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戚虎

萬曆初年的大明,國勢雖然已經由盛轉衰,但是兩百餘年國祚積澱,深厚的底蘊還是爲帝國貢獻了大批優秀人才。賢臣名將萬千才俊共同支撐起了這片中興氣象。

不考慮張居正這種幾百年一出的人傑,也不算申時行、餘有丁等才具足以守成的優秀官僚,只看武人方面,大明如今也可以算作將星璀璨,武德豐沛。俞龍戚虎東李西麻劉刀鄧槍杜瘋子……每一個名字都代表着一段傳奇,以及令周邊蠻夷喪膽的赫赫武勳。

在這些將領中以軍功而論,遼東土霸王李成樑當爲第一,號稱二百年軍功無出其右。俞大猷個人操守最好,個人武藝也最爲出色。餘者或善於統兵,或能殺善戰,皆爲天下一時之選,但是在范進心中,這個時代第一名將依舊非戚繼光莫屬。

在後世的民間傳說中,人們多傳頌戚繼光威名,對於同時代其他將領關注不高。可是就時人目光看來,武人之中最爲出名的則是軍功第一,家丁數量第一,腰包豐厚同樣第一的李成樑。畢竟他的對手是北虜圖門汗,而戚繼光的主要戰功則來自倭寇。

就事論事,萬曆本朝的軍民心目中,倭寇再怎麼厲害,也不能也不能和北虜相比。畢竟北虜可以圍困京師威脅皇帝,倭寇只能荼毒江南殺害百姓,兩者形制不一樣。加上斬首的數量上,李成樑也遠在戚繼光之上,是以於當下的社會輿論裡,李成樑在軍人中的聲望地位,遠在戚繼光之上。可是在范進心裡,對兩人的評價就要顛倒過來。

在他看來,戚繼光不但是眼下全國武將之冠,就是放眼大明一朝,他也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理應作爲武人楷模樹立。如果所有武臣都像他一樣,皇帝和大臣就可以省心,相比而言李成樑不過是個武夫軍閥,如果不是一直孝敬張居正得力,都想找個理由收拾了他。

戚繼光的功勳不在於他殺過多少倭寇或是得到多少人頭,而在於他的練兵理念外加上做人做事的態度。眼下九邊武將的實力基本都由家丁的數量和質量決定,李成樑家丁九千,所以最能打。等到萬曆援朝後李家家丁凋零,李門九子就泯然衆人毫無建樹。

不單他如此,整個九邊的軍事體系都是這樣,在原有的衛所制度崩壞,省鎮營兵體系在九邊不適用的前提下,九邊形成了以武將加家丁爲基幹,朝廷官兵爲僕從的戰鬥模式。家丁的裝備好糧餉足,忠心度也足夠,打仗的時候作爲主力部隊拼命,只要壓得住場面,僕從部隊就能跟進仗就有的打,反過來就要完蛋。

對於高度集權大一統模式的帝國來說,這種軍事體系其實對於皇權無益。只是時事如此,非人力所能逆轉,只能捏着鼻子承認,不但對家丁這種私人武裝採取認可態度,甚至給家丁封官帶俸,承認這種兵爲將有模式的合法地位。

這些家丁屬於武將私人所有,忠誠度屬於將主而不是朝廷,武將調動家丁就要跟隨將主離開或者解散,朝廷沒辦法控制。

戚繼光坐鎮薊鎮,背靠張居正這棵大樹,掌握練兵大權,每年過手糧餉以數十萬計,在江浙又廣有人望。如果想養家丁的話,即使比不上李成樑,也能輕鬆養個兩三千人沒有壓力,朝廷也不會見怪。

可是戚繼光卻是九邊上唯一不養家丁依舊能打勝仗的將軍,從招募義烏兵開始,到眼下薊鎮練兵,戚繼光練兵不下十萬。所練人馬是朝廷官健,寄餉於地方,受朝廷控制,無一兵一卒爲戚傢俬兵家丁。所謂戚家軍的說法,是民間以將主姓氏稱呼軍隊的習俗,與岳家軍一樣,並不意味着那些部隊真是私人武裝。

別看戚繼光目下坐鎮薊門帶甲十萬,可是朝廷只要一道聖旨,就可以收繳他全部兵權,把他隨意拿捏。歷史上在張居正死後戚繼光被清算,就是一聲令下把他從京師調到廣州,只給一個月期限,戚繼光就得乖乖單身上任活活累死,絕沒有擁兵自重頡頏朝廷的跡象。

將官如此,士兵亦然。在驕兵悍將動輒毆辱上官發動譁變的邊軍裡,浙兵也可以算作一道清流。在原本歷史上,萬曆援朝戰役期間浙兵因五百兩賞銀問題與李如鬆發生衝突,導致在薊門被自己人屠殺,數千轉戰高麗與倭寇浴血撕殺的東南健兒未曾死在扶桑人之手,反倒死在自己人刀劍之下。事後浙兵袍澤表達不滿的方式不是造反譁變,而是向朝廷告御狀辯誣,官司輸掉之後也默默承認結果,沒有鬧事謀反,直到渾河血戰流盡最後一滴血。比起譁變投敵的登州營,在忠誠這一層面就不知強出幾許。

這種部隊當然不是天生的,事實上義烏兵在經過戚繼光訓練之前,可是大規模械鬥能待續半個月,地方官府不敢介入的剽悍存在。戚繼光能把這麼一羣剽悍野蠻的鄉民訓練成屈死不造反的優秀士兵,足見戚繼光本人的才具。

這種才具已屬難得,更難得的是,戚繼光並沒想過利用這種才能爲自己謀取富貴更沒有不臣之心,他練兵打仗的目的既不是自己功名富貴,也不是青史留名。而是單純爲了保證大明江山穩固永遠姓朱,這一點上與張居正以及范進算是志同道合。

從嘉靖時期,明朝的文臣武將都熱衷於出版兵書,在圖書市場上兵書向來是個熱門題材,只要不往土司那裡送就沒關係。大家編寫兵書的目的,或是貪名或是圖利,只有戚繼光編寫兵法是爲給後世武將留下一份完整的教材,避免同行走歪路。

他的《紀效新書》從東南剿倭時開始編寫,多次自費再版、修改、補充,把他在薊鎮與圖門汗作戰的心得體會編寫在教材裡,爲後人指明方向。這種工作對他個人沒有什麼好處,反倒消耗了他大筆資財,但是戚繼光依舊堅持爲之,所圖的就是給帝國的領兵將領一份真實指南,保證大家不走錯路。所以他的兵法裡,並沒有陰陽陣等玄學法術(明朝兵法強調玄學,具體可以看茅元儀的兵書),只記載了最爲實用平實的練兵、演陣、軍規、戰法。是一本教人成爲合格將領的工具書,而不是指導人怎麼戰無不勝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屠龍術。

在當下看來,紀效新書還不算十分出名,可是在另一條時空線中,紀效新書生命力之頑強,則完爆同時代所有著作。一直到清末曾國藩編練湘軍,所用的教材依舊是紀效新書而且還能打勝仗。

北洋將領王懷慶每次提拔部下之前,必將當事人叫來毫無理由一通胖揍,觀察對方反應只要沒有怨恨不滿之色,就能給予提升,這依舊是紀效新書的心得。一本兵書能流傳這麼久依舊發生作用,就可知兵書之用。

在戰法上,戚繼光的戰術也和普通的九邊將領不同。在范進看來,戚繼光的戰法對自己的好處最小,但是對於國家的好處就最大。

自嘉靖年間名將馬芳開始,明朝邊軍作戰就習慣使用搗巢趕馬戰術,換句話說就是和對手換家。

北虜每次進犯,都必然集結部族精銳出擊,老巢的留守力量不強。針對這種情況,明朝邊軍將領採取的應對方式爲留下步兵守衛城池,自己帶着親信家丁以及騎兵直奔草原,去襲擊蒙古人的部落。

蒙古人在明朝控制區燒殺搶掠荼毒百姓,他們就到草原如法炮製,把留守的老弱婦孺一通殺,割了腦袋報功,順帶點火焚燒草場,掠奪驅趕馬羣,讓蒙古人失去牧場。李成樑的二百年軍功第一,就是這麼刷出來的。畢竟明朝軍功只認首級不認其他,不管怎麼來的,只要人頭砍得多就是功勞。

從部落裡掠奪的牲畜金銀,就是搗巢部隊的犒賞,女子就是賞賜,砍下來的人頭就是戰功。這種行爲後來漸漸變成了邊將與部下的財源,大家都恨不得年年開戰,不管整體戰局勝負,自己都有一筆豐厚進賬,順帶還能得到朝廷嘉獎。乃至明朝三令五申禁止將領擅開邊釁,就是防範武將爲了個人利益主動製造摩擦,最後讓朝廷背鍋。

俺答封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手下小部落的頭人向俺答訴苦,被明朝這種搗巢趕馬搞得無力承受,難以抵禦剽掠,求和爲上。這種戰術對於蒙古人確實打擊很大,但是對於自己防地裡的老百姓來說,這種戰術就是滅頂之災。

畢竟邊軍總數雖然多,但是防範的戰線太長,具體到一個點上,只有幾千人,與蒙古大軍相比處於絕對弱勢。這個時候步兵守城根本守不了多久,全靠騎兵救命。騎兵卻去蒙古部落刷戰功搞破壞,結果就是大家同歸於盡,彼此的防禦點都守不住。

北虜破城必要燒殺搶掠,老百姓就要遭殃。這種天地同壽型打法,就是犧牲了步兵以及防地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換取將主個人的功名成就,以及部下騎兵的富貴。可是百姓管不到兵部,因爲這種戰術的巨大利益,邊將樂此不疲,百姓就只能在地獄裡掙扎。

戚繼光的戰法,在整個九邊都是另類。他部下真正的騎兵數量有限,交戰主要靠步兵加戰車。他在薊鎮做的事只有兩件,一是練兵,二是修牆。

從一開始戚繼光就沒想過深入大漠犁庭掃穴,而是立足自己的差事,做好薊鎮總兵,保證自己轄地內百姓安全。如果北虜來攻,自己就憑險固守,如果想要野戰,就以步兵加戰車應敵。

明朝邊軍裡列裝有大量火器,可是這不意味着明軍可以獲得射程優勢,事實上想要靠火器射程打勝仗的明軍,結局都是潰敗。戚繼光的戰法在某些穿越者看來,就是呆板笨拙的典範,但是在范進看來,卻是朝廷最需要的那種戰法。

不和對方爭勝,只和敵人比狠。在蒙古人的弓箭可以射中明軍的距離內,明軍才允許開火射擊,彼此以命換命,仗着明朝人口優勢換死敵人。這種戰法說來容易,真正能做到的人卻不多,放眼九邊能執行這種戰法的,就只有戚家軍一支,乃至到了渾河那種死地也能堅持這種打法直到全軍覆沒。在范進看來,這種軍隊已經有了幾分龍蝦兵的味道,除非兵力相差懸殊,否則這種打法對上誰都不吃虧。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戚繼光這種打法樸實無華,沒有以少勝多,沒有力挽狂瀾,只是贏下該贏下的戰鬥,輸掉該輸掉的戰鬥。註定他不會在九邊這種地方立下大功,在朝廷裡也就不會被重視。

畢竟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戚繼光這種打一次就讓圖門汗老實十幾年不進犯薊鎮的將領,在皇帝看來就成了無用之人。如果他不是抱緊張居正大腿,早就被拿掉了位置,更不可能每年獲得大筆軍費資金,用來修牆練兵。投桃報李,戚繼光安排鳥槍手保護張居正安全,又送千金姬再送海狗腎,也就是題中應有之意。

戚繼光不但會打仗,更會做人,給張居正遞手本向來自居門下走狗小的戚某,稱呼張居正爲頂上恩主張閣老,絕無驕悍之氣。受自己伯父影響,戚金也是個非常知道分寸的將領,雖然沒自稱門下走狗或是門下沐恩,但是態度上也極爲小心謹慎,連聲音都壓得格外低生怕喉嚨太粗,衝撞貴人。

他的臉色有些羞赧,再三向范進解釋,自己從兵部接到命令就一路追趕車駕,盔甲兵器準備不齊,希望範大老爺不要見怪。作爲將門子弟世襲武臣,他的盔甲兵器向來隨身攜帶,哪有準備不及之說。范進在官場打滾這麼久,心中自然明白他話裡的啞謎,未曾準備齊全的不是盔甲武器,而是金銀孝敬。

他笑着安撫戚金,又拉他坐下說話。兩人閒談幾句,范進忽然問道:“三年前本官中了二甲傳臚,蒙老泰山垂愛召對,本官曾獻豆肥方,以豆肥肥田,豆渣養豬。老泰山當時是讓戚元戎於薊鎮試行,今日得見小將軍金面,正要討教,不知這方子推行沒有,效果如何?”

“敵馬遠來,五十步內外,不過弓箭射我;我今有鳥銃、快槍、火箭、虎蹲炮、佛狼機皆遠過木箭,狠過木箭,中人多過木箭,以此五種當他箭,諸君思之,孰勝孰敗”---戚繼光指望火槍玩射程優勢克敵的,很容易就落到向榮那個結果,火繩槍開槍敵人就會死是個玄學,不是科學。

第五百零九章 海珊朝貢(下)第三百三十七章 天人感應第三百一十四章 起風了第四百六十七章 范進的修、齊、治、平(上)第五章 重定社火第六十五章 好風借力(上)第一百五十七章 掘坑待虎第三十章 縣試(下)第二百四十一章 緩兵計第三百九十一章 求饒第二百九十四章 整肅京師第三百九十七章 范進新政(下)第六十九章 上人見喜(上)第三百七十三章 好兆頭(上)第一百零五章 烏雲蓋頂第二百二十九章 薛五的考驗 (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發解第三百三十章 奪情第三百二十八章 黔國公案第二百二十章 君臣(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絞索(上)第一百七十七章 風中一舞第一百五十三章 妖書第五十七章 閒來寫就青山賣第四百九十六章 辦學(下)第七十九章 講斤頭(下)第四百九十五章 辦學(上)第四百九十二章 踐行第四百七十六章 春景(上)第四百一十八章 再給一個機會(下)第二十三章 謀劃第四百章 爭向納稅第二百八十七章 千瘡百孔的卷宗第一百三十七章 考前第一百零一章 契兄弟第三百二十九章 激流勇退第五十六章 丹青(下)第二百八十九章 困獸之鬥第五十七章 閒來寫就青山賣第四百九十二章 踐行第四百四十三章 豪雨(下)第五百九十二章 塞上行(下)第三百七十三章 好兆頭(上)第五百四十七章 落梅(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你算計我第四百五十四章 白麪包公範退思(上)第六百零四章 山西變革(下)第四百一十四章 一家團聚第一百六十一章 好部下與好兄長第一百六十三章 吉王的禮物第二百六十二章 萬曆的試探第三百二十七章 膽大包天第四百九十章 孤臣第四百七十三章 冬至(下)第一百一十八章 名利(上)第二百八十二章 六部觀政(上)第八十三章 海王請賢第九十九章 招安(上)第一百二十一章 立足第一百三十九章 左道第六十七章 圍棋第四百七十三章 冬至(下)第五百三十五章 敵友難分第一百零一章 契兄弟第六百章 神明庇佑土默特(下)第一百九十六章 女兒心(下)第八十五章 范進的選擇第四百七十章 千金賞第三百六十二章 初施手段第五百九十二章 塞上行(下)第五百一十二章 新的對手第三百一十三章 高拱出局第三百四十三章 緣定三生第八十三章 海王請賢第一百二十章 術道之論第二百七十二章 彌補第五百五十一章 表態(下)第四百八十三章 王穉登的美人計(下)第四百五十章 名利雙收(中)第四百五十三章 甜美果實(下)第五百二十四章 謀事(下)第五百四十四章 京中第四百四十一章 豪雨(上)第二百七十一章 南轅北轍第二百六十五章 門生與座主(上)第三百七十章 細思往事心猶恨(上)第十章 刁民第三百九十五章 願做冰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戰旗第二百四十七章 一本一利第二百九十章 月黑風高(上)第四百二十九章 流言第九十二章 範母教子第六十九章 上人見喜(上)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手獵物第三百八十八章 整治捕快(下)第五百零四章 裱糊匠出手第四百七十六章 春景(上)第一百八十六章 郎心如鐵(上)第三百零七章 反戈一擊
第五百零九章 海珊朝貢(下)第三百三十七章 天人感應第三百一十四章 起風了第四百六十七章 范進的修、齊、治、平(上)第五章 重定社火第六十五章 好風借力(上)第一百五十七章 掘坑待虎第三十章 縣試(下)第二百四十一章 緩兵計第三百九十一章 求饒第二百九十四章 整肅京師第三百九十七章 范進新政(下)第六十九章 上人見喜(上)第三百七十三章 好兆頭(上)第一百零五章 烏雲蓋頂第二百二十九章 薛五的考驗 (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發解第三百三十章 奪情第三百二十八章 黔國公案第二百二十章 君臣(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絞索(上)第一百七十七章 風中一舞第一百五十三章 妖書第五十七章 閒來寫就青山賣第四百九十六章 辦學(下)第七十九章 講斤頭(下)第四百九十五章 辦學(上)第四百九十二章 踐行第四百七十六章 春景(上)第四百一十八章 再給一個機會(下)第二十三章 謀劃第四百章 爭向納稅第二百八十七章 千瘡百孔的卷宗第一百三十七章 考前第一百零一章 契兄弟第三百二十九章 激流勇退第五十六章 丹青(下)第二百八十九章 困獸之鬥第五十七章 閒來寫就青山賣第四百九十二章 踐行第四百四十三章 豪雨(下)第五百九十二章 塞上行(下)第三百七十三章 好兆頭(上)第五百四十七章 落梅(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你算計我第四百五十四章 白麪包公範退思(上)第六百零四章 山西變革(下)第四百一十四章 一家團聚第一百六十一章 好部下與好兄長第一百六十三章 吉王的禮物第二百六十二章 萬曆的試探第三百二十七章 膽大包天第四百九十章 孤臣第四百七十三章 冬至(下)第一百一十八章 名利(上)第二百八十二章 六部觀政(上)第八十三章 海王請賢第九十九章 招安(上)第一百二十一章 立足第一百三十九章 左道第六十七章 圍棋第四百七十三章 冬至(下)第五百三十五章 敵友難分第一百零一章 契兄弟第六百章 神明庇佑土默特(下)第一百九十六章 女兒心(下)第八十五章 范進的選擇第四百七十章 千金賞第三百六十二章 初施手段第五百九十二章 塞上行(下)第五百一十二章 新的對手第三百一十三章 高拱出局第三百四十三章 緣定三生第八十三章 海王請賢第一百二十章 術道之論第二百七十二章 彌補第五百五十一章 表態(下)第四百八十三章 王穉登的美人計(下)第四百五十章 名利雙收(中)第四百五十三章 甜美果實(下)第五百二十四章 謀事(下)第五百四十四章 京中第四百四十一章 豪雨(上)第二百七十一章 南轅北轍第二百六十五章 門生與座主(上)第三百七十章 細思往事心猶恨(上)第十章 刁民第三百九十五章 願做冰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戰旗第二百四十七章 一本一利第二百九十章 月黑風高(上)第四百二十九章 流言第九十二章 範母教子第六十九章 上人見喜(上)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手獵物第三百八十八章 整治捕快(下)第五百零四章 裱糊匠出手第四百七十六章 春景(上)第一百八十六章 郎心如鐵(上)第三百零七章 反戈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