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有軌馬車

漢口碼頭,一隊隊復漢軍士兵正在排列着整齊的隊伍,他們身上的軍衣颯爽無比,手上還戴着潔白的手套,人人神情堅毅。

當寧渝從船上下來的時候,碼頭上響起了一陣陣民衆的歡呼聲,他們並不是官府特意組織過來的,而是百姓們自發前來迎接寧渝,他們用一種極爲熱烈的眼神望着代表皇帝的旌旗,臉上帶着笑意。

“陛下萬歲!”

“大楚萬歲!”

如同浪潮一般的呼聲一波熱烈過一波,正在執行警戒任務的復漢軍士兵不得不結起了人牆,防止有人趁着眼下的熱烈氣氛行不法之事。

寧渝望着眼前的一幕,心裡不由得有些感慨萬分,對着身旁的羣臣低聲道:“我們的百姓是最知道感恩的,他們的要求真的很低很低,往往只需要讓他們吃飽穿暖,他們就會對你感恩戴德.......朕心中實在慚愧啊,國家尚未一統,民衆尚未安寧,還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你們也要好好想一想。”

一旁的次輔崔萬採亦有幾分感慨,“陛下所言甚是,臣等當殫精竭慮,以報陛下恩德,以報社稷江山,更要報答天下萬衆子民。”

湖北布政使寧萬鈞拱手道:“啓稟陛下,此番百姓呼聲,正是陛下恩德所在。我大楚自立鼎以來,廢除苛捐雜稅,執行減租減息,行新政,施仁義,方有萬民喘息之機,如今湖北全省人口丁數、開墾田畝數都大大增長,正是仰賴陛下之威福。”

寧渝微微一笑,心裡也知道這裡不是說話之地,便坐上了專門準備的御用馬車,前往舊時的行宮所在。不過馬車上也不僅僅只是他一個人,還有次輔崔萬採、湖北布政使寧萬鈞以及新提拔的武昌知府鄭裕民二人,專門在此等候寧渝的問詢。

“南方既定,北伐之日也是一日近過一日,前線士卒枕戈待旦,我後方的保障也也要做好,其中軍械之事尤爲重要,鄂省乃我大楚軍工佈局重省,一應保障更需要做好。”

寧渝手裡握着一隻茶杯,臉上略略帶了幾分凝重之色,北伐終究是有些倉促,在後勤上對於後方的考驗是非常大的,因此這次前來湖北,便是爲了保障此事。

湖北布政使寧萬鈞謙卑道:“陛下,如今武昌、漢陽二府的軍工生產開始加班加點,工人也在進一步擴充,到目前爲止,擴軍所需武器均已備齊,至於戰備儲存也已經開始,大概在五月底之前,所儲存的相關軍械,足夠再擴充三個師。”

“至於日常消耗的鉛彈、手榴彈、開花彈、霰彈以及其他的一應彈藥,在漢陽和南京都進行了相關的存儲準備,可供前線三十萬大軍三月之需。”

說起這些,寧萬鈞的語氣裡不由得透出濃濃的自豪之色,要知道最開始的規模可沒有這麼大,都是在他跟其他鄂省官員的手裡,逐漸發展壯大的,這其中所付出的心血,絕非尋常人所能理解。

寧渝微微點了點頭,他對於寧萬鈞等人的成績還是滿意的,或許來年可以將其調入到部閣當中,等到內閣推舉時,也算是一個籌功的機會,不過有些事情還是要多多叮囑一番。

“如今的軍工生產已經上了軌道,朕也就不多說什麼了,但是一定要保證軍工生產地的安全,一應的戒備措施必須要做好,也不得有任何的擾民之舉,不得干預百姓的正常生活。”

一旁一直沒有做聲的武昌知府鄭裕民此時便來了精神,他也是過去楚王府出來的能吏,後來還經過了寧楚政務大學的培訓,因此官運一直不錯,年僅三十餘歲便成爲了武昌知府,僅僅只比直隸知府要低上一些。

在聽到了寧渝的叮囑,鄭裕民連忙開口道:“陛下所言甚是,如今我武昌圍繞相關的軍工產業,城衛佈置了兩個營作爲看守,與此同時該區域二十里內都有相關的警戒,安全當是無憂。且由於軍工產業地處偏僻,並無什麼百姓,原有的百姓也都遷到了城裡。”

聽到了這裡,寧渝才點了點頭,望着次輔崔萬採笑道:“若是天下的官員,都如同萬鈞、裕民二人,朕與內閣便都能省去許多心力了。”

崔萬採淡然一笑,“賢臣能吏,亦是得幸於陛下所拔。且等今年科舉已經結束,將來我大楚的官員,都將會是實幹之能吏。”

沒錯,已經到了革新三年了,春闈早早便已經結束了,而這一次的春闈考試與往屆都有所不同,現在大傢伙只能考秀才了,而且考試的內容都是關於實學,以及新式的科目,四書五經僅僅只佔很小的一部分,因此考中者大多都是一些頗具創造力的年輕人。

在以往科舉之時,大家只需要作好八股文即可,所圍繞的範圍也都是官方定死的儒家精義,因此大夥只需要學那麼幾本書,基本上也就夠了,這樣考出來的學子都是什麼樣的德行,基本上不用看就知道。

儘管在這些人當中也會出現一些人才,可是那畢竟是建立在龐大的士子基礎上,與之相對的便是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窮首皓經,只知道在先賢的精義裡打轉,於國於民卻是沒有半點用處。

因此寧渝自登基以來便着手改革科舉試,不過爲了保障穩定,因此纔在革新三年正式開啓新式科舉試,而考中的也都是這兩年開始轉變思想的靈活之輩,至於那些混混老朽之輩,自然是徹底斷絕了當官的希望。

對於科舉一事,寧萬鈞與鄭裕民二人也是頗有了解,當下亦是贊同無比,特別是作爲湖北布政使的寧萬鈞,倒也有一些不一樣的見解。

“科舉改制一事,實在是大利於天下,過去的士子爲了博得一個一朝便爲天下知,耗費了太多的時間與精力,亦浪費了太多的人才,殊不知這天下還有更多的行業,需要更多的人才去完成。”

寧萬鈞這話卻是說到寧渝的心坎裡去了,當即便撫掌大笑道:“萬鈞所言甚得朕意,天下殊途千萬條,條條能做大事,豈止只有讀書當官這一條路?且我朝工商大興,未來投身與此並不比走上仕途要差。”

寧渝一邊說着,心裡倒是越發看好寧萬鈞了,便暗暗記下來,等到來年便可將其調入朝內。

等到了行宮之後,寧渝也並沒有過多歇息,直接召集了湖北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以及湖北提督府上下諸臣,一同進行了大宴,其中自然也是爲了拉攏人心。

當然酒宴結束之後,寧渝也跟左右布政使、左右按察使以及湖北提督等大臣進行了分別會面,這也是題中應有之意,畢竟君王在控制地方的時候,通常也是依靠異論相攪之策,而會面的結果,也讓寧渝感覺到頗爲滿意。

或許是因爲現在的寧楚正處於新生階段,上上下下還都抱着立功受賞的想法,也都希望能夠一直待在寧楚這艘大船上,因此並沒有太多的貪腐事,整體積極性也都會很高。當然,任何帝國都有走向衰落期的時候,而那時候的官員可能又會不一樣。

次日,寧楚在其餘大臣的陪同下,直接前往了漢陽,而漢陽軍工廠作爲目前規模最大的軍工廠,這也是寧渝此行巡視的第一個地方。

漢陽軍工廠現在的主事是雷駝子的一名學生,姓杜名闊,三十多歲的年紀,渾身上下透着一種精明強幹,他穿着一身白色的科研服,身後還跟着數百名大大小小不同級別的工匠,如今也可以叫做是工程師。

在目前寧楚的工業體系當中,已經出現了一種新式的工匠等級制度,分成九個級別,其中最高級別的九級工程師只有雷駝子一人,其下不同級別,都有不同的考覈任務,同時也將會享受不同的級別薪水待遇。

在如今的工匠們的臉上,再也沒有了過去的唯唯諾諾,大多都洋溢着興奮的神色,畢竟在如今的寧楚,工匠的地位已經得到了大大的加強,甚至因爲其高額的薪俸待遇,甚至已經成爲了許多人所羨慕的對象。

“啓稟陛下,漢陽軍工廠全廠工程師共計一千一百八十二人,其中大部分工程師都在廠里正在做事,我等暫時無事,在此迎接陛下。”

寧渝微微一笑,隨口笑道:“如今工廠裡的一應諸事都還順利嗎?”

杜闊性子耿直,坦然道:“仰賴陛下福德,諸事已經順遂,原來還有原料調運不濟的問題,可是隨着陛下發明的有軌馬車實施以來,這些都已經不再是問題。有了充足的運力,無論是運入原料,還是運出武器,都已經變得十分順遂。”

“當初有軌馬車一事,也是朕突發奇想,只是給雷駝子簡單說了下,沒想到你們這麼快就造出來了,還是要歸功於你們。”

寧渝臉上帶着幾分喜色,“那就帶朕去看看有軌馬車,也讓其他人也都看看,將來可是有很大作用的。”

有軌馬車的出現,也是寧渝針對前世的經驗所提供的思路,而它也將會成爲未來火車的雛形,由於蒸汽機還沒有完全運用起來,因此使用馬力也是一個折中的思路,等到蒸汽機徹底在採礦業運用後,就能夠製造出真正的火車。

衆人隨着杜闊一路前行,一直到廠房前時纔看到了那一條條長長的軌道,只見下面用細細的石子鋪滿,上面鋪墊着枕木和兩道木軌,看上去顯得極爲古怪。

“此軌道到底是如何運行的?”崔萬採畢竟是沒有見過,因此便不由得好奇道,反倒是知道這裡面情況的寧渝、寧萬鈞以及杜闊等人,都是一副面帶微笑的模樣。

不過還沒有等到杜闊解釋,只見廠房當中駛出一輛馬車,前面打頭的兩匹駝馬正在並行奔跑着,而後面則是拉着一個巨大的車廂,若是以常理計,這兩匹馬應該是沒辦法拉動這麼大的車廂,可是現實則是馬兒跑得飛快,似乎根本就不吃力的模樣。

衆人有些好奇,再仔細一看,卻只見那馬車的輪子不同於尋常,乃是四個剛好能夠契合在軌道上的軌道輪,剛好能夠在軌道上行駛,而且車上還裝了一個巨大的飛輪,可以利用飛輪的慣性幫助車輪轉動,另外車輪上加了輪緣,行駛得顯得十分平穩。

“陛下,眼下的軌道都是以木軌制成,其壽命雖然較短,但是成本卻頗省,至於鐵軌則需要等到將來制鐵量增長,才能滿足使用的需求。”

杜闊望着寧渝解釋着,因爲在寧渝最初的設想當中,需要一步到位換成鐵軌,可是等到杜闊等人實踐之後才發現,眼下的制鐵量雖然已經超越了過往,可是依然有些緊缺,因此爲了保障戰事對鐵的需求,才臨時換成了木軌。

寧渝微微點了點頭,他明白杜闊等人這麼製作的用意,只得嘆口氣道:“將來的軌道將會遍及全國,所需要的鐵量更是一個天文數字,內閣需要對此有一定的把握。”

崔萬採聽到了這裡,便有些明白了過來,好奇道:“此物確實不錯,較過去的運載方式要省力很多,不過陛下所言,未來將這種馬車推廣到全國嗎?那倒是不錯,比起現有的運載方式強上不少。”

在如今這個年代,運輸方式最便利的自然是水運,可是除了水運之外,便只剩下了人擔馬馱,不僅效率十分低下,而且頗爲費事費力,成本也相當高昂,如果通過這種有軌馬車,完全可以用更少的花費,運送更多的貨物。

寧渝輕輕嘆口氣道:“此物雖然可用,但是隻能用於地勢平緩的地方,倘若是那等崎嶇山地,自然是用不到的。”

杜闊臉上帶着幾分贊同的神色,笑道:“眼下是礦區先鋪設的軌道,而後便是各大廠區連同到碼頭鋪設了軌道,確實只能用在地勢平緩的地方,倘若過於崎嶇,便只能另想他法了。”

聽到這裡,崔萬採卻是有些遺憾,“南方多山,很多地方看來是用不到的,不過等到了北方之後,通過這種軌道馬車,完全可以起到作用,想來於北伐大爲有利!”

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護府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一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五百零六章 共君之制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強宣傳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二十六章 寧家別院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爲臣道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一百二十一章 生死第八十六章 西攻南守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駕崩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七十二章 擴軍第一百三十九章 噩夢第三百七十五章 請君上路第八十章 勸降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一百二十六章 強攻第四百九十九章 黃河清,聖人出第兩百八十一章 江寧諜影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業1.0計劃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一百二十一章 生死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四百五十六章 長劍在手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一百四十五章 圍城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難道錯了?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五百一十八章 大清的土地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二百二十八章 撤軍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五十七章 拿下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四百三十五章 李紱辭官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二百四十五章 秘密武器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五百七十一章 統合漠北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三十八章 資本力量第八十二章 波瀾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四百六十四章 要打就打山海關
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護府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一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五百零六章 共君之制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強宣傳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二十六章 寧家別院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爲臣道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一百二十一章 生死第八十六章 西攻南守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駕崩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七十二章 擴軍第一百三十九章 噩夢第三百七十五章 請君上路第八十章 勸降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一百二十六章 強攻第四百九十九章 黃河清,聖人出第兩百八十一章 江寧諜影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業1.0計劃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一百二十一章 生死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四百五十六章 長劍在手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一百四十五章 圍城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難道錯了?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五百一十八章 大清的土地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二百二十八章 撤軍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五十七章 拿下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四百三十五章 李紱辭官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二百四十五章 秘密武器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五百七十一章 統合漠北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三十八章 資本力量第八十二章 波瀾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四百六十四章 要打就打山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