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

十一月中旬,陝西鳳翔府的氣氛變得凝重無比,一隊隊的清軍如同流水一般匯聚了過來,長長的隊伍根本看不到頭,而遮天蓋地的旗幟似乎帶着風雷一般,席捲了整片大地,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一股清軍到底有多少人,也不知道那條隊伍到底有多長。

鳳翔府的百姓們望着清軍大隊的到來,根本不敢出門,只敢透着家裡的門縫看着外面的一切,一直到隊伍當中出現了一副如同烈焰一般的旗幟,上面寫着大大的“年”字,才使得衆人明白了過來,原來是撫遠大將軍年羹堯。

衆人望着旗幟後面綴着的一大堆官牌,上面寫着“撫遠大將軍”“兵部尚書”等字樣,在一衆兵丁的簇擁下,朝着官衙而去,一路之上顯得極爲威風凜凜。

“大將軍回陝西了?”

“這回來也好,東邊的逆賊實在是太囂張了!”

“天老爺,這回怕是要殺個天翻地覆,你看這上下的兵丁,哪一個不是殺人的魔王?”

年大將軍進鳳翔的消息,瞬間便傳遍了全城,百姓們又驚又懼,畢竟這東邊就是白蓮教的逆賊,如今年羹堯帶着西北大軍來鳳翔,肯定是要跟對方決一死戰,可是這對於百姓們來說,卻是一場大大的兵禍。

由於西安將軍連同陝西的大大小小官員都死在了西安城,因此當年羹堯進府衙時,只有鳳翔知府吳玉章率領屬下的官員迎接,場面看上去卻顯得有些冷清與孤寂。

“下官鳳翔知府吳玉章見過大將軍,不知大將軍兵鋒已至,下官不及面迎,還請大將軍恕罪。”

吳玉章出身正途,一步步辛辛苦苦才爬到鳳翔知府的位子上,對於年羹堯這種倖進並不感冒,因此這一番話,自然也是說得毫無誠意可言,他根本就不想去迎接這個殺人如麻的大將軍。

年羹堯端坐在轎子當中,聽見吳玉章這一番話之後,心裡怒火瞬間就升騰了起來,只是當他從轎子裡邁步走出來時,卻變了一副和藹的神色。

“無妨,吳大人能夠在鳳翔之地堅守至今,想來也是相當不凡,迎不迎接無所謂,畢竟朝廷公務更加重要。”

“大將軍體恤下官難處,下官感激不盡,府衙裡已經備好了酒菜,還請大將軍一同飲宴。”吳玉章臉上並沒有什麼表情,便開始在前面帶路。

鳳翔府乃陝甘交界之地,歷來窮困,因此即便是府衙也只是簡單修繕了一番,看上去並不大氣,反而多少顯得有些簡陋。不過西北大軍原來辛苦,因此衆人也沒有在意,一頓客套之後,隨後便一同入席。

只是等到酒菜上來以後,卻是讓衆人面面相覷,唯獨鳳翔府諸人苦笑搖頭,而鳳翔知府吳玉章則是毫無表情——原來上來的酒菜並非什麼大魚大肉,甚至顯得有些寒酸,每桌上一鍋豆腐,兩碟鹹菜加上一盆紅薯,至於酒水都是渾濁不堪的村酒,讓人連看一眼的興趣都沒有。

年羹堯臉色一沉,他對於吳玉章再也沒有半點容忍,冷笑道:“大軍前來鳳翔,難不成就拿這個來招待將士不成?”說完後,將筷子卻是狠狠往桌子上一拍,將鳳翔府官吏嚇得心驚肉跳,而其他的西北軍將佐也是一個個陰沉着臉,手按在了刀柄之上。

整個府衙變得安靜如斯,就連大夥呼吸都不敢太大聲,生怕招來了雷霆之怒,可是出於暴風眼中的吳玉章,卻是慢條斯理地夾起來一塊豆腐,放進了嘴裡咀嚼,更是閉起了眼睛,彷彿在品味什麼無上佳餚。

過了良久,吳玉章才長長嘆出一口氣,“大將軍,下官用此物招待大將軍,的確是慢待了,可是對於這全城的百姓來說,這點東西已經成了無上佳餚......”

“鳳翔,已經沒糧了!”

吳玉章的這一句話,卻彷彿在平靜的湖面丟下了一塊石頭,將這份極具默契的靜謐感給打破了,誰也不能再裝死了,因爲吳玉章的這一句話已經揭示了一個最爲慘痛的真相,那就是待在鳳翔,已然成爲了絕路。

年羹堯深深望了吳玉章一眼,隨後凝聲問道:“官糧何在?”

“年年苦戰,年年久戰,如今再無糧草輸入,糧食自然是沒了。”

“官糧何在?”

“官糧已成空倉,唯獨只有下官人頭,可借給將軍,安定軍心。”

“好!來人,拖下去砍了,梟首示衆!”

年羹堯聲音的語調幾乎都沒有任何的變化,他極爲冷靜地說出了這一句話,隨後便有兩名侍衛,將安定若素的吳玉章帶了下去,過了片刻之後,纔將盛有吳玉章的人頭給呈遞了上來查驗。

一個從四品的知府,就這麼說殺就殺了,甚至無論是殺人者,還是被殺者,似乎都沒有人表示過異議,彷彿殺人已經成爲了定局。

沒錯,這確確實實成爲了定局,因爲城內無糧提供,可是戰事緊迫,年羹堯管不了那麼多,一旦士卒們的怨氣起來了,怕是再也沒有任何機會去解釋什麼,他們還會想方設法去燒殺搶掠,想辦法去將百姓最後一點存糧給搜刮上來,而到了那時候,百姓怕是真的一點活路都沒有了。

吳玉章看的很清楚,他用一個知府的人頭,去告訴所有人,沒糧了,別想了。

年羹堯能讀懂他的意思,可是眼下的局勢對於他來說,更沒有了迴旋的餘地,因爲他現在率領的是不到十萬的疲軍,而叛軍在西安裹挾了十幾萬人,雖然這十幾萬人當中,頂天了只有一兩萬人能打,可是他同樣如此。

如果是年羹堯自己的想法,他寧願在甘肅待着,好好養精蓄銳,等到軍隊養出了士氣,養足了體力,再伺機進入陝西與白蓮教一戰,可問題是在北京的雍正,已經忍不了了。

因爲目前的局勢很明顯了,白蓮教在眼下是絕無可能跟南邊的寧楚打,因此只能往北邊發展,而對於白蓮教而言,由陝西入山西是非常有誘惑力的一次選擇,因爲它代表着一旦拿下了山西之後,便可東進至京師城下,率先實現北伐的意圖。

可千萬不要小看這一意圖,因爲一旦能夠拿下京師,則代表着白蓮教比寧楚還要率先完成北伐中原這樁偉業,在大義上是佔據了上風,將來未嘗不能借助這股勢頭,一舉平定北方,與寧楚實現南北分治。

人人都看得出來,雍正自然也看得出來,一方面他要保住山西作爲京師屏障,另一方面他還指望着山西能夠弄一筆銀子,以此來發展新軍,平定內憂,因此無論如何也不肯放白蓮教就這麼北上,然而經歷過了西安一戰之後,清廷在西北的軍事力量,便只剩下了年羹堯的西北大軍。

因此雍正也就給年羹堯下了旨意,不惜一切代價,將大義軍留在黃河以南,絕不可使其過黃河。

什麼叫不惜一切代價?那就是哪怕他年羹堯死,也不能放大義軍過黃河。

年羹堯得到了這樣的旨意,也就意味着再無退路可言,就如同當年被強令出潼關的孫傳庭一般,打得了要打,打不了也得打。

殺了吳玉章,這酒宴自然也就吃不下去了,年羹堯也沒有了這份心思,他直接回轉了府衙裡,使人在城內外貼了告示,大意自然是“知府吳玉章貪墨軍糧,罪當論死,其罪罄竹難書云云”,無論是否真實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爲他年羹堯也沒有其他的好法子。

處理好了這一切之後,年羹堯開始寫自己呈遞給皇帝的摺子,卻是怎麼寫都怎麼感覺不多,當下也只得嘆口氣,只得暫時擱筆,就在這個時候,他身邊的親衛卻是進來稟告了一個好消息,那就是他帳中首席幕僚胡期恆到了。

胡期恆可不是一般的人物,早年間不過只是一個小小的舉人,雖然得授翰林院典籍,可基本上一輩子都這樣了,後來遇到了年羹堯,成爲了其帳下的幕僚,爲其參贊謀劃,深得年羹堯的信任,在甘肅爲年羹堯料理了首尾之後,便也到了鳳翔府。

二人久別重逢,年羹堯便讓人在軍中置辦了酒菜,爲胡期恆接風洗塵,一番客套之後,便說起了吳玉章一事。

胡期恆頗爲無奈地搖了搖頭,“大將軍如今進退兩難之際,沒想要要有人以性命邀名,實在是可恨。”

年羹堯憤恨道:“若非朝廷催促,我如何肯帶着這十萬疲兵來到鳳翔,打這麼一場不可未知的仗,可若是再不打,怕是押送我的囚車卻是也在路上了!”

一番話卻是將年羹堯滿腹的牢騷發泄了出來,卻是聽得胡期恆心驚肉跳,他發現不知何時,大將軍與皇帝之間的間隙竟然變得如此深重,恐怕一旦這樣下去,這殺頭之罪也就近在眼前了!

“大將軍慎言!這番言論如何說得,若是傳到了皇上耳朵裡,大將軍又該如何自處?”

年羹堯將杯中酒水一飲而盡,隨後擦了擦沾在鬍鬚上的酒液,這才低聲道:“元方,難不成你現在還沒看明白嗎?眼下不是別人在逼我,就是皇上在逼我啊!”

說起來就在幾個月前,青海戰事的成功,使得雍正喜出望外,他不僅對首功之臣嶽鍾琪大加封賞,對於年羹堯這位大將軍也並沒有忘記,在先前年羹堯因爲平定西藏和平定郭羅克之亂的軍功,已經先後受封三等公和二等公,而這一次更是晉升爲一等功,且將其父年遐齡則被封爲一等公,外加太傅銜,這等榮耀也是前所未有。

可是盛極則衰,雍正封賞年羹堯的同時,對於其戒備之心也是與日俱增,因爲此時的年羹堯不光是主管軍務,甚至對朝政都發表言論,就連將原來的陝西巡撫調任兵部侍郎的重要任命,都要徵詢年羹堯的意見,這如何能讓皇帝放心得下?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雍正本人亦是推波主流,甚至還還要求世世代代都要牢記年羹堯的豐功偉績,“不但朕心倚眷嘉獎,朕世世子孫及天下臣民當共傾心感悅。若稍有負心,便非朕之子孫也;稍有異心,便非我朝臣民也。”這也使得年羹堯越發狂妄了。

胡期恆善於把控人心,他明白此時的年大將軍已經是一步都錯不得了,但凡再錯上一步,怕是舉朝都想讓他年大將軍死。

“大將軍!此戰絕不能打,當立刻返回甘肅......”

年羹堯不是蠢人,他透過胡期恆的臉色裡,已經大致明白了對方的想法,可是這一點並不是年羹堯真正想要的,他的神情有些變幻莫測。

“皇上終究對我恩重如山,如今危機之時,如何能擁兵自重?”

胡期恆搖了搖頭,他盯着年羹堯苦口婆心道:“大將軍,難道你現在還沒有明白嗎?你如今的路只剩下了兩條,要麼跟大義軍真正大打一場,把手裡的兵力用盡,然後自縛請罪於皇上,或許能僥倖逃得性命,要麼就是立刻擁兵自立,若是大將軍兩條路都不選,否則大將軍後果難以預料。”

“元方,你的意思我何嘗不懂?”年羹堯長嘆一聲,“皇上對我實在是不薄,高官厚祿自不用說,可唯獨這份看重,卻讓我難以逾越......”

對於年羹堯而言,雍正對他的信任和看重是獨一無二的,儘管他生活作風奢華至極,爲人囂張跋扈,可是從來沒有想過背叛雍正皇帝,所謂士爲知己者死,他對於雍正始終懷着一顆赤誠的心。

胡期恆常常嘆口氣,“大將軍爲人我是知道的,能做出這般決定也不足爲奇,只是若是大將軍不肯行此事,便只能打好這一仗,不光要打贏,而且在打贏之後,立刻向皇上請求辭去兵權,否則殺身之禍就要來了!”

“可是.......軍中士氣不振,糧草更是無以爲繼,若是此時急於尋求決戰,怕是勝算不高。”年羹堯搖了搖頭,“這一仗還是要從長計議,否則一旦輸了則大勢盡去。”

胡期恆臉上沒有絲毫的表情,他的手指沾着酒液,在桌子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殺’字,然後一字一句地說出了極爲殘忍的一計。

“屠鳳翔,可爲軍餉軍糧計。”

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鑑第五十二章 加快速度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三十二章 各方準備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二百六十九章 財政盤點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一百六十八章 九江血(一)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奮鬥第五十五章 夢繞神州路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爭第三百七十八章 來人!上地球儀第二百二十一章 誰不想活?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蘭閱兵第一百七十章 九江血(三)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三百一十五章 議定國號第一百一十章 亂起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決戰之遺詔留書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州碼頭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一百五十六章 跳出棋盤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決戰之遺詔留書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五百七十一章 統合漠北第三百五十六章 慘烈與悲壯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二十六章 寧家別院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國第三十五章 雷式型燧發槍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五百七十八章 嚴正抗議的大英帝國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紳的本質第三百零六章 李馥歸降第六十章 父子第二百五十章 照樣打崩第一百零六章 游擊戰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四百一十六章 出使日本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三十八章 資本力量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
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鑑第五十二章 加快速度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三十二章 各方準備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二百六十九章 財政盤點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一百六十八章 九江血(一)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奮鬥第五十五章 夢繞神州路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爭第三百七十八章 來人!上地球儀第二百二十一章 誰不想活?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蘭閱兵第一百七十章 九江血(三)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三百一十五章 議定國號第一百一十章 亂起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決戰之遺詔留書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州碼頭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一百五十六章 跳出棋盤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決戰之遺詔留書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五百七十一章 統合漠北第三百五十六章 慘烈與悲壯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二十六章 寧家別院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國第三十五章 雷式型燧發槍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五百七十八章 嚴正抗議的大英帝國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紳的本質第三百零六章 李馥歸降第六十章 父子第二百五十章 照樣打崩第一百零六章 游擊戰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四百一十六章 出使日本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三十八章 資本力量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