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十三年,九月,李淵命劉弘基、殷開山率領六萬將士,西進扶風,南渡渭水。令次子李世民帶領十三萬兵馬,紮營於阿城。而李淵的女兒李秀寧,此時也帶着招募的一萬多精兵,向長安方向趕來。
九月二十七日,駐紮在永豐倉的李建成也奉命,帶領自己的軍隊直驅長安。而這一日,長安周邊的延安郡、雕陰郡、上郡的守城將領,紛紛主動棄城投降。李淵不費一兵一卒,便收復了這些郡縣。
十月,李淵率領義軍抵達灞上,停於大興城春明門之西北,李建成、李世民、劉弘基、殷開山等也到達指定位置,李淵的義軍如今已達到了二十萬人。
此時,長安已被李淵的義軍團團包圍,李淵騎着馬兒看向以前威嚴的皇城,彷彿透過厚重的城牆,看到城內雙闕連甍,碧樹銀臺的美景。他官場沉浮多年,從這裡來了又走了,來來回回的不知多少次。還記得大業元年,他因拒絕修建運河,被貶官離開了長安。那年李淵在灞橋透過那藹藹彤雲望向長安,曾暗暗發誓自己一定要再度回來。
後來,他回來過,又離開過。起起伏伏,一生漂泊。最終,李淵以一種強硬的姿態,再次來到了長安。這一次,李淵不再是那個可以被隨時趕走的官員,他要成爲這座城池的主人!
長安城內,隋煬帝讓代王楊侑留守,楊侑不過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他聽聞李淵的義軍兵臨城下,一時驚慌不已。
李淵派使者至城下,表明自己是尊隋夾輔之意,是來輔佐代王登基的。楊侑年輕,不知是計,甚至想開城門投降。
還好在代王楊侑身邊,還有衛文升、陰世師等人,紛紛進言勸阻了他。衛文升是一個忠心耿耿的老臣,可惜他已經七十多歲了,早已沒有了當年的威猛,但一顆忠心讓他選擇寧可戰死,絕不投降。
而陰世師曾在李淵在太原起兵之後,誅殺李淵親屬,被李家上下記恨。如今面對李淵幾十萬大軍,他如何不怕,如何敢降?
李淵在城下等待着回覆,可惜城內遲遲沒有回信。十月二十七日,李淵下令,開始攻城。
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僅僅過去了十多天,李淵的義軍就已攻破城樓,拿下了長安。
代王眼看長安城破,躲進了東宮,然而衛文升、陰世師等人皆被殺,代王身邊只有姚思廉了。李世民興奮地看着長安的大門在他面前打開,輕輕一夾馬肚,揚鞭衝進了長安城門。
從此,這座古老的城池,就是他們李家的天下!
“肇仁兄。”李世民打馬從城門過來,一眼就看見了劉文靜。
劉文靜回頭,站在馬下拱手致禮,“敦煌公。”
李世民愣了愣,以往劉文靜只稱呼他爲“二公子”,今日卻變得如此有禮而又生疏。他下馬道:“肇仁兄,不必多禮。”
“禮不可廢。”劉文靜見四下無人,笑道,“如今大將軍已拿下長安,登基爲帝指日可待。將來,二公子便是皇子,甚至是太子,將來的帝王。”
李世民光顧着高興,不光是他,像是劉弘基、長孫順德等也開心地忘了稱帝之事。李世民笑道:“肇仁兄何出此言,父親還未登基。”
“遲早的事。”劉文靜說道,“有句話我一直想和二公子說,晉陽起兵,二公子厥功至偉。可是自從您的大哥來了後,提出擁立代王的意見,深得大將軍之心。若二公子您以後只想當個清閒王爺,就當我從沒說過此話。若您想更近一步,不得不準備了。”
李世民當然是想更進一步,他追問道:“如何準備?”
“大將軍雖未登基,實則已把控朝局,掌控天下。大將軍現在,不僅僅是你的父親,更是天下之主。如今,李家化家爲國,一切皆已國事爲重。二公子應該盡力表現,多多爭取出徵的機會,收復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還有呢?”李世民問道。
“積累人才,讓他們爲您效力。”劉文靜提議道,“二公子不僅要劉弘基、長孫順德這樣的武將,更需要大量的文臣。武將馬上得天下,文臣下馬治天下。二公子身邊需要有出謀劃策的謀士。”
“還有呢?”
劉文靜微微一笑,“自然是和您的父親多多親近了。二公子可知,大將軍現在何處?”
李世民想了想,“據報代王躲進了東宮,父親應該去那裡了。”
“錯,大將軍沒有去東宮。”劉文靜說道,“二公子,您應該猜得到,大將軍在何處?”
李世民低頭沉思,父親是看重親情的人,他突然擡頭,“我知道父親在哪裡了,多謝指教。”
說罷,李世民翻身上馬,奔向西北處的一座府邸。
這裡,正是李淵之前居住過的唐國公府。
李世民來到這裡,果然看見有李淵的貼身守衛候在門口,他示意守衛不要驚動父親,自己徒步走了進去。
多年過去了,庭院早已雜草叢生,苔綠石階,蔓生扉前。他一路沿着院中小道慢行,房屋佈局彷彿還是少年時的模樣,但他在此居住到五六歲就離開了,到底年幼,記憶十分模糊。
李世民憑着年少時的記憶,來到了後院,果然看見李淵正坐在果樹下。此時這個果樹已經越長越高,鬱鬱蔥蔥。李淵當年和妻子竇清薇經常在此地乘涼,那時四個兒子環繞膝下,一家和睦。
“父親……”李世民出聲,打斷了李淵的遐想。李淵聞聲一轉頭,發現五歲的孩子已經這麼大了。恍然間,時光逝去……
“二郎,你來了。”李淵問道。
“父親……”李世民知道李淵在思念母親,但他什麼安慰的話也說不出來。
李淵收起自己的離愁別緒,他慢慢地站起身,向李世民伸出手,聲音低沉地說道:“進宮吧。”
李淵的聲音不大,卻在李世民耳中仿若驚雷!他跟隨着父親,走出府邸,走向巍巍皇宮。
這是他們父子最爲親近的時刻,李淵沒有料到的是,從他進入長安,登基爲帝之後,他們便只是君臣,沒有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