得一句又突然打住了。孟嘗君小心翼翼道:“從既往邦交看,子之對齊國倒是禮敬有加,當不會有險惡用心。”齊宣王冷笑道:“禮敬有加?那得看時候。”轉而笑道,“以上將軍之見,此事該當如何?”孟嘗君道:“我方當有所防備。以臣之見,可否以慶賀燕國禪讓爲由,派出特使,秘密探察子之的真實圖謀,而後再作決斷?”齊宣王立即點頭道:“另外,上將軍也不能掉以輕心,要立即向彰水南岸秘密增兵,以防不測。”孟嘗君連連點頭稱是,出宮部署調兵去了。

三日之後,蘇秦進宮向齊宣王稟報新法令推行進展,順便呈遞了一封來自燕國的尚未開啓的機密義報。義報,是春秋戰國時各國在外國做生意的商人,向本國官署發回的敵情報告;因商人不是官派密使,也不是軍中斥候,本無探事職責,所以時人稱爲“義報”。齊宣王接過義報道:“丞相爲何不開啓?”蘇秦道:“臣在燕國多年,未免多有瓜葛,處置燕國事務唯恐失當,何如我王親自決斷?”齊宣王笑了:“丞相但以公心,何須如此避嫌?”說着啓開義報觀看,看着看着臉色陰沉了下來,將義報丟在了書案道:“豈有此理!丞相看看,子之在燕國做的好事。”蘇秦拿過義報瀏覽了一番,一聲嘆息道:“這個子之啊,當年還是良臣一個,如何倏忽之間換了個人一般?”齊宣王揶揄笑道:“良臣?目下只怕是狼臣了。”又敲着書案道,“身爲大臣,若堂堂正正地憑實力取代燕王,尚可對天下說話,使出這般陰狠手段,不是自絕於天下麼?”蘇秦又是一聲嘆息:“子之行事雖無定準,然對齊國還是恭順的。”齊宣王嘿嘿冷笑了幾聲,不再說話。蘇秦也不再說燕國的事,只是將變法事宜稟報了一番,便告辭出宮了。

回到府中,蘇秦將經過對燕姬說了一遍,燕姬笑道:“燕國那邊,我已經派人去找櫟陽公主了。過些日子,各種消息都會聚到齊王面前,他自會提防子之。你要硬說強諫,他反倒不聽。”蘇秦喟然一嘆:“目下看來,已經是如此了。看來這君王之心,與尋常人大大不同也。縱橫家講究個揣摩君心而有說辭,我如何沒想到這條路子上?慚愧慚愧。”燕姬笑道:“縱橫家的揣摩,是揣摩邦交利害中君王的取捨決斷,實則揣摩的是事。這等揣摩,是揣摩君王處事的好惡,揣摩的是人。兩者大不相同也。”蘇秦恍然大悟,躬身笑道:“夫人之言,醍醐灌頂,在下如夢初醒也。”燕姬咯咯笑道:“喲!了不得,我可要收一條幹肉了!”

旬日之後,燕國密報接踵而至。特使的快馬急報一連幾日,全部印證了商人義報中說的事實。最重要的,是特使傳來了一個意外的消息:燕太子姬平正在秘密聯絡王族與軍中將領,密謀起兵討伐子之。齊宣王正在將信將疑,特使急報又到:燕太子姬平秘密拜會特使,請求齊

國以王道行事,支持燕國王族;太子若得平亂復位,將割讓彰水北岸一百里酬謝齊國。

齊宣王既驚喜又疑惑,當即派出最信任的心腹大臣章子,秘密奔赴燕國。齊王嚴令章子:務必會同特使秘密約見太子姬平,考察其人其事是否可靠可行。月餘之後,章子返回臨淄稟報:太子姬平的勢力甚大,數十家王室部族都擁戴太子復位,這些封地私兵加起來有三萬多人;北抗匈奴的將軍市被,也秘密投靠了太子姬平,這一支大約有兩萬多軍馬;更重要的是,燕國庶民對子之“新政”怨聲載道,紛紛擁戴太子。

“如此說來,太子姬平可望成事?”

章子道:“以臣愚見,姬平比子之更有成事氣象。姬平許我王百里之地雖少,卻是真心要給的。子之許我十城雖多,卻是權宜應酬而已。一旦王位坐穩,子之必然與我反目。”

齊宣王默默踱步片刻,突然高聲道:“召丞相、上將軍進宮。”

蘇秦與孟嘗君在宮門車馬場相遇,不約而同地會心點頭,聯袂進了東偏殿。齊宣王直截了當,開首便說:“今日之事,會商如何對付燕國兩方勢力。”接着備細說明了燕國情勢,對新燕王子之與燕太子姬平雙方作了一番評判,末了道,“經多方查實,子之對本王有食言跡象,而太子姬平較爲可信。燕齊雙方猶如三晉之間,交往源遠流長,利害盤根錯節,一方但有大亂,另方必不能安穩。爲此,燕國之亂,齊國不能作壁上觀。然則如何涉入?做何方後盾?尚須我等君臣商議定奪,丞相、上將軍但暢所欲言。”

孟嘗君拍案道:“我王所言極是!子之於彰水屯兵,顯然居心叵測!如此之人,直與中山狼無異,斷不可結盟。至於燕太子姬平,臣聞所未聞,敢請我王定奪。”

齊宣王矜持地笑了:“燕太子姬平一直與本王有秘密來往,以往火候不到,未曾知會丞相、上將軍,倒是粗疏了。”口氣一轉,看着蘇秦道,“丞相邦交大師,有何高明對策?”

“我王謬獎。”蘇秦謙恭地笑了笑,“身在山中不識山,臣在燕國沉溺日久,與子之也曾多有交往,竟對此人沒有警覺,實是慚愧。燕太子姬平,臣更是從來沒有聽過,但聽我王決斷。”

齊宣王大是舒心。起用蘇秦與孟嘗君,齊宣王最擔心的是被架空。凡這兩個人稟報處置的國事,他都要時時事事查實是否與稟報相同。雖然從來沒有發現過疑點,但這種警覺卻始終沒有消除。處置燕國事務,齊宣王更是親掌機密,親自調遣,爲的就是要讓所有臣下明白:齊王在軍國大事上還是乾綱獨斷,不受左右的。今日,見孟嘗君與蘇秦都是不知就裡,且“唯王決斷”,舒心之餘,反倒有些歉意了,親切地笑道:“這些都是特使剛剛回報的,本王也是方纔知道。”語氣一轉道,“本王之意:上將軍會同上大夫章子,立即秘密集結大軍,準備隨時開赴燕國。丞相坐鎮臨淄,全力推進變法爲第一要務。一切燕國糾纏,均由本王與上大夫章子處置。”

“我王所言極是!”孟嘗君立表贊同後又道,“一俟調兵完畢,臣便將大軍交於章子。臣欲輔助丞相鎮守國政,推進變法,以爲固本之計,望我王允准。”

“也好。”齊宣王笑道,“說到底,內政是根本。”

散朝之後,孟嘗君立即去了上大夫章子的府邸,將齊王的王命一說,一起到了上將軍府。孟嘗君極是爽利,將兵符印信一起捧出道:“對燕之戰,由上大夫全權處置,但有難處,到丞相府找我。”章子沒想到孟嘗君如此推重,受寵若驚,一躬到底道:“雖有王命,章子卻不敢僭越。章子以爲:可會五都之兵對燕,上將軍以爲如何?”孟嘗君笑道:“好!有五都之兵,安燕足矣。”這五都,說的是齊國五座重鎮:臨淄、阿城、莒城、即墨、歷城,五座重鎮都有常駐軍馬,合稱“五都之兵”,大體上便是齊國軍馬的主力。又說得片刻,章子開始忙碌起來了,孟嘗君徑自來找蘇秦。

蘇秦正與燕姬在書房,計議如何用老燕藏寶支持燕國。見孟嘗君到來,蘇秦不禁驚訝道:“調集軍馬何等繁劇,你能脫身?”孟嘗君大笑道:“交給章子辦理,我那王兄更放心。”蘇秦一時愣怔:“哪?你不怕他揹着你出事?”孟嘗君笑着搖頭:“他就在我府邸辦事,怕甚?我也說了,有難處到這裡找我。”蘇秦不禁又是驚愕道:“交權留府?天下也只有孟嘗君能如此作爲了。”燕姬在一邊笑道:“陰謀陽用,事事都在明處,孟嘗君大本事呢。”孟嘗君又是一陣大笑,問兩人在嘀咕何事,莫非燕國又有了變故?燕姬將老燕財寶的事說了一遍,末了笑道:“如何交到燕太子手中?該不該一次交完?季子和我都沒個定見,敢請孟嘗君說說?”

孟嘗君思忖道:“如何交法,倒是不難,我門客可以幫忙。當不當交完,可是難題。一次交完吧,若燕太子復位失敗,豈不大壞?說到底,此時大勢還不明朗。”

蘇秦眼睛一亮,拍案道:“大勢不明朗,說得好!我看,這筆財寶目下不能交出,一旦此時交出,必定流失於戰亂之中,中飽了權臣悍將私囊而已。唯有等到燕太子復國成功,百廢待興之時,這筆財寶才能用到正途!”

“好!”孟嘗君拍掌讚歎,“還是蘇兄主意正:奪位在兵,復興在財。”

“好是好。”燕姬笑道,“只怕太子與櫟陽公主要不斷派人尋來,糾葛多些。”

蘇秦道:“我看,不妨將此意明告太子,也可立下一份誓約,教太子明白:成則復興有望,敗則爲國藏寶。”

燕姬笑道:“此話有理,季子也有機謀了。”三人一齊大笑起來。

孟嘗君道:“蘇兄,我還要對你說件事:秦國不是給燕國派去了個王子麼?前日又來國書,要派一個王子到齊國爲質,這究竟是何意?莫非又是張兄要出新名堂?”

蘇秦沉吟片刻,意味深長地笑道:“給齊國派人質,唯有一個可能:重提齊秦結盟。此時六國自顧不暇,秦國卻主動與齊國結盟,只能說明秦國可能有變,需要安寧治內。若是張儀主謀,未必如此示弱……看來,張兄倒可能有些微妙了。”

孟嘗君恍然:“有理!我如何沒想到這一層?蘇兄且說,如何應對爲好?”

蘇秦輕輕叩着書案道:“此事不必着急,先拖些許時日,待齊燕局勢明朗之後,再派特使到秦國看看,而後相機決斷。與秦國結盟,對目下齊國有好處,可一舉使齊國成爲與秦國並立的兩強。唯其如此,不能操之過急,要教秦國先伸手。”

“便是如此。”孟嘗君笑道,“蘇兄不入秦,過些日子我去秦國。”

(本章完)

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七 冬雷暴雪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第七章 興亡縱橫_二 樂毅算齊見分毫戰國七雄_韓國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一 歲末大宴羣臣 始皇帝佈政震動朝野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二 大道不兩立 國法不二出第四章 風雲三才_四 春令定準直 秦國大政勃勃生髮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四 大星垂滄海戰國七雄_齊國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七 滅趙大戰秋風掃落葉般開始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名將_田單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三 齊威王吏治的奇特手段第七章 興亡縱橫_二 樂毅算齊見分毫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一 幽暗廟堂的最後一絲光亮第二章 棟樑摧折_六 天下孜孜以求的二世新政泡沫般飄散了大秦帝國第四部《陽謀春秋》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二 驚蟄大朝 嬴政皇帝向復辟暗潮宣戰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一 趙高給胡亥謀劃的聖君之道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四 大巡狩第一屯 嬴政皇帝召見鄭國密談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二 輕兵襲北楚 機變平韓亂第一章 初政颶風_六 振聾發聵的《諫逐客書》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三 商旅孫吳密定策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三 大謀橫空出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九章 孤城血卜_四 孤城一片有縱橫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二 老墨子憤怒了第三章 安邑風雲_四 安邑王街的神秘商人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一 六百年老諸侯振翼而起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一 天地莫測 趙高的皇帝夢終作泡影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三 接風小宴公開了會盟秘密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一 落拓奇士隱秘出山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五 奇人名士 洞香春波詭雲譎第八章 幽燕雷霆_四 我車既攻 我馬既同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第一章 初政颶風_四 曠古大旱 老話題突然重現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六 范雎已死 張祿當生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一 櫟陽城陰雲四起第十章 張儀風雲_六 四陣三比 秦燕結盟名將_樂毅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一 失望的景監大爲驚喜諸子百家_計然家第九章 分治亡楚_四 安陵事件 唐且不辱使命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六 車城大堅壁 白起說陣法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第一章 鐵腕平亂_四 咸陽老世族的最後時刻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一 宏圖憂患兩嘆嗟第七章 帝國烽煙_二 帝國回光 最後秦王的政變除惡第三章 殺戮風暴_四 三公九卿盡零落 李斯想哭都沒有眼淚了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第八章 政俠發難_四 荊南突然失蹤 刺客突然出現第十章 合縱回光_六 兵家奇謀 大義同心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一 櫟陽城陰雲四起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一 滅大臣而遠骨肉 亙古未聞的政變方略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四 君臣兩茫然 秦風又低徊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五 茫茫大水包圍了雄峻的大梁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五 韓國疲秦計引發出驚雷閃電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三 求賢令應時而出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二 南國才俊多猛志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四 雄心錯斷 陡陷危局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四 呂不韋終於立定了長遠方略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二 孤帆飄蓬水成冰戰國七雄_秦國第三章 乾坤合同_四 架構廟堂 先謀棟樑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五 蘇秦佩起了六國相印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五 君臣將士咸陽宮第十章 胡服風暴_四 茫茫邊草 雲胡不憂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一 咸陽大朝會起了爭端諸子百家_道家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二 長平換將 趙軍驟然沸騰起來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二 風雨如晦大咸陽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一 張儀臨危入楚第二章 山東雄傑_六 函谷關外蘇秦奇遇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五 命乖車生禍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五 天方艱難 曰喪厥國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五 啞巴武士做了貼身護衛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二 蘇秦別情下楚國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三 接風小宴公開了會盟秘密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五 圍魏救趙 孫臏打了千古一仗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五 茫茫大水包圍了雄峻的大梁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二 父子皆良將 歧見何彷徨第九章 分治亡楚_九 固楚亡楚皆分治 不亦悲哉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二 化周有長策 大軍撼山東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五 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一 張儀的聲音振聾發聵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四 鑄銷天下兵器 翁仲正當金人之像哉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四 兩番大考校 少年王子名動朝野
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七 冬雷暴雪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第七章 興亡縱橫_二 樂毅算齊見分毫戰國七雄_韓國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一 歲末大宴羣臣 始皇帝佈政震動朝野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二 大道不兩立 國法不二出第四章 風雲三才_四 春令定準直 秦國大政勃勃生髮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四 大星垂滄海戰國七雄_齊國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七 滅趙大戰秋風掃落葉般開始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名將_田單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三 齊威王吏治的奇特手段第七章 興亡縱橫_二 樂毅算齊見分毫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一 幽暗廟堂的最後一絲光亮第二章 棟樑摧折_六 天下孜孜以求的二世新政泡沫般飄散了大秦帝國第四部《陽謀春秋》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二 驚蟄大朝 嬴政皇帝向復辟暗潮宣戰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一 趙高給胡亥謀劃的聖君之道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四 大巡狩第一屯 嬴政皇帝召見鄭國密談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二 輕兵襲北楚 機變平韓亂第一章 初政颶風_六 振聾發聵的《諫逐客書》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三 商旅孫吳密定策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三 大謀橫空出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九章 孤城血卜_四 孤城一片有縱橫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二 老墨子憤怒了第三章 安邑風雲_四 安邑王街的神秘商人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一 六百年老諸侯振翼而起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一 天地莫測 趙高的皇帝夢終作泡影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三 接風小宴公開了會盟秘密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一 落拓奇士隱秘出山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五 奇人名士 洞香春波詭雲譎第八章 幽燕雷霆_四 我車既攻 我馬既同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第一章 初政颶風_四 曠古大旱 老話題突然重現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六 范雎已死 張祿當生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一 櫟陽城陰雲四起第十章 張儀風雲_六 四陣三比 秦燕結盟名將_樂毅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一 失望的景監大爲驚喜諸子百家_計然家第九章 分治亡楚_四 安陵事件 唐且不辱使命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六 車城大堅壁 白起說陣法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第一章 鐵腕平亂_四 咸陽老世族的最後時刻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一 宏圖憂患兩嘆嗟第七章 帝國烽煙_二 帝國回光 最後秦王的政變除惡第三章 殺戮風暴_四 三公九卿盡零落 李斯想哭都沒有眼淚了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第八章 政俠發難_四 荊南突然失蹤 刺客突然出現第十章 合縱回光_六 兵家奇謀 大義同心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一 櫟陽城陰雲四起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一 滅大臣而遠骨肉 亙古未聞的政變方略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四 君臣兩茫然 秦風又低徊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五 茫茫大水包圍了雄峻的大梁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五 韓國疲秦計引發出驚雷閃電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三 求賢令應時而出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二 南國才俊多猛志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四 雄心錯斷 陡陷危局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四 呂不韋終於立定了長遠方略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二 孤帆飄蓬水成冰戰國七雄_秦國第三章 乾坤合同_四 架構廟堂 先謀棟樑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五 蘇秦佩起了六國相印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五 君臣將士咸陽宮第十章 胡服風暴_四 茫茫邊草 雲胡不憂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一 咸陽大朝會起了爭端諸子百家_道家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二 長平換將 趙軍驟然沸騰起來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二 風雨如晦大咸陽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一 張儀臨危入楚第二章 山東雄傑_六 函谷關外蘇秦奇遇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五 命乖車生禍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五 天方艱難 曰喪厥國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五 啞巴武士做了貼身護衛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二 蘇秦別情下楚國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三 接風小宴公開了會盟秘密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五 圍魏救趙 孫臏打了千古一仗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五 茫茫大水包圍了雄峻的大梁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二 父子皆良將 歧見何彷徨第九章 分治亡楚_九 固楚亡楚皆分治 不亦悲哉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二 化周有長策 大軍撼山東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五 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一 張儀的聲音振聾發聵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四 鑄銷天下兵器 翁仲正當金人之像哉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四 兩番大考校 少年王子名動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