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李淵的臉色“刷”的一下就變了,他和突厥對抗多年,沒想到現在居然要對突厥俯首稱臣。李淵斷然拒絕道:“我身爲漢人,絕不向突厥低頭。”
劉文靜道:“高皇帝劉邦斬蛇起義,推翻暴秦,一統天下,甚至連霸王項羽都被他打敗。這樣一個英雄,卻對匈奴稱臣。此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直到武帝時才擊退匈奴。如今我們正像劉邦那時一樣,敵強我弱,只能暫時隱忍。等到唐公奪取了天下,國富民強之時,再戰不遲。”
李淵陷入了沉思,劉文靜說的他全都理解,但是心中依舊不痛快。他嘆了口氣道:“古人云:‘屈於一人之下,伸於萬人之上。’我李淵隱忍了一輩子,也不是沒有屈服過。只是,突厥殺害我漢人,罪惡滔天,不可原諒。”
“我理解唐公愛民之心,等將來定會兵法突厥,討回公道。”劉文靜說道,“唐公,事不宜遲,切勿優柔寡斷,得快點和突厥取得聯繫啊。”
“也罷。”李淵爲了自己的報復,也爲了家人,終於決定放棄自己的尊嚴,和突厥聯盟。
於是李淵提筆,給突厥始畢可汗寫信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自去自來,豈非天所爲也。我知天意,故不遣追。汝知天意,亦須同我。當今隋國喪亂,蒼生困窮,若不救濟,終爲上天所責。我今大舉義兵,欲寧天下,遠迎主上還。共突厥和親,更似開皇之時,豈非好事。且今日陛下雖失可汗之意,可汗寧忘高祖之恩也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必以路遠,不能深入,見與和通,坐受寶玩,不勞兵馬,亦任可汗。一二便宜,任量取中。”
李淵給始畢可汗指了兩條路,一是讓始畢可汗也參與到起義之中,將來征伐所得,皆送給可汗,並且向先帝那樣,和突厥和親。若可汗不願襄助,只有不攻打太原後方,也可得到好處。
李淵寫畢,親自密封信封,並在信封上署雲某啓。李淵心想,既然已經卑躬屈膝的乞求突厥了,他便不會在這種無傷大雅的地方,計較太多。
劉文靜看後,笑道:“唐公果然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劉某敬服。”
李淵沒有理會劉文靜的奉承之語,他轉頭看向窗外,“只希望始畢可汗,能夠滿意這些條件。”
李淵開出的條件不可謂是不豐厚,言語之中又十分謙遜,始畢可汗閱之大喜,對左右道:“我知唐公非常人也,果作異常之事。”
突厥臣子問道:“唐公信中所言何事?”
“唐公要造反,他終於要出手了。”始畢可汗說道,“隋主前在雁門,人馬甚衆,我輩攻之,竟不敢出。太原兵到,我等畏之若神,皆走還也。天將以太原與唐公,必當平定天下。”
屬下們也道:“不如從之,以求寶物。”
始畢可汗想了想,也很想答應李淵,走他給出的第一條路。但他思慮再三,還是有所顧及,“唐公欲迎隋主,共我和好,此語不好,我不能從。隋主爲人,我所知悉,若迎來也,即忌唐公,於我舊怨,決相誅伐。唐公以此喚我,我不能去。唐公自作天子,我則從行,覓大勳賞,不避時熱。”
始畢可汗是希望李淵能夠自己稱帝,光明正大的反抗隋朝。看似爲李淵着想,更深一層的意思是,希望李淵向突厥稱臣,成爲突厥人的附庸。
始畢可汗當日就按此意思給李淵回信,不出七日,李淵收到了信件。李世民、劉文靜看到後,十分欣喜。李世民道:“父親自立爲帝,豈不更好?”
可是李淵更爲謹慎,他並不想反隋,畢竟他和李密那些人不同,他是隋朝臣子,拿着隋朝俸祿,若是公然和隋朝對抗,會揹負亂臣賊子的罵名。李淵想的是廢皇帝而立代王楊侑,楊侑年少,李淵很容易掌控他,而自己名義上不是皇帝,實際上和皇帝無兩樣。
李淵回李世民道:“非有天命,此胡寧豈如此,但孤爲人臣,須盡節。主憂臣辱,當未立功,欲舉義兵,欲戴王室,大名自署,長惡無君,可謂階亂之人,非復尊隋之事。本慮兵行以後,突厥南侵,屈節連和,以安居者。不謂今日所報,更相要逼,乍可絕好蕃夷,無有從其所勸。”
裴寂、劉文靜聽李淵此言,方要再勸,還沒開口,李淵揮手阻止了他們。李淵心裡明白他們想說什麼,義正言辭的對他們二人道:“公等並是隋臣,方來共事,以此勸孤,臣節安在?”
臣節?李世民心想你早就想反了,何來臣節?劉文靜也早就看出李淵的心思,默默不語。
裴寂不知內情,開口勸道:“儻使伊、呂得盡誠於桀、紂,即不爲湯、武之臣。寂等改以事君,不敢拘於小節。且今士衆已集,所乏者馬。蕃人未是,急須胡馬,待之如渴。若更遲留,恐其有悔。”
李淵回道:“事不師古,鮮能克成。諸賢宜更三思,以謀其次。”
衆人勸李淵直接稱帝沒有成功,李世民和裴寂都有些悶悶不樂,而這一次,劉文靜則是站在李淵這邊的。劉文靜私下對李世民道:“令尊所慮非虛,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我猜唐公是想廢皇帝,另立楊氏其他皇子。”
“名不正則言不順,難道我們李家攻打天下,最後全爲他人做嫁衣嗎?”李世民反問道。
“二公子勿惱,唐公想學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到時掌權者,還是你們李家。”
“曹操未稱帝,直到曹丕才稱帝。司馬懿未稱帝,後世子孫稱帝。”李世民鬱悶道,“父親這樣做,想要經歷幾代人,才能完成大業?”
“二公子稍安勿躁,將來情形,還未可知。”劉文靜看李世民過於着急,和他父親、謹慎堅忍的性格截然相反,萬幸他們父子目標一致,才能互補互助。
這邊李淵和李世民他們還在糾結稱不稱帝之事,此時突然有一個好消息傳來,李建成、李元吉和柴紹終於來到了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